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经典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等值梁法,将内撑和锚杆处假定为不动的连杆支座(即不动的铰支座)。计算出桩(墙)两侧的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水压力及其分布后,按静力平衡法计算支护构件各点的内力。 ②弹性方法:将作用桩墙上的支锚点简化为弹簧,将基坑开挖面以下被动侧土体简化成水平向的弹簧,将主动侧(全桩、全墙)的土压力施加到桩墙之上。利用有限元或其他的数值解,即可得到其内力及位移。 ③两种方法的对比如下表
①经典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等值梁法,将内撑和锚杆处假定为不动的连杆支座(即不动的铰支座)。计算出桩(墙)两侧的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水压力及其分布后,按静力平衡法计算支护构件各点的内力。
②弹性方法:将作用桩墙上的支锚点简化为弹簧,将基坑开挖面以下被动侧土体简化成水平向的弹簧,将主动侧(全桩、全墙)的土压力施加到桩墙之上。利用有限元或其他的数值解,即可得到其内力及位移。
③两种方法的对比如下表
支锚点 被动区的土 桩身刚度 内力计算方法
经典法 简化为支点 被动土压力 不考虑 等值梁法
弹性法 弹簧 弹簧 考虑 有限元方程 ([Kz]+ [Kt]){W}={F}
④两种方法不存在绝对对错和优劣问题。由于经典法的诸多假定,如锚杆处假设成支座,被动土压力定值,不考虑变形等,使得弹性法看起来更接近真实的受力,但如果没有经验,支锚刚度,土的m值(决定土弹簧的刚度)等取得不合适,计算出的内力就会有差异
2楼
分析比较透彻 最好能做个对比计算的算例 如此好贴我居然沙发 额
回复
3楼
有一个问题希望楼主能作一解释:
“将主动侧(全桩、全墙)的土压力施加到桩墙之上”
“全桩、全墙”施加土压力该怎么理解?
与入土段主动土压力为0相比有什么区别呢?这种模型理正好像也有
对反力系数的取值有什么影响?
回复
4楼
光提问题了,忘了谢谢楼主分享经验了
也希望能帮忙作一回答
回复
5楼
这个问题我也很头疼啊,计算了个实力,发现弹性法的计算结果很大,算出的排桩弯矩比经典法大了1/3,请有经验的前辈说一下,实际中用弹性法还是经典法啊?参考其他工程的对比,感觉经典法算出的比较符合他们的配筋,但是理论上说好像是弹性法跟接近实际啊,请各位指点下啊!实际用理正设计中,是用哪个方法比较合适?
回复
6楼
刚才对弹性法做了一个解释,请楼主及其他朋友斧正
如果全桩加主动土压力,入土端为弹簧,得到结果,从桩的变形来考虑,入土端上部弹簧的受力应该是被动土压力,但下部分弹簧的受力就不明确了;
反之,如果仅在开挖深度范围内加主动土压力,则入土端的弹簧受力均为桩两侧被动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之差,比较明确
不知道是否该如此理解?
回复
7楼
望楼主搞个例子出来
谢谢
回复
8楼
感觉比较抽象,如果提供实例对比就更好了
回复
9楼
也想看看实例,哪位费心提供一个吧!
回复
10楼
来个实例对比讲解
回复
11楼
没有特别研究过 不过学习了 谢谢楼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