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我的爱。从开始蹒跚学步开始,心中的种子开始发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生活在诗一般,画一般的生活。 当我们刚刚踏进一座名园的时候,面对着千奇万丽的景色,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景!好景!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的审美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再能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神入其中,情景交融。这时才会真正沉浸在园林艺术的陶治之中。 所以,园林欣赏需要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这种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呢?
园林,我的爱。从开始蹒跚学步开始,心中的种子开始发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生活在诗一般,画一般的生活。
当我们刚刚踏进一座名园的时候,面对着千奇万丽的景色,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景!好景!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的审美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再能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神入其中,情景交融。这时才会真正沉浸在园林艺术的陶治之中。
所以,园林欣赏需要艺术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那么这种审美观和艺术鉴赏能力,是怎样培养起来呢?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我们要欣赏古典园林艺术,同样就必须是一个对古典园林艺术具有修养的人。这样年来,许多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里,办了诗文赏析、名画欣赏、美术摄影展览、旅游知识讲座等专栏和专题节目,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无疑会有很大帮助。
当然,只读些诗画是不够的,更要注意扩大知识面,懂点美学,懂点历史,甚至也要懂点花卉栽培、建筑知识等等。文化艺术是相通的,知识愈博愈深,生活内容也会愈加丰富,并且也才能提高自已的审美能力。
同时,还要注意审美经验和积累。这样当万般美景扑到自己眼前的时候,自然会有健康的感情抒发出来,获得赏园的乐趣,成为造园家的“知音”。
我们在游园中,是通过对园林景物外部轮廓的画面欣赏而引起真切的感受。这里不妨用古代诗人的例子,来说明怎样观察景物才算得法。盛唐诗人王维在观察今陕西省境内终南山时,从高、远、平、近、俯、仰几个角度和方位观察山景,终于捕捉到变化多端的景观效果。他在《终南山》里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苏轼的《题西林寺壁》更是大家所熟悉的,诗人只用短短句,把庐山雄伟奇秀景色写得目神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任何一种景物都离不开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不同的观赏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上述例子就可说明这一点。
游园毕竟不是登庐山。庐山是自然景色之美,园林则是造园艺术的创作,是自然的再现。游观园林景色,要抓住园林艺术特征,不如借鉴于画家眼睛,诗人的心灵,来加深观景感受。下面,就说一说观赏八法:
纵目远眺法。--这种方式主要适应远借和大型风景园林的艺术观赏。它可以扩大视野,常常能够获得迷离玄妙的景观效果。扬州平山堂高居蜀岗顶峰,以借用江南诸山为造景特点,游览时宜于堂前凭栏远眺,寻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意趣。
登高俯瞰法。--园林空间偌大,布满了假山水池,楼台亭阁,登高俯瞰可以“以大观小”,一揽满园景色,获得一个整体的园景形象。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大都山水之法,如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山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庐山的第一奇观是瀑布,李白登山俯瞰才获得"喷壑数十里,隐若白虹飞"的奇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境,各有千秋。
每所园子里都有几个视线开敞的观赏点,供游人登临俯瞰和眺望。楼台和山岭常是被利用的地方。
环视一揽法。--这是一种能满足静观为主的观赏方法,是横向的回环流目,好象电影的摇镜头,随着视线的横向移动,景象一个接一个地徐徐展现在面前,获得大范围的景物画而欣赏不迭。
如何选择这类观赏点,主要取决于游人各自的欣赏水平和观景要求。由于古典园林是散点透视法造景,会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地方,特别是进行中的环顾流盼。会获得更多的画面美。
翘首仰观法。--此法适宜对高远景物的观赏,会获得雄伟的景象效果。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句,可以想象得出诗人李白在翘首仰望的神态。
俯首近取法。--登高是从大处着眼,纵横全貌,层层叠叠景物一览无余,而要品赏景物的细微末节,只会俯首近取才行。
人们观赏景物大都是从整体开始,而后逐渐转入局部、细部、最终又回过头来让视线在大范围内结束。大处观景得其势,细部品赏得其意趣。
移步换景法。--此法抓住了园林是游观艺术这个特征。因此它是主要的游览形式之一。
古典园林是在四度空间里布置,具有变化无穷的观赏方位,不同的透视处理,会出现不同的景观效果。每当观赏方位改变一次,就会引起景物外部轮廓线的变化,产生新的外部形象。移步换景主要是指是对园林景物的连续性欣赏,以动观方式按照景观序列一景又一景地观赏。由于观赏者观赏方位、角度、距离的不断改变,景象迭出不穷,相对地说,原来静止状态的景物变活了,出现了运动和速度,产生了节奏和韵律,让观赏者长时间地陶醉在绚丽景色之中。
这种观赏方法,可以说是古代山水散文大师们发现的。大师们采用移步换景的创作方法,寓目写景,把一路所见一一纳入山水“长卷”。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在文学史上该是东汉的马弟伯,他写了《封禅仪记》。柳宗元继续发展这种方法,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只短短的《小石潭记》,已把永州山水特色写得淋漓尽致。
欣赏和创作应该是一致的。造园家师承古人用连续性布局手法把自然山水再现在园林里。对于观赏者,只有用移步换景法游园赏景,才能得其妙趣。
