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详细]。目前,大学生自杀的痛心事件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已经形成很大的声势,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着实让人十分忧心。那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大学生们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今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详细]。目前,大学生自杀的痛心事件不仅仅是个别现象,已经形成很大的声势,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着实让人十分忧心。那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大学生们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2楼
安全感:社会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引发安全感的丧失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新的矛盾、新的思想、新的社会问题触及着每一个人的头脑,对外开放使得东西方各种文化涌现在我们面前,对新事物、新思想极为敏感的大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文化的影响。同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学生们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加上当前社会上奢侈糜化,攀比之风盛行,造成人心理上的严重失衡,同时又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而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找不到释放的途径,长期积累,极有可能引起心理的严重失衡。另外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自我调适的时间太少,闲暇时间不能很好地调节,造成空虚无聊感,容易使学生失去明确的目标,造成自身定位不准,从而引起失望和无助感,从而造成自杀的现象。
回复
3楼
“杀杀”现象:大学生引发“世纪困惑”
“杀杀”现象:大学生引发“世纪困惑”2006-08-16 14:20:32 来源: 广州日报 网友评论 23 条 进入论坛
自杀了,杀人了!大学生,博士生,博士生导师……没有什么时候比今天更能让我们听到这么多关于高校的负面新闻。
事实上,动笔之后,我发觉自己都懒得来列举马家爵之类的血淋淋的案例了,因为随着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高速路的逐日畅通,这些新闻已变得连"傻子都知道"!譬如,就在北师大"名嘴"钟伟先生风光地站在博鳌论坛上"勇敢"地说出"我不知道老百姓是谁"之时,他的同事兼"老百姓"--一位被学生赞为不"追逐名利"的北师大博导文力,却同样"勇敢"地跳楼自杀了。
是啊,堪称"功成名就"且淡泊名利的博导老师都要自杀,高校学子们的自杀便更不难理解了,因为他们不仅"功不成名不就",而且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和压力。一个显在的事实是,在这些压力和诱惑面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失控了,他们选择了自杀或犯罪两个极端来"超度"压力,来发泄愤懑,来满足虚荣!而众所周知,犯罪的"启蒙"或在于"杀人游戏文化"这样的刺激,而犯罪的极致便是真正去体验"杀人快感"!
当然,这远不是主流,但这种"杀杀现象"却以血淋淋的方式吸引了时代镁光灯并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不安。那么,大学生怎么了?笔者当年有过的困惑,为何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莫非这又是一个"新世纪的哥德巴赫猜想"?
事实上,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有"郁闷"的。比如我被"强行"分配来学机械,转系基本没有可能的"机械式教育体制",便让我"郁闷"了数年。而到了人民大学学了喜欢的专业,我又有了感情迷茫、"价值真空"的烦恼,以至于在中青报发表了小文《如何索解人生的意义》……总之,大凡在青春期,年轻人总是免不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
但在当年,外界的诱惑还没那么多,就业压力等等还没那么大。所以我记得大学时一位校友填词的歌曲《快乐的单身汉》被我们反复吟唱,充其量也就是"寂寞也总在夜里,悄悄地来拜访"这类小的苦恼。然而现在,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情形已经发生了质变。我们没经历的,如今的大学生需要面对;我们没选择余地的,如今的大学生需要抉择……
比较才有鉴别,但比较同样会带来痛苦;没有选择会有失落,但选择多了却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痛苦。更何况,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比较"是那么的强烈,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又是那么多--
学生中的"贵族"对贫困生是一种"比较";女生楼前排队的高级轿车对没车"理睬"的女生是一种"比较",同居的红男绿女对单身汉们是一种"比较",而更为现实的就业"比较"更让许多学生变得或自卑,或功利,或者干脆失去了对社会公正的感觉。
据报道,人事部最新调查数据显示,6成应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扩招政策"和各类民办收费大学的出现,让上大学容易了,但毕业后呢?显然,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真正实现就业难度陡增,这便不能不使大学生"各显神通"甚至不择手段了。其中的甘苦及其带来的社会认知,又如何只一个"好"字了得呢?
