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抢险实例
wenki2000
wenki2000 Lv.9
2006年09月07日 23:27:28
只看楼主

【实例1】湖北蕲春县蕲河赤东支堤漏洞群抢险  赤东支堤付草湖堤段位于长江支流蕲河左岸,距入江口约4km。1998年7月2日~8月7日的36天内,在桩号3十000~6十400,长3400m堤段内,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漏洞险情18处。险情发展快、出险频率高、漏洞贯穿堤身,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赤东支堤付草湖堤段经历年加高培厚,现堤顶面宽8m、高程26.0m,两侧边坡均为1:3,临水侧平台宽12.0m,高程22.0~23.0m,背水侧堤脚高程15.4m左右,平台宽20~28m,高程21.0~22.Om。该堤段是蕲春县防汛抗洪的重要屏障。

【实例1】湖北蕲春县蕲河赤东支堤漏洞群抢险

  赤东支堤付草湖堤段位于长江支流蕲河左岸,距入江口约4km。1998年7月2日~8月7日的36天内,在桩号3十000~6十400,长3400m堤段内,先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漏洞险情18处。险情发展快、出险频率高、漏洞贯穿堤身,严重威胁堤防安全。

  赤东支堤付草湖堤段经历年加高培厚,现堤顶面宽8m、高程26.0m,两侧边坡均为1:3,临水侧平台宽12.0m,高程22.0~23.0m,背水侧堤脚高程15.4m左右,平台宽20~28m,高程21.0~22.Om。该堤段是蕲春县防汛抗洪的重要屏障。

  从7月2日~8月7日的36天里,外江水位为24.25~25.53m,该堤段经受了10次(长江8次、蕲河2次)洪峰的侵袭,在长3400m堤段内先后发生漏洞险情18处、23个,其中浑水漏洞7处12个,口径3~13cm,水量5~50L/min;清水漏洞11处11个,口径3~10cm,水量2~12L/min,出险高程22.0~24.0m。此外,该段4十800距背水侧坡脚90m处,还发生口径0.2m,深0.4m的管涌险情一处,涌水量40L/min;散浸险情三处,长1518m;跌窝险情2处,最深1.0m。

  分析出险原因,主要有:①白蚁隐患。该堤段系人工回填的亚沙土,较适合白蚁生存。1983~1998年,共挖出土栖白蚁34窝,蚁巢均在堤身23.4m高程上下,巢龄10年以上,蚁道穿堤身。1999年汛前检查,仍发现该堤段有白蚁活动迹象。②堤身断面小,渗径短。历年局部翻挖白蚁后,回填土与原土体结合不密实、不牢固,再加1998年汛期长时间高水位浸泡,渗透水流不断加大,久浸成漏。②该堤段5十000处为一河道节点,下游4十000~5十000长1000m堤段,深泓逼脚,滩地被水流冲刷淘空崩塌,削弱了堤身的抗洪能力。

  1998年汛期采取了以下抢险措施:

  7月2日8:00,外江水位24.25m时,发现4+805处背水坡脚有一口径3~4cm的漏洞,出水为清水、量小。至15:00,险情恶化,该处坡脚(高程22m)冒浑水,出水量约为20L/min,洞口口径11cm,浑水中挟有白蚁。险情发生后,迅速组织劳力1000人,机械300台套,采取内导外帮的方法进行处理。内围堰尺寸:2m×3m×1.0m(高),外帮长50m,宽2~3m,高程23~26m,以漏洞为中心分别向上、下游延长25m。至20:00,漏洞堵住,内围堰水位骤然下降,洞口无明显出流。

  7月28日10:00,外江水位25.30m时,3+650处距背水侧坡脚12m的平台上,发生口径13cm的漏洞险情。浑水挟沙带泥团,出水量50L/min。采取内围堰导滤,围堰尺寸:5m×3m×0.5m(高),粘士外帮长度50m、宽2~3m。以上措施完成后,出水量略有减小,但仍有浑水流出。经研究,决定变局部外帮为全线外帮。

  7月29日15:00,外江水位25.44m,在同一位置距背水侧坡脚9m的平台上发现5个漏洞,最大口径10cm、最小口径5cm,出水量约为40L/min,浑水挟抄带泥团。采取了扩大围堰和增大外帮的措施。将内围堰扩大为6m×4m×1.0m (高),同时增大外帮尺寸,帮长从50m增至200m,帮宽从3m增至8m,并派50名水手下水踩士,使其密实。7月31日外帮措施完成后,内围堰浑水变清,水量减至6L/min左右。

  8月5日,外江水位25.38m时,3+650处堤顶内侧(高程26.0m)发生长0.96m(顺堤轴线向)、宽3m、深1m的跌窝险情。据分析,系高水位长期浸泡导致蚁巢周壁土体浸软饱和坍塌所致。险情发生后,进行了翻挖,长1m、宽8m、深1.2m,用粘土回填夯实后,漏洞出水口断流。

  在付草湖堤段漏洞群的抢险过程中,共做粘土外帮长3400m、宽3m~10m,高程23.0~26.0m,边坡为1:2.5~1:3。累计完成土方3.5万m3,消耗沙石料4600m3编织袋1.2万条。整体外帮及局部内导措施完成后,险情基本得以控制,大多数漏洞断流,少数漏洞出小量清水,水量均在1L/min内。外江水位降至24.66m,内围堰全部断流。

免费打赏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28:24
2楼
【实例2】湖北武汉市长江干堤浑水漏洞抢险



