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智能建筑的产生及演变 智能建筑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历史车轮在永不间歇地向前发展,顺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200年前,中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上是欧美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必然要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仍坚持小生产体制,最后被沦为半殖民地,经济地位十分低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又处在一个由工业大生产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变革时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难得机遇,正在大踏步追赶发达国家。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建筑仅是一个挡风避雨的窝;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中国秦砖汉瓦式建筑在当时是一种典型;当今社会以大生产为基础,混凝土、钢结构的高大厂房与公共建筑拔地而起。随着人类文明、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物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智能建筑是历史的必然。
1.2 智能建筑的产生及演变
智能建筑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
回顾历史,不难看出:历史车轮在永不间歇地向前发展,顺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200年前,中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上是欧美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规律必然要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仍坚持小生产体制,最后被沦为半殖民地,经济地位十分低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又处在一个由工业大生产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重要历史变革时期,这就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难得机遇,正在大踏步追赶发达国家。每个时期的建筑都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奴隶社会,生产力低下,建筑仅是一个挡风避雨的窝;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中国秦砖汉瓦式建筑在当时是一种典型;当今社会以大生产为基础,混凝土、钢结构的高大厂房与公共建筑拔地而起。随着人类文明、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物也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智能建筑是历史的必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界已有人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和知识资本的意义,因此十分重视软科学的研究与软件产品的生产。正是信息与高新技术的应用才会使企业迅速从小到大,已创造出像美国微软公司那样迅猛发展及其总裁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的奇迹。与此同时,也记录了美国电子管大王因忽视半导体的重要作用而彻底破产的惨痛教训。任何时代的建筑都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环境相适应。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建筑已不能满足前所未有的知识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北京饭店贵宾楼等建筑在建筑艺术与建筑史上的名声是大的,但因受过去历史的局限,使其信息环境落后于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发展知识经济的需求,故接待富有的旅游者是可以的,但无法满足政府元首或跨国大企业首脑对建筑环境的全面需求。据悉,北京饭店已制定了改造计划。相比之下,新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均系跨世纪工程,一般属智能建筑范畴,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功能。例如,北京各大银行的办公楼、各省市的信息枢纽中心、上海的证券大厦等建筑,均采用大跨度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划分灵活;综合布线提供了高速、灵活的信息传输通道;楼宇自动化系统创造了安全、舒适、温馨和有助于提高人们创造力的环境;通信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能使人们能迅速获取、加工与输出各种信息。总之,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中国现代化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堪称世界之冠的规模和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发展,其主流是智能建筑。新建的智能型建筑与已有的传统建筑相比,更能适应发展知识经济的需要,虽然距尽善尽美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但大方向正确,代表了建筑业发展的潮流。
智能建筑的概念,在本世纪末诞生于美国。80年代中期,智能建筑在美、日、欧及世界各地蓬勃发展,我国的智能建筑虽然晚至90年代初才起步,但迅猛发展势头空前,令世人瞩目。近年来,“智能建筑”一词虽不陌生,但无论在国际上或在国内,至今尚无统一定义。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当今科学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人类知识约5年就翻新20%以上,其中相当多的成果将应用于智能建筑,使其具体内容与形式相应提高并不断发展。时至今日,国外新建的大型建筑多数已属该范畴,智能住宅也已开始实施。作为近年世界大型建筑主要兴建区的中国,为了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需要全面理解智能建筑的深刻内涵,有必要先统一对“智能建筑”的定义。