当然,和我们及70年代人相比,"80后"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变成了如今的主流。独生子女特有的依赖、自尊、敏感和特立独行等性格特征更让其对"比较"结果的反应更加强烈!在"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人一旦离开父母,便发现自己变得异常无助和孤单。而大学和高中不同的地方,便在于"保姆"没有了,"自我管理"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大学生有父母陪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这些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害了孩子,也最终害了自己。但毕竟,没有父母"陪"还是多数。离开了父母家长,他们又如何面对"自我管理"者们真正的大考呢?
日前,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后显示,竟有超过1/4的被访者曾有过自杀念头! 有22.5%的被访者承认自己有过心理疾病!这是面对生活和学历压力独生子女大学生表现出的脆弱的一面;而在另一方面,大学生犯罪案例的增加也让人触目惊心。仅从北京高校云集的海淀区来看,从2000年到2005年,大学生犯罪人数便呈逐年上升态势:2005年在海淀分局刑事拘留的大学生是2000年的3.8倍,大学生犯罪人数共上升282%。而犯罪的主要类似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高智商犯罪,恰恰是敏感孤独人群才会出现的"刺激--反应型"暴力犯罪。
当然,这都是由"社会基础"的,因为据调查,海淀区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1997年比1987年翻了一番,间隔10年;2001年比1997年又翻了一番,间隔4年。如今都2006,又过了5年了,按照"上升率"推算,相信犯罪率可能又翻了一番或者至多也是进入"平台期"!面对如此未成年人犯罪的"牛市",犯罪"后备军兵源"如此充沛,大学生犯罪率又如何能降低呢?
可以看到,随着我国贫富悬殊的加剧,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上的"乖离率"也越来越大了。19世纪的自由主义启蒙者说"不自由,毋宁死",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则说"不杀人,便自杀"!
不是么?各类自杀之声不绝于耳、"杀人类游戏"遍地开花,便是很生动的现实写照。
在此,时髦的拜金主义大潮为此奠定了基础;猖獗的教育腐败为此做出了"贡献";不得已而为之的"独生子女政策"更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失落的"信仰教育"则把畸形的"两极思维"推向了极致。事实上,当社会学家丁学良指责"大陆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当数学大师丘成桐怒斥"大陆高校唯利是图,北大引入的海外人才大部分虚假",当"为人民服务"化作"为公仆服务"的时候,敏感的大学生们自然会以更为极端的自私或者虚无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绝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八荣八耻"不能深铭于百姓的心坎,则必然会有所谓"新八荣八耻"横行大街小巷。
当然,大学生游走于两极的"杀杀现象"并非主流。深厚的民族传统、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取的社会风化、积极的心理引导,都会让绝大多数大学生走出迷茫,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当"自杀"成为2005年高校流行词,当"自杀"也必将成为2006年高校流行词的今天,全社会难道不需要来一次深深地反省和忏悔吗?
大学生怎么了?清华北大怎么了?北师大发生了什么?中国高等教育要向何处去?这些震撼人心的"世纪大困惑"难道不需要政府以及全社会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去全力破解?显而易见的是,某一方面的努力肯定无济于事,但中国的未来就在这些花季青少年的手中,我们除了竭力破解,别无选择。
回复
4楼
是什么让超过1/4的大学生想到自杀?
