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现象因支护失稳出现土体塌落、支撑破坏,两侧地面开裂、沉陷。B、原因分析a、支撑不及时,支撑位置不妥造成支撑受力不均,以及支护入土深度不足.导致支护结构失稳破坏;b、未采取降水措施,引起流砂或管涌,致使支护结构失稳破坏;c、支撑结构刚度不够,槽壁侧向压力过大。C、预防措施a、根据沟槽土层的特性,确定横列板的插入深度和支护结构的刚度。其插入深度应超过槽外土体滑裂造成的侧向压力面,并达到切断渗流层的作用。
A、现象
因支护失稳出现土体塌落、支撑破坏,两侧地面开裂、沉陷。
B、原因分析
a、支撑不及时,支撑位置不妥造成支撑受力不均,以及支护入土深度不足.导致支护结构失稳破坏;
b、未采取降水措施,引起流砂或管涌,致使支护结构失稳破坏;
c、支撑结构刚度不够,槽壁侧向压力过大。
C、预防措施
a、根据沟槽土层的特性,确定横列板的插入深度和支护结构的刚度。其插入深度应超过槽外土体滑裂造成的侧向压力面,并达到切断渗流层的作用。
b、在一般土质条件下,沟槽深度在5m以内,T/H值可取0.35;5~7m深取0.5;在7m以上时宜取0.65。
c、土质条件较好,在液性指数IL≤0.25的硬塑粘性土、降水良好的砂性土层中,T/H可按以上数值适当减少。
d、土质条件较差,在液性指数IL≥1的软塑、流塑的粘性土、降水效果不明显的粘性夹粉砂土层中,T/H宜按以上数值适当增加。
e、在邻近建筑物或河道等地区开挖沟槽,除加深钢板桩入土深度外,还需在沟槽外测进行加固支护措施。如施打树根桩、地层注浆、施打高压旋喷桩或探层搅拌桩等形成隔水帷幕,防止基底隆起、管涌等现象发生。
f、选用合适的支护设备保证支护结构的刚度。横列板现常用组合钢撑板,其尺寸为厚6~6.4cm,宽16—20cm,长200—400cm,用铁板与角铁焊接而成。如施工地区木材资源丰富,可用成材7.5cm×15cm×(400—600)cm,竖列板则采用木撑板10cm×20Cm×(250~300)cm:
g、横列板应水平放置,板缝严密,板头齐整,深度宜到沟槽碎石基础面,支撑完毕后,操作人员应经常核对沟槽中心线和现有净宽。当沟槽宽度在3m以内时,铁撑柱套筒可使用D3.5×(5~6)mm钢管;沟槽宽度大于3m时,宜采用桐木支撑或方钢支撑(根据钩槽宽度可分别选用15cm×15cm、20cm×20cm等)。铁撑柱两头应水平,每层高度应一致,每块竖列板上不应少于两只铁撑柱。上下两组竖列板应交错搭接。铁撑柱的水平间距不大于2.5m,垂直间距不大于1.5m。头档铁撑柱距离地面为0.6~0.8m。每道支撑都应经常检查,充分绞紧,防止脱落;
h、开挖过程中支护的作业都要严格按施工技术规程进行。
i、采取措施防止因邻近管道的渗漏而引起支护结构的坍塌。
D、治理方法
a、沟槽支撑轻度变形引起沟槽壁后土体沉陷≤50mm,地表尚未裂缝和明显塌陷范围时,一般采用加高头道支撑,并继续绞紧各道支撑即可。
b、沟槽支撑中等变形引起沟槽壁后土体沉陷50~100mm,地表出现裂缝,地面沉降明显时,应加密支撑,并检查横列板之间缝隙有无漏泥现象,发生漏泥现象可用草包填塞绪漏。
c、沟槽支撑破坏已造成邻近建筑物沉陷开裂或地下管线破坏等情况时,应及时对;槽进行回灌水和回填土,然后在沟槽外侧2~5m处采用树根桩或深层搅拌桩、地层注浆等到加固措施.形成隔水帷幕.再按上述第3点返工修复沟槽。
《管道基础变形过大》
2楼
A、现象
管道基层混凝土浇筑后起拱、开裂,甚至断裂。
B、原因分析
a、槽底土体松软、含水量高,土体不稳定,影响基础浇筑强度和平整度。
b、地下水泉眼涌水,当槽底土体遇原暗浜或流砂现象,此时若沟槽降水措施不良或井点失效,修理时间过长,直接造成已浇筑的水泥混凝土基础起拱或开裂。
c、明水冲刷,在浇筑水泥混凝土基础过程中突遇强降水,地面水大量冲入沟槽,使水泥浆流失,水泥混凝土结构损坏。另一种情况是在下游铺设水泥混凝土基础时,其上游正在开挖沟槽。由于未采取有效的挡水措施,使上游地下水流入下游槽内造成水泥混凝土基础破坏。
d、混凝土强度不足,基础水泥混凝土未按规定等级拌制。
e、基座厚度不足,不符合设计要求。
f、混凝土养护未按规定进行,养护期不够。
C、预防措施
a、管道基础浇筑,首要条件是沟槽开挖与支撑符合标准。沟槽排水良好、无积水;槽底的最后土,应在铺设碎石或砾石砂垫层前挖除,避免间隔时间过长;