神入其中法。--游园的最大享受是情景交融。园林是个广大的艺术空间,优美的景色,深邃的意境,无心人是不能体验和领受得到的,要将感情贯注其中,并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物与我联系起来,“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随着景物的不断变换,感情的波澜跌宕起伏,而成为画中游。
即景抒情法。--园中景物的鲜明形象,会给人以浓郁的主观感受,激起感情抒发的强烈愿望。景生情,情咏景,相互作用,不断深化,逐渐向高级阶段发展。范仲淹观赏了岳阳楼后,“触景兴怀”,作了充分的感情抒发,表达他那“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胸怀。游园赏景就是要陶治这种高尚情操,建设美的社会,创造美的人生。
观赏八法是讲游园人园景的画面欣赏开始,由景物外部形象,直到诱发内心共鸣而获得美的陶治,这种观赏效果,这其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很是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景观的美来自生活和艺术中的情趣,而直观与联想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游园也是这样,园林景物有诱发联想的功能,由此让人们观赏景物和抒发情怀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情景交融。
园林艺术是景象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造园家把自然美具有的一些特征,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便游人一进园林便置身在瑰丽景色之中,并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观赏眼力,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看到的景物与自己所熟误识的某个事物联系起来,从而透过景物外部形象,发现其内涵,受到感染,受到陶治。
联想,一是遵循造园家的造景意图,由景物形象直接诱发的联想,在美学上有人称为“预期联想”。比如,看到南京瞻园假山的灵秀,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起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园林中有许多匾额楹联都是些即景抒情的文字,更能对这种联想起到启迪作用。
另一种联想是按照游人各自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经过景象诱发而产生的所谓“自由联想”。象有人看到园中的小桥流水,想到自家门前的那道小河;有人看到鲜花、幽亭,勾起青年时的一段回忆;从旧社会过来的人看到园林的豪华建筑,往往容易忆起那些难忘却的悲欢的往事。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联想和想象,都须要观赏者用心玩味。若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连景物的外部形象都没有看清楚,怎能涌出联翩的想象呢?此外,游园时的心境状况也会影响观赏效果,产生不同的景物感受。而对同一景物,当观赏者心境与景物的意境不相一致的时候,则会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对比;若能把思想情感与所见景物的意境吻合起来,那就会收到弦外之音的乐趣。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游园赏景就要讲究神入其中,给景物涂上一层浓郁的感情色彩。
2楼
我国古典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路径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游人如能沿着这条路径游览,就可以左盼右顾,有径不乱地饱览全园景色。
然而人们在游园的时候,却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进一座名园,但见景物丰富,景色优美,目不暇接,一时不知如何游览是好,辨识不清最佳浏览线的走法。
在大型园林道路网纵横盘桓,即便是中等规模的园林,路径也较复杂,有主干道、次干道、支径、小路。小型庭园里的路径设计精巧,常常是一两条曲径小道,经过几曲几折便把园内佳丽景色组织起来,形成一条上好的游览线。
那么选择哪条游览线才好呢?这要看各人的游览目的和游览方式。我国古典园林是个幽静典雅的地方,花前月下,竹荫深处,景致一处不同于一处,每条路径也有不同的功能分工。一般地说,初到一处园林,时间又充余,最好沿着主干线从序幕到高潮一景一景地游,乘兴品赏,步步入胜,这叫漫游。若要想寻点雅趣,不妨偏径。篇径通幽,意趣超然。年岁大的游人喜欢在厅馆里坐坐,或者到山间幽亭消遣。儿童喜欢爬山嬉水,寻觅天趣。一对情侣,喜爱穿花渡柳,找个僻静的去处。
如果有水上游览线,最好不要放过。水上游览不只能领略到水光波影的情趣,还由于视点低,方位和距离瞬息即变,引起画面运动速度变化比陆上游览强烈,最容易影响游人感情起伏。特别是水上环境所给人的辽阔、舒展而又亲近的感觉,是陆上游览难能领受到的。如果水岸林竹掩映,水中游鱼相逐,那情景就更能引人怡神。读过柳宗元《小石潭记》的人都会知道,柳宗元是“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引起心理上的好奇和追求,而后“伐竹取道”,来到“四面竹树环合”,“水尤清洌”的小石潭,再凝神观赏,终于觅得了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的乐趣。可见,发现景观和取道观景,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现今各地园林大都印有导游图,有的园林还有导游人员,为游览者提供了方便,可以帮助游览者了解园林的观赏价值和游览路线,更能启迪情思,开拓意境。
回复
3楼
游园赏景不是观看一幅画,一幅画只有一个透视角度,画面上每一个景物都有固定不变的轮廓。古典园林是一幅“立体图画”,偌大的园林空间按照严格的章法观赏。就整个园林来说,只有“画中游”,才能够全面领略到它的俊美和意境,关键在于择取最佳观赏点。
任何一个观赏点都包含视点、视距、视角三个因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引起景物外部轮廓的变换,呈现新的景观。扬州瘦西湖所以能把五亭桥、白塔通过吹台组织到一起,构成一个绮丽的画面,就是因为在造园时,按照组成观赏点的三个因素,设置了一个最佳的观赏点。不过,除了在造园时已经安排好了的观赏点之外,更多的却要靠游览者自己去选择,即所谓“寻景”。从最佳观赏点上去赏景,有剪裁,有取舍,就会获得最理想的景物画面,正如李方膺题《梅花》说的:“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动观与静观彼此交替发生,动观中有无数个静观存在。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景象丰富,布局疏朗,有较长的游览线,动观条件比较优越。私家园林占地较小,又要“以小见大”,造园家以静观为主;静动结合构园造景,突出紧凑、多变,而又简洁明快的景观效果。