今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以前,只听说过有不少大学生自杀的痛心事件发生,但仅仅是个别现象,还未形成很大的声势,更谈不上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因此笔者也没怎么留意。看了中国社会调查所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1/4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自杀念头,着实让人有些忧心。
有人说,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大学生有轻生念头,是因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处于文化转型期,文化失衡造成了部分人群的心理失衡,加之,各大高校的“生命教育”又没有抓好,因此,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脆弱,经不起文化教育转型期的大风小浪,最终导致的直接结果只能是选择以死殉学。但是,据笔者看来,这种分析的相当片面的,至少不能确切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心理,事实上,大学生选择轻生是无奈之举,是被高昂的学费与廉价的大学生之间的巨大反差给逼出来的,是血淋淋的“学费杀人”事件。
是的,如今的大学生与以前相比,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学习条件都要优越得多。可能有人会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来定义,说当今的大学生是“被宠坏的一代”,是长在福中不知福的可怜虫。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丁点未来的火花,闻不到时代的气息,看到的只是依赖、孤僻、信仰缺失、精神沙漠化……。我承认,当今的大学生的确还存在着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想请那些论者扪心自问,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20左右岁的青年,正逢青春年华,还未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倘若不是出于无奈,花花世界,谁不留恋?谁愿意走孤独冰冷的黄泉路?
如今,高校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向市场化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看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只看到学费一天比一天明显地猛涨。据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陕西合阳县供养一个大学生至少需要一家农户10年的纯收入。大概比合阳县贫困的地区还不少吧,假若在更贫困的地区,三口之家的农户不吃不喝奋斗数10年才能供一个孩子读完4年大学。如果昂贵的求学费用能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即使砸锅卖铁也值得,但关键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还得继续面对月薪不足2000元的严峻现状,这种高昂的学费与廉价的大学生之间的巨大反差,心理素质再好的人,恐怕未必能承受得住。
人们可能会说,艰难的环境能够磨练人的意志,特别是对从小生长在温室里的“被宠坏的一代”进行挫折教育更显得急迫而重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综观中国历史,在逆境中挺过来的名人伟人大有人在,而现如今的大学生为什么就挺不过来?但是,不得不承认一个客观,倘若文王、仲尼连饭都吃不起,还要被逼着交纳这样那样名目繁杂的培训费,还会有《周易》、《春秋》问世吗?面对昂贵的大学生培养成本与毕业后价值廉价的现状,一边是梦想的破灭,一边是对父母的愧疚,你想,大学生还有颜面见“江东父老”?
因此,倘若有关部门不及时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减少大学生的培养成本,提高毕业就业率,而继续“收取的是精英教育的学费、提供的是大众教育的质量、生产的是滞销的社会产品”的话,恐怕这个数字还会更加可怕。
回复
5楼
家庭经济:家庭经济的困扰引起压力的攀升
江西中医学院一大四即将毕业山东籍学生孙公伟,因家贫交不起学费,学校不发毕业证,写下遗书,跳入校园内人工湖自杀。因为学校规定未交清学费的毕业生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相关证件。而且今年学校又增加了新的举措:未交清学杂费的同学不能参加奖学金的评比、查不到自己的考试成绩、没有补考的机会等等。
回复
6楼
高校贫困学子的心声:昂贵学费让人喘不过气
