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9M跨渡槽配筋的问题,请大家帮忙分析
msh-6
msh-6 Lv.3
2011年03月02日 14:12:44
只看楼主

1、最近正在搞小农水,请设计方设计了一座跨度为210m渡槽,净空断面为03*0.4m,矩形槽身,柱立柱支承,钢筋砼结构,9m一跨,共23跨。在图纸会审的时候,发现槽身配筋有点问题,主要是“底板受力钢筋”位置是否设计正确?实际施工中“6根Φ18钢筋”到底应该放在“45根Φ10钢筋”的上面?还是下面?特发截图,希望大家帮助分析分析。2、如何,在实际施工中,这槽身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位置放错了,对整个渡槽结构是否有致命的危险?

1、最近正在搞小农水,请设计方设计了一座跨度为210m渡槽,净空断面为03*0.4m,矩形槽身,柱立柱支承,钢筋砼结构,9m一跨,共23跨。在图纸会审的时候,发现槽身配筋有点问题,主要是“底板受力钢筋”位置是否设计正确?实际施工中“6根Φ18钢筋”到底应该放在“45根Φ10钢筋”的上面?还是下面?特发截图,希望大家帮助分析分析。
2、如何,在实际施工中,这槽身受力钢筋和分布钢筋位置放错了,对整个渡槽结构是否有致命的危险?


[ 本帖最后由 msh-6 于 2011-3-2 14:20 编辑 ]

横断面图.jpg


纵断面图.jpg

免费打赏
msh-6
2011年03月02日 17:41:06
2楼
工程设计是很认真和严肃的事情,所以我们搞设计人员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个工程设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回复
msh-6
2011年03月03日 15:01:26
3楼
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翻阅了相关书籍,发现该渡槽在配筋环节上存在概念错误问题。该渡槽为“简支梁渡槽”两侧墙应按梁配筋,底板只是挂在侧墙上的。而目前设计图纸感觉该渡槽是已9m跨“单向板”配筋。

总结:如果该渡槽是按“简支梁渡槽”设计的话,我对该渡槽在配筋表示质疑1、底板钢筋设计过大,造成浪费。2、若按9m跨“单向板”配筋,我认为就是配筋错误。

最后,如说的不对的地方,也请高手指点。


[ 本帖最后由 msh-6 于 2011-3-3 15:05 编辑 ]
回复
msh-6
2011年03月03日 15:02:21
4楼
请搞过渡槽设计的朋友,一直来会审下,先谢谢了。

[ 本帖最后由 msh-6 于 2011-3-3 15:07 编辑 ]
回复
97slly
2011年03月03日 17:18:57
5楼
挂在板上的梁来计算?这样梁宽只有120啊,偏小了;按板来计算,9米单跨,板厚只有150,很小,觉得结构尺寸有问题!
回复
闲逛的猪
2011年03月03日 22:49:31
6楼
4楼是有心人。底板下的18的钢筋是纵向(顺水流方向)的钢筋。按通常的钢筋砼,不宜布置在受拉区的翼缘。按照极限承截力设计的原则,受拉区的翼缘是存在全部被拉裂的风险,一旦翼缘被拉裂,钢筋也会因此而失效。不过虽然不宜,但也不是绝对不可以,如能保证翼缘不被拉裂贯穿当然钢筋也可能会有效。
钢筋放反的结构强度会削弱,但损害有限,一般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回复
ljjctguwhu
2011年03月07日 10:46:29
7楼
基本同意四楼观点。
第一, 简支结构,纵向受力的两侧的边墙部分(宽均为120),即这是纵向受力的梁(不妨当作两根120x550的矩形梁,当然也可以把底板算进去,整体简化成倒T形梁)。也就是说,下部6Φ18应该配置在纵梁的下部,即两侧120范围内。
第二, 中间的底板,由于和梁同底高,在支座处,底板也是搁置于支座上的。那么中间板的整个支承体系是两边简支(纵向支座处),两侧固支于纵梁之上。但由于跨度之比远远大于2,完全可以按照两端固支于两侧梁上的单向板计算,也即是底板的受力钢筋应为横向的线钢筋(对于图中来说),上部线钢筋承受端部负弯矩,下部线钢筋承受跨中正弯矩。
基于以上两项基本原则,个人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纵向受力钢筋配置区域存在严重错误,按照现在的配置,梁的受力钢筋只有4Φ18,另外中间两根不需要配置。即使这样,梁的配筋率也达到了0.81%,应该说配筋率大了点,有点浪费(不好意思,这个是更正下,我把原帖中单位看错掉了,把梁高当成了5500,所以重新更正了下)
第二, 底板横向钢筋配置Φ10@200和梁的上部构造钢筋配置一个层次,没有区分度,可能从计算上也无问题,但个人感觉还是不大妥当,我的话,底板横向钢筋配置至少Φ14@200。
第三, 渡槽的整个结构,我认为中间的底板和梁同底高,不大妥当,在支座处导致,底板也参与纵向受力,不大合理。我要设计的话,会把底板底高程调高至少10cm,也就是仅让两侧的梁搁置于支座上。
第四, 对于楼主提出的“6根Φ18钢筋”到底应该放在“45根Φ10钢筋”的上面?还是下面?”这个倒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万一弄错了,从结构上来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般说来,对于梁结构来说,受力钢筋应该在里的,箍筋在外围绕主筋。

[ 本帖最后由 ljjctguwhu 于 2011-3-10 16:11 编辑 ]
回复
msh-6
2011年03月07日 19:05:10
8楼
非常感谢这个兄弟的真诚回复,让我茅舍顿开,再次对你的真诚和专业回复表示深深 的谢意。
回复
lb5607614
2011年03月10日 11:04:03
9楼
恩,您好!这位同事,刚刚拜读了您的设计大作。谈点个人肤浅看法,供您参考。
1,您的渡槽过水断面只有300×400,一般来说,算是很小了。而您选取的结构侧壁厚120,底板厚150,已经相当厚了,如果可能,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能否将结构进行些优化,也设计得纤巧些?
2,我不知道您的设计外荷载有些什么?不过,就其您的上传截图来看,设计主要荷载就是水重加上结构混凝土自重,对吗?如果没有其他条件的外荷载叠加进去,不知您是怎样选取设计断面进行配筋计算的?
3,根据我们以往的设计经验来看,渡槽的底部是相当于“∏”型梁,即两端为矩形梁,中间用底板进行联系连接,不知大家是不是赞同?
4,我个人很同意上述跟帖的朋友们的很多意见,用6Φ18钢筋通底板配置,不甚合理,也太浪费。我们的经验,受力筋应配置在两端梁的区域内,中间是板配筋,对吗?
5,我对您的截图内容,依据自己的个人理解,根据上述条件,复核后,初步认为,用Φ18钢筋太大了,希望您能参考大家的意见,再算算,如何?
哈哈,这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识,希望能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斧正!
向作者及各位同事朋友们致意!

[ 本帖最后由 lb5607614 于 2011-3-10 11:05 编辑 ]
回复
ciwei1022
2011年03月10日 22:17:00
10楼
说的真不错 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啊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