由于游览者们的审美能力,生活情趣,以及社会职业上的差异,因而各人对观赏点的选择和景物画面的欣赏要求也不一样。或则喜欢建筑美,或则喜欢山水情,或则欣赏壮美,或则欣赏秀美,各有所爱,各有所取。
回复
4楼
游园是一个复杂的欣赏过程,如能大处观景、景中寻趣,就会沉浸在古典的静、幽、雅趣的意境之中。
大处观景,主要是对园林总体布局的欣赏。即从景物的平面布置欣赏园林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征,欣赏造园家独具匠心的组景构图和各种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纵横观览,领略它的整体美。游观南京瞻园就会产生这样一促体验。瞻园是在一个狭长地段上造园,延长的水面象一条脉络把整个园林空间连贯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又配合环境形成不同景观。水体源在北,终在南,先是涧谷,构成水源,水面小有聚散,出现层次;而后向南伸延,水面骤然开阔,形成湖池,构成园中水景主体;再向前去,水面又收缩成溪,湖水沿溪曲折南“流”,到“净妙堂”前出现泉瀑,达到高潮,成为视线焦点。这是多么完美的水体处理!泉瀑本是人工造的,由于它和整个水系联在一起,游人对它并无异议,相反倒觉得颇具自然之理,自然之趣。
景不寻不得,趣不觅不生。游园就得要讲究寻景觅趣,通过视点、视距、视角的不断变化,更多地捕捉景象画面。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对于景象画面,要在不断变换中品赏,象电影镜头一样,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甚至大全景,大特写,有层次地欣赏景观的特征和风格,含英咀华。丰富的意趣常蕴藏在景象的局部、细部,因而这局部、细部的欣赏不能忽略,否刚就会减少对于园林艺术魅力的感受。
寻景的主要手段是直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知器官的作用。以声显静是古典园林造景的一种重要手法。风声、雨声、水声、鸟鸣、蝉噪都可以被用来造景,都能把不们引入意境。雨打芭蕉,松竹寒风,泉流清涧,柳浪闻莺,引人遐思,不都会叫人心旷神怡吗?
园林景象各有特色。无锡寄畅园是依山造园,因水成趣,别具借景之妙;蠡园则是依水建园,湖山一揽,天光云影徘徊。苏州拙政园水系弯转,一派江南水乡景色;狮子林叠石成景,尽是林泉山野景趣。
游园要控制节奏,园林的主景和主景区,则是佳景的荟萃之处,它们以具有典型性的局部来表现整个园林的风景特征,应格外注意欣赏。
回复
5楼
我国造园艺术发轫最早,久已成为一门综合艺术,在国外也享有盛名。
我国造园艺术与其它艺术,如绘画、诗歌,虽然形式不同,却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它们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古典园林又有它独有的特点,古朴典雅,景象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古典园林,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宝库中一种珍贵的艺术明珠。尽管许多历史名园早已不见形迹,我们却仍然可以从各地现今保存较好的园林知道它的规模、结构和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的高度的造园艺术成就,无不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见证。
我国古典园林的出现和发展,跟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洲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朱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把上林苑写的十分壮观:“独不闻天子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霓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鼓严簿,纵猎者。┉于是乎游戏懈怠,置酒乎颢天之台,张乐乎胶葛之寓……”,狩猎盛况,跃然纸上。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时旧苑基础上扩建的,离宫别院数十所广布苑中,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植奇花异草,自然成趣。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刘勰的《文心雕龙》,名嵘的《诗品》,谢渊明的《桃花源记》等许多名篇,都是这一时期问世的。山水画为题材的创作阶段。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发展了"秦汉典范"。北魏张伦府苑,吴郡顾辟疆的“辟疆园”,司马炎的“琼圃园”、“灵芝园”,吴王在南京修建的宫苑“华林园”等,又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园苑。“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时隔许久,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真正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还是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苏轼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而他创作的园林艺术,也正是这样。苏州名园狮子林,是元朝天如和尚与大画家倪瓒合作建造的。倪瓒在我国绘画史上是有名的山水画大师,出于他手的造园艺术品自然不同凡响,清乾隆南巡到苏州时,看了也称赞不已。狮子林虽经多次修葺,迄今仍景象奇异。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的战乱状态,社会经济一度繁荣,加上当朝皇帝的荒淫奢糜,造园之风大兴。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都运到洛阳去充实各园苑,一时间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芳华神都苑”、“西苑"等宫苑都穷极豪华。在城市与乡村日益隔离的情况下,那些身居繁华都市的封建帝王和朝野达官贵人,为了逍遥玩赏大自然山水景色,便就近仿效自然山水建造园苑,不出家门,却能享“主人山门绿,水隐湖中花”的乐趣。因而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都市,也就成了皇家宫苑和王府宅第花园聚集的地方。隋炀帝除了在首都兴建园苑外,还到处建筑行宫别院。他三下扬州看琼花,最后被缢死在江都宫的花园里。