贫穷:不能选择的痛 幸福:会在那遥远处
——倾听来自高校贫困学子的心声
贫困大学生———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跨入大学校门、在校园里拼搏的四年,到离开校园走上就业之路,这期间他们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一切。
了解他们的故事,能更加让人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大一:难以承受的高昂学费
据媒体报道,目前我国高校生人均学费已从1995年的800元涨到2004年的5000元,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高校五六千元的学费刺痛着农村孩子和家长的心,使许多农村孩子对大学望而却步。
苏丽,一个来自广西国家级贫困县田东县的朴素女孩,现在是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系2005级的学生。
这是一个五姐妹的农村大家庭:大姐大专毕业已工作,二姐高中毕业为供妹妹们念书外出打工,三姐读大二,苏丽读大一,五妹正在上高一。
苏丽一家的主要收入是靠卖稻谷和蔬菜,一年只有四五千元。两个姐姐每月给家里寄七八百元,而三姐、苏丽、五妹的学费每年大约需要1.5万元。
由于家里收入少和姐姐读书已经欠下几万元外债,苏丽入学时毫不犹豫签下四年助学贷款合同,“如果不贷款,家里根本负担不起两个人的大学费用。”
虽然自己和三姐圆了大学梦,然而苏丽心中永远对二姐所做的牺牲充满内疚。
“二姐是个很优秀、也很有思想的人,第一年高考失误没考上,妈妈为了三姐和我能上大学没让她复读,她虽然没说什么就去打工了,但我知道她心里肯定很难受。二姐在工厂打工,做那种很精细的活儿,对眼睛不好。每次和她通电话,我都不敢告诉她我这里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事情,在她工作几小时后再走十几分钟的路,到电话亭给我打电话时,外面世界的精彩对她来说是很遥远的梦。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她打电话过来,因为一些不开心的事一直在哭,我不是很清楚她有什么委屈,但我知道那一刻的二姐一定是很寂寞无助的,而且她一辈子的命运可能就要这样了……”说这话时,苏丽眼中已经含满泪水。
苏丽的大学生活很节俭。她得到一份国家助学金,每月有150元伙食费。苏丽说,如果只吃面食、粥、青菜、豆腐,一个月还吃不完150元呢。
今年春节返校时,妈妈给了她650元,她说这学期生活费就差不多了。苏丽也曾打电话跟爸爸说,想买个400元左右的手机,但听到爸爸有些支吾的语气,她就再也没提了。
看到寝室有同学逛街一次就能花掉家里一年的收入,苏丽会不能理解,甚至有些许的不平衡,但是出生不能选择,她相信幸福会在远处等她。
记者手记:不能供几个孩子同时上大学,就只能牺牲其中一个子女的前途,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像苏丽这样的家庭。贫穷的家境让人无从选择、昂贵的学费让人喘不过气,现实就这样残酷地轧过贫困孩子的生命轨道。
大二大三:学习和兼职中疲惫行走
在高校,多数贫困生选择做兼职来改善四年生活的窘境,希望能在经济上自食其力。在外出兼职打拼的同时,时间、精力、学习、友情、社交等都是她们面临的问题。
本来是宾馆老板女儿的王蕾,因为父亲生意破产,一下子成了贫困生:父亲的宾馆、家里的房子都被拍卖查封,父母临时租房子住,姐姐念完大一就停学了,弟弟正读高一。
王蕾现在是中国政法大学思想政治系大二的学生,今年她刚签了三年的助学贷款合同,为解决自己生活费的问题,她开始拼命在外兼职。
沉重的经济压力迫使她只能不停打拼。春节过后,姐姐来北京打工,两人总共才带来300多元钱,花完车费和伙食费之后剩下不到50元。
之后,王蕾在信用卡上透支了2000多元帮姐姐安顿房子找工作,去年她已透支了1000多元帮弟弟交学费,银行的催卡单令她十分着急。
王蕾最累的时候同时做过三个兼职:周六周日每天做四小时家教,45元一个小时;每周一次在酒吧里领舞,三四百元一次;每周两天在公司做文员,1000多元一个月,那个月她赚了4800元。
两年来,她跑了三分之二个北京城,参加过无数次的面试,尝试过各种兼职,认识了许多朋友,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如今的她很自信:“我可以游刃有余地参加任何大公司的面试。”
王蕾认为她最大的收获是,哪怕只剩一元坐公交车的钱,她也能生存。
但努力挣钱的背后,是学习上的疲于应付和与同学之间的疏远。
王蕾说,周一的英语课自己尽量不逃,其他课有时间才去上;考试就只能靠突击恶补,虽然强化训练都能使功课及格,但她对这种“通过”还是不满意。
有时工作后拖着疲惫身子回来的王蕾,常会怀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
前段时间,她辞掉了校外的兼职工作,只在学校里做些勤工助学工作。她希望自己能尽快填补上知识的空白点:“我在有意看些国际商务方面的书,英语也想有所提高,去年四级凭运气勉强通过了,希望六级能凭真本事考过。”
