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mengyan197206
2011年01月31日 07:55:36
来自于水处理
只看楼主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目次1 总 则 162 一般要求 162.1 运行管理 162.2 安全操作 162.3 维护保养 172.4 技术指标 183 污水处理 193.1 格栅 193.1.1 粗格栅 193.1.1.1 运行管理 193.1.1.2 安全操作 193.1.1.3 维护保养 203.1.1.4 技术指标 233.1.2 细格栅 23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目次
1 总 则 16
2 一般要求 16
2.1 运行管理 16
2.2 安全操作 16
2.3 维护保养 17
2.4 技术指标 18
3 污水处理 19
3.1 格栅 19
3.1.1 粗格栅 19
3.1.1.1 运行管理 19
3.1.1.2 安全操作 19
3.1.1.3 维护保养 20
3.1.1.4 技术指标 23
3.1.2 细格栅 23
3.1.2.1 运行管理 23
3.1.2.2 安全操作 24
3.1.2.3 维护保养 24
3.1.2.4 技术指标 24
3.2 进水泵房 25
3.2.1 干式泵房 25
3.2.1.1 运行管理 25
3.2.1.2 安全操作 25
3.2.1.3 维护保养 26
3.2.1.4 技术指标 26
3.2.2 湿式泵房 26
3.2.2.1 运行管理 26
3.2.2.2 安全操作 27
3.2.2.3 维护保养 28
3.2.2.4 技术指标 28
3.2.3 潜水泵房 28
3.2.3.1 运行管理 28
3.2.3.2 安全操作 29
3.2.3.3 维护保养 29
3.2.3.4 技术指标 29
3.3 沉砂池 30
3.3.1 平流式沉砂池 30
3.3.1.1 运行管理 30
3.3.1.2 安全操作 31
3.3.1.3 维护保养 31
3.3.1.4 技术指标 31
3.3.2竖流式沉砂池 32
3.3.2.1 运行管理 32
3.3.2.2 安全操作 32
3.3.2.3 维护保养 32
3.3.2.4 技术指标 32
3.3.3 曝气沉砂池 32
3.3.3.1 运行管理 32
3.3.3.2 安全操作 32
3.3.3.3 维护保养 33
3.3.3.4 技术指标 33
3.3.4 钟式沉砂池 33
3.3.4.1 运行管理 33
3.3.4.2 安全操作 33
3.3.4.3 维护保养 34
3.3.4.4 技术指标 34
3.3.5 滗式沉砂池 35
3.3.5.1 运行管理 35
3.3.5.2 安全操作 35
3.3.5.3 维护保养 35
3.3.5.4 技术指标 35
3.4 初沉池 35
3.4.1 平流沉淀池 35
3.4.1.1 运行管理 35
3.4.1.2 安全操作 35
3.4.1.3 维护保养 35
3.4.1.4 技术指标 36
3.4.2 竖流沉淀池 36
3.4.2.1 运行管理 36
3.4.2.2 安全操作 36
3.4.2.3 维护保养 36
3.4.2.4 技术指标 36
3.4.3 辐流沉淀池 36
3.4.3.1 运行管理 36
3.4.3.2 安全操作 37
3.4.3.3 维护保养 37
3.4.3.4 技术指标 37
3.4.4 斜板(管)沉淀池 37
3.4.4.1 运行管理 37
3.4.4.2 安全操作 38
3.4.4.3 维护保养 38
3.4.4.4 技术指标 38
3.5 生物反应池 38
3.5.1 传统推流法 38
3.5.1.1 运行管理 38
3.5.1.2安全操作 39
3.5.1.3 维护保养 40
3.5.1.4 技术指标 40
3.5.2 吸附再生法 40
3.5.2.1 运行管理 40
3.5.2.2 安全操作 41
3.5.2.3 维护保养 42
3.5.2.4 技术指标 42
3.5.3 阶段曝气法 42
3.5.3.1 运行管理 43
3.5.3.2 安全操作 43
3.5.3.3 维护保养 44
3.5.3.4 技术指标 44
3.5.4 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法 45
3.5.4.1 运行管理 45
3.5.4.2 安全操作 46
3.5.4.3 维护保养 46
3.5.4.4 技术指标 46
3.5.5 AO法(厌氧/好氧法) 47
3.5.5.1 运行管理 47
3.5.5.2 安全操作 47
3.5.5.3 维护保养 47
3.5.5.4 技术指标 47
3.5.6 A2/O法(厌氧/缺氧/好氧法) 48
3.5.6.1 运行管理 48
3.5.6.2 安全操作 48
3.5.6.3 维护保养 48
3.5.6.4 技术指标 48
3.5.7 倒置A2/O法 49
3.5.7.1 运行管理 49
3.5.7.2 安全操作 49
3.5.7.3 维护保养 49
3.5.7.4 技术指标 50
3.5.8 填料A2/O法 50
3.5.8.1 运行管理 50
3.5.8.2 安全操作 50
3.5.8.3 维护保养 51
3.5.8.4 技术指标 51
3.5.9 AB法(高负荷吸附再生法) 51
3.5.9.1 运行管理 51
3.5.9.2 安全操作 53
3.5.9.3 维护保养 53
3.5.9.4 技术指标 54
3.5.10 传统SBR法 55
3.5.10.1 运行管理 55
3.5.10.2安全操作 56
3.5.10.3维护保养 56
3.5.10.4技术指标 57
3.5.11 DAT-IAT法(连续进水周期出水处理法) 57
3.5.11.1 运行管理 57
3.5.11.2 安全操作 58
3.5.11.3 维护保养 58
3.5.11.4 技术指标 58
3.5.12 CAST法 (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池) 59
3.5.12.1 运行管理 59
3.5.12.2 安全操作 60
3.5.12.3 维护保养 60
3.5.12.4 技术指标 60
3.5.13 UNITANK法(交替式生物处理法) 61
3.5.13.1 运行管理 61
3.5.13.2 安全操作 64
3.5.13.3 维护保养 65
3.5.13.4 技术指标 66
3.5.14 MSBR法 67
3.5.14.1 运行管理 67
3.5.14.2 安全操作 68
3.5.14.3 维护保养 68
3.5.14.4 技术指标 68
3.5.15 ICEAS法(间歇循环延时曝气法) 69
3.5.15.1 运行管理 69
3.5.15.2 安全操作 70
3.5.15.3 维护保养 70
3.5.15.4 技术指标 70