唐太宗“励精图治,国运昌盛”,社会进入了盛唐时代,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特别是由于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殿建筑雕栏玉砌,格外显得华丽。“禁殿苑”、“东都苑”、“神都苑”、‘翠微宫’等等,都旖旎空前。当年唐及宗在西安骊山所建的“汤泉宫”,后来被唐玄宗改作“华清宫”。这里的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唐王在里面“缓歌慢舞凝丝竹,尽且君王看不足”。杜甫曾有一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情五百字》的长诗,描述和痛斥了王侯权贵们的腐朽生活。
宋朝元朝造园也都有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宋徽宗在“丰亨豫大”的口号下大兴土木。他对绘画有些造诣,尤其喜欢把石头作为欣赏对象。先在苏州、杭州设置了”造作局“,后来又在苏州添设“应奉局“,专司搜集民间奇花异石,舟船相接地运往京都开封建造宫苑。“寿山艮岳”的万寿山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御苑。此外,还有“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等一些名园。现今开封相国寺里展出的几块湖石,形体确乎奇异不凡。苏州、扬州、北京等地也都有“花石纲”遗物,均甚奇观。这期间,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明朝的建筑、文学艺术、绘画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开拓,特别是砖石建筑的普遍运用,大批能工巧匠的出现,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明太祖崇尚隋唐的豪华气魄,定都南京后也大兴土木,筑城廓,建宫室,凿池迭山,营造园林。永乐帝迁都北京,宫廷御苑,也是兴盛一时。北京明十三陵的浩大工程,反映了当时的建筑水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如南京的瞻园、无锡的寄畅园、苏州的拙政园、上海的豫园等一批著名园林,都是这个时期新建和在旧有园址上扩建的。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特别是乾隆对江南山水极有兴致,六次南巡,所到之处都留下“御笔”。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就是清王朝建造的皇家苑囿行宫。承德避暑山庄占地八千四百余亩,比颐和园的面积大近一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皇家园林。宫殿与苑景分成两个区域。苑景区域内山势起伏,苍松蔽日,水流潺潺,杨柳袅袅,依山就势地点缀了七十二景。其中模仿镇江的金山,苏州的狮子林,浙江嘉兴东湖的烟雨楼等名胜而建筑的景物,都一一毕现在园苑中。承德一带本属北国之境,这里却偏偏是洲岛交错,湖光潋滟,好一派塞外江南风光。山庄的外围还有八个大的建筑群,统称外八庙。它具有我国各民族的建筑风格,以此衬托着避暑山庄,共同构成一个宏大的艺术空间,充分表现出了这座皇家园林所独具的“大、精、美”三大特色。
我国的“万国之园”--圆明园。它是从清代雍正开始,经乾隆至嘉庆前后一百五十多年营建起来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造园技艺水平最高的一座皇家园林,被子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恨只恨,在一八六零年十月十八日,它竟被英法侵略军纵人洗劫一空。这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所蒙受的一场空前损失!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六大古都有四座在这里。后来长江流域逐渐发展起来,江浙一带成了富庶之志,商业发达,人文荟萃,达官豪商云集于此。这些都为私人庭园的大量出现准备了条件。臂如苏州拙政园是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始建的;无锡寄畅园是明正德兵部尚书秦金,在原来的两座僧房旧址上改建的;扬州个园是清嘉庆年间,两淮盐运总督黄应泰在原小玲珑山馆旧址复建的。从魏晋南北朝的“以舍为寺”,隋唐时期的郊外别墅花园,到宋元时期大量兴起,明清两代广为出现的“城市山林”,我国造园艺术日渐大规模地迅速发展起来,江南一带尤其盛行。所以说,私家园林是“盛在明清,胜在江南”。
这类私家园林具有日常居用和游赏观玩的双重作用。它虽然没有王府花园那般华丽,却特别具有古典园林的古朴、幽静、典雅的特色。
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寺庙园林和宗祠园林。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加之历史上寺舍在一起,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鸡鸣寺原来就是南朝的梁同泰寺,迄今仍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名胜之一。“深山藏古刹”,许多大型的庙宇都建筑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四川峨眉山,山西王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也是我国四大风景旅游胜地。在江苏,南京的栖霞寺,镇江的金山寺和焦山寺,苏州的戒幢律寺,扬州的大明寺,也都建在得天独厚的地方。唐诗人常建写过一道《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在常熟虞山,又叫兴福寺,被诗人写得幽深寂静,禅味浓郁。诗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簌此俱寂,惟闻钟馨音。”可见游览寺庙园林别具一番情趣呢。
劳动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我国独树一帜的造园艺术。在即将踏园游览之前,了解一点造园史,不只有助于对古典园林的欣赏,也会更加珍爱极其宝贵的祖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
回复
6楼
古典园林的厅馆亭榭,大都张挂着古今名人书画,门楣上题有用于画龙点睛的匾额,楹柱上悬崖着文词优美的对联。这些书、画、匾额、楹联,不仅能够帮助识景,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珍品,加之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游园固然要通过景物画面欣赏获得美感,而书画墨迹作为古典园林必具有的造园要素,游园时更得用心品味。
(一)观 书
书,在这里主要是指有一定书法艺术成就的作品,是书法家在纸上“造型”。
人人都知道,汉文字是由点、横、撇、捺等种笔画,按照一定的搭配关系和结构规则构成的,大体是一个方块形。初学写字,能写得端正、匀称就算是好的。作为书法艺术则可以超越法度,把原来的方块字艺术化,并且经过书法家几千年的创作与实践,已经从殷商的甲骨文,发展到汉时的隶书、八分、章草,魏晋时的楷书、草书,逐渐形成了真、草、隶、篆、行几种书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追求的活动。
