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建筑的偏执之旅(ABBS精华贴)
wanglh7123
wanglh7123 Lv.12
2006年06月12日 17:04:27
只看楼主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开始出现的时间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短短10几年,虽然尚未到总结它们的成果的时候,但它们的存在却给中国建筑带来新的拓展空间,也给中国城市带来了新的景观与新的建筑观念,并逐渐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些新建筑背后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多数是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年龄在40岁左右,正是建筑师创造力旺盛的黄金年龄,而他们的作品也已开始得到专业与市场的承认,新作品数量正以高速度增长。据我们了解,2004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将陆续呈现出一批具有全新观念的“新建筑”,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消息。

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开始出现的时间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

短短10几年,虽然尚未到总结它们的成果的时候,但它们的存在却给中国建筑带来新的拓展空间,也给中国城市带来了新的景观与新的建筑观念,并逐渐影响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些新建筑背后的中国建筑设计师,多数是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年龄在40岁左右,正是建筑师创造力旺盛的黄金年龄,而他们的作品也已开始得到专业与市场的承认,新作品数量正以高速度增长。据我们了解,2004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将陆续呈现出一批具有全新观念的“新建筑”,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消息。

2004年3、4月,我们以江南(杭州、宁波、南京、苏州、上海)为目的地,走访了王澍、张雷和马清运3位新建筑师并到现场参观了他们的作品。

这是一次大开眼界的“中国新建筑之旅”,却不完全是建筑风光之旅,建筑背后的东西,与建筑物一样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条件允许,我们期待还能有诸如西南、北京、华南的“中国新建筑之旅”。

这次的报道也许不够专业,因为我们并是不具有很多建筑知识的人。这跟我们的教育环境有关系,从小到大在课堂里学过的关于建筑的知识也许就是“赵州桥”和“人民大会堂”了。正如在采访王澍时谈到,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既没有建筑知识又没有建筑意识的,他们以前由单位分配一套公房居住,现在则购买房产商规划的商品房,然后一辈子都要在此度过——所以,现在,我们如果不知道一些“新建筑”的东西,也许还会一辈子面对建筑物毫无知觉。

“中国新建筑”或许并不能来改变上面那个问题,它只是建筑师们对既往思维的突破,虽然已经被社会使用但最终还是属于实验建筑。不知道到了这些建筑不被认为是“实验”的时候,那就将是一个面目全新的现代中国吗?

免费打赏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2日 17:05:22
2楼
新建筑之旅@杭州
王澍:一个中国文人式的建筑实验

  中国文人、家园、“回忆课”

  3月30日。杭州转塘象山。这里是王澍所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现在还只是一片工地。

  王澍是该新校区的设计者。最近一段时间,他都要到此跟踪建造的过程。

  这里还是王澍至今为止所设计建筑面积最大的一个作品。他曾经被人评论说是个只善于设计“个人小空间”的建筑师。

  新校区与山坡、河流以及附近小镇的关系是王澍在设计中要考虑的重点。

  两条小河沿着象山的山脚往东走,然后汇流成一条,建筑在山的南侧,王澍由此设计了廊桥来联系,由于将建筑切割巧妙,走在建筑物内看象山,每个方向都是一个画面,景色且行且换;校区门口的稻田、河边的芦苇荡,全都被保留下;而人为的坡度和采用当地木材的水杉门窗也是别具匠心;屋顶则全部是江南土瓦,“从山上往下看,整个一片瓦的世界,我很注意从山上望下来的景色”——这个灵感其实与杭州的六合塔也有渊源。王澍的描绘,让我们对这个未来的具有现代田园风光的校区向往不已。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2日 17:05:31
3楼
王澍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
  1988年,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毕业
  1997年,在杭州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并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及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

回复
malifu7153
2006年06月12日 23:37:11
4楼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顶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49:47
5楼
新建筑之旅@杭州
王澍:一个中国文人式的建筑实验

  中国文人、家园、“回忆课”

  3月30日。杭州转塘象山。这里是王澍所任教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现在还只是一片工地。