  1998年7月29日17时25分,长江水位29.02m (汉口水文站),武汉市汉口长江干堤丹水池堤段,中国石化中南武汉公司油库院内沿江堤桩号50+300处,距挡水墙脚5~6m处发现一直径15~20cm的漏洞,水柱高3~4cm,旁边还有2个小洞,直径2cm。堤内地面即洞口高程26.5~27m,挡水墙顶高程32.0m。

  经查阅历史资料,1954年8月24日该堤段曾发生过浑水漏洞险情,洞径在8min内由2cm扩大至30cm左右,并出现两个跌窝。经外填士堵漏、内围堰处理,险情得到了控制。现堤段是1956年在沙石驳岸上修筑的挡水墙,由于年代久,堤质差,又经近几年连年大水浸泡,1998年汛期高水位居高不下,堤身渗漏变形,形成通道所致。

  1998年7月29日18时,采用围井三级导滤处理,围井直径2m,高0.5m,沙厚0.2m,瓜米石厚0.2m,分口石厚0.2m。19时20分处理完毕后流清水。

  7月30日11时28分,坐哨发现围井旁出现新的浑水洞3~4处,洞径2~3cm,水柱高20cm左右。同时,墙脚也出现大量渗水。7min后,洞径发展到30~40cm,涌水量加大,导滤料被水冲走,后采用袋装沙石填压,人踩才能压住,压高至1.6m左右才刹住水势。30日12时左右,推开墙外江面的漂浮物,发现距墙2m左右有漩涡。曾在1954年防汛中荣立一等功的离休干部、68岁的王占成同志潜人江中用脚睬探,发现墙外洞口在水面以下1.6~1.7m,洞径lm左右。12时20分,用袋装土40~50袋外堵,效果不明显。12时30分改用毛毯棉絮外堵,每床毯包3个编织土袋下沉,抛7~8床毛毯棉絮后,墙内出水明显减少。13时抛袋结束,用毛毯和棉絮44床,堤内出水基本停止。此时,堤内导滤堆突然下沉0.5m,经加反滤料后稳定。为巩固成果,对堤内有疑点的20m范围铺沙石导滤,并在外江实施袋土筑围。13时20分左右,堤身内坡出现跌窝,下沉0.3m左右,骑堤而建的砖砌围墙下挫裂缝。

【实例3】湖北洪湖市长江周家咀堤段清水洞抢险



  1998年7月5日~26日11时, 洪湖市长江干堤周家咀堤段,桩号525+735~525+800背水坡和背水坡脚出现清水洞群,共11孔。其中:1号、2号孔孔径0.02m,3号孔孔径0.05m,出水量2.4m3/h,出险时外江水位31.21m; 4号孔孔径0.02m,出水量0.6m3/h,7月25日10时出险;5号、6号、7号孔孔径0.02m,7月26日7时出险;8号孔孔径0.03m,7月26日10时出险;9号孔孔径0.02m,7月26日11时出险,出险时外江水位31.78m。出险处堤顶高程33.12m,堤顶宽13m,内外坡比均为1:3,临水侧滩地高移29.92m,滩宽10m,背水侧平台高程28.0m,宽48m,堤内水塘搪底高程24.0m,塘内水深1.6m。

  1996年汛期,在此堤段附近曾出现过长6m、宽3m、深2m的堤顶跌窝,堤脚出现大量清水洞,距堤脚30m处出现2个浑水洞,判断为白蚁洞所致。这次险情亦属白蚁所致。

  经反复研究,采取水下抢险措施:

  (1)1号、2号、4号、5号~9号孔筑围井,直径lm,高0.5m,采用二级导滤,沙、砾石各厚0.2m;3号孔筑围井,直径1.5m,高0.7m,采用三级导滤,砾石、沙石各厚0.2m。

  (2) 1998年7月26日12时开始构筑粘士外帮以截渗。在桩号525+720~525+870,长150m,外帮宽10m,高程34.8m。

  (3)构筑背水侧围堰长40m,桩号525+770~525、810,宽8m,高1.5m。抢险处理后,险情稳定,均出清水。2号孔停止出水,其余孔径出水量明显减少。
回复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30:31
3楼
【实例4】湖北监利县荆江大堤杨家湾管涌抢险



  1998年8月30日12时,在监利县杨家湾桩号638+400,距堤脚400m处发现一孔径0.50m的管涌险倩,出沙2m3,涌水高出地面0.20m。堤背水侧原是吹填淤区外缘的一块低洼农田,因地温低,农民弃种,已成沼泽地。历史上曾出现过大型管涌,背水坡脱坡(滑坡)、堤身裂缝等溃口性险情。目前吹填平台已有120~250m宽,平台高程31m。堤顶高程40.24m,顶宽12m。8月17日该段最高水位曾达38.81m。8月30日出险时长江水位37.60m。出险部位高程28.50m。

