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vrv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但是vrv究竟比较适合那些场合?除了管路设计简单,布置灵活;舒适性不是很好,有点干燥外;还有何优缺点?还有vrv按照我们目前的使用真的节能吗?
现在vrv系统应用非常广泛。但是vrv究竟比较适合那些场合?
除了管路设计简单,布置灵活;舒适性不是很好,有点干燥外;还有何优缺点?
还有vrv按照我们目前的使用真的节能吗?
2楼
建议看看张三兄弟的关于VRV的资料分析,就明白了.
回复
3楼
哦,哈哈,谢谢咯!!
回复
4楼
有没有关于vrv节能的特点的介绍?
我在找这方面的资料
回复
5楼
我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你说的资料,麻烦给个连接好吗
回复
6楼
多联机节能悖论
作者:李大为
2005年年初,上海市制冷学会发布了《上海市“提高空调冷水机组能效”的对策和建议》,呼吁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应该对风冷型机组有所限制,具体做法为:
⑴ 对风冷机组进一步提高能效比要求,比如,提高到节能标识产品标准 ( 表中能效等级 2 级 ) ;
⑵ 尽量采用效率更高的水冷机组,比如,规定在一定规模( 1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必须采用 COP 在 4.7 以上的水冷机组,特别要规定在大规模建筑中不得采用风冷多联机组(一般 COP 均小于 3 )。
⑶ 政府应率先垂范,在政府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中应实行更严格的节能节电措施。在中央空调的选配上应该只将具有国家节能标识的空调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上海是我国多联机市场容量最大的市场,目前某些多联机组已经在上海的大型建筑中应用实在是一个误区。
2005年10月27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空调与热泵节能技术交流会》上,清华大学彦启森教授发表了在业界引起广泛影响的《漫谈多联机》的讲演,彦启森教授系统地总结了多联机的分类、特点和现状,以实证研究方法和仿真研究方法的结合对多联机的系统作用域(配管长度、性能系数、流动阻力、系统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提高设计水平和机组系统水平两个方面对多联机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彦启森教授这篇演讲随之在业界引起了一场关于多联机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持续,业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家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此传言对几乎被誉为中小型中央空调系统方案(以多联机为主导)一统天下的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震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传言并非仅仅是在企业界引起了争议,在暖通制冷学术界也同样众说纷纭。在持支持观点的人群中并非主要是一些非多联机企业人士,恰恰是一些很有权威的行业专家。
众所周知,多联机在日本大金可谓是“二十磨一剑”苦心经营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市场来说,无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正如彦启森教授所总结:多联机具有容量自由组合(8~56 HP),系统简单、设计灵活,室外机位置任意、作用半径大,精确控制室内温度,节能(室内机独立控制、室外机变频),安装简便、可靠性高等优点。多联机作为家用中央空调的一种产品类型,在中国市场虽然只经历了短短10年左右的发展,但其所不断表现出来的技术特点(良好的性能、自由的组合、简单的系统、简便的安装)及高档形象(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大金成功的营销策略),已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市场。
以大金为例,其多联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6亿元,比传统的美国四大品牌开利、特灵、约克、麦克维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都要多。2006年5月,以曾经为各大传统中央空调不屑一顾的多联机起家的大金一举收购传统的美国四大品牌之一的麦克维尔让业内人士无不为之咋舌。大金收购麦克维尔也让业内充分见识了多联机在中国市场所具有“蛇吞象”式的威力。
早在几年前,以日本企业和中国内地家电企业为代表的很多企业就为大金的多联机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所鼓舞,纷纷涉足多联机市场分一杯羹,其中美的、三菱重工、海信日立等品牌经过这几年的运作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例如,美的多联机2006年年初在浙江就中标了一个3200多万元的大项目,前不久三菱重工多联机在浙江也中标了一个3000多万元的项目,海信日立多联机今年在南京也中标了一个3000多万元项目。这些动辄几千万元的多联机项目实在让那些传统的大型中央空调生产企业眼红,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项目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却让他们不屑一顾的多联机品牌抢走了。