3.5.16 卡鲁塞尔式氧化沟 71
3.5.16.1 运行管理 71
3.5.16.2 安全操作 71
3.5.16.3 维护保养 72
3.5.16.4技术指标 72
3.5.17奥贝尔式氧化沟 73
3.5.17.1 运行管理 73
3.5.17.2 安全操作 73
3.5.17.3 维护保养 74
3.5.17.4 技术指标 74
3.5.18 双沟式(DE型氧化沟) 74
3.5.18.1 运行管理 74
3.5.18.2 安全操作 75
3.5.18.3 维护保养 76
3.5.18.4 技术指标 77
3.5.19 三沟式氧化沟 78
3.5.19.1 运行管理 78
3.5.19.2 安全操作 79
3.5.19.3 维护保养 80
3.5.19.4 技术指标 80
3.5.20 BIOFOR法(曝气生物过滤法) 81
3.5.20.1 运行管理 81
3.5.20.2 安全操作 82
3.5.20.3 维护保养 82
3.5.20.4 技术指标 82
3.5.21 BIOSTYR法(曝气生物过滤法) 83
3.5.21.1 运行管理 83
3.5.21.2 安全操作 83
3.5.21.3 维护保养 83
3.5.21.4 技术指标 83
3.5.22 水解酸化法 83
3.5.22.1 运行管理 83
3.5.22.2 安全操作 84
3.5.22.3 维护保养 85
3.5.22.4 技术指标 85
3.6 二次沉淀池 86
3.6.1 平流沉淀池 86
3.6.1.1 运行管理 86
3.6.1.2 安全操作 86
3.6.1.3 维护保养 86
3.6.1.4 技术指标 86
3.6.2 竖流沉淀池 86
3.6.2.1 运行管理 86
3.6.2.2 安全操作 86
3.6.2.3 维护保养 86
3.6.2.4 技术指标 86
3.6.3 辐流沉淀池 86
3.6.3.1 运行管理 86
3.6.3.2 安全操作 87
3.6.3.3 维护保养 87
3.6.3.4 技术指标 87
3.6.4 斜板(管)沉淀池 88
3.6.4.1 运行管理 88
3.6.4.2 安全操作 88
3.6.4.3 维护保养 88
3.6.4.4 技术指标 88
3.7 消毒 88
3.7.1 液氯消毒 88
3.7.1.1 运行管理 88
3.7.1.2 安全操作 89
3.7.1.3 维护保养 90
3.7.1.4 技术指标 90
3.7.2 紫外线消毒 90
3.7.2.1 运行管理 90
3.7.2.2 安全操作 91
3.7.2.3 维护保养 91
3.7.2.4 技术指标 94
3.7.3 臭氧消毒 95
3.7.3.1 运行管理 95
3.7.3.2 安全操作 97
3.7.3.3 维护保养 97
3.7.3.4 技术指标 98
3.7.4 二氧化氯消毒 99
3.7.4.1 运行管理 99
3.7.4.2 安全操作 99
3.7.4.3 维护保养 100
3.7.4.4 技术指标 101
3.7.5 次氯酸钠消毒 101
3.7.5.1 运行管理 101
3.7.5.2安全操作 101
3.7.5.3 维护保养 102
3.7.5.4 技术指标 103
3.8. 供氧系统 103
3.8.1 罗茨鼓风机 103
3.8.1.1 运行管理 103
3.8.1.2 安全操作 103
3.8.1.3 维护保养 104
3.8.1.4 技术指标 104
3.8.2 离心式鼓风机 105
3.8.2.1 运行管理 105
3.8.2.2 安全操作 105
3.8.2.3 维护保养 105
3.8.2.4 技术指标 106
3.8.3 竖轴表曝机(平板型、倒伞型等) 106
3.8.3.1 运行管理 106
3.8.3.2 安全操作 106
3.8.3.3 维护保养 106
3.8.3.4 技术指标 106
3.8.4 横轴表曝气机(转刷型等) 107
3.8.4.1 运行管理 107
3.8.4.2 安全操作 107
3.8.4.3 维护保养 108
3.8.4.4 技术指标 108
3.9 回流污泥泵房 110
3.9.1 螺旋叶轮泵 110
3.9.1.1 运行管理 110
3.9.1.2 安全操作 110
3.9.1.3 维护保养 110
3.9.1.4 技术指标 110
3.9.2 离心泵 110
3.9.2.1 运行管理 110
3.9.2.2 安全操作 111
3.9.2.3 维护保养 111
3.9.2.4 技术指标 111
4 再生水利用 112
4.1传统式工艺 112
4.1.1 进水泵房 112
4.1.1.1 运行管理 112
4.1.1.2 安全操作 112
4.1.1..3 维护保养 113
4.1.1.4 技术指标 114
4.1.2 混合反应池 114
4.1.2.1 运行管理 114
4.1.2.2 安全操作 114
4.1.2.3 维护保养 114
4.1.2.4 技术指标 115
4.1.3 沉淀池 115
4.1.3.1 运行管理 115
4.1.3.2 安全操作 116
4.1.3.3 维护保养 116
4.1.3.4 技术指标 116
4.1.4 过滤池 117
4.1.4.1 运行管理 117
4.1.4.2 安全操作 117
4.1.4.3 维护保养 117
4.1.4.4 技术指标 118
4.1.5消毒 118
4.1.5.1 运行管理 118
4.1.5.2 安全操作 118
4.1.5.3 维护保养 119
4.1.5.4 技术指标 119
4.1.6清水池 120
4.1.6.1 运行管理 120
4.1.6.2 安全操作 120
4.1.6.3 维护保养 120
4.1.6.4 技术指标 121
4.1.7送水泵房 121
4.1.7.1 运行管理 121
4.1.7.2 安全操作 122
4.1.7.3 维护保养 122
4.1.7.4 技术指标 123
4.2 膜处理工艺 123
4.2.1 进水泵房 123
4.2.1.1 运行管理 123
4.2.1.2 安全操作 123
4.2.1.3 维护保养 124
4.2.1.4 技术指标 124
4.2.2 混合反应池 124
4.2.2.1 运行管理 124
4.2.2.2 安全操作 124
4.2.2.3 维护保养 125
4.2.2.4 技术指标 125
4.2.3 沉淀池 125
4.2.3.1 运行管理 125
4.2.3.2 安全操作 126
4.2.3.3 维护保养 126
4.2.3.4 技术指标 127
4.2.4 粗过滤 127
4.2.4.1 运行管理 127
4.2.4.2 安全操作 127
4.2.4.3 维护保养 127
4.2.4.4 技术指标 127
4.2.5 微过滤系统(MF) 128
4.2.5.1 运行管理 128
4.2.5.2 安全操作 128
4.2.5.3 维护保养 129
4.2.5.4 技术指标 129
4.2.6 反渗透系统(RO) 129
4.2.6.1 运行管理 129
4.2.6.2 安全操作 130