  扬家湾大堤堤基为细沙层,70年代以前,出险部位在距堤脚100m范围内,经吹填加宽、加高内辅盖层,险情得到稳定。1998年的水位高,持续时间较长,出现了新的险情。

  出险后采取的抢护措施有两条:一是围井三级反滤,二是围堰抽水反压。8月30日14时开始做直径5m的围井,高1.1m。具体做法是:先用大卵石填平洞口,消杀水势,再填黄沙0.3m厚,在其上填瓜米石0.25m厚,最后填卵石0.20m厚。围井水位蓄至29.50m。与此同时,对2南沼泽地加做围堰,高程为29.40m,蓄水位29.20m,以防险情转移。17时处理结束,并测出涌水量14kkg/s。20时发现填料周围冒沙,到22时,测得管涌口环形沙带内径为2m,外径为3m,厚为0.05m,出沙量0.157m3/h。上述情况表明采用的抢护措施不当,处理效果不好。当即决定清除直径3m,厚0.3m范围内的反滤料。重新做三级反滤。具体做法是,第一层填黄沙厚0.2m,第二层填瓜米石厚0.2m,第三层填卵石厚0.15m。3日零时完成。但第二天晨6时,滤料周围又出水带沙,测揭出沙量为0.116m3/h。经初步分析,以上二次处理不理想的原因是:管涌口涌水压力过大,将第一层滤料黄纱冲动带出孔口。决定再次返工,重做三级反滤。8时30分开始处理,首先清除直径3.5m,厚0.4m范围内的滤料,然后辅直径3.0m的纱布,以消杀水势,摄着在纱布上做三层反滤,第一层填黄沙厚0.20m,第二层填瓜米石厚0.20m,第三层填卵石厚0.1m,并将围井水位由29.50m升至29.80m,围堰水位升至29.50m,于11时20分处理完华。

  31日16时观察到出水不带沙,但出浑水。在滤料上有三处下陷,深0.05~0.10m,总面积约1m2分析认为,这是填料空隙的自然调整和补填的石料整平所致。

  9月1日8时观察,出水已基本变清,但仍有少量的沙和泥,此时出沙主要在一处,也不像以前呈环形带沙。8时30分,对此带纱处(1.5m2)重做三级反滤。至16时出水比8时明显变清,带沙量减少,险情基本稳定。此时长江水位为37.78m。

  为了判断管涌险情抢护效果,对每天8时的出水量和24小时的带沙量做了测量,现摘录如下(表14-1)。
从观测纪录看,到9月3日险情已完稳定。9月6日的带沙量较前日增加,绝大部分是填进去的滤料沙。分析其原因,瓜米石规格不符,粒径偏大,决定对瓜米石进行筛分,用0.5cm以下的瓜米石铺在黄沙上,厚0.1m,到9月7日管涌险情基本解除。

  此次管涌险情抢护共耗用沙石料140t,纺织袋25000条,橡胶(直径6寸)虹吸管240m,抽水机械2台套,投入劳力4200人(含武警官兵)。

  在管涌险情抢护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经验教训:①对孔径大,涌水量亦大的管涌,必须解决好涌水压力大的问题。保证第一级黄沙铺垫厚度到位,是保证三级反滤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做反滤料的沙石料级配要合理,滤料沙被带出的主要原因是瓜米石的粒径过大,为滤料砂粒径的9~15倍为宜。


回复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32:14
4楼
【实例5】江西都昌县矾山湖于下堤管涌枪险




  江西省都昌县湖于下堤南端,每到汛期均发生严重管涌。1998年秋汛前,在堤背水坡16m高程至坡脚外的部分堤段内,平铺无纺土工织物,长300m,宽200m,上压50cm厚沙砾石。1998年9月14日,当翻阳湖水位高19.88m,内湖水位12.88m时,在沙石料滤层区突然出现约100m2的管涌群,而以无纺土工织物处理过的地段都是清水缓缓流出,无任何管涌或其他异常现象。

  据初步分析,无纺土工织物反滤层的造价比沙石反滤层节省材料费12.9%,省工1/3。利用无纺士工织物消除管涌的围井如图14-1所示。

【实例6】湖北洪湖市长江干堤天门堤段管涌抢险



  1998年8月21日4时,长江水位32.84m,洪湖市长江干堤天门堤段,在桩号433+650处,距背水坡堤脚60m的水沟中出一孔径约0.3m的管涌,在管涌口形成了直径2m左右的沙堆,其高0.2m左右。该堤段堤顶高程32.90m,堤两侧边坡的坡度均为1:3。临水坡平台高程28.0m,宽30m,背水坡平台高程28.6m,宽35m,沟底高程26.3m,出险时沟内水面高程27.5m。

  对这一管涌采取了以下抢护措施:

  (1) 做正反五级反滤层。反滤层面积约6.4m2(直径3m左右)。五级反滤层做法是:第1层卵石0.2m厚,第2层瓜米石0.3m厚,第3层沙0.5m厚,第4层瓜米石0.3m厚,第5层卵石0.2m厚。

  (2) 在沟两头抢筑围堰蓄水反压,该围堰垂直堤身方向宽40m,顺堤轴线长20m,高1.5m。反压水位28.2m。

  通过以上抢护措施,管涌险情基本得到控制。

【实例7】湖北洪湖市长江燕窝八十八潭堤段管涌抢险



  1998年7月22日21时30分,长江水位30.53m。洪湖长江燕窝八十八潭,校号432+310~432+355,在背水坡距堤260m、300m、320m的鱼塘里发生管涌三处。这三处管涌的口径分别为O.55m、0.4m、0.3m。管捅口沙盘直径分别为1.8m、1.5m、1.4m。沙盘高分别为0.5m、0.2m、0.2m。出险处管涌口高程为25.0m,水深2m。该处堤段堤顶高程33.09m。背水坡与临水坡坡度均为1:3。内外平台各宽30m,高程28.0m。平台和鱼塘间为旱田,宽220m。鱼塘尺寸100m×100m。