美国智能建筑协会(AIBI)定义智能建筑是: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及其相互联系全面优化综合,所获得的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大楼。该定义的特点是较概括与抽象,也较全面。欧洲智能建筑集团(EIBG)把智能化大楼定义为:“使其用户发挥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成本最有效地管理本身资源的建筑”。与普通办公楼相比,智能大楼在建筑和室内环境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智能大楼要求根据“以人为本、主随客便、众口能调”的设计原则,创造方便、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智能大楼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智能大楼是信息技术的集中应用和体现;另一方面智能大楼又是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我国智能大楼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设计、施工、系统集成、系统调试和物业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但是,智能大楼无疑是我国建筑业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智能大楼既是对建筑业的挑战,更是建筑业的一个发展机遇。应强调智能大厦具有多学科、多技术系统综合集成的特点,故推荐如下定义:“智能建筑系指利用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应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经济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从该定义可看出,智能建筑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完善的数据、语言、图像及多媒体通信设施与快捷的信息综合服务;②具备安全、舒适、温馨并能提高人们工作效率和激发人们创造力的高品质环境;③使用灵活、便于发展、运行经济、投资合理,无论对使用者或投资者均有利可图;④为达到上述要求,必须重视采用高新技术,并通过集成方法,充分发挥多学科技术、各种设备与系统的潜力,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总而言之,智能建筑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一类实际存在的建筑物。只有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而不是静止不变地分析和认识它,才能正确指导我们的工作。当前,有多种倾向需引起重视:
(1)认为智能是建筑的高度自动化,故把智能建筑看成是弱电工程师的事。实际上,建筑结构是主体,没有大跨度结构、开放的建筑设计与节能的空调系统,弱电系统将难有用武之地。开放办公、流动办公概念的应用是提高其经济技术指标的关键,没有智能建筑环境就没有智能建筑,也不可能有优良的弱电系统。我们强调智能建筑环境的重要性与跨行业的特点,也是为突出其多学科性的特点。
(2)系统集成首先体现在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管理、经营与服务的全面综合。对于任何建筑而言,优秀的设计是前提,但只有优秀的规划设计不一定能成为智能建筑的楷模,尤其要重视运营与服务。投资者与使用者是上帝,只有使“上帝”满意并获利,真正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智能建筑。
(3)弱电系统的集成是重要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近期受我国经济条件与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宜要求过高。据调查,如今上海高层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也开始出现“空置”症状一一投资上百万元布置了大楼智能系统,却由于种种原因,“智能大楼”依然没有智能。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有近800幢高层建筑使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有上百幢大厦自称是“智能大楼”,但是据专家分析,实际有80%以上的所谓“智能大楼”的智能系统已出现问题,处于“空置”瘫痪状态。上海市一幢大厦使用智能设备不久,因一个小配件损坏向国外供应商购买,花去几千美元,由于大楼使用的是国外公司垄断经营的产品,小修小补动辄就是上千美元,最后业主吃不消,索性就放弃了全部的智能系统。在有些业主看来,没有智能系统,大楼依然可以运转,只是使用不便、效率降低的小毛病。对智能系统的外行管理以及系统本身的不成熟,使得越来越多的大楼将智能设备束之高阁。孰知这无形中造成的浪费将是巨大的,按智能化的弱电系统投资占大楼总投资10%左右计算,一幢上千万元投资的大楼,就要白白流失上百万元的智能投资费用。一些大楼在设计时,不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智能系统,面面俱到地接纳各类智能产品,不采取国外智能大楼那样有所侧重的投资策略,也造成了部分“智能”的“空置”和浪费。
如果说,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着众多厂商、系统集成商的介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那么,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设计、工程和售后服务,十分令人堪忧。与一般不同的是,建筑产品不可逆特性十分明显,即建筑安装完成后,很难通过“修改”的方式弥补缺陷,完善其功能,建设智能建筑尤其如此。智能建筑行业标准、规范的推出,是建设部加强管理、规范行为、保障质量的重要举措。在这些标准中,突出了一个“大厂商准人”的原则,即只有具备一定资格、一定资质、一定资金的大型设计、工程单位,才能承接智能建筑的设计和工程。这一思路,与建筑行业资质管理的总思路是一致的。有了大厂商准人原则,井不代表所有大型设计、施工单位都有能力承接智能建筑工程。对相关专业的理解,技术人才的贮备,设计工程经验的积累,制约着对新行业的开拓。多元化经营是一个热门话题,是利?是弊?业界莫衷一是,面对智能建筑的诱惑,是固守阵地,还是大力扩张?介入一个新行业,不但要有勇气,更要靠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