4.2.6.3 维护保养 130
4.2.6.4 技术指标 131
4.2.7 化学清洗间 131
4.2.7.1 运行管理 131
4.2.7.2 安全操作 132
4.2.7.3 维护保养 132
4.2.7.4 技术指标 132
4.2.8 消毒 132
4.2.8.1 运行管理 132
4.2.8.2 安全操作 132
4.2.8.3 维护保养 133
4.2.8.4 技术指标 133
4.2.9 清水池 133
4.2.9.1 运行管理 133
4.2.9.2 安全操作 133
4.2.9.3 维护保养 133
4.2.9.4 技术指标 134
4.2.10 送水泵房 134
4.2.10.1 运行管理 134
4.2.10.2 安全操作 134
4.2.10.3 维护保养 134
4.2.10.4 技术指标 134
5 污泥处置 135
5.1 初沉污泥泵房 135
5.1.1 运行管理 135
5.1.2 安全操作 135
5.1.3 维护保养 135
5.1.4 技术指标 135
5.2 剩余污泥泵房 136
5.2.1 运行管理 136
5.2.2 安全操作 136
5.2.3 维护保养 136
5.2.4 技术指标 136
5.3 稳定均质池 137
5.3.1 运行管理 137
5.3.2 安全操作 137
5.3.3维护保养 137
5.3.4 技术指标 138
5.4 浓缩池 138
5.4.1 运行管理 138
5.4.2 安全操作 138
5.4.3 维护保养 139
5.4.4 技术指标 139
5.5 污泥厌氧消化池 140
5.5.1 常温消化池 140
5.5.1.1 运行管理 140
5.5.1.2 安全操作 140
5.5.1.3 维护保养 140
5.5.1.4 技术指标 140
5.5.2 中温消化池 140
5.5.2.1 运行管理 140
5.5.2.2 安全操作 140
5.5.2.3 维护保养 140
5.5.2.4 技术指标 140
5.5.3 高温消化池 140
5.5.3.1 运行管理 140
5.5.3.2 安全操作 141
5.5.3.3 维护保养 141
5.5.3.4 技术指标 141
5.5.4 好氧消化池 142
5.5.4.1 运行管理 142
5.5.4.2 安全操作 142
5.5.4.3 维护保养 142
5.5.4.4 技术指标 142
5.6 污泥浓缩脱水机房 142
5.6.1 带式浓缩机、带式脱水机 142
5.6.1.1 运行管理 142
5.6.1.2 安全操作 143
5.6.1.3 维护保养 143
5.6.1.4 技术指标 143
5.6.2 带式浓缩带式脱水一体机 144
5.6.2.1 运行管理 144
5.6.2.2 安全操作 144
5.6.2.3 维护保养 145
5.6.2.4 技术指标 145
5.6.3 转鼓浓缩带式脱水一体机 145
5.6.3.1 运行管理 145
5.6.3.2 安全操作 146
5.6.3.3 维护保养 146
5.6.3.4 技术指标 147
5.6.4 离心脱水机 147
5.6.4.1 运行管理 147
5.6.4.2 安全操作 147
5.6.4.3 维护保养 148
5.6.4.4 技术指标 148
5.6.5 螺旋滚压脱水机 148
5.6.5.1 运行管理 148
5.6.5.2 安全操作 149
5.6.5.3 维护保养 149
5.6.5.4 技术指标 149
5.6.6 螺旋挤压脱水机 149
5.6.6.1 运行管理 149
5.6.6.2 安全操作 149
5.6.6.3 维护保养 150
5.6.6.4 技术指标 150
5.7 污泥干化 150
5.7.1 污泥自然干化 150
5.7.1.1 运行管理 150
5.7.1.2 安全操作 151
5.7.1.3 维护保养 151
5.7.1.4 技术指标 151
5.7.2 污泥机械干燥设备 152
5.7.2.1 直接干化 152
5.7.2.2 间接干化 152
5.8 污泥料仓 152
5.8.1 运行管理 152
5.8.2 安全操作 153
5.8.3 维护保养 153
5.8.4 技术指标 153
5.9 污泥焚烧 153
5.9.1 运行管理 153
5.9.2 安全操作 155
5.9.3 维护保养 155
5.9.4 技术指标 156
5.10 供热系统 157
5.10.1 燃气锅炉 157
5.10.1.1 沼气锅炉 157
5.10.1.2 天燃气锅炉 160
5.10.1.3 煤气锅炉 160
5.10.2 燃煤锅炉 160
5.10.2.1运行管理 160
5.10.2.2 安全操作 161
5.10.2.3 维护保养 161
5.10.2.4 技术指标 162
5.10.3燃油锅炉 163
5.10.3.1 运行管理 163
5.10.3.2 安全操作 163
5.10.3.3 维护保养 163
5.10.3.4 技术指标 163
5.10.4电器锅炉 163
5.10.4.1 运行管理 163
5.10.4.2 安全操作 163
5.10.4.3 维护保养 163
5.10.4.4 技术指标 163
5.10.5 热泵技术 163
5.10.5.1 运行管理 163
5.10.5.2 安全操作 163
5.10.5.3 维护保养 163
5.10.5.4 技术指标 163
5.11沼气柜 163
5.11.1 干式沼气柜 163
5.11.1.1 运行管理 164
5.11.1.2 安全操作 164
5.11.1.3 维护保养 165
5.11.1.4 技术指标 165
5.11.2 湿式沼气柜 166
5.11.2.1 运行管理 166
5.11.2.2 安全操作 166
5.11.2.3 维护保养 166
5.11.2.4 技术指标 166
5.12 沼气发电机房 167
5.12.1 运行管理 167
5.12.2 安全操作 167
5.12.3 维护保养 168
5.12.4 技术指标 168
5.13 沼气燃烧器 168
5.13.1 运行管理 168
5.13.2 安全操作 169
5.13.3 维护保养 169
5.13.4 技术指标 169
5.14脱硫装置 169
5.14.1 干式装置 169
5.14.1.1 运行管理 169
5.14.1.2 安全操作 170
5.14.1.3 维护保养 170
5.14.1.4 技术指标 170
5.14.2 湿式装置 170
5.14.2.1 运行管理 170
5.14.2.2 安全操作 171
5.14.2.3 维护保养 171
5.14.2.4 技术指标 171
5.14.3 生物装置 171
5.14.3.1 运行管理 171
5.14.3.2安全操作 172
5.14.3.3 维护保养 172
5.14.3.4 技术指标 172
6 臭气处理 173
6.1 化学除臭 173
6.1.1 运行管理 173
6.1.2 安全操作 173
6.1.3 维护保养 173