  该处壤土厚2m左右,鱼塘水深2m,覆盖层被破坏。在持续高水位作用下发生渗透破坏,形成管涌。先将卵石倒入洞中,厚0.3m,消杀水势。然后分别对三个涌孔抢筑三级反滤层。反滤层第1层沙厚0.5m,第2层瓜米石厚0.5m,第3层卵石厚0.5m。

  7月25日,长江水位升至31.51m。除上述三个管涌外,在顺堤方向5m处又出现三个管涌,孔径分别为5cm、5cm、10cm。其高程为25.0m。险情发生后采取了围井三级反滤。处理后出清水。险情基本消除。

【实例8】安徽东至县长江杨墩泵站接触冲刷抢险



  杨墩泵站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广丰圩,建于1959年。1995年改建,2孔穿堤涵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3m×3.5m,洞身长65m,底高程9m,细沙地基。1996年5月新泵站基本完成。

  1996年8月14日凌晨,外江水位16.84m,站前水位11.7m,水位差5.14m,新泵站汇流水箱处向上冒沙冒水,冒水孔直径5cm,且逐渐增大,6时30分,江堤、启闭机、涵箱、机房开始下沉。7时,江堤连同涵箱整体塌陷1.0m,堤身多处裂缝,启闭机房明显倾斜。12时,堤顶下陷3.5~4.0m,沉陷段堤防上口宽30m,下口宽8m,裂缝影响范围65m。启闭机台、机房、竖井等严重倾斜,压力涵箱接头止水拉断。两孔闸有一孔开启高达2.7m,江水携带泥沙呈漩涡状向堤内倒灌,堤内出现3个较大的水柱,约高1m,总流量约60m3/s。

  省防汛指挥部会同地、县立即制定抢险方案。根据该站周围地形特点,决定在堤内引水渠内另建新坝,做成长170m、宽40m的养水盆。当日23时,二道坝第一次堵口开始合龙。当缺口堵至4m宽时,由于上水位抬高,流速加大,打下的桩断裂,堵口失败。主要原因是准备仓促,备料不足,抢险物料较轻,且堵坝的断面过小,依靠校支撑,难以奏效。在此期间,为堵住漏洞,先后在堤外沉下一条20t的船只,580包大米和用油布包着的上万吨水泥及三只集装箱等,均未见效。

  抢险指挥部又作重新布置,在大堤塌陷处加高加固,堤外作月堤,在二道坝缺口处打下15根弧形桩,3层梅花桩,每根桩均用钢缆固定在对岸的大树上。同时派港监船拦截江面船只运载石料、黄沙,从安庆调来大量麻袋、块石、碎石等抢险器材,要求附近工厂赶制200个1m3的钢筋笼,供合龙时使用。

  8月15日11时30分开始第二次合龙,3小时后缺口被封住,二道坝上游水位猛涨,水位差达3m多,梅花桩发生断裂响声,仅十几分钟,二道坝再次被冲垮,缺口重新撕开10m多长。

  总结上述两次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抢险材料是否充分、堵料重量大、开辟抢险道路、加快施工速度是关键,并对堵坝的断面标准、坝体材料及数量、施工程序等作了详细规定。8月18日22时,第三次堵口开始,东西坝均有部队组成的抢险突击队,为尽快形成合龙物料的支撑骨料,先抛下500多块预制板,然后推下40个钢筋笼,其效果明显。为配合下游合龙,上游闸门下1.7m。19日10时,二道堤合龙成功。接着开始闭气,先抛3m宽的袋装碎石和散装碎石,后抛7m宽袋装土,最后抛10m宽散装土。8月27日闭气结束。抢险成功,保证了长江堤防安全。

回复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33:59
5楼
【实例9】湖北洪湖市长江王家潭堤段滑坡抢险



  1998年8月20日23时20分,发现在王家潭堤段背水坡有一道明显的裂缝,宽度约1~2cm,并正向外渗水。裂缝所在位置高程约31.19m(吴淞口高程33.27m)。此时长江水位高程32.0m(吴34.08m)。不到1小时,裂缝两侧已出现错动吊坎,靠近堤中心一侧高,远离堤中心一侧低坎。裂缝两侧错动的高差约0.2~0.3m。宽度在2~8cm,长度有68m(桩号485+440~485+508)。在吊坎内有大量的明水流动。在吊坎两边有明显的裂缝,其延伸的长度约182m(桩号485+400~485+650),缝宽1~2cm,深1m以上。裂缝两侧错动不明显。

  出险处堤顶高程32.02m(吴34.10m),堤顶宽6m,背水坡与临水坡坡比均为1:3。背水坡平台高程26.52m(吴28.6m),宽20m,堤内无塘。地面高程一般为24.92~25.92m(吴26.5~28.0m)。临水面滩地高程一般为24.42~25.92m(吴27.0~28.0m),宽度约500m。根据以上出险情况,判断为滑坡险情。

  裂缝内出现明水流动,背水坡有较宽的平台,堤内无水塘。判断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浸润线过高,堤身饱水,重量增大,强度降低而引起滑坡。

  该堤段滑坡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抢险:

  (1) 迅速排除裂缝内积水。增宽增长导渗沟加速排水。

  (2) 抢筑外帮截渗,外帮长380m。

  (3) 在背水坡抢修透水的反压平台160m长和4个土撑,长32m。

  采取以上抢护措施共用时3.5天(8月20日24时至23日17时),投入劳力3200人,部队官兵3400名,自卸车100辆,船只15艘。

  滑坡险情基本得到控制。

【实例10】湖北洪湖市长江青山垸堤段滑坡抢险



  1998年8月20日23时30分,在洪湖市长江青山垸堤段背水坡,发现两条弧形裂缝。第一条发生在485+420~485+488堤段,长68m。第二条裂缝发生在485+550~485+590堤段,长40m。出险部位都在堤肩以下1.5~2.5m处。裂缝宽1~5cm,缝中明显积有渗水,凌晨1时,险情迅速发展,上述两条裂缝扩大,缝宽扩大至8cm。堤坡下滑,下滑吊坎高10cm,裂缝中渗水不断涌出。此时两条弧形裂缝中间的堤坡也出现了宽达2cm以上的裂缝。在485+400~485+600堤段的200m范围内裂缝相连,全线贯通。局部堤坡上的土壤饱和变成泥浆,险情迅速恶化。凌晨3时,两段滑体不断下挫,吊坎陡高增加到12~20cm。此时,485+600处的裂缝,已向上游延伸,出现了约50m长的断续裂缝,缝宽1~2cm左右。21日8时,第一段严重的弧形裂缝下挫不明显,而第二段滑体下滑吊坎增加到30cm,坡面中部以下的堤坡土壤大部分稀软,一片泥泞,测得裂缝深度达0.5~1.5m,险情进一步恶化。

  21日11时,在青山段堤段的下游方向485+050~485+070长20m堤段的背水坡,距堤内肩以下2m的部位,也出现了1~2cm的断续裂缝。同时青山垸大堤,从485+000至485+850长850m堤段下部的半坡面,普遍散浸严重,渗水量大,有局部地段的堤坡稀软。

  青山垸堤段顶宽不到6m,堤顶高程34.10m,临水坡坡度1:3,背水坡坡度不到1:3,堤脚宽度比设计宽度少4m。坡面中部凸起,堤身单薄,背水坡平台宽20m,高程28.5m,地面高程27.0m。临水面滩地高程27.5~28.Om,无平台,堤防土质以沙壤土为主。出险时临水面水位34.08m(当地历史最高水位),超危险水位1.78m。出险原因如下。

  (1) 水位高,持续时间长。洪湖从7月3日进入危险水位33.17m,至8月20日止,超危险水位历时48天。由于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渗压水头高,浸润线不断升高(达32.5~33m的高程,仅比临水面水位低1~1.5m),土体抗剪强度下降,土体重量增加,最终导致背水坡失稳而引起滑坡。

  (2) 堤身单薄。该堤设计的堤顶高程为34.70m,顶宽8m,背水坡与临水坡坡度均为1:3。背水坡压台宽30m,临水坡压台宽50m,高程均为29.0m。而现有的堤防欠高、欠宽,坡欠缓,该段堤防堤身单薄,渗径不足,边坡过陡,堤身为沙质壤土,抗渗强度不够。总之,堤防本身的稳定安全系数偏低。这是引起背水坡失稳而滑坡的原因。

  (3) 滤沟小,导渗差。青山垸堤段于8月12日出现严重散浸,当天只作了一般性的处理,导渗沟的宽深都不足0.3m。因此,随着水位升高,浸润线也相应抬高。8月18日,第六次洪峰来临,做子埝挡水,进一步抬高了浸润线,使堤身稳定性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滑坡。

  滑坡后,从8月21口起进行抢险。采取了以下4条抢护措施:①抢挖导渗沟,速排渗水。在堤坡上,沿坡脚至滑挫陡坎按垂直于堤防方向挖沟导渗(0.5m×0.5m),垂直沟间距5m。对两条垂直沟之间渗水不畅处的滑体,另加挖人字支沟,加速导水。垂直沟和人字支沟,均铺满三级反滤沙石料。分界沟中则铺满芦苇。同时,还在背水坡平台上按每10m挖沟一条(0.8m×1.Om),将流人堤路分界沟中的渗水导出。②抢筑透水压台,导出渗水,降低浸润线,做反压平台,使堤坡趋于稳定。具体做法是,在滑挫堤坡485+420~485+488和485+550~485+590处,分别抢筑长80m和60m,宽5m的透水压台两段。抢筑透水压台前,在做好了三级反滤沟的堤坡堤脚上,全部铺盖芦苇稻草,此后再压盖土料,使透水压台成为从下至上为芦苇0.4m,稻草0.1m,土0.8m的成层透水结构。按以上结构再分三级筑成总高3.3m的透水压台。同时,在485+500~485+550和485+600以上出现裂缝的背水坡,筑顺堤长10m高,高宽相应的透水土撑4座。③抢筑外帮截渗,加大堤身断面,减少渗水量,稳定堤身。即在485+400~485+650堤段,突击抢筑外帮,其宽10m,高出水面0.3m。④延长外帮,加宽加深导渗沟,翻填裂缝,预防新的险情。在青山垸850m长的严重散渗堤段,组织单独的抢险队,将原来的导渗沟进行加宽加深,以加速滤水,降低浸润线。特别是对紧邻485+400以下100m严重散浸部分,背水坡做三级沙石反滤,临水坡外帮下延100m,宽3m,以防止可能出现新的滑坡。对485+050~485+070出现的断续裂缝也做了两个内透水土撑,加做外帮等相应措施,最后对滑坡裂缝108m的吊坎也进行了清理翻挖,用粘土回填,胶布覆盖,以防止雨水淋灌。青山垸背水坡滑坡抢险堤防剖面见图14-2。经采取上述四项抢护措施后,滑坡体及堤身渗水出溢流畅。21日下午,滑坡堤段浸润线明显下降,背水坡逐步干燥。在透水压台完成后观察,滑体完全终止下滑,滑坡险情基本消除。


