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转换怎么考虑加强?
sclgh1979
sclgh1979 Lv.12
2011年10月17日 20:41:14
只看楼主

现在做一个商住楼,一层地下室,底部两层为商场,上面有三层住宅,由于商场需要大空间,需要抽柱。采用梁式转换。6度区,在设计时对转换层需要怎么加强,还要按高规控制吗?觉得有点严。属于多层建筑,按多层考虑,有没有相应对转换设计的规范。请各位大侠指指招。对转换梁及楼板,框架柱应怎么加强比较合适?

现在做一个商住楼,一层地下室,底部两层为商场,上面有三层住宅,由于商场需要大空间,需要抽柱。采用梁式转换。6度区,在设计时对转换层需要怎么加强,还要按高规控制吗?觉得有点严。属于多层建筑,按多层考虑,有没有相应对转换设计的规范。请各位大侠指指招。对转换梁及楼板,框架柱应怎么加强比较合适?
免费打赏
nixuebin12345
2011年10月18日 16:54:54
2楼
1不必完全按高层控制.现无多层规范,以下请参考
2 转换梁及转换柱应高规的二级要求配,看受力梁按三级也可以,最小配筋率0.35配箍率1.0ft/fy.
3 转换楼板150mm配双层筋
4 转换层的附录E值可0.4(剪切刚度比)
5 侧刚比不应小于0.5
回复
fangyi2000
2011年10月20日 12:49:26
3楼
楼上有道理啊
回复
winterluoto
2011年10月21日 08:21:43
4楼
建议参高规相关条款设计,虽然是多层但毕竟结构布置不合理(带转换),按高规设计无可厚非,抗震不利结构就应该加强。
回复
crzlb
2011年10月21日 10:13:21
5楼
楼板要按180mm加强。
回复
huangjiansb
2011年10月21日 15:54:12
6楼
浅谈梁式转换层构造要求与结构的设计方法本文作者(张鲲鹏),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浅谈梁式转换层构造要求与结构的设计方法

摘要:梁式转换结构是转换结构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转换形式。它具有受力明确,传力直接,费用较少等特点。梁式转换结构广泛应用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因此,探讨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法与构造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式转换层 结构设计方法 存在问题 构造要求

高层建筑设计中,当上下楼层的结构形式不一样时,往往通过设置转换层来进行转换。这种转换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受力相当复杂,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

1 当前转换层结构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多、高层建筑中,开发商多要求建筑物具有完备的建筑功能,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也往往首先想到采用结构转换层来完成上、下层建筑物功能的转换。但一些结构设计人员在实际进行转换层设计时显得无从下手,没有可操作、可遵循的设计思路、设计原则来进行结构设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前转换层设计没有相关的可遵循的设计准则,使设计人员难以进行结构选型、截面确定、计算模型确定、计算方法确定,计算结果应用以及配筋方法的实施等一系列结构设计步骤。这种现状与我国当前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转换结构层具有与一般结构层相比结构重量大、结构层刚度大、几何尺寸超大、受力复杂等特点。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意味着转换结构组成了建筑物的主要构件。它们设计的是否合理、安全、经济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结构造价、施工费用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转换层结构的受力特性、截面选择、设计计算方法以及配筋构造等进行深入研究,为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指导。

现有的转换层设计方法,主要是针对形式简单、受力相对简单的转换梁,对于受力复杂的转换梁还没有深入研究。即便是对于形式简单的转换梁,其受力性能也没有完全清楚,而往往是互相混淆,设计概念不明确,设计原则不准确。对于转换梁的配筋方法也仅限于用普诵梁的配筋方法加以套用,造成转换梁截面超大、配筋偏多、配筋构造无法实现、施工困难等现象。而对于厚板式转换层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其设计方法还是空缺,还没有一个统一、合理的设计方法指导工程设计人员进行设计。

2 梁式转换层的构造要求与结构设计的方法

由框支主梁承托转换次梁及次梁上的剪力墙,其传力途径多次转换,受力复杂。框支主梁除承受其上部剪力墙的作用外,还需要承受梁传给的剪力、扭矩和弯矩,框支主梁易受剪破坏。这种方案一般不宜采用,但考虑到实际工程中会遇到转换层上部剪力墙平面布置复杂的情况,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结构不宜采用框支柱、次梁方案;A级高度框支剪力墙结构可以采用,但设计中应对框支梁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对于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为了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提高其抗震能力,在进行结构平面布置时,可以将一部分剪力墙落地,并贯通至基础,做成落地剪力墙与框支墙与剪力墙协同工作的受力体系。

2.1 转换梁的截面设计方法

目前国内结构设计工作普遍采用的转换梁截面设计方法主要有普通梁截面设计、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深梁截面设计和应力截面设计等方法。

普通梁截面设计方法。直接取用高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程序(如TBSA、PKPM系列、丁Al等)计算出的转换梁内力结果,按普通梁进行受构件承载力计算。

