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百年风雨沧海桑田
bfy-ljb
bfy-ljb Lv.14
2006年10月08日 11:04:33
只看楼主

天下父母要去一趟英国,天下儿女要去趟英国,天下愿意学习的人要去趟英国。   那里云舒山远、风轻楼静;绅士淑女、温文尔雅。而这个用工业革命和英 语"重塑"全世界的国家,其数世纪不褪色的泱泱大国之风,不是来自舰队,而是来自学校。   这感觉,让你清醒沉静,但从不致亢奋,犹如午后的一杯英式红茶。   一、哈利·波特的伊顿   如果朋友问我"到英国都去了啥地方",我首先要回答的是伊顿公学。作为一个名副其实患"厌学症"的平民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我对由黑色燕尾服包裹的英国仅存的男子中学伊顿毫无兴趣。我之所以充满好奇地想到它,只是觉得这确实就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师学校。

天下父母要去一趟英国,天下儿女要去趟英国,天下愿意学习的人要去趟英国。

  那里云舒山远、风轻楼静;绅士淑女、温文尔雅。而这个用工业革命和英
语"重塑"全世界的国家,其数世纪不褪色的泱泱大国之风,不是来自舰队,而是来自学校。

  这感觉,让你清醒沉静,但从不致亢奋,犹如午后的一杯英式红茶。

  一、哈利·波特的伊顿

  如果朋友问我"到英国都去了啥地方",我首先要回答的是伊顿公学。作为一个名副其实患"厌学症"的平民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我对由黑色燕尾服包裹的英国仅存的男子中学伊顿毫无兴趣。我之所以充满好奇地想到它,只是觉得这确实就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师学校。

  当然,连魔法师学校都已经男女同校了,但是伊顿仍然初衷不改,"非公莫入"。

  然而,这何尝不是英国特有的讨厌为潮流所动的品格呢?

  伦敦西行20多英里,是绿草如茵的温莎小镇,在女王的温莎堡"夏宫"不到千米,就是闻名遐迩的英国精英少年的摇篮-伊顿公学。从温莎古堡,走过温莎伊顿桥,步行只需要约10分钟。

  伊顿仍保留着只收男生的传统,他们的学生人数永远"奇怪地"固定在1480名,年龄一律要求在13岁到18岁之间。

  在英格兰难得一见的阳光明媚的春日下午,伊顿破旧的校门,无言地在传递着岁月沧桑。整个校区同样老气横秋,连那些匆匆走过的男孩儿们,也是哈利·波特黑衣披风一般的校服,偶尔有一些建筑外墙留有部分工业污染的痕迹,如果不是主楼那宏伟的城堡式建筑,还真以为走错了地方。

  恍若隔世一般,又像看一张黑白老照片或听一张嘎嘎作响的老唱片,在陈旧、保守的表面之下,是一种不为时尚所动、不为时光所移的绝对的贵族气派。

  在伊顿,学生必须穿黑色燕尾服配白色衬衣、黑色长裤及黑色英式传统皮鞋上课。校服、正装、地方外出装、体育与网球装、娱乐装、内衣、板球装、个人用品等,件数、颜色、时间都有详细近于繁琐的规定。单单的个人用品就包括2套睡衣、1件浴衣、1双拖鞋及4条浴巾等十几项内容,而且所有的衣服必须印上学生的名字和清洗号。

  能够与500年前的修道院区分开来的是什么呢?答案是"课程",因为这些课程绝对不是培养苦行僧,而是最典型英国式的"制造绅士":伊顿学生必须参加马球、赛艇、击剑、柔道等30多种贵族运动,接受由10多种乐器课及相关古典曲式的课程,著名的伊顿男童合唱团的老师均来自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伊顿的录音棚之高质量堪与百代等著名唱片公司媲美。



1160277855446.jpg

免费打赏
bfy-ljb
2006年10月08日 11:04:54
2楼
听说男孩儿们在绿草坪打球都一身19世纪的黑色燕尾礼服,我与其感到别扭还不如说感到好笑。而导游悄声告诉我:只是从新世纪开始,男孩们才去掉了头上的黑色高帽,甚至在课余时间可以穿牛仔裤到镇上去。
  我还真不希望公元3000年时伊顿学生像美国同学那样,穿上牛仔、打上耳环去上课呢。没错,美国人最
能开发孩子们的自由想象力,但传统才是打败时间的唯一猎人。