b、采用井点降水,应经常观察水位降低程度,检查漏气现象以及并点泵机械故障等,防止井点降水失效;
c、水泥混凝土拌制应使用机械搅拌,级配正确,控制水灰比;
d、在雨季浇筑水泥混凝土时,应准备好防雨措施。
e、做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检验,未达标准宽度、厚度,应予返工重做。
f、控制混凝土基础浇筑后卸管、排管的时间,根据管材类别、混凝土强度和当时气温情况决定,若施工平均气温在4℃以下,应符合冬季施工要求。
D、治理方法
A、混凝土基础如因强度不足遭到破坏,只能敲拆清除后,按规定要求重新浇筑。
B、如因土质不良,地下水位高,发生拱起或管涌造成混凝土基础破坏,则必须采取人工降水措施或修复井点系统,待水位降至沟槽基底以下时,再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C、局部起供、开裂,采取局部修补;凿毛接缝处,洗净后补浇混凝土基础,必要时采用膨胀水泥。
《管道基础尺寸线形偏差》
回复
3楼
A、现象
边线不顺直,宽度、厚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B、原因分析
a、挖土操作不注意修边,产生上宽下窄现象,直至沟槽底部宽度不足。
b、采用机械挖土,逐段开挖时,末随时进行直线控制校正,极易造成折点,或宽窄不一。
c、测量放样人员测放沟槽中心线,引用导线校或路中心校不准确或计量不标准、读数错误等造成管道轴线错误。
C、预防措施
a、在采用横列板支撑时,强调整修槽壁必须垂直,必要时可用垂球挂线校验。
b、严格测量放样复核制,特别是轴线放样,应由上级派员复核和监理工程师复核,以明确责任。
c、施工人员可以在沟槽放样时给规定槽宽留出适当余量,一般两边再加放5~10cm,以防止因上宽下窄造成底部基础宽度不够。
D、治理方法
a、如采用横列板支撑发生上宽下窄造成混凝土基础宽度不足时,需将突出的横列板自下而上逐档替撑铲边修正,直至满足基础宽度为止。
b、属于测量放样错误导致管道轴线不准确时。
c、在不影响使用,并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征得设计单位许可,进行设计变更。否则彻底返工,按设计规定轴线测放沟槽边线,重新调整开挖沟槽。
《管道基础标高偏差》
回复
4楼
A、现象
当管道基础铺设后发现基础高度不符合设计标高,特别是发生倒坡时,必须返工重做。
B、原因分析
a、水准点(B.M)、临时水准点(T.B.M)数据末及时随着国家水准网的调整而调整。
b、测量用的水准仪未检验校正及使用方法不当造成管道基础标高有误。
c、控制管道高程用的样板架(俗称龙门板)发生走动及样尺使用不当。
d、两个以上施工单位施工时,相邻施工段的双方使用的水准点。数值未相互检测统一,各自使用自身临时水准点。使施工衔接处产生误差。
C、预防措施
a、如设计图出图后,相隔数年再施工时,应向国家水准点设置部门查询所引用的水准点数值有否变动,如有变动应按调整后的数值测放临时水准点,并进行闭合复测。
b、水准仪,应事前校验正确后才能使用。
c、测量人员应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避免读尺或计算错误,严格测量放样复核制度。
d、测放高程的样板,应坚持每天复测,样板架设置必须稳固,不准将样板钉在沟槽支撑的竖列板上。
e、两个以上施工单位,在相邻施工段施工,事前应相互校对测量用的水准点、务必达到统一数值,避免双方衔接处发生高差。
D、治理方法
a、一旦发生管道基础高程错误,如误差在验收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则一般作微小的调整。超过允许偏差范围只有敲拆基础返工重做。
b、管道垫层及基础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 检验范围 频率点数 检验方法
1 混凝土抗压强度 不低于设计规定规规定 100m 1组
2 垫层 中线、每测宽度 不低于设计规定 10m 挂中心线用尺量每侧计1点
高程 -15mm 10m 1 用水准仪测量
