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有关建筑教育的种种问题,不时触动国内建筑界敏感的神经。 建筑学在近50年,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理念也影响着建筑学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两种建筑教育思想的碰撞也经常发生。 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建筑教育思想固若金汤;另一方面,注重实践、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新思潮纷至沓来…… 如果画家陈丹青“辞职事件”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张永和的“出走”足以触动你的心弦了吧?如果这些“以身示教”的教书先生们还不够吸引你的目光,那么,近日在上海举办的青蒲建筑师论坛上,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马清运等人为建筑教育现身说法,是否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建筑学在近50年,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理念也影响着建筑学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两种建筑教育思想的碰撞也经常发生。
一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建筑教育思想固若金汤;另一方面,注重实践、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以及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新思潮纷至沓来……
如果画家陈丹青“辞职事件”没有引起你的注意,那么,张永和的“出走”足以触动你的心弦了吧?如果这些“以身示教”的教书先生们还不够吸引你的目光,那么,近日在上海举办的青蒲建筑师论坛上,世界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马清运等人为建筑教育现身说法,是否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以“创新与责任”为主题的青浦新城大师讲坛日前在上海落幕。这个素有水乡文化特色的建筑群吸引了国内外建筑设计大师的眼球。讲坛上,张永和、马清运、矶崎新等国际著名设计师抛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老话题—中国建筑教育。此话的一出,即刻在业内引发强烈反响。
传统教育“游击”校园
当后现代主义、欧陆风情等洋设计风靡大江南北的时候,当保罗·安德鲁、雷姆·库哈等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走进中国建筑工地的时候,国内一些持有传统教育思想的建筑学者们发出了批评的声音:“中国已成为外国设计师的试验场”。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洋设计作品惊现于城市的街头巷尾,引发了不少追捧者和效仿者。随之而来的是愈演愈烈的质疑与批判浪潮。北京某大学建筑系教授首先发言:“学习西方的系统论,就等于做了洋奴!”
而另一位建筑界知名人士指出,如果你想了解未来中国建筑什么样,看看现在大学校园里建筑系学生的效果图就知道了。学生们的作品要么简单模仿国家大剧院,要么照搬CCTV新大楼,除此毫无新意。这位人士忧心忡忡地表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但建筑界同时还存在另一种思潮:一位叫王韶宁的学者提出,中国建筑教育缺乏创造力,除了教学体系的原因,中国学生的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首先,现行的招生制度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理科素质的人进入建筑系学习。学生往往在此之前并不知道建筑是什么,也不了解自己有无这方面的特长,发现自己不适合之后为时已晚。其次,学生们长期接受的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较差,知识面较窄,对事物的理解也较狭隘。而创造性是一种内在素质,它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持续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启蒙时开始,并在后续教育中不断孕育、发展,最终使一种创造性的萌芽变成建筑的的专业素质,仅仅指望在建筑系的5年就改变一个人的长期的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
与西方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有着勤奋、刻苦、智商高等诸多的优势,但也有很严重的缺陷。他们往往在德育、美育方面较为薄弱,往往缺乏远大志向,容易被一种低级的实用主义思想所腐蚀,只注重当前不注重长远。
王韶宁认为在当今社会,对外界瞬息万变的情况无动于衷,单纯去保持“稳定”是没有前途的。
与王韶宁有同样看法的建筑教育家齐康院士提出:“目前中国的建筑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与西方教育接轨的速度缓慢,在教学方法上有瑕疵,应在实践上多下功夫。”
现代思潮“进攻”业界
有人说马清运的建筑很“荷兰”,因为与他所受的西方教育有关。但在他的设计作品中,常常蕴含着的乡土文化却是中国特有的。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中国建筑教育不行,那么是不是一定要去国外实践呢?
在马清运看来,最好的建筑实践在国内,而不在国外。他说:“真正的建筑教育应该在平常的工作当中,只有通过对问题的发掘和解决才是建筑教育真正开始的时候。”马清运还谈到,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具备搞建筑的能力,也不能融入现代设计思潮的话,那么去了也没有用。在建筑教育方面,马清运希望做一些教育的移植工作。他说:“我相信一个生命体中的细菌会变成另外一个生命体中的防御针,同样,把一个系统的问题,注入到另外的系统中,从而成为这个系统的解决方法。建筑教育应注重多方面的实践和学习,而不应单纯地停留在建筑学方面。”
与马清运有同样看法的张永和也表示:“如果有人问我要不要去美国留学,我的答案很坚决,不去。”张永和说:“我不认为我受到的美国教育,教会了我盖房子,给我提供了基本的准备。真正的建筑教育应在实践中体会。现在看来,整个欧洲的建筑教育情况比我们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对思想摩擦
建筑师要唱主角
张永和强调有实践的建筑教育,反对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他说:“4年的‘中式’教育把大学生的创作灵感都同化了,他们毕业后仍旧什么都不会。而10几年过去了,中国的教育体制竟没有多大变化。”张永和曾向北大校方建议,北京大学应像麻省理工学院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下一任北大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因为“这样北大可以集中国际智慧,促进建筑学研究”。而对于这番苦心,中国建筑界的的前辈们似乎不太热情。
既然传统教育思想有太多的缺憾,为什么新思潮不能统领中国建筑教育?
“这不是他们的错”。说此话的是某市一位规划局局长。他说:“毕竟,中国传统建筑教育已经存在几十年,已经扎下了深厚的根基。新思潮想完全覆盖传统教育模式并非完全合适。传统教育思想也并非全是本本主义,接受新的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教育思想是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记者出身的雷姆·库哈斯后来进入了建筑行业,人们都说与他所受到的特殊的建筑教育有关。雷姆·库哈斯说:“我羡慕建筑教育,因为这是我涉足的唯一的教育的领域。好的教育方法应注重培养建筑师各个方面的能力,包括掌握其它文化领域的能力。我想这才是他们在未来能够生存和设计好房子的办法。”
当矶崎新在东大读建筑学博士的时候,他做出一个决定:不做教育者,做实践建筑师。与中国建筑师观点一致的矶崎新认为:“真正的建筑教育,应是实践的教育。”
诚然,在这场传统与现代思潮的碰撞中,无论胜利的天平向谁倾斜,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些持有独立思考、怀疑精神、批判意识的建筑师才是未来建筑变革中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