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汶川地震后众多震害调查报告指出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未出现“强柱弱梁”的梁铰机制破坏,主要原因,比较一致的认为计算梁时未考虑楼板的作用,等等,还有其他。
震害调查报告很多,不一定都看的过来,但未见到这样一个原因: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2.2条指出: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框架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外,柱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Mc=ηc∑Mb (6.2.2-1)
……
当反弯点不在柱的层高范围内时,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可乘以上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按上述条文规定条件讨论,我们的软件仅仅是将柱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直接乘上了柱端弯矩增大系数,未按式(6.2.2-1)进行计算,给“强柱弱梁”打了折扣,我们的设计已是“强梁弱柱”,地震中多数建筑物由于柱铰机制破坏而倒塌就不足为怪了。
2楼
高人,学习了
回复
3楼
你说我们的软件是指什么软件!还有你怎么知道软件是这样算的,而不是按规范算的?有此款软件的源代码为证吗?还是
回复
4楼
"软件在“强柱弱梁”的计算方面未执行抗震规范。"这种可能性对于正规软件而言基本是不存在的!
“强柱弱梁”涉及的问题很多,就是新抗规也不能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
回复
5楼
楼主说的很对,当前设计基本上都是理论的。但实际上梁板的承载力富余比柱子的要多的多,如此才导致一旦出现超出设计的地震力时,表现出来的就是强梁弱柱。
起码梁板在支座处是个整体的,计算梁的承载力时并未考虑楼板配筋形成的承载力,要消除这部分引起的强梁,理应把梁支座的配筋部分分配到梁的翼缘板中。
规范降低支座裂缝允许宽度的算法,一部分是因为经验的原因,一部分可能也是因此不必要增加梁支座的富余以免出现强梁弱柱的情况。
考虑放大系数程序会自动处理,只希望大家在设计梁支座配筋设计的时候,注意以上问题,做妥当的处理,既可节省钢筋又能暗合强柱弱梁。
回复
6楼
我们的软件是指国产软件,国外软件多采用承载力级差设计,和我们的方法不一样;国产化国外软件手上资料不全。
一本使用手册及技术条件写到:
“柱的配筋计算
......
强柱弱梁计算,根据GB 50010-2002第11.4.2条
......程序实际是将有地震效应组合的内力乘以相应的放大系数,
再去配筋的。
......
二级抗震等级 放大系数为1.2
......”
以二级抗震等级讨论,这样简单,其他类同。
期望软件开发商尽快完善上述问题。
回复
7楼
回复
8楼
学习了
回复
9楼
学习了,但还需要证据
回复
10楼
回复
11楼
学习长知识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