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ηc∑Mb (6.2.2-1)
……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我们的软件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按式(6.2.2-1)进行计算,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我们的设计已是“强梁弱柱”,地震中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就不足为怪了。
12楼
SETWE里面已经考虑了楼板刚度对梁的影响了,即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回复
13楼
实际上很多设计根本没有考虑那么全面
回复
14楼
路过,学习一下!
回复
15楼
楼主不要乱讲,不理解的话可以看下规范的条文说明,软件实现这个还是不成问题的
回复
16楼
学习了!
回复
17楼
本人也觉得很奇怪 (η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然后看了LZ对6楼的解释就更加迷糊了
软件说明书明明就提出了这个解释
明显就是符合强柱弱梁
乘了放大系数=增大柱弯矩=设计时候增加配筋=增加柱刚度=削弱梁刚度(因为这时候和无放大之前比较,梁超过Mmax而柱是1.2Max)
(∑Mc——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Mb——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
仅供参考,也希望大家在回帖时候多一些自己的思考
而不是简单的几个字 太没意思了
回复
18楼
软件设计如果存在这么大的偏差,这个软件谁还改用。好好去看一下软件的使用说明和技术条件吧。别乱说,浪费别人的时间。
回复
19楼
增加柱刚度=削弱梁刚度??
能详细说一说吗
回复
20楼
楼主说的有证据吗,
回复
21楼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不在软件,主要还是在设计的过程中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