毋庸置疑,多联机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正是这种成功使得一些由于过于专注于多联机而产品单一的企业“剑走偏锋”,把多联机“无所不用其极”,这种偏执的行为给行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很多甲方单位由于专业局限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简单地以为多联机就是好,甚至不管什么类型、多大面积的建筑都指定要多联机,从而造成一些较大面积、公用型的建筑由于采用多联机导致制冷效果不佳、造价高、不节能等后果。正是基于这种行业现状,“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的呼声才会引起普遍的共鸣。
对于此传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吴元炜教授做出了正面回应,吴教授认为“从现实角度分析,建筑的空调设备的选用由于建筑类型的差异,设备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实际的设计和运用中,应当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确定应该选用的机型,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用多联机是可行的,一个工程的设计按面积说话太绝对。现在在设计中,建筑使用中央空调机组的选用,一般是业主和设计人员共同来完成的,而且设计人员对其设计的系统负有终身的责任,所以搞一刀切的说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不可能出台限制2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使用多联机的政策。”
至此,一场关于国家是否会出台“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的莫衷一是的猜测总算告以段落。但事情并没有结束,这场影响面甚广的讨论或者猜测的背后却凸现出了多联机市场以至我国整个中央空调市场现存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多联机究竟是否适用于大型建筑?我想这才是业内专家争论的焦点。
要回答多联机是否适用于大型建筑,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多联机系统的优缺点。对于多联机的优点彦启森教授已经做出了全面的总结:多联机具有容量自由组合(8~56 HP),系统简单、设计灵活,室外机位置任意、作用半径大,精确控制室内温度,室内机独立控制、室外机变频,环境要求低等。
多联机的缺点,尤其是在大型空间项目上应用时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1、从能效比来说,多联机COP一般在3.0以上,而大型机组的COP可以达到5.0以上,无疑大型机组是节能的;
2、随着配管长度的增加,其制冷效率随之下降,多数专家认为多联机的配管长度应该控制在50m以内;
3、当室外温度低于一定限制时,特别是在长江以北流域多联机组的热泵衰减、能量的流失就显得更为严重;
4、尽管多联机组可以“一拖多”,但当室内机过多明显增加室外机负荷,而且当管道过长的时候,能量的流失也非常厉害;
5、多联机应用于大型项目,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室外机太多,安放困难,安置不好还会互相影响;
6、多联机换新风问题的解决难度比较大;
7、多联机的造价比较高,所以同一个工程中多联机和大型机组没有竞争力。
8、冷媒会形成热岛效应。
从以上的多联机优缺点对比来看,多联机无疑不适用于公用大型建筑,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几位专家会反对。问题的焦点其实在于非公用大型建筑使用多联机是否节能?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暖通制冷专家阵营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不节能,一派认为节能。
所以会存在这种分歧,是因为在非公用大型建筑中,多联机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并存。在具体的非公用大型建筑中,最佳的方案要考虑不仅是系统本身的能效比,还有现实使用中的方方面面。多联机的优缺点也正是在非公用大型建筑中集中而又充分地凸现了出来。虽然从系统原理来说多联机没有大型机组能效比高,没有大型机组节能,但是在具体的项目运用中多联机却更方便、更节能。因此,说多联机比大型机组更节能和说多联机不比大型机组更节能同样有道理,这就是“多联机节能悖论”。正是这种悖论给政府出台“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政策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但是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多联机并非像某些企业所宣传的那样适用于任何建筑,至少它不适用于公用大型建筑。即使在非公用大型建筑,多联机同样存在着很多缺陷或局限,并非所谓理想的、完美的方案,充其量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