  二、深呼吸才能念出的牛津

  百年风雨沧海桑田,日不落帝国已是历史名词,不列颠的天空云飞水逝,但是牛津依旧,犹如弥尔顿的诗篇,岿然屹立。在伦敦西北方,路程约六十英里。

  从伦敦到牛津开车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一段公路两旁的风光,充分显示出英国乡村的殷实与整洁。牛津是英国的一座文化名城,素有"英伦雅典"之称。漫步牛津街头,各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都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整个城市呈现的是一幅历史和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景象。三十多所学院分布在大学城的各个方位,古朴、庄重、典雅的学院建筑是牛津城的瑰宝,目前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就有600多座。

  一半伊顿男孩作为青年走进牛津城(另一半走进剑桥了)。赶到牛津城时,天空放晴,阳光普照着牛津城中对时光交替漠不关心的石头雕像。麦特兰学院、皇后学院、大学学院、贝里奥学院、圣三一学院、基督学院……,每个学院都以高傲的古典风格大门,为我们划出一个无形的边界:外面门车水马龙,富丽繁华;里面是多少世纪积淀的寂静。每所学院都有辉煌的历史。然而我的感受是每个学院都像中国中西部那些缺乏修缮的庙祠,要奉承那无法掩饰的寂寥是不可能的。

  然而中世纪修道院的标准风格,与其说是牛津人的思古幽情,不如说是他们对伟大文化传承的守护精神。

  据说英国人在念牛津这个单词时,会集体无意识地抬头仰脸,庄重地念着「Ox-Ford」,那个O字要圆而重,才能表示尊重。即使对于中国人,倘若想到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艾略特的《荒原》等就在此写成,不由得你不挺拔起腰身,并把平素大声嚷嚷的坏习气暂时收敛起来。

  三、莘莘学子之舟

  "100年前,你们的同胞康有为、孙中山、老舍、诗人徐志摩等是乘坐海轮长途跋涉抵达伦敦的。今天,不等读完老舍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中国乘客就能到达伦敦。"英国航空公司亚太及中东商务运营经理凯文?·利德微笑着说,"中国人还是那么好学!"

  他的话不错,在伊顿、牛津之外,让我感动不已的是中国人对英伦的求知情结已经持续一个多世纪。

  问及中国人给英国航空留下的最强烈印象时,哈德利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学的民族。"今天,从中英航线上的飞机上,最引人瞩目的仍然是学生。打开英航中文网页或英国驻华大使馆主页,英国教育始终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哈德利说,英国航空公司希望成为"空中教育运输机"。

  这个我知道。离暑假还有两个月,英国夏令营就已成为成千上万中国家庭讨论的重要问题。每年6月至9月是中英航线最繁忙的季节。当世界各国的孩子们在忙着度假和游泳时,中国孩子有一个梦想:去英国过一个牛津英语夏令营。

  伊顿的静谧、牛津的阳光,逐渐幻换成相机中的风景。我想到,1440年,英王亨利六世钦命建立"温莎伊顿夫人国王学院,伊顿先后造就了18位首相。更早在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下令召回正在巴黎留学的英国学生,希望:"英格兰自有服务上帝及国家的优秀人才"。这才有牛津大学的创立。

  说起"学子之舟"的英航,不由得让我再次联想起牛津来。

  牛津,是中古世纪时期泰晤士河的重要渡口。今天渡囗已不复存在,但游人仍然可能找到渡囗遗址。然而就是这渡口,把一代又一代人,从愚昧的此岸,渡往智慧的彼岸去。

  我喜欢哪个曾经有老牛喝水的渡口--牛-津,我喜欢那个让人一再联想到《哈利·波特》的伊顿,我也喜欢上了英航这个莘莘学子之舟。现在的年龄已经不容我有去当留学生的非分之想。然而,去旅游就是去生活,而生活就是到一个未知的王国去探索。


回复
strongzxg
2006年12月14日 15:08:21
3楼
另人向往的学府,可惜清华、北大都没去上,更别说牛津了。
回复
lfzwd
2008年08月04日 11:16:00
4楼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call: :call: :call: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