6.1.4 技术指标 173
6.2 生物除臭 173
6.2.1 运行管理 173
6.2.2 安全操作 173
6.2.3 维护保养 173
6.2.4 技术指标 174
6.3 离子除臭 174
6.3.1 运行管理 174
6.3.2安全操作 174
6.3.3维护保养 175
6.3.4 技术指标 176
6.4 活性炭吸附除臭 177
6.4.1 运行管理 177
6.4.2 安全操作 177
6.4.3 维护保养 177
6.4.4 技术指标 177
6.5 植物除臭 177
6.5.1 运行管理 177
6.5.2 安全操作 177
6.5.3 维护保养 177
6.5.4 技术指标 177
7 电器设备及自控装置 177
7.1 变压器(包括:站用电) 177
7.1.1 运行管理 177
7.1.2 安全操作 178
7.1.3 维护保养 179
7.1.4 技术指标 179
7.2低压开关柜 180
7.2.1 运行管理 180
7.2.2 安全操作 180
7.2.3 维护保养 180
7.2.4 技术指标 181
7.3中、高压开关柜 181
7.3.1 运行管理 181
7.3.2 安全操作 181
7.3.3 维护保养 182
7.3.4 技术指标 182
7.4 电器综合保护 182
7.4.1 运行管理 182
7.4.2 安全操作 183
7.4.3 维护保养 183
7.4.4 技术指标 183
7.5自动控制系统 183
7.5.1 运行管理 183
7.5.2 安全操作 184
7.5.3 维护保养 185
7.5.4 技术指标 186
7.6仪表及计量 188
7.6.1 运行管理 188
7.6.2 安全操作 189
7.6.3 维护保养 189
7.6.4 技术指标 189
7.7电缆设施 190
7.7.1 运行管理 190
7.7.2 安全操作 190
7.7.3 维护保养 190
7.7.4 技术指标 191
8 管道与阀门 191
8.1 运行管理 191
8.2 安全操作 191
8.3维护保养 191
8.4技术指标 191
9 化验监测 192
9.1水样监测 192
9.1.1 化验管理 192
9.1.2 安全操作 193
9.1.3 维护保养 193
9.1.4 技术指标 194
9.2 取样地点 194
9.3 化验项目的确定及周期 195
9.4 化验药品及水样保存 197
9.5 分析仪器的维护与鉴定 197
9.6 化验报表的编写 198
9.7 记录和报告系统 199
10 记录、报表、资料、档案管理 199
11 安全消防与应急预案 202






























1 总 则
1.0.1 为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立标准化的运营机制,提高污水处理管理的技术水平,确保污水处理厂安全、稳定、高效、达标运行,实现净化水质,处理和处置污泥、保护环境的目的,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矿企业废水处理厂、站可参照执行。
1.0.3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及其安全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一般要求
2.1 运行管理
2.1.1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单位应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与维护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定期修订完善。
2.1.2 对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必须进行参数检测,并应按设计要求、水质和生产情况进行动态控制。
2.1.3 工艺处理过程中的主要设施、设备的运行状况,应制定、实施点检制度,并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控制。
2.1.4 污水处理工艺应符合安全、高效、低耗的要求
2.1.5 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的规定。结合来水的水质情况,应进行定期、定点、定项目的监测。当进水水质发生异常变化时,应根据需要增加监测项目和频次。 当进水严重超标时,经处理后出水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时,污水处理厂应立即向环保部门和市政排水部门同时报告。
2.1.6 污水处理厂设施、设备,应保证污水处理工艺过程安全可靠的运行。
2.2 安全操作
2.2.1 各岗位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2.2 启动设备应在做好启动准备工作后进行。
2.2.3 电源电压大于或小于额定电压5%时,不宜启动电机。
2.2.4 操作人员在启闭电器开关时,应按电工操作规程进行。
2.2.5 污泥处理区域、沼气鼓风机房、沼气锅炉房等地严禁烟火,并严禁违章明火作业。
2.2.6 各种设备维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维修标牌后,方可操作。
2.2.7 雨天或冰雪天气,操作人员在构筑物上巡视或操作时,应注意防滑。
2.2.8 凡在对具有有害气体或可燃性气体的构筑物或容器进行放空清理和维修时,应将甲烷含量控制在5%以下,H2S含量、HCN和CO的含量应分别控制在4.3%、5.6%和12.5%以下,同时,含氧量不得低于18%。
2.2.9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带电部位及润滑部位。
2.2.10 岗位操作人员应穿戴齐全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2.2.11 起重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操作。吊物下方严禁站人。
2.2.12 应在构筑物的明显位置配备防护救生设施及用品。
2.2.13 严禁非岗位人员启闭本岗位的机电设备。
2.2.14 具有有害气体、易燃气体、异味、粉尘和环境潮湿的车间,必须通风。
2.2.15 有电气设备的车间和易燃易爆的场所,应按消防部门的有关规定设置消防器材。
2.3 维护保养
2.3.1 运行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应熟悉机电设备的维修规定.
