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馴化︰建築之後的解構
yi-chengbo616
2006年07月25日 00:41:09
只看楼主

原著︰馬克•威格利 翻譯︰朱其一種房子的修辭可以在德里達整個本文中發現,即便它沒有成為表面的話題。根本上,它是浮于不同本文表面的一個潛在本文,通常是細小的和被分散的碎片。房子的意義和其策略準則,在此能通過使這些碎片的聚集來建立。  在德里達的著作中,所有和在牢固基礎之上一幢大廈的傳統圖象相關的聯系,滑入了牢固的家的內部。如果給一個結構打基礎就是建一幢房子,那麼監禁不受拘束的表象游戲就是供給它們房子,將其馴養在家。正如德里達不時反復提到,大廈確認言說為結構的、書寫為上層建築的,他對房子的參照確認言說為房子的內部,反之書寫則是外部的。例如在對柏拉圖的解釋中,邏各斯“不在漫步,而是呆在家中”,相反書寫是“中立于任何房子的”, 這樣,“書寫沒有地方可住”。 通過抵制“它者”,傳統賦予在場的特權。對傳統的支持,因此就是“在大多數與家有關的居住中獲得蔽護”, 同時德里達將這個觀點放入了另一篇論文中。在另一語境中,“房子的法律,一種居住空間的最初的組織”,在差異被“封入” (enclosed)時抑制了游戲。在別處,形而上學的組織字面上試圖去“扣留、馴養、馴服” 它者。在這些範圍內,他的所有著作“‘分析’了在馴養機制中的哲學權力”, 就象他曾談及的最早對胡塞爾的閱讀。這種馴養機制是哲學為其自己所主張的空間,以及在其中論證所制造的空間。挪用空間據為己有,或劃定區域的邊界,這種機制定義了它的法律,這種定義恰恰將其作為一種馴化(domesicity)的法律、作為實施馴化法則的哲學法律。哲學的空間不僅是一個馴化的空間;它是如此一個空間,在其中,某種關于馴化的觀念被支持和保護。

原著︰馬克•威格利 翻譯︰朱其
一種房子的修辭可以在德里達整個本文中發現,即便它沒有成為表面的話題。根本上,它是浮于不同本文表面的一個潛在本文,通常是細小的和被分散的碎片。房子的意義和其策略準則,在此能通過使這些碎片的聚集來建立。
  在德里達的著作中,所有和在牢固基礎之上一幢大廈的傳統圖象相關的聯系,滑入了牢固的家的內部。如果給一個結構打基礎就是建一幢房子,那麼監禁不受拘束的表象游戲就是供給它們房子,將其馴養在家。正如德里達不時反復提到,大廈確認言說為結構的、書寫為上層建築的,他對房子的參照確認言說為房子的內部,反之書寫則是外部的。例如在對柏拉圖的解釋中,邏各斯“不在漫步,而是呆在家中”,相反書寫是“中立于任何房子的”, 這樣,“書寫沒有地方可住”。 通過抵制“它者”,傳統賦予在場的特權。對傳統的支持,因此就是“在大多數與家有關的居住中獲得蔽護”, 同時德里達將這個觀點放入了另一篇論文中。在另一語境中,“房子的法律,一種居住空間的最初的組織”,在差異被“封入” (enclosed)時抑制了游戲。在別處,形而上學的組織字面上試圖去“扣留、馴養、馴服” 它者。在這些範圍內,他的所有著作“‘分析’了在馴養機制中的哲學權力”, 就象他曾談及的最早對胡塞爾的閱讀。這種馴養機制是哲學為其自己所主張的空間,以及在其中論證所制造的空間。挪用空間據為己有,或劃定區域的邊界,這種機制定義了它的法律,這種定義恰恰將其作為一種馴化(domesicity)的法律、作為實施馴化法則的哲學法律。哲學的空間不僅是一個馴化的空間;它是如此一個空間,在其中,某種關于馴化的觀念被支持和保護。
  房子的馴化能力是其定義內部和外部的機能,而且不僅因為其被定位于內部而被馴化。對德里達而言,一幢房子的“外部”(outside)不斷被房子的邏輯所組織,並事實上存在于它的內部。通過被置于外部,它者被安置、被馴養、並保持于內部。被排除的是某種馴化的暴力,即被形而上學組織和遮蓋的暴力。 形而上學不過是一個空間的限定,從固有的外部被區分出的一個純粹內部意義的產物,一個未被表象污染的在場被賦予特權的領域。瓦解形而上學的東西,也瓦解了這種內部的意義。德里達的著作涉及某種“對父系邏各斯的威脅。並且通過同樣的征兆威脅著家的、等級的內部”。 雖然間接的,他的本文處處對被海德格爾最終鞏固的房子的意義提出懷疑。
