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分析开平碉楼建筑之美!
rfgyrv
rfgyrv Lv.2
2011年09月21日 10:17:20
只看楼主

在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丘陵平原地带,隐藏着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小县城——开平。相对于珠三角众多声名显赫的城镇,开平显得默默无闻,并不起眼。然而就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却孕育了一个绚丽神奇的建筑文化瑰宝——碉楼。由于位置偏僻,开平自古以来已有盗贼为患,加上这里河网纵横,常犯洪涝,因此自明代已有乡民集资在村子里建起高大坚固,可防贼避水的碉楼。自鸦 片战争后,大批乡民迫于生计,远渡重洋,到美洲充当劳工,广东俗语称之为“卖猪仔”。正是由于这些开平华侨们的艰辛创业,给开平带来了上世纪初叶兴旺繁荣的盛况,也极大地丰富了开平碉楼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1.jpg
在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丘陵平原地带,隐藏着一个充满田园气息的小县城——开平。相对于珠三角众多声名显赫的城镇,开平显得默默无闻,并不起眼。然而就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却孕育了一个绚丽神奇的建筑文化瑰宝——碉楼。
由于位置偏僻,开平自古以来已有盗贼为患,加上这里河网纵横,常犯洪涝,因此自明代已有乡民集资在村子里建起高大坚固,可防贼避水的碉楼。自鸦 片战争后,大批乡民迫于生计,远渡重洋,到美洲充当劳工,广东俗语称之为“卖猪仔”。正是由于这些开平华侨们的艰辛创业,给开平带来了上世纪初叶兴旺繁荣的盛况,也极大地丰富了开平碉楼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上世纪初,在海外漂泊多年,事业有成的华侨们怀着中国人叶落归根的共同心愿,纷纷返回家乡。当时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各处军阀土匪割据一方,坐地为王,开平正是盗匪横行,远离大城市的三不管地带。归侨们为求自保,唯有将住宅建成又高又坚固的碉楼。华侨们在美洲等地居住了大半生,深受当地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所建碉楼大都带有浓郁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鼎盛时期开平全县共有碉楼三千多座,延绵数十里蔚为大观,成为开平最闪亮的风景。但是随着日本入侵和内战爆发,碉楼经历短暂的辉煌后走向衰落,碉楼的主人们又纷纷避居海外,一座座空洞的老屋任由岁月洗刷。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碉楼已毁坏近半,这次我的探索旅程,就是要看看碉楼历经风雨后的真实光景。
碉楼在开平全景分布甚广,几乎每条村子都有,最具规模的集中在自力村、三门里村、锦江里村、马降龙村等处。趁着今秋十月,稻米成熟的时节,展开一次碉楼建筑探索之旅。行程安排如下,由于自力村和附近的立园已辟为收费旅游点,已无需“探索”,加上我这次行程只有一天时间,所以决定只去其它三个村子,另外加上水乡小镇——赤坎。遗憾的是,比较著名的碉楼现在都由政府集中管理,现阶段都不对外开放,不象过去只要找到看屋的村民就能进去参观。


第一站:三门里村。
三门里村紧靠公路,在路边就可以见到村口的牌坊。往里走不远便是村前的小池塘,塘老榕树下聚集着七八个村民正聊天,得他们热情指引,很快找到了行程的第一个目标——迎龙楼。
迎龙楼是开平现存最早的碉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四百多年历史。迎龙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52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3层11.4米,为全村制高点。第1、2层为明朝大型红泥砖砌筑,为明代原构。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用青砖加建了第3层,开窗比第2层大,楼面为木梁板结构。楼的四角各有一个落地式塔楼,塔楼的第2、3层开设了射击孔,楼顶为传统硬山顶式,风格拙朴,造型简洁。迎龙楼建成后,在保护民众避免了洪涝和盗匪的侵袭起了其应用的作用。迎龙楼方形的建筑形体没有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是开平碉楼传统最原始的模式
2.jpg
3.jpg
4.jpg
5.jpg