2.3.2 应对构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拦、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及防腐处理,并及时更换被损坏的照明设备。
2.3.3 应经常检查和紧固各种设备连接件,定期更换联轴器的易损件。
2.3.4 各种管道闸阀应定期做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注润滑油脂。
2.3.5 应定期检查、清扫电器控制柜,并测试其各种技术性能。
2.3.6 应定期检查电动闸阀的限位开关、手动与电动的联锁装置。
2.3.7 在每次停泵后,应检查填料或油封处的密封情况进行必要的处理。并根据需要填加或更换填料、润滑油、润滑脂。
2.3.8 凡设有钢丝绳的装置,绳的磨损量大于原直径的10%,或其中的一股已经断裂时,必须更换。
2.3.9 各种机械设备除应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外,还应按设计要求或制造厂的要求进行大、中、小修。
2.3.10 构筑物之间的连接管道、明渠等就每年清理一次。
2.3.11 锅炉、压力容器等设备重点部件的检修,应由安全劳动部门认可的维修单位负责。
2.3.12 检修各类机械设备时,应根据设备的要求,必须保证其同轴度、静平衡或支平衡等技术要求。
2.3.13 可燃性气体报警器应每年检修一次。
2.3.14 各种工艺管线应按要求定期涂饰不同颜色的油漆或涂料。
2.3.15 不得将维修设备更换出的润滑油、润滑脂及其他杂物丢入污水处理设施内。
2.3.16 维修机械设备时,不得随意搭接临时动力线。
2.3.17 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避雷、防爆装置的测试、维修及其周期应符合电业和消防部门的规定。
2.3.18 应定期检查和更换救生衣、救生圈、消防设施等防护用品。

2.4 技术指标
2.4.1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年处理水量应完成计划指标的95%以上。
2.4.2 城市污水处理厂对进水、出水水质以及处理效率的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地方相关标准规定执行。
2.4.3 污泥处理中,有机物分解率应为30%以上,达到稳定化程度。
2.4.4 本规程涉及的设备、设施的完好率均应达95%以上。

3 污水处理
3.1 格栅
3.1.1 粗格栅
3.1.1.1 运行管理
3.1.1.1.1 格栅所截的栅渣应每日定时清除,并清除格栅出渣口及机架上悬挂的栅渣,保持格栅外观整洁。
3.1.1.1.2 格栅运行中应定时巡检,及时清理格栅上卡住和缠绕的杂物,保证正常运行。如发现设备有异响、卡阻、抖动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车检修。
3.1.1.1.3 格栅运行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格栅前后水位差宜小于0.3米。
3.1.1.1.4 格栅在汛期运行中应加强巡视,同时增加运行次数和时间,防止因垃圾杂物堵塞格栅间隙,从而造成水位差过大导致污水外溢。
3.1.1.1.5 清除的栅渣,应统一堆放并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3.1.1.2 安全操作
3.1.1.2.1 格栅开机前,应检查是否有大型异物卡在格栅中,影响格栅的正常启动,如有情况应立即清理。
3.1.1.2.2 格栅开机后,应观察现场机电设备的运转情况,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机检修,在确定运行正常后才能离开。
3.1.1.2.3 格栅发生故障后,应查明故障原因,并及时更换损坏的零部件。
3.1.1.2.4 格栅检修时,应切断电源,并在有效监护下进行检修,防止误操作。
3.1.1.2.5 对于需要下到格栅井内检修时,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制度,做好通风措施,操作人员应穿戴齐全防护用品,配好安全带,操作过程中有专人监护。
3.1.1.3 维护保养
3.1.1.3.1 平时因磨损或其他原因造成过载安全销切断、传动链链瓣断裂、轴和轴承磨损严重等情况时,应立即进行更换,避免格栅的严重损坏。
3.1.1.3.2 每周对设备的电器线路、保护装置和紧急停止功能进行检查,发现故障及时处理。
3.1.1.3.3 每月对轴承润滑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补充润滑脂。
3.1.1.3.4 每月检查减速箱润滑油的油位和颜色,按减速机维护手册要求及时补充和更换润滑油。
3.1.1.3.5 每半年检查所有连接螺栓是否有松动,传动机构是否运行平稳,如有必要需进行调整。
3.1.1.3.6 每半年检查传动轴和驱动轴承的磨损情况,如有必要,应及时更换。
3.1.1.3.7 格栅间应经常打扫清理,保持清结。
3.1.1.3.8 常见格栅运行维护。
3.1.1.3.8.1回转式固液分离机
回转式固液分离机又称自清式格栅除污机,由驱动装置、机架、犁形耙齿、牵引链、链轮和清洗刷等组成。在电机减速器的传动下,经链轮传动带动格栅链,进行逆水流方向回转运动,把杂物清捞上来。由于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分离效率高、动力消耗小、无噪音、在无人看管情况下可保证连续稳定工作等优点,在污水厂已广泛使用。
常见故障及排除:
1、安全销被切断
现象为在运转中出现电机正常运转而耙齿不运转。
(1)查清过载原因,清除卡堵杂物。
(2)通过转动电机风叶等方式将链轮转至适当位置,更换安全销。
2、链板条磨损或耙齿损坏
(1)通过电动方式将修理位置转至前部检修位置。
(2)将耙齿链从两侧固定住,防止检修中耙齿链下滑。
(3)拆除两侧卡簧,更换损坏部件。
3.1.1.3.8.2 阶梯式格栅除污机
通常由驱动装置、曲柄连杆机构、阶梯形格栅动片、阶梯形格栅动片和机架等组成。工作时,偏心传动机构在电动减速机的驱动下,使动栅条相对静栅条作自动交替回转运动,从将被拦截的固体悬浮物由动栅条逐级从水中移至卸料口。
常见故障及排除:
1、格栅反转并停车
阶梯格栅一般都装有卡阻保护装置,当有异物卡阻影响设备运行时,格栅会自动反转以消除卡堵情况,如无法消除就会停车并故障报警。
(1)检查格栅栅片,清除卡堵情况。
(2)如仍不能解决,应检查偏心轮旁接近开关,调整开关位置,保证偏心轮每旋转一周接近开关都有一信号送出,损坏应及时更换。
2、栅条变形
(1)根据变形栅条位置拆除下部相应的栅条压板。
(2)从机架中抽出变形栅条。
(3)栅条整形后重新安装使用。
3.1.1.3.8.3 回转式多耙格栅除污机
回转式多耙格栅除污机设备机架结构与回转式固液分离机基本相同,在电机减速器的驱动下,回转牵引链由下往上作回转运动,当牵引链上的耙齿轴运转到栅条的迎水面时,耙齿即插入栅条的缝隙中作清捞动作,将栅条上所截留的杂物刮落耙中,它除了具有回转式固液分离机优点之外,还能清除水体中较大固体悬浮物。
故障排除参照3.1.1.3.8.1回转式固液分离机。
3.1.1.3.8.4高链式格栅除污机
高链式格栅除污机主要有驱动机构、机架、导轨、耙齿和卸污装置等组成。三角形齿耙架的滚轮设置在导轨内,另一主滚轮与环形链铰接,由驱动机构传动分置于两侧的环形链,牵引三角形齿耙架沿导轨升降,将被拦截的悬浮物从水中移至卸料口。
常见故障及排除:
1、过力矩保护报警
(1)查清过载原因,清除卡堵杂物。
(2)对损坏的耙齿或链条进行更换。
(3)恢复过力矩保护开关或摩擦联轴器。
2、耙齿不能正确插入栅条
(1)检查格栅下部是否有大量泥沙、杂物堆积,如有及时清理。
(2)检查传动链,重新调整链条的张紧度,并使齿耙处于水平位置。
(3)检查格栅片是否有扭曲变形,如有应对栅片拆除整修。
3.1.1.3.8.5 钢丝绳牵引式格栅除污机
钢丝绳牵引式格栅除污机,主要由驱动机构、卷筒、钢丝绳、耙斗、绳滑轮、耙斗张合装置、机械过力矩保护装置和机架等组成。应用钢丝绳牵引耙斗,清除格栅上被截留的污物。其结构形式有二索式、三索式、抓斗式。
常见故障及排除:
1、钢丝绳重叠、乱绳现象
(1)检查钢丝绳重叠、乱绳的原因。
(2)将耙斗提升并固定,使卷筒上的钢丝绳有松动。
(3)将钢丝绳在卷筒上重新排列整齐。
2、上下行程限位失效
(1)检查上下限位行程开关是否可靠。
(2)损坏的及时更换。
3.1.1.3.8.6 弧形格栅除污机
弧形格栅除污机,一般应用于水位不深的渠槽中,其结构形式有悬臂式、摆臂式和伸缩耙式。
操作过程中,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应经常检查旋转部件的轴承和紧固螺丝,伸缩耙式还应检查液压传动装置是否有漏油情况,如有应及时处理。
免费打赏
mengyan197206
2011年01月31日 08:10:15
2楼
3.5.16 卡鲁塞尔式氧化沟
3.5.16.1 运行管理
3.5.16.1.1 调节每组氧化沟进水渠道上的闸阀,保证进入每组氧化沟的进水量大致均匀,污泥负荷也大致相等。
3.5.16.1.2 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在工艺调控中是几项重要参数。在进行工艺调整时需注意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5.16.1.3 监测进出水水质、MLSS、MLVSS、SV、SVI、PH、水温,及时对污泥负荷、污泥龄、剩余污泥量进行计算以便有效的指导系统的运行及经验积累。
3.5.16.1.4 氧化沟中各段的溶解氧宜: 缺氧区小于0.5mg/L,好氧区和出口处大于2.0mg/L。
3.5.16.1.5 二次沉淀池污泥排放量可根据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浓度、二次沉淀池泥面高度及对脱磷除氮的要求和监测出水T-N、T-P的情况来确定。
3.5.16.1.6 应根据工艺运行情况,适时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味等反映污泥特性的有关项目,并做好记录。
3.5.16.1.7 对于沉淀池发生的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16.1.8 当氧化沟中水温低于12℃时,净化效果会相应降低,这时应采取延长曝气时间、适当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3.5.16.1.9 氧化沟中回流比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采取调整回流量的方法来调节。
3.5.16.1.10 氧化沟及二次沉淀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根据泡沫颜色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6.2 安全操作
3.5.16.2.1 表面曝气机叶轮不得脱离水面,叶片不得被异物堵塞。
3.5.16.2.2 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生物反应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操作人员巡视和工作的安全。
3.5.16.2.3 氧化沟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16.2.4 清洗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机带电部位及润滑部位。
3.5.16.2.5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16.2.6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16.2.7 氧化沟长期运行,部分死角沉积的积泥应清除掉。


3.5.16.3 维护保养
3.5.16.3.1 应及时向曝气设备如(表面曝气机、转碟等)加注齿轮油或润滑油脂,加注齿轮油应以刚加至油室中线为最佳。
3.5.16.3.2 维护设备加油更换出的润滑油、脂、棉纱、废件等,严禁丢入氧化沟或终沉池内。
3.5.16.3.3 氧化沟应定期放空,清除池底积泥。
3.5.16.3.4 氧化沟系统中的设备应定期维修。


3.5.16.4技术指标
3.5.16.4.1 各类卡鲁塞尔(Carrousel)氧化沟的运转参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3.5.16.4.1 运行参数表
污泥负荷 0.06~0.18kgBOD5/kgMLSS.d PH 6~9
泥龄 12~25d 缺氧区DO 小于0.5mg/l
回流比 75%~150% 好氧区DO 大于2.0mg/l
SV% 20%~30% SVI 80-120ml/g
MLSS 3000~5500mg/l 氧化沟流速 0.3m/s
3.5.17奥贝尔式氧化沟
3.5.17.1 运行管理
3.5.17.1.1 奥贝尔氧化沟一般由三个同心椭园形沟道串联组成,各沟道间相对独立且功能不同。
3.5.17.1.2 根据进水水质浓度,调整进水水量和氧化沟污泥浓度,控制适宜的污泥负荷。
3.5.17.1.3 奥贝尔氧化沟的运行策略在于严格控制各沟道的溶解氧,限制外沟的充氧使外沟处于亏氧状态,保证内沟溶解氧富余。
3.5.17.1.4 根据氧化沟污泥浓度,控制污泥回流量,维持氧化沟内足够的微生物数量,同时保证回流污泥中有较高的含固率。
3.5.17.1.5 通过改变曝气机的旋转方向、浸水深度、转速和开停数量,可以调整供氧能力和电耗水平
3.5.17.1.6 根据氧化沟污泥的浓度、性能、泥龄等因素,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物脱氮除磷效果。
3.5.17.1.7 定期对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进行观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
3.5.17.1.8 在高峰流量时,可将污水直接分流至中沟或内沟,有效地防止污泥的流失。

3.5.17.2 安全操作
3.5.17.2.1 操作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5.17.2.2 转碟的启动应逐台进行,避免在短时间内同时开启多台转碟。
3.5.17.2.4 在池上作业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和安全用具。
3.5.17.2.5 在氧化沟上设置必要的防护栏和扶手,在醒目的地方放置警示牌和救生圈。

3.5.17.3 维护保养
3.5.17.3.1 应定期对转轴轴承加注润滑脂。
3.5.17.3.2 对长期停用的转碟,应定期将其朝一个方向转动90度。