关于书法艺术,古人有许多理论概说。晋王羲之说,书法“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宁苏轼说:“书必有神、气、筋、骨、肉,五者不可缺也。”无赵孟頫说,一是笔法,二是字形。汉字有实用价值,也有欣赏价值。名家的论述是书法欣赏的指导。\\r
书法欣赏,首先看结构,欣赏它的自然美和整体美。结构,即章法布局,也叫“经营位置”。对于一个字,叫着“间架”结构。凡结构好的作品,布局适宜,首尾相映,看上去有整体感受、自然美。再进一步,是揣摩笔情墨趣。书家很注意“布白”,“以白计黑”,通过黑白对比产生韵律。
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结构方式,楷、隶、篆书字正行直,匀称整齐;草书参差疏落,活泼自由;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不受拘泥,“坐”“行”有致。不同的结构方式,产生不同的美感。楷、隶形体端正,给人以“静态”美;草书纵横潇洒,蕴含了一种动势,体现了“动态”美;行书不拘不纵,给人的感觉是文静清秀。
其次还要注意欣赏书家的笔墨,寻求笔情墨趣。笔和墨是分不开的。但是,毕竟是两回事。汉文字书写法严格。唐欧阳询有过八诀,说:“点如峰之坠石,卧钩如长空之新月,横若千里之陈云,坚钩如万岁之枯藤,斜钩如岭松倒折落挂石崖,横折钩如万钩之弩发,撇如利剑截断之角,捺如一波常三过笔。”上述规范,须得造脂很深才能达到。楷书是所有书体的基础功。为了创造各种书体的形式美,适应各种书体书写需要,书家把用笔分作圆笔方笔,正锋、侧锋。圆笔用于写行草,方笔用于写楷、隶。正锋写出的楷书风格苍劲,侧锋写出的行、草风格秀丽。其实,在书家手里,正锋、侧锋、圆笔、方笔常常是有机结合使用的,特别是行、草书体的书写,方笔圆笔结合得更紧。正如南宋词人姜白石《续书谱》中说:“真经折而后遒,草以转而后劲。”
汉字笔画种类再多,归结起来不外点和线,以及点和线之间的连接和搭配。笔画有长短、粗细、伸缩、曲直、斜正、仰俯、刚柔等对比变化。通过各种笔画的变化和搭配处理,观赏风格气势。
韵味墨趣在墨色运用。墨分五色,干、湿、浓、淡、焦,用笔有轻重、松疏、渗化、枯燥等多种态势。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会造成令人神往的韵致。
常言说:“书如其人”。书法是书家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志趣、爱好、品格和气质的表现。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通过品鉴领会书家表达的丰富感情和蕴含的意趣,是书法欣赏的又一重要内容。
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着重的还要欣赏书写内容,名人的诗文歌赋、格言警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书法欣赏水平,还会有助于提高文学、美学方面的修养。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我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书法艺术主要是追求形美,但是,仍然可以从一幅优秀作品中获得“三美”俱全的艺术享受。
回复
7楼
(二)读 画
中国画,简单地说就是画家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和技法,按照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画出来的作品。与西洋画相比较,它不拘于严格的焦点透视和瞬间光色,不强调表形的肖似,而注重境和神韵的表达,以形写神,神形兼备。
据《中国绘画史图录》记述,中国绘画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开始是人物形象画,汉魏、晋时代,在艺术造型、笔墨技法方面已经有相当水平,到南北朝时期,山水树石已经不再是专作人物背景的素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而后经过漫长的创作实践,逐渐把生活中广泛的创作题材内容,归划为山水、水物、花卉、鱼虫鸟兽四大画种,并且形成工笔、意笔(写意)两大艺术表现类型。画家运用勾、点、皴、擦、染、润墨、泼墨、渍墨、焦墨等一整套笔墨技法,以及青绿、浅绛、水墨的妙用,把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加以概括、提炼,升华到绘画美。画面虽然简洁,景物一目了然,但是寓意深远,韵味隽永。国画家博采诗、书、篆刻艺术与绘画相结合,“熔诗、书、画、印为一炉”。人们喜欢把观画雅称读画,大概也于这个道理。
欣赏中国画,一般的都着眼在绘画上,这是对的。但是,更完整地说,一幅国画还包括题画诗跋(落款)和印章。人们看画不仅希望画要好,还希望画的字写得好。“书画同源”,书法艺术与诗、画、印艺术表现密切相关。
看一幅画面,一是主题,二是形象。通过题材内容,取景构图,笔墨技法,欣赏作品的艺术成就。有些画面的取景范围很大,很有气势;有的只取局部或者生活中的一角,同样可以用来表现重大主题,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有的画家画面取景,景物斩头去尾,例如扬州八怪之一李 《五松图轴》,看上去“不完整”,倒比完整更有诗情,蕴含的思想更丰富也更深刻,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想象。笔、墨技法是绘画创作的基本功,清初画家石涛在《画谱·尊受章》说:“夫一画含万物于中,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为天之造生,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看他的《泼墨山水》卷,笔墨淋漓,变化多端,骨趣风韵,峭峻有神。
欣赏古画,要把握作品的时代特征。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密切关连。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领域也有一个大的发展。据《历史名画记》、《宣和画谱》记载,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是最早取材自然景观而作画。这一时期绘画笔墨技法上,只有钩勒烘色,不做过细的渲染。而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反映在绘画作品上也是一派盛世气氛,画面豪华绚丽,笔法精巧细腻。明清时期,文人画逐渐多起来,艺术风格挥洒自如,甚至玩弄笔墨。到清代后期,社会衰败,在绘画创作题材内容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画作,逐渐占居了画面。至于对著名画家绘画创作风格的欣赏,就要求有较高的文艺理论和艺术鉴赏能力了。