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特的,一个项目最理想的方案是由众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对甲方和设计师而言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倘若因为先入为主的成见,不顾具体情况,指定要某某产品、某某品牌,生搬硬套的最后苦果还是要自己吞食。对于企业而言,更应该诚实一点,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个产品上的优势而过分夸大自己产品的适用条件,你做不到的硬要去做,即使一时赚了钱,后来等着你的肯定是更多的麻烦。
回复
7楼
关于大金VRVⅡ系列空调机组系统性能分析报告
摘要:VRVⅡ系列空调机组是2003年上海大金空调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一代是能多联中央空调系统。本文从主要技术参数,性能指标,运转特性,控制规则等方面,根据我司及一些相关部门对大金VRVⅡ系列空调机组的实际测试,对其进行剖析,以此得到一些结论,供中央空调销售,研发等相关专业人参考。
VRV空调系统,即制冷剂量可变式空调系统,隶属于中小型中央空调系统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由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开发并推向市场。自投放市场以来,VRV系统引起了空调业内对其性能,控制等方面的大讨论。究竟其性能如何,成为业内研究探讨的一个焦点内容。为了研究探讨大金VRV系统的真实性能,合肥通用机械所等拥有国家认证的权威测试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其进行了一整套完整的性能试验,并得出了很多可*真实的实验数据。本文将对整套试验结论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提供一些值得中央空调行业参考的意见。
整个实验以大金VRVⅡ系列空调机组中的基准产品RHXY16MY1(16匹)为实验对象,用一台外机连3台内机(15匹)的连接方式,配管采用标准配管10 m。按照国家标准,实验室进行了标准制冷,标准制热,最大制冷,自动除霜,最大制热等一系列性能试验。得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结论。
一. 大金VRVⅡ在标准制热时室外换热器出现了大面积结霜
根据国家标准,多联空调在进行短配管额定制热实验时室外机换热器不能有大面积结霜现象,结霜面积最多不能超过室外机换热器的25%。但是大金VRVⅡ在短配管一拖三额定制热实验时却出现了大面积(超过50%)结霜现象。我们分析其原因,得到结论如下:大金VRVⅡ机组在进行制热部分负荷和满负荷运转时,通过不断调节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控制冷媒截流,为了提高制热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室外机电子膨胀阀开度开得很小,以至于室外换热器结霜。众所周知,空调制热时如果外机换热器结霜,将大大降低其换热效果,所以国家标准严格规定了空调额定制热时室外换热器的结霜面积不能超过换热器总面积的25%,可见大金VRVⅡ在该项技术指标上不符合国家标准。
二. 大金VRVⅡ在满负荷最大制冷时出现压缩机停机现象
根据国家标准,多联空调在进行短配管满负荷最大制冷实验时,不能出现压缩机停机现象。但是大金VRVⅡ在短配管一拖三最大制冷实验时,第三台压缩机,也就是定速压缩机二出现了跳机不能开启的现象。我们分析其原因,得到结论如下:由于大金VRVⅡ室外换热器换热面积小(只有理论计算的80%)所以在满负荷最大制冷工况运行时,为了不使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过高,其在电控控制时,停掉了一台定速压缩机,用以降低过高的冷凝压力,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但是众所周知,空调器在环境温度较高时,应该加大能力输出,而不是减少能力输出,这样才能室内机有好的制冷效果。但是大金VRVⅡ系统恰恰是在需要增加能力输出的时候停掉了一台压缩机,减少了能力输出,以至其在最大制冷时室内机制冷效果不佳。
三. 有关大金VRVⅡ在低温工况时的制热效果的讨论
大金VRVⅡ在短配管一拖三低温工况(室外-15℃,室内20℃)制热时,制热效果不佳。
由于空调热泵系统是从室外环境中吸取热量转移到房间中,随着室外环境温度的降低,制热效果会大打折扣(R22冷媒在-40℃的大气中为液体状态而完全失去传热介质的作用),大金VRVⅡ系统在只有一台5匹室内机(低负荷)运行时,为保证制热效果,室外机会以10到15匹超大能力输出,能效比大幅降低,实际耗电与增加电辅热相差无几,如果3台室内机全部开启,在北方地区,根本不可能达到制热效果,除非选择非常大的单位负荷。
根据大金宣传手册上介绍,大金VRVⅡ可在零下20度时进行制热工况运行,而且制热送风温度可达到38度以上。但是我们在对其作零下15度制热运行时却发现其制热效果并不像其宣传手册上提到的那样。从下面这张试验数据记录表上我们可以看出,其三台内机的送风温度最高的不过31.1℃,最低的送风只有27.9℃。我们分析如果在零下20度,再加上150米配管后,其送风温度可想而知,不可能有其宣传手册上的那么好。
可见,大金VRVⅡ在低温制热时的表现并不像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的那样好。空调器低温制热是一个值得所有专业人员去探讨的话题。
四. 有关大金VRVⅡ的能效比讨论
能效比是评价空调器节能方面的一项技术指标。国家标准在空调能效上也制定了强制执行标准。5级能效标准如下:1级标准:3.2以上;2级标准:3.0到3.2;3级标准:2.8到3.0;4级标准2.6到2.8;5级标准:2.4到2.6。同时,国家强制规定:所有一拖一的空调器在出厂时要标出能效比。虽然国家并没有对多联机提出强制能效标贴,但国内大多数厂家,(例如美的)在产品出厂时都要标上能效比。但是,大金VRVⅡ在出厂时,标贴上只标出了压缩机的额定功率和额定制冷能力。这样,很多大金销售人员在谈及其能效比时,都用其能力除以其压缩机功率,得到其能效比高达3.5以上。