3.5.17.3.3 定期对转碟碟片进行检查。
3.5.17.3.4 定期对转碟的螺栓和螺母进行检查。

3.5.17.4 技术指标
表3.5.17.4 参数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VSS.d 0.05~0.15
污泥浓度 g/L 3~5
污泥龄 d 12~18
污泥回流比 % 60~100
外沟DO控制 mg/L 0~0.5
中沟DO控制 mg/L 0.5~1.5
内沟DO控制 mg/L 2~3

3.5.18 双沟式(DE型氧化沟)
3.5.18.1 运行管理
3.5.18.1.1 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双沟式氧化沟的运行工艺要求及设备、设施的功能与技术指标。
3.5.18.1.2 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本岗位设备、设施的运行要求及各项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
3.5.18.1.3 明显部位应悬挂双沟式氧化沟的工艺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
3.5.18.1.4 运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检查构筑物、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
3.5.18.1.5 运行管理人员应按双沟式氧化沟的池组设置情况及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其均匀配水。
3.5.18.1.6 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模式,运行管理人员都应通过调整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浓度或污泥回流等方式进行工艺控制。
3.5.18.1.7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氧化沟内的进水颜色、气味、出水水质和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颜色、气味及沉降性能等进行观测并分析沟内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3.5.18.1.8 污泥回流比应根据厌养选择池和氧化沟的工艺运行要求进行调节。
3.5.18.1.9 运行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各单沟不同时段溶解氧含量。
3.5.18.1.10 应使氧化沟内的污水营养物质平衡。
3.5.18.1.11 进水水温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等方法来调整系统运行工况,保证处理效果。
3.5.18.1.12 氧化沟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根据泡沫颜色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8.1.13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打捞氧化沟内、池壁、出水堰口及其附属设施的杂物、浮渣等,使之保持清洁、完好。
3.5.18.1.14 氧化沟或二沉池产生污泥膨胀、上浮等不正常现象时,应从水质、水温、PH值、污泥负荷或运行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8.1.15 操作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做好日常运行记录,数据要求准确无误。 3.5.18.1.16 出水堰应定期测定、调整标高,同时确定曝气机叶轮淹没深度。
3.5.18.1.17 应使选择池内的泥水混和液始终处于悬浮状态。
3.5.18.1.18 气候寒冷地区应根据气温开停进、出水堰的加热装置。
3.5.18.1.19 在进水水质、水量等参数与设计参数有较大差异时,应在确保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调整工艺。

3.5.18.2 安全操作
3.5.18.2.1 操作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
3.5.18.2.2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5.18.2.3 操作人员或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氧化沟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制定的各项安全操作规定。
3.5.18.2.4 各岗位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应穿戴齐全必要的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5.18.2.5 严禁非岗位人员启闭本岗位的机电设备。
3.5.18.2.6 氧化沟走道必须保持清洁,并及时清除走道上的积水和积雪。
3.5.18.2.7 应在氧化沟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及配备救生用品。
3.5.18.2.8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跨越栏杆,须跨越栏杆操作时,必须穿救生衣、系安全带,并使现场有专人监护。
3.5.18.2.9 设备检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警示牌后,方可操作。
3.5.18.2.10 操作人员应定期测试氧化沟上设置的“紧停”开关,保证其性能良好,正常情况下“紧停”开关应在“开”的位置。
3.5.18.2.11 曝气机叶片和水下推动器叶轮,不得被异物缠绕。
3.5.18.2.12 大暴雨天气,宜停运氧化沟中的曝气机。
3.5.18.2.13 构筑物的护栏及扶梯应安全可靠。
3.5.18.2.14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部位及润滑部位。
3.5.18.2.15 起重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操作。吊物下方严禁站人。
3.5.18.2.16 氧化沟或二沉池进行放空检修时,若地下水位较高,应注意先降地下水再实施放空作业,以免漂池。

3.5.18.3 维护保养
3.5.18.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按相应的保养规定执行。
3.5.18.3.2 机电设备都应制定大、中修制度并按其执行。
3.5.18.3.3 构、建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防腐处理。并还应及时更换已损坏的照明。
3.5.18.3.4 氧化沟上的仪器、仪表必须做到每周清洁,每2个月标定。如标定误差大于20%时应检修、更换。