回复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36:37
6楼
实例11】河北吕黎县滦河崩岸抢险



  滦河在昌黎县全长75km。1995年6月7日~7月15日,在造床流量3000m3/s左右时,昌黎县马良子段出现了严重的崩岸现象,坍去滩地100多米。8月上旬,由于来水较大,洪峰流量达6100m3/s。水流直冲堤脚,小捻劈裂2/3。

  滦河由山丘区进入平原区后,河床由沙质底床构成。河道宽阔,河势平缓,导致主河槽经常左右摆动,大水时走直线,小水时走弯路。据调研分析,当流量超过5000m3/s时对河床具有调直作用,使河道利于宣泄洪水;当小水在3500m3/s以下时,主河槽摇摆不定,河势具有向左岸移动的趋势。

  滦河进入昌黎马良子段,在3000m3/s左右流量作用下,主流走弯,靠近左岸。由于右岸此段堤防护岸工程标准较低,在水流直切的情况下,造成对岸滩根部淘刷,形成岸边土体“头重脚轻”之势,河岸坍塌严重,以致小埝毁肩过半。

  险情发生后,当地组织了护岸抢险队伍。7月27日在滦河流量3000m3/s、滩地坍塌严重的情况下,采用培土、加固堤捻、打桩挂柳等措施,完成打桩挂柳150个树头,险情暂时得以控制。7月30日,滦河洪峰6100m3/s,加之海潮顶托影响,滦河泄水缓慢。随着水位的变动,挂柳失去作用。为护住堤脚,抛投了大量石块、装满土的编织袋等,但由于流速较大,均被水冲走。最后,决定采用大体积钢筋笼内装石块抛投在急流顶冲处防护的措施。开始采用1m×lm×2m的长方形钢筋笼,装满石头后重约2t。试用后发现,这种钢筋笼焊点多、牢固性差。后改用灯笼形鸡窝笼,体积2m3以上。装填石块后,重量大、整体性强、抗冲能力也较强。以吊车吊放,共抛填钢筋笼500多个,总重量1万多吨,有效地控制了崩岸险情。与此同时,还抢修了护岸丁坝,在近10m深的急流中筑起短丁坝3道,总长80多米,制止了险情的扩大,避免了大堤决口。

【实例12】河北保定市南拒马河堤防崩岸抢险



  1996年8月受台风影响,南拒马河发生较大洪水,流量由8月5日8时的496m3/s,迅即增大为5月20日的1230m3/s,水位也相应地由23.15m提高到24.15m。在持续高水位流量情况下,5日22时南拒马河右岸韩村堤段发生严重崩岸险情。崩岸长50m、宽15m、深5m。由于降雨不断,河水继续上涨,险情扩大,影响着堤防安全。

  造成崩岸的主要原因是,出险处主河槽内有一道拦水土埝,使洪水主流偏离主河槽冲向左岸。在洪水流量迅速增大时,对堤防破坏作用显著增强。

  为了制止险情的发展,组织了抢险队在塌方上游打桩截流,以减轻洪水对塌方口的冲击。打下间隔80cm,长35m的两排木桩,并在木桩上捆绑上树枝,“挂柴缓溜”。此外,以百余公斤重的装土草袋封堵塌方口,以避免险情扩大。经过近8小时奋战,一道土袋防护堤坝筑成,塌方口全部被封锁。同时,还组织力量清除了阻水土地,将洪水引人主河槽。

  通过上述措施,险情排险,大堤安全得以保证。

【实例13】河北漳河陈村段堤岸坍塌抢险



  河北省临漳县陈村河段主流顶冲堤岸,使大堤坍塌,采用编织土工织物、尼龙绳和编织袋等三种材料组成的抢险排体进行抢险处理。

  按坍塌的长度、淘刷深度和堤防高度确定共铺设6块抢险排体,护坡总长77m,如图14-3所示。

  软体排体的制作步骤是:
(1) 用封包机GK9一1或GK9—2缝制排体底布。底布宽~810m,长12~15m。

  (2) 排体底布下缘缝成Φ40cm的压载横枕,枕长12~15m,横枕与底布合为一体,其两头敞口,供装土用。

  (3) 在排体底布与横枕两端边缘处,上下对应缝上两Φ5mm护枕绳,其中一根与排体底布局部连接;另一根在横枕上面与枕轴线平行,并在其上,每隔20cm缝接一根Φ2mm、长25cm的细绳,待横枕装土后,使土枕上端与排体底布上的Φ5mm的绳接扎起来。

(4) 在排体底布两侧和中间缝制等间距的4条Φ60cm、长10m的编织布纵向压载土枕,两侧的纵向土枕每隔30~50cm与排体底布缝成一体。

  (5) 为了增加排体的抗拉强度和固定排体的沉放位置,各纵向土袋的上下分别缝上Φ5mm的纵向拉筋绳,并将这些绳兜过横枕底部。

  (6) 在排体上端缝上Φ10mm的挂排缆绳。纵向拉筋绳和挂排缆绳预留一定长度,以便挂排时与岸桩联结。

  (7) 用于抢险排体的上游侧,靠横枕处缝一根Φ5mm的定位引绳(或叫横向拉筋绳)。排体下游侧沿纵枕缝制一条宽60cm的编织布条,供多排沉放搭接,见图14-4。

  该堤岸坍塌抢护方法如下:

  (1) 在险工险段上展开抢险用排体。

  (2) 往横枕内装土。抢险队伍由40~50人组成,分为两组,从两端同时向袋内装土,边装土边抖动,使袋内土装实,同时用Φ2mm细绳捆扎,其间距约20cm。

  (3) 滚排成捆。抢险队员站到横枕一例,齐力滚动排体使卷成捆,然后将排捆移至临河坡堤肩处,以待沉排。

  (4)打挂排桩。在对准纵向压载土枕的堤顶上打6根木桩,桩顶高出堤面30~40cm,将纵向拉筋及缆绳拴在桩上。挂排引绳松紧要适当,使排体沉好后其上缘超出水面0.5m。

  (5) 沉排护险。抢险人员站到排捆一侧,面向迎水面,齐力往下推滚排体,并用助沉工具推动使其下沉到预定位置,同时在上游侧牵动横向拉筋绳使准确就位。
6) 往纵向压载土袋内装土。抢险人员分成四组,上游侧纵向土枕应先装土,依次往下游土袋内装土。纵向压袋装土完毕后,抢护工作结束。

  铺设排体时应注意,铺放第一块时,必须使排体达到坍塌段的上游不小于5m,并注意防止排体下部被淘刷。如发现排体脚部有冲刷坍塌,应及时放松挂排缆绳,使整个排体下滑,覆盖住坍塌部位。纵向压载也要逐渐加高到水面以上0.5m。
在本工程中,排体铺好后,当漳河河道下泄200m3/s流量时,迎流顶冲的游流上移到护岸排上,不到半天河床被刷深4~5m,排体和柳石箱连接处(图14-4)由于漩涡淘刷,有两块排体宽22m的下游端的土坡被淘空,局部塌入水中,此时排体依然起到对堤岸的保护作用。其余4块排体经局部补充加载后,在流速2m/s的冲刷下仍稳定无恙,保住了堤岸。上述局部加载是用长6m(或更长),Φ60cm的长土袋(图14-4),一端缝合,另一端敞口,并在土袋两端各1m处缝一根Φ8mm的塑料绳,绕过土袋予以固定。在岸边定位时土袋可竖向并列,也可顺坡滚下,陈村堤岸坍塌抢险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回复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37:32
7楼
【实例14】湖北石首市长江调关以下堤段漫溢抢险



  湖北石首市长江调关以下堤段设计堤顶高程38.60~39.50m,1954年最高水位超1m,堤面宽5.5~6m,内外坡1:3,堤身5.6~7m。石首河段按照50年一遇或80年一遇大水的泄洪能力为38500m3/s。1998年第6次洪峰经过石首段的流量为46900m3/造成下顶上压,立位屡创新高,造成了子堤作为抵御特大洪水最后屏障的局面。调关以下共4次抢险加高加固子堤。

  6月26日,根据市防指的要求,动用民工2万人次,历时2完成土方2万多立方米,抢筑一道顶宽0.5m、高0.5m、底宽1.5m的子堤。7月18日,长江第二次洪峰安全经过调关。第三次洪峰预报调关水位将达39.0m,部分堤段子堤将挡水,子堤必须加高至0.8m,顶面宽加至0.6m,底宽加至2m。7月26日长江第三次洪峰顺利通过通过调关,洪峰水位39.0m,干堤鹅公凸段400m子堤挡水。

  7月29日获悉长江第四次洪峰将于8月9日左右到达调关,将达39.80m,子堤再次加高到1.2m,顶面宽1m,底宽2.5m。8月9日8时,第四次洪峰通过调关,洪峰水位39.76m,子堤挡2~0.6m。由于高水位持续浸泡时间长,在第五次洪峰到来之前,又对全线子堤进行了加固。8月13日19时,调关水位39.74m水们仍在缓慢上涨,长江第五次洪峰尚未通过,上游更大的第六次洪峰已经形成,预报水位将达40.40m。3万多军民奋战两昼夜,抢运土方近10万m3,子堤再次加至高1.7~2.2m,顶面宽1.5~2.2m,底宽2~4m。8月17日11时经上游水库成功调节错峰后的长江第六次特大洪峰抵达调关,洪峰水位40.10m,子堤挡水深度0.5~1.2m。

  1998年长江长江干堤调关以下全线漫溢的成功抢护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劳力及器材充足的基础上的。同时子堤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调关以下全线子堤成功挡水13天,部分堤段子堤挡水37天,最深挡水达1.2m,实践证明子堤质量过关,其主要做法如下:

  (1) 子、母堤的有效衔接。母堤为沙石堤面,透水性强。所以,一是消除母堤外肩草质和沙石层,降低透水性;二是适当加宽子堤,延长渗透;三是子堤层层捣实(木桩捣、踩)。

  (2) 新旧土体的有效结合。子堤加高加固时,新旧土体间容易出现较大缝隙,留有隐患。所以,一定要消除旧土体表面覆盖物及其土表层,用湿度相近的疏松泥土与新土体结合,避免新旧土体间出现缝隙,减小渗水。

  (3) 子堤防浪。调关全段子堤临水面大多由7~12层编织袋层层错开垒成,防浪作用良好。有些重点堤段,风大浪高,子堤很容易被淘空,所以又采用了两种防浪措施,一是覆盖土工布或油布等,二是打桩固枕(柴枕、柳枕)。