3 基础 中线、每侧宽度 +10mm,0mm 10m 2 挂中心线用尺量每侧计1点
厚度 +10mm,0mm 10m 2 用尺量每侧计1点
高程 0mm,-20mm 10m 2 用水准仪铡量每侧计1点
4 蜂窝面积 1% 两井之间(每侧面) 用尺量蜂窝总面积
《管道铺设偏差》
回复
5楼
A、现象
管道不顺直、落水坡度错误、管道位移、沉降等。
B、原因分析
a、管道轴线线形不直,又未予纠正。
b、标高测放误差,造成管底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甚至发生落水坡度错误。
c、稳管垫块放置的随意性,使用垫块与设计不符,致使管道铺设不稳定,节口不顺,影响流水畅通。
d、承插管未按承口向上游、插口向下游的安放规定。
e、管道铺设轴线未控制好.产生折点,线形不直。
f、铺设管道时未按每一只管子用水平尺校验及用样板尺观察高程。
C、预防措施
a、在管道铺设前,必须对管道基础作仔细复核。复核轴线位置、线形以及标高是否与设计标高吻合。如发现有差错,应给予纠正或返工。切忌跟随错误的管道基础进行铺设。
b、稳管用垫块应事前按设计预制成形,安放位置准确。使用三角形垫块,应将斜面作底部,并涂抹一层砂浆,以加强管道的稳定性。预制的管枕强度和几何尺寸应符合设计标准,不得使用不标准的管枕。
c、管道铺设操作应从下游排向上游,承口向上,切忌倒排。
d、采取边线控制排管时所设边线应紧绷,防止中间下垂;采取中心线控制排管时应在中间铁撑柱上划线,将引线扎牢,防止移动,并随时观察,防止外界扰动。
e、每排一节管材应先用样尺与样板架观察校验,然而再用水准尺检验落水方向,
f、在管道铺设前,必须对样板架再次测量复核,符合设计高程后开始排管。
D、治理方法
a、一旦发生管道铺设错误.如误差在验收规范允许偏差范围内,则一般作微小调整即可,超过允许偏差范围,只有拆除返工重做。
b、管道铺设允许偏差
项 目 允许偏差
1 中心线 20
2 管底标高 +20,-10
3 承口插口之间的外表隙量 <9
4 护管(坞膀)高度 ±20
《管道接口渗漏》
回复
6楼
A、现象
与基础不成整体,强度不足,几何尺寸不符,管节拨动等。
B、原因分析
a、立模不符合要求,包括护管宽度不足,模板高度不够,不符合设计标准。
b、采取黄砂护管(坞膀)使用的黄砂不符规格,含泥量过高,或铺设厚度不足.密实不够等。
C、预防措施
采用黄砂护管(坞膀),应用粗砂,如采取180°中心角。高度至管节中心齐平,并应地管道两侧同时均匀下料回填。如回填规定在管顶上50cm时,都应分层(每层250mm高度)洒水振实、拍平,并测试其干容重不应小于16kN/m3。
D、治理方法
黄砂护管(坞膀)一般常见是高度不足,应补铺达到标准,密实度不够时应浇水加以拍实,直至达到标准。
《塌方或地面开裂》
回复
7楼
A、现象
沟槽覆土处置不当造成塌方、地面开裂、沉陷等现象。
B、原因分析
a、沟槽支撑横列板未能自下而上地逐层拆除及时回填,一次拆除过高,造成未覆土前即产生沟槽两侧塌方。
b、填土速度滞后于拆除支撑速度,也会产生沟槽两侧塌方。
c、过早停止井点降水,沟槽覆土前未清除槽内杂物(如草包、模板及支撑设备等),特别是沟槽内积木末抽除,带水覆土。
d、沟槽覆土未分层夯实造成回填土密实度不足。
e、钢板桩的横挡支撑拆除过早.拔除钢板校后缝隙未及时回灌黄砂等填料。
f、回填土质量差,含水量过高,使用未粉碎的大石块、很凝土块,造成孔隙过大。
g、受明水冲刷,大量土体被带走。
C、预防措施
a、横列板拆板和沟槽覆土应自下而上的顺序,逐层进行。每次拆板块数一般不超过三块。若遇土质较差.则不宜超过两块。
b、拆板与覆土应交替进行。应做到当天拆板当天覆土,并跟上夯实,同时也应两侧同步覆土,防止推移管道。
c、适当控制井点降水停泵时间,覆土前应将槽内杂物清除干净,抽干积水,不能留有污泥。
d、横列板支撑接近地面的两块撑板,应留撑一段时间,钢板桩支撑的第一道横挡板支撑也需待覆土接近时再拆除。
e、拔除钢板桩应随拔随进行灌缝。一般用黄砂或压浆灌注,条件许可时,待沟槽覆土稳定后再拔除。
f、控制回填土的质量,严禁回填淤泥或腐植土,大的泥块应敲碎。如回填旧料(碎石、大石块、混凝土块等)粒径不得大于10cm。
g、采取临时排水措施,防止明水冲刷土体。
D、治理方法