墙上的窗子开得很小,窗扇是铁制的,防御功能非常突出,这也是开平碉楼的普遍做法
6.jpg
7.jpg

迎龙楼砖墙厚实高大,粗犷的风格与晚期的碉楼有很大区别
8.jpg

新建的房子与迎龙楼几乎肩并肩了
9.jpg

离开三门里村,来到与之一路之隔的“加拿大村”。
由于这里的别墅主要是加拿大归侨所建,故得名。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第二站:锦江里村。
锦江里村位于开平城西南边近二十公里的蚬冈镇旁,交通不大方便,外地人很难找,我是打了辆当地摩托过去的。锦江里村是碉楼十分集中的村落,最著名的是“开平第一楼”——瑞石楼。
锦江里村后并列着的瑞石楼、升峰楼、锦江楼 3 座碉楼。民国七年(公元 1918 年),村民集资兴建在村后中部兴建了锦江楼。锦江楼是典型的众楼(也既村民大众集资建的碉楼),楼高 5 层 17.36 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顶层为悬挑出来的平台,女儿墙外有中西融合的灰塑图案,正中为一悬山顶的楼屋,墙体密布枪眼,窗口狭小,置有铁门、窗。建筑形体简洁,朴实无华,是防御性显著的碉楼。
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 1923-1925 年),在香港经营钱庄和药材生意致富的黄璧秀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回乡兴建了瑞石楼。瑞石楼位于锦江楼的东侧,坐落在村落民居的主轴线上,是典型的居楼式碉楼。瑞石楼是由黄璧秀在香港谋生、爱好建筑艺术的侄儿黄滋南设计的,施工者都是本村或附近的工匠,建楼所用的水泥、钢筋、玻璃、木材等均是经香港进口,总投资 3 万港元。该楼以黄璧秀的字号“瑞石”命名,“瑞石”就是美玉,即“璧”的意思。瑞石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 9 层 25 米 。室内布置也受到西方生活的较大影响。第 1 层是客厅,第 2 至 6 层每层都配备设施齐全的厅房、卧室、卫生间、厨房和家具。第 6 层外部为柱廊,第 7 层为平台,平台四角各伸出一个了望、防卫用的圆形塔楼,南北面则以巴罗克风格的山花和中国园林景窗相结合,第 8 层内部放置祖先神龛,该神龛雕刻精美,堪称艺术精品,为家人祭祖的精神空间所在,室外则是一周观景平台,第 9 层是堡垒式的了望塔,整体建筑呈现出中世纪意大利城堡风格。瑞石楼在立面上运用西洋式窗楣线脚、柱廊造型,大量的灰塑图案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福、禄、喜、寿等内容,在西洋的外表下蕴涵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楼内家具形式与陈设表现出十足的传统格调,酸枝木的几案、椅凳、床柜,柚木的屏风,坤甸木的楼梯、窗户等,用材讲究,做工精致,格调高雅。特别是用篆、隶、行、草、楷等多种中国书法刻写的屏联,更具中国传统风韵。瑞石楼有“开平第一楼”的美誉。
民国十七年(公元 1928 年),赴美谋生,后来经商致富的黄峰秀在家乡兴建了升峰楼。取楼名为“升峰”,寄寓楼主祈求家庭幸福、事业腾升的意愿。黄峰秀晚年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家乡后一直居住在楼内,直至终老。该楼高 7 层 12.34 米 ,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精致秀丽,充满南亚印度建筑的情调,是典型的居楼。

瑞石楼
16.jpg
17.jpg
18.jpg
楼上部的巴洛克式回廊
19.jpg
[localimg=343,450]20[/localimg]
[localimg=310,450]21[/localimg]
[localimg=310,450]22[/localimg]
[localimg=310,450]23[/localimg]

[ 本帖最后由 rfgyrv 于 2011-9-21 10:22 编辑 ]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免费打赏
qq532713571
2011年09月21日 11:14:10
2楼
不错不错,看过了。。。
回复
eason86
2011年09月21日 15:27:10
3楼
很受启发!上面的装饰比grc构件好看多了
回复
劳大大
2011年09月21日 17:29:29
4楼
我就是开平的,那时候有过一段时间在碉楼附近那里工作,晚上看到那些碉楼,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
回复
nianqingdeshen
2011年09月22日 15:57:19
5楼
碉楼文化 很值得研究 大学时老师做有关的项目有接触过 很不错的贴
回复
gxlztyjly
2011年09月22日 17:25:05
6楼
呵呵,不错不错,详图加解说,楼主真好啊!
回复
zing24
2012年05月03日 10:38:32
7楼
好,不得不顶
回复
liuxingliuxing19
2013年01月21日 14:43:49
8楼
不错,谢谢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