偏心受拉构件截面设计方法。在《高层建筑混凝上结构技术规程》中,规定“框支梁为偏心受拉构件,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设计”,即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设计。按偏心受拉构件进行截面设计的关键是如何将有限元分析得到的转换梁截面上的应力换算成截面内力,但这是一种比较麻烦的事情。分析表明,根据转换梁的截面内力(M、N)按偏心拉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根据(V)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在没有条件对梁式转换层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可采用有关表格计算转换梁的截面内力。

2.2 转换梁的设计

2.2.1 转换梁不宜开洞,若需要开洞,洞口宜位于梁中和轴附近。当洞口直径(或洞口宽度、高度中的大者)≤hb/4(hb为转换梁的高度)时,可采取洞口加筋、洞边加网片予以构造加强。当洞口直径>hb/4时,开洞位置需位于跨中In/2区段(ln为转换梁净跨),且洞口上、下部按上、下弦杆进行加强配筋。当洞口直径>hb/3时,需进行专门有限元分析,根据计算应力设计值进行配筋。为减少矩形洞口角部应力集中,可将洞口直角改为圆角或洞口角部加腋角。洞口上、下弦杆必须采取加强措施,箍筋要加密,以增强其抗剪能力。当洞口内力较大时,可采用型钢构件来加强。

2.2.2 转换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30。

2.2.3 转换梁上、下主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为0.3%,抗震设计时,一、二、三和四级抗震等级分别为0.5%、0.4%、0.35%和0.35%。

2.2.4 转换梁中主筋(纵向钢筋)不宜有接头;有接头时,宜采用机械连接,且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积不应超过全部主筋截面积的50%,接头位置尚应避开上部剪力墙开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

2.2.5 转换梁上部主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下部主筋应全部贯通伸入柱内。

2.2.6 转换梁箍筋要求为:梁支座边距柱边0.21。(ln为转换梁净跨)或1.5hb (hb转换梁的高度)范围内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直径不小于10mm,间距不大于100mm,加密区最小面积配箍率为:一级为0.8%,二级为0.7%,三级时0.6%,四级时0.6%;非抗震设计时0.5%。上部剪力墙门洞下方(洞宽 2hb)范围内转换梁箍筋也按上述要求加密。

2.3 框支柱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框支柱截面尺寸一般系由其轴压比计算确定。地震作用下框支柱内力需调整:抗震设计时,框支柱的柱顶弯矩应乘以放大系数,并按放大后的弯矩设计值进行配筋;有地震组合时,一级、二级框支柱承受的地震作用产生的轴力设计计算值分别乘以1.50、1.25的调整放大系数;剪力调整:框支柱承受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按下列规定采用:框支柱的数目不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2层时,每层第根柱承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2%: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各层每根柱所受的剪力应至少取基底剪力的3%:框支柱的数目多于10根时,当框支层为1~2层时,每层每根柱承受的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20%;当框支层为3层及3层以上时,每层框支柱承受剪力之和应取基底剪力的30%;框支柱剪力调整后,应相应调整框支柱的弯矩及柱端梁的剪力、弯矩,框支柱轴力可不调整。框支柱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抗震等级一级时不小于1.2%,二级时不小于1.0%,三级时不小于0.9%、四级及非抗震设计时不小于0.8%。纵向钢筋间距抗震设计时不大于200mm,且不小于80mm,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4%。

框支柱箍筋应沿框支层全高加密。加密区体积配箍率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不小于1.5%,三、四级时不小于1.0%;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小于100mm和6倍纵向钢筋直径的较小值。非抗震设计时,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小于150mm。

框支柱节点区水平箍筋原则上可同柱箍筋配置,当框支梁、转换梁腰筋配置及拉通可靠锚固时,可按构造要求设置水平箍筋、拉筋。

2.4 上部剪力墙的设计与构造要求

上部剪力墙布置时,应注意其整体空间完整性和延性,注意外墙尽量设置转角翼缘,注意门窗洞口尽量居于转换梁的跨中,应尽量避免无连梁相连的延性较差的秃墙。转换梁上墙体竖向钢筋在转换梁内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e,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la。

3 结语

目前,国内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工程设计与施工经验逐渐增多,但在结构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通过对梁式转换层的设计思路和构造要求的深入了解,选择合理的结构布置方式和构造设计方法是关键。结构布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建筑的质量与使用性能,同时也与建筑的经济性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华海,蒋沧如.《带梁式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7(12).

[2]周青.《论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J].四川建材.2008(6).

[3]黄志勇.《论某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J].广东科技.2009(6).
回复
huangjiansb
2011年10月21日 15:54:53
7楼
以上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回复
tc6688
2011年10月21日 18:40:57
8楼
好文章
回复
wwdd415297463
2012年03月10日 16:51:27
9楼
请问是整层楼板全都150mm配双层筋吗?上下层楼板需要加强吗?
回复
d调华丽
2015年10月29日 21:47:37
10楼
转换层上下一层的楼板厚度不小于150mm,转换层取180mm,加强的部位应该都不是整楼层,相关部位~~
可以看下《高规》第10章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