雪域的圣洁——西藏建筑觅踪
lmf200404
lmf200404 Lv.15
2006年10月08日 15:02:23
只看楼主

引言:我们相信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特殊的气息和气质,因为这,才吸引了来自不同角落的旅人踏上各自寻踪的旅程——不管是因为目的地的风土还是民情……青藏铁路的开通,让更多人有机会去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揭开世界“第三极”神秘面纱,这期的建筑之旅,我们就把目光朝向西藏。在世人看来,雪域高原的自然风情、人文景观、寺庙民居等等,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但是我们的视角固定在其中的建筑文化上,期望这段在地理上漫长却在阅读中短暂的旅途,会让你有那么一段时间感到生命色彩斑斓,醇香四溢。

引言:


我们相信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特殊的气息和气质,因为这,才吸引了来自不同角落的旅人踏上各自寻踪的旅程——不管是因为目的地的风土还是民情……


青藏铁路的开通,让更多人有机会去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揭开世界“第三极”神秘面纱,这期的建筑之旅,我们就把目光朝向西藏。


在世人看来,雪域高原的自然风情、人文景观、寺庙民居等等,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但是我们的视角固定在其中的建筑文化上,期望这段在地理上漫长却在阅读中短暂的旅途,会让你有那么一段时间感到生命色彩斑斓,醇香四溢。


最接近天庭的山上宫堡

lmf200404
2006年10月08日 15:03:16
2楼
最接近天庭的山上宫堡


“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显示王威”,此话本为汉人所言,民族不同,地域隔绝,千里万里而心态相通。所以在西藏,布达拉宫、古格都城,包括藏王陵墓等等一系列大型建筑和工程,尽皆依山而建,直到近代的宗县政府,也大多建在山巅。显示权力威严是一个方面,精神因素在于由来已久的三界神观念:天神至高无上,而山顶是最接近天庭之处。
(注:宗山建筑,系西藏宗政府(相当县政府)所在地。宗,本意为"碉堡"、"山寨"、"要塞"。宗山建筑,包括经堂、佛殿、宗政府、监狱、仓库等,一般建造在山头上,山下则为居民区。宗山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备的防御系统。如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险要。建筑群由王宫区、居民区、寺庙区所组成,遗址内城垣重叠,明雕暗堡遍布,暗道纵横,上下之间有秘密水道连接,组成严密的防御系统。)


类似的大型建筑还有西藏的庄园:贵族庄园、官家庄园和寺院庄园。在过去近千年的时间里,上述领主三分了西藏的全部土地,所以中世纪色彩的庄园及其建筑就成为西藏特色。这一特色建筑有的至今保存完好,如江孜的帕拉庄园,具有文物价值还将保存下去;有的尚留遗容,如藏南的囊色林庄园,虽已残破仍可见昔时风光;而拉萨一带的府邸庄园多被拆迁,只留下无奈的遗憾。


(注:庄园,出现于公元10世纪后半期。公元13世纪初叶,卫、藏、阿里、塔布、工布地区普遍确立了领主庄园的土地经营制。随着庄园经济的出现,庄园建筑得到迅速发展,著名的有朗色林、甲马赤康、庄孜等庄园建筑。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08日 15:03:38
3楼
庄园建筑,既是贵族住宅,又是全庄园的管理中心。建筑布局和设计上有明显的时代社会生活特点。主要有:


1:庄园主体建筑大都十分豪华。朗色林、庄孜庄园的主楼都高达五层。内有华丽的居室和经堂。朗色林庄轩的南面,还有林卡别墅,这是领主夏天居住的地方。


2:庄园的总平面设计上,往往有完备的防御性工程设施,朗色林遍地开花,园有城墙两道,内外墙之间宽5-6米、深3米左右的壕沟。甲马赤康庄园城堡的墙垣高三丈宽三尺。城楼上设射箭孔,悬"投石箱",城外四周还有"陷马坑",防卫十分严密。


3:庄园建筑内拥有大量的仓库,存放粮食,武器、弄具,库房一般设在主楼的底层。


4:庄园内,一般都有磨房、纺织机房等工场,供朗生(农户)们捻毛线、织氆氇、制作家具等生产活动,反映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藏族有谚云:善父栽树,恶父造神。所以传统西藏人尤其上层正式认同的仍是藏传佛教,他们的高藐眼光盯着来世;而通往理想来世的路引,惟由寺院开具。这就是较之民居,神殿、寺院何以如鹤立鸡群的缘故。


