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虾们,请问GE的EDI相关问题(急)
beckzeal_7
beckzeal_7 Lv.2
2006年04月17日 15:25:51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GE的EDI进水中不是有一部分水是跟循环浓水一起作为补给水的嘛,那部分水占整个进水的多大比例呀?

GE的EDI进水中不是有一部分水是跟循环浓水一起作为补给水的嘛,那部分水占整个进水的多大比例呀?
beckzeal_7
2006年04月17日 16:23:22
2楼
没有人知道吗?……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19:08:54
3楼
GE是指通用电气公司吗?
给大家说清楚点,我开始就不知道你在问什么~~

应该根据工艺定吧~不会只由设备定吧~~
我不太懂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19:43:52
4楼
在EDI 系统的设计中,可将浓水排放设计成两种形式———浓水直排和浓水循环。浓水直排是指原水流经膜堆产生的浓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它将导致膜堆的运行电阻较高,因而增加了膜堆的运行负荷。浓水循环是指对浓水进行循环利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进浓水全部是浓室出水,因而膜堆的运行电阻降到最低,使得膜堆的运行负荷较低。试验中,在膜堆连续运行300 h 后将浓水直排方式改为循环方式,结果表明,运行电流几乎没有变化,产水水质也未受影响(电阻率> 15 MΩ·cm) ,但运行电压由400 V 降至300 V ,这说明采用浓水循环不仅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而且还减少了能耗,降低了运行成本。

你说的是浓水回留率吗?
回复
小全
2006年04月17日 20:40:34
5楼
浓水循环流量为产水流量的10%-30%
回复
小全
2006年04月17日 20:43:37
6楼
具体你可以和GE厂家联系,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21:03:09
7楼
用ED I法除盐要排掉一部分浓水和极水,在不考虑回用的情况下水的利用率仅为40% ~50%。
在当前深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采用浓水部分循环是一种有效提高水利用率的手段,但是浓水究竟可以回用多少是一个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是因为:随浓水浓度的增加则浓水和淡水之间的浓度差也相应增高,膜的选择透过性会降低,从而降低除盐率。当系统开始启动时, ED I浓水室及浓水回流圈内必须充满水,由于起初充满的是RO透过水,故浓室水电导率等于RO透过水电导率;再生时浓水电导率将很快提升。但进水电导率低的ED I系统可能无法产生足够高电导率的浓水来维持通过膜块的电流(电流过小会导致产水水质不高) ,为此应使浓水回流圈电导率运作于150~300 μS/ cm。为了提高电导率,有时需注入5%的NaCl溶液至浓水回流圈,但不宜过度添加,否则会加速膜块的结垢进程。公司添加NaCl的经验作法是维持ED I工作电压在300 V左右,如电压值超过此范围且上升趋势明显则开启NaCl注入泵,当电压值降至300 V左右时就停止注入NaCl。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21:07:59
8楼
依据我找到的这段话,我觉得浓水的回流量应该由EDI稳定运行时的电压进行调节~~
若电压高于稳定电压则增加浓水回流率,反之电压低于稳定电压则减小浓水回流率~~

谢谢楼主提的问题,今天查了不少资料,对EDI有一定了解了~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21:42:39
9楼
又找到一点实验资料,给大家上传~


6.4循环比对 EDI 过程性能的影响
EDI 处理低浓度重金属离子溶液的目的,在于同时获得高品质的淡水和浓度
较高的浓缩液,以实现水和金属的回用。这就要求 EDI 在较高的水收率下操作。
如果采用浓水无循环的流程,则膜堆势必在很高的淡水/浓水流量比之下操作,
淡水将难以达到较高的水质,且浓室的流体力学条件恶劣,产生膜堆结垢的倾向
增大。因此,本文的研究采用了浓水部分循环的操作流程。这样不仅满足了获得
较高浓度浓缩液的要求,而且改善了浓室的流体力学条件,避免浓室和淡室之间
的过大压差,减轻了膜面结垢的趋势。
在浓水部分循环操作方式中,定义循环比为循环浓水流量与新鲜料液流量
之比。本节从补充的新鲜料液流量和循环浓水流量两方面考察循环比对膜堆性能
的影响。

6.4.1 新鲜料液流量变化的影响
采用相同的原水连续进行了三组实验,一组实验结束后,在不断电的情况下
调整新鲜料液流量,进行下一实验。新鲜料液流量分别为 0.36,0.48 和 0.6 L/h,
相应的循环比分别为 3.44,2.58 和 2.07,其他操作条件均相同,考察不同新鲜料
液流量对 EDI 过程性能的影响。具体的实验条件见表 6.3。
表 6.3 不同新鲜料液流量下 EDI 过程的操作条件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21:44:24
10楼
图6.10和6.11
回复
jsj0425
2006年04月17日 21:46:43
11楼
EDI 过程中,在离子交换膜两侧的浓水与淡水之间存在较大的浓度差。电解
质离子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可从浓室透过离子交换膜向淡室扩散即浓差扩散。
这种与反离子迁移同时进行的渗析过程,降低了 EDI 过程的分离效率。在浓水
部分循环方式下,随着过程的进行,离子在浓水循环中积累,浓水中 Cu2+离子
浓度远远高于淡水中的浓度。以实验 6-10 为例,淡水中 Cu2+离子浓度小于
0.1mg/L,浓水 Cu2+离子则达 980mg/L,两者相差接近 104 倍。在其它实验中,
这一浓度差可达到更高。这种浓水与淡水之间过高的浓度差,使电解质从浓室向
淡室的浓差扩散加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淡水水质的提高。

浓水循环中补充的新鲜料液流量的增大,降低了循环液的离子浓度,使得离
子交换膜两侧浓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降低,浓室向淡室的浓差扩散现象随之减
轻,淡水水质则得到提高。

上述实验也同时表明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对过程应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浓淡水
浓度差高达 104倍的 EDI 过程,采用具有较小的电解质扩散系数 Ks值的离子交
换膜,将能够提高 EDI 过程的性能。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