王蕾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与同学的相处:“我特别害怕去教室,怕同学们觉得我是个在外面漂的人,似乎有层无形的隔膜阻挡我和她们像以前一样聊天,能说知心话的同学还是很少,我更愿一个人坐在图书馆学习。”
记者手记:憧憬未来,不安现状,总有一些像王蕾这样的贫困生,在社会上拼搏奋斗,努力做一个肯拼会干的“能人”,在校园里艰辛地学习生活,争取做个“好学生”,然而一切都不会是想像中那么完美,她们在收获着,也在失去着。
大四:就业路漫漫
为缓解家庭困境,让弟妹接受更好的教育,多数贫困学子完成本科教育后,会放弃考研走上就业之路,一项针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的专题调查表明,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然而对他们来说,就业之路更充满艰难曲折。
“找工作难,贫困生找工作更难!”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大四的王玉亭感慨。父母靠卖菜养家,弟弟上大二,为早日赡养父母和扶持弟弟读书,她选择了找工作。但突然猛增的就业花费,却是她没有想像到和难以承受的。
作为一个贫困生,大四以前的王玉亭很少花钱买衣服和化妆品打扮自己,现在随着应聘对衣着容貌的重视,她也被迫开始买化妆品、职业套装、做头发等。
为了参加一个法律助理岗位的面试,她“狠心”花了270元买了一件有生以来最贵的衣服。
王玉亭满怀信心地穿着这套自以为很正式的衣服去面试,由于没有经验和其他原因,面试效果并不好。招聘负责人随后打来电话说,她不符合公司的招人要求,而且还指出她当天穿的衣服不适合学生的风格,有点太过了。
经历这次面试后,王玉亭心里一直很不好受。
令王玉亭头疼的还有找工作中的信息、人际关系等问题:“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水平和社会关系,自然也帮不上什么忙,各种就业信息都得自己找,而自己一个个去闯招聘会,成功就业的机会就太小了。“
有一次,王玉亭空着肚子去北京农展馆参加招聘会,满眼望去,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一群人在围着企业转,王玉亭整个人都转晕了。
累了的王玉亭后来和一群同样无助的人坐在旁边的阶梯上休息,遥望远方的那一刻,她只觉得前途特别迷茫。
记者手记: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面对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希望、家庭的寄托,又承受着巨大身心压力的他们,前方的路还很艰辛漫长。
据统计,我国现有贫困大学生约240万,占大学生在校人数20%。其中特困学生占在校生的5%到10%,约为160万人。上面这些贫困生和他们的故事只是200多万贫困生的几个缩影。而贫困生的入学、生活、就业问题更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正如温总理所说:“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家都负起责任来。”
但透过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又能真切地理解生活的多面性。我们能期待,随着国家、社会各界阳光雨露的滋润,多年后,贫困不再会是学子们心中的痛,而幸福就会在那不远处。
回复
7楼
就业形式:就业趋势严峻造成焦虑的增加
从1999年开始的连续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旨在拉动内需的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的速度过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这种客观环境对大学生形成的压力有增无减。
回复
8楼
本报综合消息8月13日凌晨,海口市南沙路44号一宿舍楼发生跳楼事件,一名青年男子从七层高的楼顶跳下,120急救人员赶到时该男子已经死亡。据死者家人称,死者是今年才毕业的一名大学生,死因可能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就业压力太大所致。
记者在现场看到,死者的尸体还在宿舍楼下,地面上有一大摊鲜血,家人为其盖上一条白色的毛巾被,几位中年妇女守在现场悲痛不已。
据了解,死者姓温,今年23岁,才从湖南某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最近在深圳一家单位找到工作,死前一小时才从深圳回到家中。现场的民警告诉记者,死者系自杀身亡,他家住单位宿舍楼六楼,跳楼地点是在七楼楼顶,事情大概发生在凌晨4时50分左右,120急救人员赶到时该男子已经死亡。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这是古时读书人的追求;考上大学,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这是今天学子的梦想。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成了从古至今读书人的一个情结。