由于承担了超渡众生的重任,有关寺院的建筑理念就与银行同理了:为取信于民,做出实力雄厚、永不破产的姿态,必得将门面做得牢不可破且富丽堂皇。


作为存储今生、支付来世的西藏寺院,在上千年间的传统社会里,扮演着政治的角色。后者的身份必然遵从经济规律和商业法则,有一个争取信众的无形竞争,因而寺院建筑的规模和外观形制就显得十分紧要。这一点,看来是成功地做到了。


那些著名大寺院无不选在较高台地,或者山坡山顶,建筑群一泻而下,铺展绵延犹如巨大城堡,悲悯下世,俯瞰芸芸众生。而芸芸众生,果然被俯瞰得自感渺小而卑微,仰望着他们的灵魂寄托之所,深切地体会到心有所倚的宽慰与安全。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08日 15:04:01
4楼
特色建筑:


西藏人心中的圣殿: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以它雄奇而精美的外形与不可测度的迷宫般的内部结构让人深深着迷。在无数的房(准确的说是1000间房,据说长年住在其间的僧人也算不清到底有多少间)、厅、殿、廊以及楼梯过道之间,经验完全成了空白物,你根本不可想象走过去之后会出现什么,全然不同我们以往进惯了的寺庙神殿,因为在这迷宫式的建筑里,即便有最重要的地方出现之前也不会有任何暗示,不似以往可以想象的进了大门之后,在天井和左右厢房之中逐阶往上再进N个天门(一般是3个)始登堂入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寺庙的内部结构中又处处充满了暗示。是宗教意味的那种,可以说是处处有机锋,又能认为处处有余地,自由而宽裕,好比佛之意义下的我等众生,不得道时人人平等,在比肩观照之中你可知你身旁的是谁呢?何况藏传佛教修的是来世,是轮回。


今天的布达拉宫,是300多年前,五世达赖在原布达拉宫废墟上重新修建而成。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78米。最神秘、也是令中外建筑学家叫“绝”的当属宫墙。布达拉宫按颜色分为红宫和白宫两部分,用大小花岗石砌成。


据说,宫殿东墙是由拉萨一带的石匠完成,墙角尖若刀斧。西墙由后藏石匠完成,讲求圆滑。传说,从东墙上扔下一只整羊,到墙底羊能被劈成两半;从西墙上扔下一个鸡蛋,滚到下面却完好无损。


布达拉宫建在红山上,深入岩层的墙基最厚达5米以上,往上逐渐收缩,到宫顶时,墙厚仅1米左右。部分墙体的夹层内还注入了铁汁。这一切,保证了这座宫殿在1300多年巍然不动。有趣的是布达拉宫还有白玛草(学名怪柳)墙、草坯墙和牛粪墙,独具高原风格。


今天,人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如此评价:


“布达拉宫自公元七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08日 15:04:22
5楼
特色装饰:


美丽的建筑装饰——金瓦屋顶


金瓦屋顶俗称金顶,它是加盖在寺院主殿、佛殿、王宫屋顶和佛塔顶部上的特制金属顶瓦。它是用铜铸造外镀真金的一种高级豪华建筑装饰。金顶是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唯独藏民族建筑才特有的一大奇观。在建筑上加盖金瓦屋顶,其目的是让主体建筑突出群殿和城镇建筑群之上,使其宫殿、寺院和佛塔建筑更加富丽堂皇,气势宏伟。


金顶与一般屋顶瓦相似,顶面为铜质镀金金桶型长瓦,翘首飞檐,四角飞檐一般为四只张口的鳌头,屋脊上装有宝幢、宝瓶、卧鹿等,屋檐上雕饰有法轮、宝盘、云纹、六字真言、莲珠、花草、法铃、八宝吉祥等图案,屋脊宝瓶之间和屋檐下悬挂铃子,风吹时铃声四传,悦耳动听。


金顶面积有大有小,大的金顶面积有2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左右。小的约20平方米,高约2米左右。宫殿、寺院建筑有金顶和金顶面积大小是宫殿、寺院主人贫富贵贱的重要标志,也是所拥有政教权势大小的重要象征,因为建造金顶有明确的资历规定和鲜明的等级制度。