  但重要的是,德里達從海德格爾的“出走”(departure)不是一個從房子的出走。在場的內部空間既不單單被表象空間所扔棄,也不是表象領域僅僅關注對內部的佔據。而是表象的組織注重去結構內部本身。內部的意義事實上是一個表象的效應。它被假定要排除的東西所生產。德里達通過暗中在房子的結構中確定一種暴力而從海德格爾出走,這種房子的結構被系統的家的暴力所抑制,而依次暴力本身被房子的外觀結構所隱匿。海德格爾證明,鄰近深淵的大廈的制度暴力對于豎立結構是必須的,同樣,房子的制度暴力使房子產生功能成為可能。地基的斷裂和德里達的牆的斷裂是同等的。通過確定“拒絕被總體上馴化的一種變動性蹤跡” ,形而上學的房子被解構,但還不能被排除,那種變動性抵抗著形而上學,因為它不能被防止在內部或者外部,因此是“不可確定的”,對于形而上學的操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免费打赏
yi-chengbo616
2006年07月25日 00:41:21
2楼
在《雙人會議》(The Double Session)的一個注腳中,德里達確認了它的不可確定性的解釋,作為對弗洛伊德著名的論文《神秘之物》(The Uncanny)的一個“重讀”,弗的論文描述了在親近(familiar)中的非親近中,在家中的不在家(unhomely)這類不自在的意義。弗洛伊德注意到在家(homely)這種方式,這個詞匯被兩方面定義,一方面“屬于房子、不陌生、親密、歸化、親近的、友好的、等等”。另一方面似乎首先是它的對立面︰“隱匿、避開視線、它者不被知曉、抑制它物”。 在這種從heimlich到unheimlich的結構滑動中,假定它存在于家的親近的愉快的外部,結果是它始終居于家中,僅僅一種異質成分以一種被抑制的返回方式浮于表面,這種異質成分似乎不可思議地居住在某種將其移交于外部的領域。德里達的注解繼續說,“我們發現我們自身不斷被帶回到那個本文”。 但不管,或者,或許因為,這本文的唯一魅力,或者更吸引人的,它的話題,在論文中從不被明確地分析,除了在其它注解中的一些要點。此外,在德里達本文的任何地方,它也不被細讀。如同房子的圖象,是被隱藏的,它是一個主題,這個主題能在德里達的著作中找到,同時,在其中從不成為一個分離的話題,即它自身被抑制,僅僅以被分離的方式偶然地回到表面。首先,這似乎是次要的一點。然而恰恰因為這個理由,它可能被論證為,它的影響事實上滲透了所有的那些不可能或不願去論及的本文。
回复
yi-chengbo616
2006年07月25日 00:41:43
3楼
德里達反復地——幾乎不由自主的——確認,這種不可確定的東西神秘地暗示了在親密(familiar)領域中的暴力,也就是說,家的領域、家宅、房子。存在(Being),他接近它的同時,“家內的(domestic)除了完全外部的(foreign)” ,神秘之物顯露出房子的遮蔽作用。因此,房子表面秩序的制度暴力本身是被壓抑的,被某種使其成為可能的家的暴力所馴化。形而上學不僅僅是這種家的暴力的偽裝,它依次壓抑著房子的基本的陌生性(strangeness)。德里達在房子中所確定的,事實上,正如《語法學》(Of Grammatology)中的觀點,即“故土的思念,一種思鄉病” 。海德格爾的思家被德里達的家的思念所置換。