但是,我们在测定大金VRVⅡ能力时却发现了一下结论。大金VRVⅡ在一拖三短配管式标准制冷测试时,其总输入功率高达17360W.根据其铭牌标注:其额定制冷量为44800W.我们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能效比只有2.58(第5级能效)。同时,我们在日本查阅有关多联机能效的规定时发现,日本东京协议书在2007年的目标是多联机达到3.06。可见大金VRVⅡ的能效比不可能为3.5以上。总输入功率:9510W+7850W=17360W
回复
8楼
多联机节能悖论
作者:李大为
2005年年初,上海市制冷学会发布了《上海市“提高空调冷水机组能效”的对策和建议》,呼吁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应该对风冷型机组有所限制,具体做法为:
⑴ 对风冷机组进一步提高能效比要求,比如,提高到节能标识产品标准 ( 表中能效等级 2 级 ) ;
⑵ 尽量采用效率更高的水冷机组,比如,规定在一定规模( 1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必须采用 COP 在 4.7 以上的水冷机组,特别要规定在大规模建筑中不得采用风冷多联机组(一般 COP 均小于 3 )。
⑶ 政府应率先垂范,在政府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中应实行更严格的节能节电措施。在中央空调的选配上应该只将具有国家节能标识的空调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上海是我国多联机市场容量最大的市场,目前某些多联机组已经在上海的大型建筑中应用实在是一个误区。
2005年10月27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空调与热泵节能技术交流会》上,清华大学彦启森教授发表了在业界引起广泛影响的《漫谈多联机》的讲演,彦启森教授系统地总结了多联机的分类、特点和现状,以实证研究方法和仿真研究方法的结合对多联机的系统作用域(配管长度、性能系数、流动阻力、系统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提高设计水平和机组系统水平两个方面对多联机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彦启森教授这篇演讲随之在业界引起了一场关于多联机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持续,业界开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家可能会出台相关政策,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此传言对几乎被誉为中小型中央空调系统方案(以多联机为主导)一统天下的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震动。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传言并非仅仅是在企业界引起了争议,在暖通制冷学术界也同样众说纷纭。在持支持观点的人群中并非主要是一些非多联机企业人士,恰恰是一些很有权威的行业专家。
众所周知,多联机在日本大金可谓是“二十磨一剑”苦心经营下,无论从技术还是从市场来说,无疑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正如彦启森教授所总结:多联机具有容量自由组合(8~56 HP),系统简单、设计灵活,室外机位置任意、作用半径大,精确控制室内温度,节能(室内机独立控制、室外机变频),安装简便、可靠性高等优点。多联机作为家用中央空调的一种产品类型,在中国市场虽然只经历了短短10年左右的发展,但其所不断表现出来的技术特点(良好的性能、自由的组合、简单的系统、简便的安装)及高档形象(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大金成功的营销策略),已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市场。
以大金为例,其多联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6亿元,比传统的美国四大品牌开利、特灵、约克、麦克维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都要多。2006年5月,以曾经为各大传统中央空调不屑一顾的多联机起家的大金一举收购传统的美国四大品牌之一的麦克维尔让业内人士无不为之咋舌。大金收购麦克维尔也让业内充分见识了多联机在中国市场所具有“蛇吞象”式的威力。
早在几年前,以日本企业和中国内地家电企业为代表的很多企业就为大金的多联机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所鼓舞,纷纷涉足多联机市场分一杯羹,其中美的、三菱重工、海信日立等品牌经过这几年的运作取得了不菲的业绩。例如,美的多联机2006年年初在浙江就中标了一个3200多万元的大项目,前不久三菱重工多联机在浙江也中标了一个3000多万元的项目,海信日立多联机今年在南京也中标了一个3000多万元项目。这些动辄几千万元的多联机项目实在让那些传统的大型中央空调生产企业眼红,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项目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却让他们不屑一顾的多联机品牌抢走了。