a、由于沟槽覆土操作不当造成两侧地面开裂、地面沉陷等情况,可在裂缝缝隙进行灌砂或注浆加固,地面沉陷可在沉降稳定后再加罩地面结构层,恢复原标高。
b、沟槽覆土如含水量过高,可将覆土层开挖曝晒数日。或抽槽排水,宜至挖除弹簧土进行换土处理。
c、在非弹簧土情况下,如覆土密实度不符合要求时,可进行反复碾压,直至达到密实度要求。
沟槽覆土密实度表
序号
项 目 相对密度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标准击实度(%)) 范 围 点 数
1 胸腔部分 ≥90 两井之间 每层一组(三点) 用环刀法检验
2 管顶以上500mm ≥85 两井之间 每层一组(三点) 用环刀法检验
沟槽回填粗砂干容重度表
序号
项 目 干重度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kN/m3) 范 围 点 数
1 胸腔部分 ≥16 两井之间 每层一组(三点) 用D6钢筋锤击检测
2 管顶以上500mm ≥16 两井之间 每层一组(三点) 用D6钢筋锤击检测
《管道封堵渗漏水》
在管道施工中,为排除原有管道漏水的干扰。保持沟槽干燥,或因分段施工、改道、连通电以及质量检查、闭水试验的需要必须对原管道实行临时封堵。其施工的通病有如下情况:
回复
8楼
A、现象
封堵后,有渗水、漏水、倒塌(跑头子),使封堵失败;以及封堵后,使原管道积水,影响原管道徘水的畅通。
B、原因分析
a、封堵时,没有对管头的遗留杂物进行清理。
b、没有对水头压力进行计算,从而选择合适的封堵结构。
c、封堵材料选择不当,材料本身抗渗、抗漏性差。
d、封堵工艺不尽合理。
e、对原管道情况不明,对临时排水措施考虑不周,
C、预防措施
a、封堵前,应全面了解原管道情况、结构、水流方向、水头压力等的调查。
b、封堵前,应确定封堵方案.经技术部门审批,并向养护管理单位办理封堵申请,审定后才予实施。必要时采取旁流措施或设临时管措施。
c、封堵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才可使用。
d、操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实施,严禁自行改变封堵工艺。
D、治理方法
a、为防止渗漏的产生,首次封堵时,可以伸向管头两个封堵厚度内实施封堵。遇渗、漏水时,管头可再作增加一次封堵。或加一个定型橡胶塞。
b、发现封堵倒蹋(跑头子),采用上游抽水降低管内水位的办法,再次进行封堵,同时采用快硬早强材料,保证封堵成功。
c、因封堵造成原管道积水,影响原管道排水畅通时,应立即补上临时溢流措施。严重时,先拆除封堵,落实临时溢流措施后,再实施封堵。
《封堵未全部拆除》
回复
9楼
A、现象
只拆除局部封堵,有的甚至没有拆除造成排水受阻。
B、原因分析
a、封堵时,未作任何记录,有些小型管道封堵被遗忘。
b、不是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c、封堵时,没有为拆除创造方便。
d、违反技术规程,造成无法拆除。
C、预防措施
a、对封堵的头子,要作好详细的原始记录,记好地点、窨井编号、封塞方法、上游或下游的部位,附平面图说明,以及封堵日期等。
b、封堵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持证上岗。
c、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封堵拆除的操作。
d、拆除后,应由建设单位和接管单位检查管道是否畅通及封堵拆尽情况。
e、尽可能采取更先进的封堵方法(如充气管塞或机械管塞),为拆除提供方便。
D、治理方法
a、拆除后发现流水不畅,应派潜水员继续进行水下敲拆,待拆清为止。
b、对遗漏未拆的头子,确定方案继续拆除。
c、确属需要长期封堵不能拆除的,应在竣工图上注明,并向接管单位办理交接手续。
回复
10楼
顶!支持一下楼主,这么好的资料,先收藏了 !然后再慢慢看。
对我们搞施工的来说,这些东西太好了!
回复
11楼
不错!经常施工的都知道这东东好使!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