【实例15】内蒙古江桥嫩江堤段风浪冲刷抢险



  嫩江半拉山扬水站西(嫩江20+000~20+700及23+162~24+960段),1998年7月2日,第一次洪峰流量7480m3/s,北风7级,浪高1.5m,该堤段冲淘严重;8月7日流量8070m3/s,东北风6级,浪高1.2m,洪水冲刷堤坡严重;8月14日,嫩江江桥站峰顶142.37m,西北风7级,浪高1.5m,大堤临水坡被洪水沟失2/3,直接危及大堤安全。

  造成险情的原因:一是堤坡面为土体,无抗冲刷能力,嫩江23+300~24+400段虽有护石,但水位超过护石面,上部堤面均为土体;二是洪水流量大,水位高,加之北风、西北风、东北风,风力6~7级,浪高1.2~1.5m,风向直对大堤。

  抢险措施为,每隔lm打1根木桩,上捆柳把、柳条包,做防浪隔离带,在被淘刷堤坡处沉铺土工布作面层,用卵石袋对堤坡进行护砌(坡比1:3)。采取此措施后有效地控制了风浪对堤坡的冲刷。

回复
wenki2000
2006年09月07日 23:39:12
8楼
实例16】湖北赤壁市长江柳山堤段跌窝抢险



  1998年7月28日凌晨5时35分,赤壁市长江柳山堤段桩号2+000处堤顶出现跌窝,直径2m,深2~2.5m;8月3日14时38分,在桩号0+020处堤顶出现跌窝,直径1.5m。两洞相连,平均深度2.5m。出现两次跌窝后江水迅速内渗。

  1998年7月24日在桩号2+000高程为30m处的堤腰出现直径为0.3m的深水大漏洞,在高程27.6m的堤脚下出现直径为0.25m的深水大漏洞,涌流含沙浑水,跌窝系漏水洞冲刷带走堤土所致。

  在出现漏水洞后采用了堤身填土外帮,背水侧采取反滤导渗。对跌窝采取排渍水、清淤泥、填粘土、层土层硪夯实的处理方法。

  经过以上处理,险情排除。

【实例17】江西九江市长江城防堤决口抢险



  九江市长江城防堤决口处位于九江段4~5号闸之间,堤外(迎水面)是一片河滩地,事故发生时水深约3m,长江水位22.83m。紧靠城防堤后有一个深水塘(由古河道形成的),面积约0.33km2,事故发生时水塘水位约19m。决口段城堤主要由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土堤和堤脚浆砌石挡墙等组成。

  1998年8月7日12时50分,发现堤脚水塘冒水,有3个泡泉冒浑水,水柱高20cm,直径约10cm,随即用沙包堵压未压住。13时12分,又发现干堤迎水面离堤脚8~20m的江面有3个漩涡,险情继续扩大。至13时40分,干堤顶部发生坍塌,直径约2m,江水随即从坍塌处涌出,干堤被冲毁,形成一个宽50m的大决口,决口处的流量为300m3/s,流速为3m/s,水位落差3m多。

  出现溃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关专家正在调查分析。

  堤防溃决后,在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下,仅用5天时间,堵口合龙成功,又用8天时间完成了决口封堵段的加固和第3道防线的修筑,夺取了决口封堵的全胜。

  这次堵口工程的实施方案由三道防线组成。第一道防线是应急措施,起降低流速、减少流量和为修筑第二道防线创造施工条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在决口处沉船,在沉船的外侧抛投袋装碎石、沙包、粮食、钢筋笼,打木桩和钢管桩等,形成了一个长200m,宽2m,高4m的半月形围堰。第二道防线是利用钢木土石组合体、袋装碎石后战堤和水中抛土闭气三项工程技术措施,使封堵段干堤完成闭气,几乎滴水不漏。第三道防线是采用袋装粘土,形成长430m,顶宽2.5m,底宽8m,高3.5m的土堤和在迎水面加防渗土工布技术,巩固了第二道防线,加大了干堤的安全度。

  堵口工程完成后,在专家组初验的基础上,堵口指挥部对整个堵口抢险工程进行了全面验收。验收结论为: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优良。

【实例18】湖南安乡县洞庭湖区安造垸决口抢险



  安造垸位于安乡县,是洞庭湖区11个重点确保垸之一。1998年7月24日12时,松滋河安乡水位达40.46m,超历史最高水位0.74m。同日20时,安造大垸安乡县棉纺厂堤段发生严重管涌。经抢险,但未能控制险情。21时30分,34m长堤身整体下沉1.5m,洪水漫堤涌入垸境内,溃口迅速发展到120m宽。

  安造垸溃决后,抢筑了二道防线,保住了县城安全。考虑到堤后洪水灾害情况十分严重,必须立即封堵。从7月27日起进行堵口复堤。前期采用立堵的方法快速进占,用卵石、块石料万余吨。以后,在合龙前水深流急的情况下,将沉船封堵改为用大型立吊,在强力加固堤头的基础上,把卵石、块石装入2~3m高的钢筋三角笼内抛填合龙。

  8月11日口门已经堵复。按溃口前原大堤轴线取直线原址恢复,堤顶高程41.5m,堤顶面宽8m,临水坡1:2.5,背水坡1:3,冲坑采用挖泥船吹填,吹填至高出地面高程1m。临水坡脚修筑2m高的挡土墙,并形成5m宽平台。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编.防汛手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3 董哲仁主编.堤防除险加固实用技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4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编.防汛抢险知识读本.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5 本书编委会.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应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6 胡一三.中国江河防洪丛书.黄河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260-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T225-98)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回复
水利设计
2009年07月02日 09:40:36
9楼
自己:lol 长长见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