而今,旧时的“枯树昏鸦”之类早已不再是画家表现的主题,即使取材花卉虫鱼的画作,也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齐白石笔下的一木一石,一虫一草,都饶有情趣,极富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历来有重视书籍序跋的传统。国画画面上,也常看到题画诗、词、序、跋等文学形式。这是当画家认为单凭绘画不足以表达主题思想,或者认为表达得尚不满意的时候,而采取的一种辅助手段。运用得好,则能提高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诗是无形画,画是不语诗”,好的题画诗、词、跋、序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特别是把诗、画放在一起欣赏,诗、画之间相借相助,会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元代大画家王冕《墨梅》,正是因为题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才使作品的主题得以深化,更其鲜明,更其隽永。所以,古人说:妙款一字抵千花。对于观赏者来说,最大作用是帮助识画。也有题些画理画法的,添足意趣。
画作的题款是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除去它本身的用途,还有协调布局和平衡画面的作用。题画诗、跋、短文不是每一幅上都有的,如果题意已经表达清楚,画面已经完整,那就没有用它的必要,再题,反而累赘,会破坏画面的美。
在绘画作品上,用印是中国画的独特风格。一枚小至方寸的印章,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成为玲珑别致的艺术图案。对于装饰和平衡画面,以及表达主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书画作品上常见用私章、闲章。闲章内容广泛,与作品有关的诗句、成语、警句和与作者本人有关的事、理都可以入印。加盖在画题作引首的叫起学章,加盖在下角的叫押角章,这类章通常都是闲章。欣赏这类印章会得到启示,有一种高雅清新,意趣盎然的感受觉。常用的是用者姓名章,加盖在落款下首,以证明作者。作者的姓名章常是两方,一方姓氏,白文,加盖在上,一方名盖,朱文,加盖在下。据说印章起于商周,用在绘画作品上始于宋、元。元末画家王冕用青田石作材料,自己刻制印章加盖在作品上,陡增光彩。此后,书画家自刻印章逐渐成为风气,到北宋时代已成为一种专门艺术而与书画并列。
现今,人们把制印称为“金石”艺术。金石,本来是指我国古的钟鼎和石鼓文,后人雕刻印章多用这两种文字和小篆体,金石一词便被用来专指篆刻艺术,发展到今天,人们便广义地把制印统叫作“金石”艺术。我国书画家都追求金石艺术,画家能诗、书、画、印俱全者称为“四绝”。齐白石说他仅能诗、书、画,只是“三绝”。其实,从他那“三百石印富翁”的雅号和磨石成灾的故事,证明那只是老人的自谦罢了。
为了便于张挂观赏,便于收藏,书画作品都要装裱。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民族工艺。它至少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南朝的建康,唐朝的长客观存在,宋时的汴梁,后来的燕京、苏州、扬州等地都是历史上装裱有名的地方。苏州裱的配色素净清新,典雅大方,扬州裱的配色纯朴厚实,古色古香,都备受欢迎。装裱根据画幅形式、不寸,分中堂(两边配上对联叫“挑山”)、立轴、条幅、屏条、横披、册页、手卷、镜片、扇面等等。无论哪种形式,或者配色、用料和边框调配,都要有利于托染画芯,这好比绿叶托红花,会直接影响画面效果。经过装裱的书画挺括舒展,美观大方,还能够防霉、防潮、防损。有兴致的话,在欣赏书画的同时再欣赏一下装裱工艺,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当我们漫步在古典园林赏景读画的时候,不能不感谢技艺高超的工匠们,是他们为我国古典园林增添了光彩,把古典园林装饰得美妙如画。
回复
8楼
(三) 品 匾 额
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记述了一个现今大家都熟知的故事:相传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就是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了,就会飞掉。听的人不相信,偏要他点上。刚点了两条,便雷电大作,顿时双龙腾起,乘云而去。故事说的给画,在关健的地方只一笔,便把龙给点活了。园林艺术有没有“眼睛”呢?有。匾额题咏是园林艺术意境塑造的关健,这个“眼睛”点得好,景物就有了生命,就活了。纵观各地名园胜景,都不出这个道理。对于游览者来说,能看到一块好的匾额,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如果观赏一下《红楼梦》第十七、十八两回书的描写,借以帮助了解匾额的题咏过程,也会拓宽品赏思路。
曹雪芹以其“壮手吞之于胸,老手吐之于笔”的胸中丘壑,精心布置了一个蔚蓝壮观的大观园,趣在对浩大工程不花笔墨,却偏偏在对景物的匾额题咏上整整用了两回书的篇幅,并且让贾政、宝玉、黛玉、迎春、探春、惜春、李纨、众清客,甚至元妃等贾府诗赋好手全部出场,“各举所长,优则存之,劣则删之”,把“若大景致,若干亭榭”,一处处都题上匾对。第十七回开头,连用两个“断”字强调题咏匾对的重要:一是贾政自已所说,“无字标题材,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另一是众清客(“自有一二题咏名手”)所说,“各处匾对断不可少”。其中题咏“蘅芷清芬”一节,是一个最精采的场面,不妨抄录于下:
贾政带领宝玉并众清客在题了“蓼汀花溆”之后,继续向前走去,边走边议,不觉到了一处地方--
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茗操琴,也不必再焚香了。此造却出意外,诸公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众人笑道:“莫若‘兰风蕙露’贴切了。”贾政道:“也只好用四字。其云何?”一人道:“我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道是: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基香飘明月洲。
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引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众人去:“颓丧,颓丧!”又一人道:“我也有一联,诸公评阅评阅。”念道: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贾政拈须沉吟,意欲也题一联,忽抬头见宝玉在旁不敢作声,因喝道:“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宝玉听了回道:“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贾政道:“谁按着你的头,教你必定说这些字样呢?”宝玉道:“如此说,则匾上莫若‘蘅芷清芬’四字。对联则是:
吟成豆蔻诗犹艳,睡足荼 梦亦香。
贾政笑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众人道:“李太白‘凤凰台’之作,全套‘黄鹤楼’。只要套得妙。如今细评起来,方才这一联竟比‘书成蕉叶’尤觉幽雅活动。”贾政笑道:“岂有此理!”