公元10-19世纪间藏区所建的1百余座金顶中,面积最大,工艺最好,造型最豪华,并具有代表性的金顶有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萨迦寺等。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08日 15:04:46
6楼
西藏民居之美


就建筑理念和技术而言,西藏人把全部的智力和能力,包括倾其所有的财力全都用于寺院了。依据上千年根深蒂固的来世观念,传统的西藏人会这样考虑:此身只不过一己灵魂暂栖于斯世的皮囊而已,所以寺院之繁复与民居之简陋就形成了强烈反差。


不过这只是西藏人的想法,依照现代人的审美眼光看来,西藏的民居仍然有着独特的惊人之美。


要说共性是有的,那就是普遍的平顶方正建筑。如果房舍集中,如果自上方俯视的话,那就是一片规整的质感方格。另一个共有特点是,一般讲究些的农村都把房子的夯土外壁刷成纯白;不太讲究的半农半牧区才保持原色。白色房上部突出棕色材料的房檐或漆成棕红的装饰带,既勾勒出轮廓,又平添了美观。白色建筑在藏语中有个好听的名字:“点点繁星。”


藏式房多平顶,也是适应的产物。高原干旱不雨,无须飞檐高顶,冬有积雪,打扫就是;最重要的是风沙大而频繁,高屋难耐劲风。藏北那曲镇几十年前所建汉式铁皮顶房,时见有以巨石绑坠于房前屋后,意在加固。就这样,每年冬季的大风中还不时有被掀翻了屋顶的。平顶民房还有一个功能,藏东一带习惯在其上搭起架子,晾晒青稞;平顶民房的精神功能则是作为自家民间信仰的场所。房顶有供奉自家所信神灵的祭坛,有煨桑烟的香炉,更有家家必插的五色经幡。


至于将房壁刷成白色,也深有含意。白色这种颜色本身即是纯净色,引申意是安宁与和平。藏族崇尚白色,喜庆时用白色,吉祥哈达是白色,藏族人时常用“我的心是白色的”来表现诚实无欺。


西藏腹地农村尽皆白色的村庄,的确予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白色房一年一度刷新,时间选在秋收后的藏历九月二十二日进行。那一天是“降神节”,据说是释迦牟尼去天堂与母亲相会的日子,又说释迦牟尼探望过母亲后,便启程前来探视人间。人们刷白了房子是为迎接佛祖的到来,这是宗教节日中惟一最具人情味的节日。


至于房子的内外装饰,则更是大有文章可做。从门楣、窗框、房梁、房檐至内外墙壁和室内摆设的藏柜、茶几、卡垫等等,煞费苦心极尽装饰之能事。而且图案繁多,色彩鲜艳,将本来简单的生活人为地添加了众多内容,使生活复杂化繁琐化也艺术化了;而且每一图形、每种色彩都各有来路和讲究,有宗教意味,但不全是藏传佛教,或主要的不是。


影响雪域民间的,仍是古老的三界神观念。例如民居檐帘由白红蓝三色组成,即表示三界神在护佑;随处可见的经幡也是对三界神的长远供奉。对色彩的最早解释是:白色象征天上神,红色象征人间神,蓝色象征地下神。总之一个象征的世界,对于那些复杂图形的含意难以一一尽述。


美化生活、赏心悦目之外,概而言之无非祈福祈运之意。在这片渗透了因果轮回、对来世充满想往的土地上,依然洋溢着对于今世生活的热爱之情。


从拉萨西去羊八井,六七十公里开外便是农牧分野地带。有一个小小山村,就坐落在隔河相望的山坡上。那群藏式平顶房屋在青葱的夏季里半显半露,在凋零的寒季里全裸呈现。无论冬夏,全都如诗如画。每一位往返于青藏公路的旅行者都举目可见它的风采。


这个村庄就仿佛作为一道风景存在着。从那里再往前走不很远,就是藏北高原了。而藏北高原上,再也不见绿阴掩映的村庄。这帧画面可以让你反复欣赏而不会心生厌倦。


每上路就怀着期待,而每一眼望去都充满着新鲜的惊喜,自然,对于西藏

回复
wangyingmin984914
2006年10月15日 18:58:19
7楼
我顶!!
对于在拉萨的我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谢谢楼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