  王澍是该新校区的设计者。最近一段时间,他都要到此跟踪建造的过程。

  这里还是王澍至今为止所设计建筑面积最大的一个作品。他曾经被人评论说是个只善于设计“个人小空间”的建筑师。

  新校区与山坡、河流以及附近小镇的关系是王澍在设计中要考虑的重点。

  两条小河沿着象山的山脚往东走,然后汇流成一条,建筑在山的南侧,王澍由此设计了廊桥来联系,由于将建筑切割巧妙,走在建筑物内看象山,每个方向都是一个画面,景色且行且换;校区门口的稻田、河边的芦苇荡,全都被保留下;而人为的坡度和采用当地木材的水杉门窗也是别具匠心;屋顶则全部是江南土瓦,“从山上往下看,整个一片瓦的世界,我很注意从山上望下来的景色”——这个灵感其实与杭州的六合塔也有渊源。王澍的描绘,让我们对这个未来的具有现代田园风光的校区向往不已。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50:02
6楼
“我有个基本的建筑观念,就是所有的建筑类型都是从‘家’开始出现的。家园不光是指住宅,学校也是一样。”王澍说。

  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在读研究生时期,他就“年少轻狂”地当面对着建筑系的教授说出“中国没有一个现代建筑,也没有一个现代建筑师”的话,以至引起轰动。

  上个世纪90年代,在中国纷纷大兴土木时,王澍却和妻子在杭州隐居了6年。因为觉得在那种淘金热里没法做东西,而萌生退意。

  “中国建筑现在的发展状态是非常畸形和混乱的。一是畸形繁荣,因为数量巨大而陶醉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一是畸形的专业化,在非常大量而且非常快速地建造的情况下,建筑师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思考,甚至包括专业上很多基本的问题。”

  王澍说全世界都很少有中国这样数量巨大的建造过程,“在建筑史上也就出现过几次新建筑大量爆发的状态,——这并不是常态,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

  王澍现在在给建筑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上课,这在一线的著名建筑师中几乎是唯一一人。“我特别喜欢上课,给学生上课时我很兴奋,因为有听众啊。”王澍笑着说。

  “现在的建筑设计专业总是在几个狭隘的概念里兜圈子。很多本科生一来就学‘某种’专业建筑学,老师也是这样教的,但问题是这个专业建筑学甚至对生活里发生的问题基本不关心。所以我教学生的第一堂课都是‘回忆课’,回忆你的生活你的家,你会发现非常有趣的是,每个人的生活差异是如此之多。……例如,一般的住宅都是几室几厅,但我有个女学生却告诉我,她根本不愿意住在自己的卧室里,而是今天跟妈妈睡,明天跟姐姐睡,她这种生活方式就是很特殊的。”

  王澍对我们表示,“当建筑和基本的生活失去了联系,而只是按照一些专业的常规再给别人安排生活的时候,那这个专业就会非常狭隘。”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50:24
7楼

“荷花池头15号”、200个在空中的院落、实验建筑

  王澍的工作室在中国美术学院的主楼里。一块巨大的钢板把百多平方米的空间隔成两半,有厅有房,还有八仙桌和太师椅;而可开可掩的木板,营造出迷宫的感觉。

  王澍的休息间和研究生的工作间只有一板之隔。如此距离的传道授业解惑,颇具古风。

  一块不知从何而来的旧门牌,“荷花池头15号”,挂在王澍休息间的门前。

  王澍复出后的第一个重要作品是“王澍自宅”,被人形容为一座小型的中国迷园,“凡进入这个住宅的观者都会感到它比实际面积要大得多,而迷宫正是以各种分叉、伸展的多重路径,将其实际的地域感受巧妙地重构。”建筑研究者对王澍的解读都喜欢用诸如“迷园”、“套盒”、“游戏”、“自娱自乐”之类的词汇。

  我们来不及去拜见这个作品,却在工作室里见到了王澍正在杭州钱塘江边动工的另一个重要作品:垂直院宅。

  “这是我的作品里最有意思的一个,与宁波美术馆那种不一样,它涉及到一个大的社会群体,有极强的参与性。所以2000年中国实验建筑师在成都开会,我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个实验建筑如果最后不能让住在上面的人有所为,它就是一个真正叫做自娱自乐的建筑。”

  这其实是六幢近100米高的住宅,可容纳800住户,用200多个两层楼高的院子叠砌起来。每一户无论住在什么高度,都有前院后院,每个院子都有茂盛的植物。“住在里面的人,将来可以站在地面上清楚地指出,‘在第几层的第几个院落种着一棵桂花树的就是我家’。——我认为,人对自己的确认是从家庭开始的,而现在的住宅模式则把这个给摧毁了,完全是另一套体系,我试图让住在100米高空的人也可以有住在地面二层空间的感觉。但要注意,我做的并不是在空中挖个窟窿种棵树的所谓空中花园,我更关注的是其中社会性、社会学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居住的问题。”