毋庸置疑,多联机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正是这种成功使得一些由于过于专注于多联机而产品单一的企业“剑走偏锋”,把多联机“无所不用其极”,这种偏执的行为给行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很多甲方单位由于专业局限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简单地以为多联机就是好,甚至不管什么类型、多大面积的建筑都指定要多联机,从而造成一些较大面积、公用型的建筑由于采用多联机导致制冷效果不佳、造价高、不节能等后果。正是基于这种行业现状,“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的呼声才会引起普遍的共鸣。
对于此传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吴元炜教授做出了正面回应,吴教授认为“从现实角度分析,建筑的空调设备的选用由于建筑类型的差异,设备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实际的设计和运用中,应当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确定应该选用的机型,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使用多联机是可行的,一个工程的设计按面积说话太绝对。现在在设计中,建筑使用中央空调机组的选用,一般是业主和设计人员共同来完成的,而且设计人员对其设计的系统负有终身的责任,所以搞一刀切的说法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不可能出台限制20000平米以上的建筑使用多联机的政策。”
至此,一场关于国家是否会出台“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的莫衷一是的猜测总算告以段落。但事情并没有结束,这场影响面甚广的讨论或者猜测的背后却凸现出了多联机市场以至我国整个中央空调市场现存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多联机究竟是否适用于大型建筑?我想这才是业内专家争论的焦点。
要回答多联机是否适用于大型建筑,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多联机系统的优缺点。对于多联机的优点彦启森教授已经做出了全面的总结:多联机具有容量自由组合(8~56 HP),系统简单、设计灵活,室外机位置任意、作用半径大,精确控制室内温度,室内机独立控制、室外机变频,环境要求低等。
多联机的缺点,尤其是在大型空间项目上应用时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1、从能效比来说,多联机COP一般在3.0以上,而大型机组的COP可以达到5.0以上,无疑大型机组是节能的;
2、随着配管长度的增加,其制冷效率随之下降,多数专家认为多联机的配管长度应该控制在50m以内;
3、当室外温度低于一定限制时,特别是在长江以北流域多联机组的热泵衰减、能量的流失就显得更为严重;
4、尽管多联机组可以“一拖多”,但当室内机过多明显增加室外机负荷,而且当管道过长的时候,能量的流失也非常厉害;
5、多联机应用于大型项目,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室外机太多,安放困难,安置不好还会互相影响;
6、多联机换新风问题的解决难度比较大;
7、多联机的造价比较高,所以同一个工程中多联机和大型机组没有竞争力。
8、冷媒会形成热岛效应。
从以上的多联机优缺点对比来看,多联机无疑不适用于公用大型建筑,我想这一点应该没有几位专家会反对。问题的焦点其实在于非公用大型建筑使用多联机是否节能?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暖通制冷专家阵营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不节能,一派认为节能。
所以会存在这种分歧,是因为在非公用大型建筑中,多联机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并存。在具体的非公用大型建筑中,最佳的方案要考虑不仅是系统本身的能效比,还有现实使用中的方方面面。多联机的优缺点也正是在非公用大型建筑中集中而又充分地凸现了出来。虽然从系统原理来说多联机没有大型机组能效比高,没有大型机组节能,但是在具体的项目运用中多联机却更方便、更节能。因此,说多联机比大型机组更节能和说多联机不比大型机组更节能同样有道理,这就是“多联机节能悖论”。正是这种悖论给政府出台“禁止20000平米以上建筑使用多联机”政策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但是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多联机并非像某些企业所宣传的那样适用于任何建筑,至少它不适用于公用大型建筑。即使在非公用大型建筑,多联机同样存在着很多缺陷或局限,并非所谓理想的、完美的方案,充其量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
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特的,一个项目最理想的方案是由众多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对甲方和设计师而言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倘若因为先入为主的成见,不顾具体情况,指定要某某产品、某某品牌,生搬硬套的最后苦果还是要自己吞食。对于企业而言,更应该诚实一点,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个产品上的优势而过分夸大自己产品的适用条件,你做不到的硬要去做,即使一时赚了钱,后来等着你的肯定是更多的麻烦。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