从小,家长和社会就灌输这么一个思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了!于是,很多学子产生了这么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以为只要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于是,很多人把考上大学当成进了保险箱,不思进取,没有了危机意识。结果,当梦想被毕业后的残酷现实击碎后,有人为之失落,有人为之沮丧,更有人为之精神崩溃,本文中大学生的自杀就是一个极端例子。虽然只是个例,却给广大家长、学子和社会敲响了警钟!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每个大学毕业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死者家人介绍,温某毕业前在海南本地实习了一段时间,实习期间就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悲观情绪,多次对家里人说找工作太难,总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死者母亲也称,儿子一直很要强,他给自己的压力过大,上大学时经常告诉父母他学的专业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是近几个月来温某找了几个月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7月份经家里亲戚介绍,才在深圳的一家瓷砖厂找到工作,主要是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工作后,打电话时他的话就少多了,经常抱怨所从事的工作不适合自己。12日凌晨3点多钟,温某突然从深圳回到海口,父母问他要不要吃点东西,他也不回答,在客厅坐了一会儿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也就在1个多小时后,家人便发现温某从七楼楼顶跳了下去,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家人都为之惋惜。
回复
9楼
情感挫折:处理情感挫折不当造成危机
大学生为情自杀、杀人的新闻不时出现,令人对天之骄子的心理素质深表忧虑。其实,一个人如果动不动就激动得要你死我亡,只能证明他未见过世面,没见过风浪,才会一厢情愿地认为恋爱大过天。
面对挫败,人难免会有心灰意懒的时候。问题是,为什么有人能默默忍受,直至找到解决办法;有人却一蹶不振,甚至见车就撞,见楼就跳,见电门就摸,做出种种过激举动,令本来已经不如意的事态坏到极致?
回复
10楼
寻找移情男友遭拒 一女大学生吞下药后被救
一北京某高校女大学生因男友移情别恋,不远千里从北京赶来济宁,男友却不愿见她。万念俱灰的她在市区某浴池洗浴后服下了一瓶安眠药,想“干净”的离开这个世界,被人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2006年4月27日下午1时,市公安局巡警二大队接到市民报警,称在市区某浴池门口有一青年女子服毒自杀。接到警情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据浴池老板和周围市民介绍,该女子是北京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得知男友又有新女友后赶来济宁,然而其男友却不愿与其见面。万念俱灰的她在浴池洗浴完毕后服下了一瓶安眠药,想“干净”的离开这个世界。当她走到浴池大门口时药力发作,摔倒在了台阶上。在周围市民的再三追问下,该女子才道出了上述原委。民警见该女子已气息微弱,急忙将其抬上警车,飞速送往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在医生对其进行抢救的过程中,民警又根据其手机上储存的电话号码联系上了其家人。
目前该女子已脱离生命危险,仍在继续治疗中。
回复
11楼
男子不愿和大学女友分手 将其刺死跳楼自杀未果
不堪分手千里寻爱残杀女
2006年7月20日凌晨,资阳市雁江区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去年毕业的女大学生张某被人杀害于其宿舍外的厕所内,该案已被公安机关侦破,杀害张某的竟是其大学恋人蔡某。目前蔡某已被刑事拘留。
犯罪嫌疑人蔡某系南江县人,2002年考入某农大读书,与同校的张某和赵某认识并成为好友,后来蔡某与张某建立了恋爱关系。张某比蔡某先毕业回到资阳,蔡某于2006年7月毕业后回到家乡南江。案发5日前,张某打电话给蔡某表示要终止两人恋爱关系,蔡某于2006年7月20日零时从南江赶到资阳张某家中。敲开张某家门后得知赵某正在张家,蔡把张叫到屋外一女厕所内,要求和张继续保持恋爱关系,张未答复,蔡遂抽出一水果刀向自己胸前刺了一刀,对张某进行要挟,张欲逃离,蔡某脑羞成怒,用刀在张胸部连刺十余刀。蔡某行凶后向自己身上连刺数刀,后跳楼自杀未果被送往医院。张某被刺后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