  王澍说这个作品已经不是普通的住宅设计,而是在召唤一种业已逝去的居住方式,显示一种对土地的眷恋,验证一种理想。“我坚持以为,中国实验建筑活动如果不在城市中最大的建设活动——住宅中展开实践,那么它将是自恋而且苍白的。”

  “实验性的核心,不是艺术性,而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积极的介入。这种介入可能是我一种相对‘消极’的介入”——有批评者说王澍的态度是中国文人式的“退耕”、“回避”,“没有正面解决现代中国都市建筑面临的问题”——“但却是很坚定的介入,我试图恢复对普通人来说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生活。”

  “住宅的整个立面看上去,相当于把传统的宅院平贴后立起来——城市的平面结构被转化成了立面。”但王澍又说,“这是建筑学里让人激动的地方,也是它危险的地方。因为,你可能会影响或启发了别人的生活,但你也可能糟蹋了别人的生活。这是一个专业化的时代,专业化所产生的结果都是正负两面。我要强调,建筑师要对自己做的事情一定要有自觉性。”

  这套住宅的开发商是个文化人,因此也能和王澍一起去验证这个居住的理想。它也许真的会成为未来城市人梦想传宗接代的“故乡”之所在。

  “做这个工程之前,我跟开发商交流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从他一开始感兴趣到最后下决定。其实我最原始的想法更加激进,为了销售已经改变了很多。这个住宅比一般住宅的成本要高1000元/平方米,幸好现在杭州的楼市托得起。”王澍说江浙一带私营经济力量巨大,藏富于民,他们试图对生活方式的延续、对文化信心的重建和对文化价值的重视,都给予了建筑师很好的创作空间。

  “这个项目我会跟踪观察。很多现代人已经没有种树的习惯或兴趣了,有个这个可能性后会怎么办?树怎么种?想养鸡怎么办?……都是很有意思的。”

  这也是王澍想通过建筑来解决的。“从日常生活出发,从每个人的个人心境出发,自然、自由地建造……我觉得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建筑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在这个是严重畸形的、严重膨胀的年代。所以我的这种社会责任,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我想影响更多人——不一定是专业建筑师,让大家都开始投身于关注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建造问题。使之变成一种像群众运动的东西,这种运动应该是自发的、无组织的。”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50:40
8楼
王澍关于文正图书馆的评说

  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我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基地北面靠山,山上全部竹林,南面临水,一座由废砖厂变成的湖泊,全为坡地,南低北高,高差4米。南北向进深浅,东西向以水为界,曲折狭长。

  按照造园传统,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而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50:58
9楼
伍公山讲学、生活的本质、湖边的白色图书馆

  3月31日,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我们跟着王澍上伍公山。听他为学生讲课。

  伍公山是王澍在杭州隐居时到处散步而发现的,这里有一个在山包上的居民点,即将面临拆迁。“这是杭州市中心最后的一个村落。”王澍说。

  王澍把伍公山的民居当作天然的建筑学专业课堂。一周前他给学生布置了作业,为这个村落的建筑画出“某种总图”,而主题需要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今天则来检查学生们的收获如何。

  一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遭到王澍的批评。“这张图告诉我的东西太少,而且不确切。每户与每户之间很模糊,只是一个色块,几乎看不出来。要知道里面居住的是很具体的人家,每一个都不是糊里糊涂的人,你不能漠视他们的关系,而在你的图里我根本看不出人的生活痕迹!”

  他指导学生说,要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回来寻找自己的记忆,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游客,不要去模仿某种现成的总图,更不要去猜测老师的想法。“我希望我的课程就跟生活一样,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王澍很在意这种非常原创性的授课方式。

  和王澍一起在山上走了几圈,虽然他已来过无数次,却见他依然兴奋了几次:一个全是石头砌成的凸出来的小间,让他联想到“一张椅子的空间和一个人的建筑”,而一间用各种各样的木板搭起的临时住所,其反其意而用的方法也让王澍称叹不已。

  “这个地方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都有建筑师。在这里可以学到中国最伟大的建筑思想。”王澍说,“这个村子就像是个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场。我们由此可以感觉到,对于很多人很重要的生活经验,却通常被高高在上的建筑师一笔抹杀。”王澍给学生的下一个作业就是每个人为自己在这个村子里设计一幢房子。“要确定你住在哪里,这个房子要放进这个村子里并且产生一定的关联。”