由此可以看出,匾额是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在匾对题咏程序上,不同于民间的联对,先是对联,后配横披。它是先题匾额,后咏对联。一块好的匾额题咏,必须按其景,合其意,内容贴切,文字洗炼,读咏朗朗上口,意境含蓄深远,而又妙在立意新颖,不落俗套。这些,是匾额品赏的基本内容。
再看一座现实生活中的园林--“吴中第一园”即苏州留园几处景物的匾额题咏。留园,是一座占地面积三十余亩的大型江南园林,全国分四个景区,主次分明,各具特色,景象丰富,佳匾妙联许多,令人赞赏不已。进入园门,是中部景氏,这里山水环绕,楼阁相映,繁花茂林,斗芳争艳,山水间一座厅堂,高爽雅致,正合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句,取其诗意,题匾“涵碧山房”。向前走,只见山石掩映,桂林丛生,芬香四溢,景色宜人,园林以直观景物为主,这儿用了嗅觉造景,因题匾“闻木樨香轩”。跨过山石小桥,忽见一座小岛,岛上紫藤缠绕,绿水粼粼,亭台景色,别有天成。不是仙境,赛如仙境,题匾“小蓬莱”,取蓬莱仙岛之意。过“曲溪楼”,便来到东部景区。这里厅堂轩馆疏落有致,主厅一块高悬,题为“五峰仙馆”。五峰仙馆建筑富丽堂皇,内部陈设典雅,院内石峰挺秀,天然趣味,恰合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诗句意境而得名。继续向前游览,穿过花竹芳径,步出曲折回廊,到了揖峰轩。再过揖峰轩,便来到“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耆硕之馆”匾的题咏,不象前面说的依景而写,它是据典而成。再往前行,馆的北院竖着三块高大秀美石峰,正中一块高六点五米,玲珑剔透实所罕见。因取《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瑞云峰、腾云冠峰,高霞翼岭”的记述,分别题以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北侧有湖石假山,山上建楼阁一座,登临俯瞰,园内景色虽系人力穿凿,却处处入目动心,有天上人间之美,因题匾“仙苑停云”。再往前走,只觉得一阵阵清香扑鼻,循径而去,原来是一座偌大的花卉盆景园。再前面,山阻墙隔,似无去去处。好事者偏举步向前,穿过蜿蜒花架,但见一认园门,题额“又一村”,始知别有洞天,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园内花木杂植,鸢飞鱼跃,一派江南田园风光。构园造景,不深不奥,不奥不幽,这个“又一村”题得好。山麓间有一座韵味隽永的临溪小榭,题匾“活泼泼地”。为什么不题“临溪”,“缘溪”,“流波”,“走觞”之类,而题“活泼泼地”呢?读读芒,看看景;看看景,再读读匾,自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山麓间人工布置一条小溪,睛天,旱地水作,趣在意境;雨天,山水汇集,沿溪而,斗折蛇行,注入山脚下的一道自然溪流,而后欢快地穿过龙墙洞涵,向远方潺潺而去。--真是活泼泼地。对艺术美的凝炼,达到了何等的高度!此刻,不由地想起了一位朋友对我说过的一段话,他说:“眼睛是能够传神的,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饱含聪明和才智。同时,透过眼睛又可以洞察出心底的情思和奥秘。”园林中的匾额不正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眼睛”吗,它不仅对建筑起着典雅的装饰美,更重要的在于把优美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无限广阔的艺术境界。
对于游览者,匾额品赏是一项重要的游园活动内容。它是一个很好的向导,会把你引进无垠的艺术天地,让你尽情地享受园林艺术和古老文化的美。
回复
9楼
(四) 赏 楹 联
赏联,久已是人们的雅兴。
对联,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一副好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蓄意深远,句绝意不绝。悬挂在厅馆楹柱上的对联,叫楹联。园林中的楹联与景物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把景观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楹联是识景的钥匙。
据《楹联丛话》说:“楹联之兴,肇始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联,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然。”
古典园林常见楹联,其内容主要可从四个大的方面欣赏。即一是状景抒情,二是怀古励今,三是借喻劝导,四是巧思妙趣。
状景抒情类--是古典园林里最多见的一类楹联。它是用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写景状物。作者通过对联景物的描述,抒发内心情感。这类楹联大都是即景而作,轻松自如,最能帮助游人识景。
例如,苏州《闲吟亭》的一副对联:
千朵莲花三尺水
一弯明朋半亭风
在涉及扬州的古诗中,常见提到“箫”,“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朋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可见扬州曾经是一座箫声缭绕的城市。现今扬州个园《清漪亭》面柱上有副对联:
何处箫场醉倚春风弄明月
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
这副对联不只是对仗工整,文词优美,而且有特点,有个性,堪夸一副好联。
这一类楹联比经皆是,不胜枚举。例如镇江北固山《多景楼》前的“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理上,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望皆通”,无锡掇英堂前的“奇石含尽千古秀,异花长占四季春”,苏州拙政园《梧竹幽居亭》前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皆情景交融之作,怀古励今类--这是一类感事书怀的联句,常被作者用来对特定对象抒发感慨和表达缅怀情思。读这类楹联要能把古与今,物与我,情与景之间相互联系起来。杭州西湖岳墓前的那副对联很有代表性: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仅此一副七言联,情深意浓,爱憎分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南京莫愁胜棋楼一联:
人言可信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绉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账亦可喜如何结局浪淘尽千古英雄