  他們共同強調,傳統的一種策略性居住的需要將我們導入期待,對房子現狀的修正仍然直接追隨了海德格爾。事實上,甚至更進一步走入他的著作。海德格爾明確提出房子問題之前的很長時間,他的《存在與時間》已經論證了,親近日常世界恰恰是“逃避于壓抑每種非親近事物的神秘外觀之中” 。這個概念在1925年在馬堡的演講中,當談及“人們不再感到在家,在他最親近的環境中” ,以帶憂慮感的詞匯被介紹過。通過神秘之物系統地隱匿于日常生活,親近之物,事實上是一種神秘的範型 。正如現代生活的異化不僅被所有處于結構之下的深淵所生產,而且被深淵遮蓋所生產,這同等于被遮蓋之後的事物和親近的事物所生產 。親近的明顯的無辜並且是通過遮蔽一種更基本的異化而被異化的偽裝︰“這種一般方式的明顯性和自我確信,其中事物已被闡釋為︰個別的親在(Dasein)在其漂浮的同時趨向一種根基的不斷喪失,同時這種趨向的神秘性隱藏于他們的蔽護所下。” 親近的偽裝是一個基本的蔽護所,一幢房子或者相當于一幢偽房子,它遮蓋了一種基本的非親近性,神秘之物字面上是一種“不在家”(not-at-home),一種從房子中經驗的異化。隨著它的顯露,“日常的親近性瓦解”,並且“不在家”(not-at-home)被“必定為更基本的現象所表述”的親近性所隱匿 。海德格爾試圖去追問這種親近,以為了發現他後期描述的被隱匿于其中的“危險”(danger)︰“這問題將我們帶入親近所是的領域,甚至最親近的地方。對于思想,它一直處于現實的危險地帶,因為親近帶來了一種無害和自在的空氣,它使我們輕松地經歷確實應被質疑的事物。” 從一開始,他的著作試圖去置換這種親近,或至少將它置于冒險中,用一種對危險所在的事物和親近房子的事物提問的方式。這個問題曾被其暗中提出,並且,表面上,從未被他的後期著作所回答。
回复
yi-chengbo616
2006年07月25日 00:45:34
4楼
比較德里達的思想,我們甚至需要進一步深入海德格爾這方面的思想。而不是僅僅拒絕海德格爾對這類圖象的極端保守的使用,我們必須確定在其論證中所能被置換的間接的缺口。
回复
ymlx
2006年07月25日 08:32:51
5楼
首先一点,班竹,繁体字看起来还是有点小小的困难的.
回复
ymlx
2006年07月25日 08:44:59
6楼
没仔细看完,个人不是很乐于钻这类文章.从班竹的论述中,我一直在寻找(暗示了在親密(familiar)領域中的暴力)具体的论证.使我感觉陌生的字眼,仿佛在听传教士在用他们特别的视角来阐述一切的"平常".并赋予平常于一种个性,这种能被大家接受而变成共性的理论.在起初,就是一种平常.
写到这的时候又看了一下题目,房子的驯化:建筑之后的结构.忽然有个有趣的联想.解构就是建筑上的暴力,他把任意的"部件"拆卸并进行重装.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发泄.就象克隆就是医学上的暴力一样.哈哈
回复
yi-chengbo616
2006年07月25日 08:58:13
7楼
呵呵,我也不喜欢繁体字,但偶见这篇文章,觉得还是可以从中吸取一点营养的,就拿来了,^_^
如果能多一些怀旧的情趣,还是不错的!
回复
yi-chengbo616
2006年07月25日 08:59:33
8楼
如果事物都能一分为二,又或一分为四,.......
那么在我看来,解构主义看上去便是完美的
回复
ymlx
2006年07月25日 10:24:53
9楼
我不

完美的?呵呵.一分为二的是什么.事物本身?还是对待事物的看法?
回复
ymlx
2006年07月25日 10:40:41
10楼
断断续续的在看一些书,也正如有些观点总是在不段的被补充这个现实.其实我有收集过结构主义的资料,却没怎么看.主要是我更欣赏他们的形体,而却不想看建筑师的"教导",存在必有他的道理,而建筑大师却觉得这点对他们的作品价值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于是赋予其理论.建筑师应该要分清,是理论赋予了建筑生命.还是建筑赋予了理论价值.这可能是每个建筑师都能深刻体会到的矛盾.究竟是做建筑,还是做理论.
回复
yaochenglie
2006年07月25日 11:06:31
11楼
呵呵,我也不喜欢繁体字,但偶见这篇文章,觉得还是可以从中吸取一点营养的,就拿来了,^_^
如果能多一些怀旧的情趣,还是不错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