  王澍说好建筑里一定会表现出生活的本质来。这个意思也确实一直贯穿在我们对他采访的过程中。

  4月5日黄昏,在苏州郊区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我们终于看到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是王澍4年前设计的作品,也是为王澍当年在建筑设计界奠定地位的作品之一。

  山脚的一片竹海是背景,波光粼粼的蓝色湖面是前景,几个白色“盒子”似跳跃般的姿势,又似随意堆放的几何体,动静之间,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篇建筑评论文章这样分析王澍:“很长一段时间,王澍痴迷于一种游戏……晃动着手中的木盒,六只觳子在盒子中滚动,彼此撞击或撞向合壁发出清脆的声响,随后呈现在桌面上的是六只堆叠或散落的立方体。”

  这句话的意思用在文正学院上正恰好。“几个小立方体甚至冲破了大盒子的重重束缚,破茧而出,从而完成了一种‘复杂建筑——简单城市(complex house—simple city)’的跃进。”

  暮色中,我们看到几个大学生拿着书,在山下湖边的小路悠闲地散步,旁边的白色图书馆正慢慢地亮起灯来,浑然一幅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图画,顿时心旷神怡。建筑的魅力,也许就在这里。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51:11
10楼
王澍作品
  1989年 海宁青少年宫
  1991年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
  1997年 自宅
  1997年 陈默工作室
  2000年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2000年 上海顶层画廊
  2000年 墙门(雕塑)
  2001年 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 一分为二(雕塑)
  2002-2003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
  2002-2003年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
  2002-2003年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
  2002-2003年 浙江台州路桥古镇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2003年 拆筑间
  2003年 HZ093—728
  2003年 三合宅/南京
  2004年 三合宅/杭州
  2003-2004年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回复
wanglh7123
2006年06月13日 07:51:23
11楼
新建筑之旅@南京
张雷:围城内外,中西之间

改造宿舍楼的争议、“基本建筑”

  张雷跟王澍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虽然他们读研究生时期同住一间宿舍。

  长发飘飘的“海龟”,一派休闲的样子,这是我们对张雷的第一印象。听张雷说,王澍当年也是留过长发的愤青模样,后来才剪了的。研究生毕业后,同学俩走的路已完全不同,一中一西,却又都在2000年前后引起业内关注。

  2000年,8个教师从东南大学建筑系集体跳槽到南京大学成立建筑研究所,专攻建筑学研究生教育,张雷也是其中一位。不久以后,张雷就设计了那个引起诸多讨论的南京大学陶园02幢研究生公寓。

  这其实是一个建筑改造的作品,事隔两年,在专业的建筑论坛ABBS里,依然可以找到无数个对其表示质疑或赞美的帖子。

  4月2日下午,张雷站在南大陶园的那幢公寓下,显得有点无奈。就在旁边,盖起了另一幢同样的公寓,已经把张雷设计中最具特点的百叶窗全部取消掉,换成最普通的铝合金推拉窗。两幢相同的却不太和谐的楼相对而立,似乎仍在昭示着那场过去了的纷争。

  “我想这个作品引起争议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个建筑现在的使用与刚开始的要求不一样,原来是设想给硕士生住的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现在却分给了博士生,演变成为相对独立的居室,这就使得原来预备给两个房间合用的阳台基本不能发挥作用,上面堆满了生活杂物硬把阳台分成两块,也因而影响了通风;另一个则反映光线比较暗,据说住在这里的学生因为不知道太阳出来而老是睡过头,这确是我们的问题。”

  不过张雷的百叶窗乃是针对南京的生活特性而设计的。“南京是一个夏季非常炎热并且湿度很大的城市,自然通风对于暂时还不能安装空调的学生公寓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阳台外表面我采用了木百叶,它不但可以阻断两幢分别是男女宿舍的建筑之间的视线干扰,使学生们能在普通的公共生活中保有一份自己的隐私,还同时不影响通风这一基本功能的实现。”

  保护个人私密性的想法来自张雷亲身的观察,“学校在市中心,因此走在马路边就可以看到女生挂在外面的私人用品。更夸张的是,就连对面的商品楼都以‘可以看见南大女生’作为卖点。”张雷笑道。

  而使用杉木制作百叶则是张雷在材质方面的特别用意,“除去其成本是铝合金百叶的一半外,木材还是有生命的,可以伴随你一起成长的,过多少年后回忆起那一个个黄昏的阳光打在桐油漆成的百叶窗,是很诗意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