这是专为评说明太祖朱元璋与丞相徐达下棋论输赢的联对。作者引用历史典故进行评说,目的在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溯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处事的态度。读这类对联可以从中得到某种哲理的启迪。
扬州平山堂联:
江南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从文字上看,上联写景,下联述事,有景有情,表述了太守欧阳修坐花载月一代风流的形象。它对于怀古虽没有以上两联那么典型,却也抓住了特定场合下的特定事件,读了之后不能不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借喻对导类--这类对联的特点是文字诙谐,蓄意深刻,既可以作为描写自然景色的佳句欣赏,又可以用来作为人生的对勉之语。
上海豫园里的: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读胜观花
南岳衡山祝融《玄都观》悬挂出这样一副对联: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
衡山高不可攀,在半山腰的《玄都观》悬挂出这样一副对联,好似对游人说的,鼓励他莫辞辛劳,勇攀绝顶。其实一切有志攀登高峰,在事业上做出贡献的人们,读了这首对联都会受到鼓舞,产生一股奋发进取的力量。
读这类对联要“物中有我”,就更会感到明确,具体、生动、获益更多。
巧思妙趣类--这类对联在技巧上常采用藏典、内嵌、双关、象声、叠字,或者拆字、倒顺、同音、同字异读等形式和修辞手法炼词组联,读起来会特别感到语言表达的鲜明性。不仅在构思、修辞、韵律上有一种美感,还会被它的宛转、豪放和意趣深远所折服。
藏典联,是园林名胜地方常见的一种写景述怀的联句。大凡古迹名胜地方都有来历,与人与事关联。藏典是作者把历史典故蕴藏在联句中,让游人读了之后去联想。
回复
10楼
岳阳楼有副对联:
一楼何奇杜小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北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当登上壮观的岳阳楼和读到这副著名长联的时候,自然会被眼前的洞庭景色所陶情,更会被古人在此驻马停车留下的诗文典故所激动。这就说明书画墨迹在构图造景中的地位和作用。岳阳楼的出名,固然跟它那地理环境的优越和建筑上的雄奇不可分,同时也不可否认范仲淹“两字关情”的《岳阳楼记》,杜甫的的五言绝唱《登岳阳楼》等诗文墨迹,也使它得以流传千古。
象声联、叠字联、复字联,是江南一带园林里常见的一种联词形式。比如: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是一副描写在听雨楼、观潮阁上听雨、观潮的楹联。上联末尾的三个“听听听”,下联末尾的三个“观观观”用了象声字,“听”和“观”既有作为动词的听和观的本意,又有谐意的雨点冲击声和浪涛的拍击声;“观观观”,浪涛奔腾扑向崖岸,一声不同于一声,读了之后感到亲切、豪放,颇有韵味。
叠字联的妙处,在于能把形、声、色、情集于一联,韵味浓郁,读起来有点音乐感,声声入耳。例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低低树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复字联是古典园林和名胜古迹常见的一种联语形式,南京原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故邸有这样一副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其它一些利用汉字的语音或文字上的同音、同义、谐音组成的双关联,或者同音异读、异字同音、急转等形式组成的巧联,也都寓意深刻,有趣,因在园林里不觉见,不再赘述。
各种各样的楹联,有的是作者撰写,更多的是集前人诗句、文赋,妙在集的切贴、自然。
杭州西湖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是直接选自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首联。该诗本来是写西湖的又用在西湖,当然贴切、自然。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关夕阳还素月当春秋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扬州平山堂的一副名联,是从宋四大名家的记文摘句集成的。上联头两句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末句集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头两句集王禹冉的《黄冈竹楼记》,末句集自苏轼的《放鹤亭记》。全联气势磅礴,文词优美,有景有情,勾画出平山堂景观物征。
楹联的字数多少不限,对偶就行。昆明大观楼上有副对联,一百八十字,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联,是清雍正、乾隆年间一个叫孙髯的“布衣”诗人所作。他以数千年兴废的史实,揭示了清王朝的必然崩溃,光彩夺目,才华四溢,抄录于后,以供欣赏。
五百里滇池奔腾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过。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鬣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范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楹联要与景象结合起来欣赏。画家是借助题画诗、序、跋等形式抒发感情,突出主题,加强画面艺术效果。造园家则是运用匾额、楹联。形式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联,还应注意炼字炼句方面的欣赏。古人有许多形容在炼句上花费巨大劳动的名句。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句)“曲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唐杜荀鹤句)用心琢磨有助于对佳境妙趣领受。
如果有兴趣的话,不妨再做些填词对对的游戏,获得更广泛的乐趣,同时,也可锻炼思维,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北京故宫慈禧堂前西侧回廊有一幅壁画,画中有副七言对联,下联俱全,上联被挡掉后面四个字。哪四个字?或许是壁画作者有意作趣,留给谁来填的。不过他竟敢在这个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地方玩弄蹊跷,确实也有点胆量。现照抄于后,有兴趣的话,给填上:
竹深雨_______
梅笑风吹翰墨香。
回复
11楼
“古典园林又有它独有的特点,古朴典雅,景象优美,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赏析园林,这是一篇园林的好文章,收藏了,谢谢楼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