3.5.18.3.5 各种管道闸阀应定期做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注润滑油脂。
3.5.18.3.6 应定期检查和紧固各种设备连接件并更换损坏的易损件。
3.5.18.3.7 应定期检查、清扫电器控制柜,并测试其技术性能。
3.5.18.3.8 应定期检查电动闸阀的限位开关及其手动与电动联锁装置的可靠性。
3.5.18.3.9 在进行设备检维修工作时,不得随意搭接临时动力线。
3.5.18.3.10 导流板和挡水板应定期进行检查、紧固,损坏严重的应进行更换。
3.5.18.3.11 应定期检查和更新救生衣、救生圈、消防器材等防护用品。
3.5.18.3.12 可根据氧化沟中污泥的沉积状况进行放空清理工作。

3.5.18.4 技术指标
3.5.18.4.1 应保证氧化沟中平均流速大于0.25m/s。
3.5.18.4.2 氧化沟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表3.5.18.4.2的规定。
表3.5.18.4.2 双沟式氧化沟技术参数表
项目 单位 参数值
曝气时间 h 6~30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05~0.10
污泥浓度 Mg/L 2500~4500
泥龄 d 10~30
回流比 % 60~200
污泥产泥率 KgVss/KgBOD5 0.3~0.5
每千克BOD5需氧量 KgO2/KgBOD5 1.6~2.5

3.5.19 三沟式氧化沟
3.5.19.1 运行管理
3.5.19.1.1 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三沟式氧化沟的运行工艺要求及设备、设施的功能与技术指标。
3.5.19.1.2 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本岗位设备、设施的运行要求及各项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
3.5.19.1.3 明显部位应悬挂三沟式氧化沟的工艺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
3.5.19.1.4 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氧化沟及沟上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
3.5.19.1.5 按三沟式氧化沟的池组设置情况及运行方式,应调节各池组进水量,使其均匀配水。各池组沟还应按工艺要求给各单沟合理配水。
3.5.19.1.6 根据工艺运行需要,宜合理选择硝化模式或硝化—反硝化模式。
3.5.19.1.7 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方式,运行管理人员都应通过调整污泥负荷、污泥浓度、污泥龄或溶解氧等参数来进行工艺控制。
3.5.19.1.8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氧化沟内的进水颜色、气味、出水水质和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颜色、气味及沉降性能等进行观测并分析沟内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3.5.19.1.9 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应根据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污泥龄及每日产生的污泥量等值来控制。
3.5.19.1.10 应使氧化沟内的污水营养物质平衡。
3.5.19.1.11 当进水水温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污泥龄等方法来调整系统运行工况,保证处理效果。
3.5.19.1.12 氧化沟中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根据泡沫颜色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9.1.13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打捞氧化沟内、池壁、出水堰口及其附属设施的杂物、浮渣等,使之保持清洁、完好。
3.5.19.1.14 氧化沟产生污泥膨胀、上浮等不正常现象时,应从水质、水温、PH值、污泥负荷或运行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9.1.15 操作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做好日常运行记录,数据要求准确无误。
3.5.19.1.16 构筑物或设备发生故障,使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的污水排放时,应及时排除故障,做好记录并上报主管部门。
3.5.19.1.17 当进水水质超标或水量超负荷而影响到出水水质时,必须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3.5.19.1.18 气候寒冷地区应根据气温开停进、出水堰的加热装置。
3.5.19.2 安全操作
3.5.19.2.1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5.19.2.2 操作人员或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氧化沟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制定的各项安全操作规定。
3.5.19.2.3 各岗位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应穿戴齐全必要的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5.19.2.4 严禁非岗位人员启闭本岗位的机电设备。
3.5.19.2.5 氧化沟走道必须保持清洁,操作人员应及时清除走道上的积水或积雪。
3.5.19.2.6 在氧化沟的醒目位置应设置警示牌及配备救生用品。
3.5.19.2.7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跨越栏杆,须跨越栏杆操作时,必须穿救生衣、系安全带,并使现场有专人监护。
3.5.19.2.8 氧化沟产生的泡沫和浮渣溢到走廊时,应及时清除,并注意防滑。
3.5.19.2.9 设备检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警示牌,方可操作。
3.5.19.2.10 操作人员应定期测试“紧停”开关,保证其性能良好,正常情况下“紧停”开关应在“开”的位置。
3.5.19.2.11 曝气机的叶片不得被异物缠绕。
3.5.19.2.12 大暴雨天气,宜停运氧化沟中的曝气机。
3.5.19.2.13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带电部位及润滑部位。
3.5.19.2.14 氧化沟进行放空检修时,若地下水位较高,应注意先降地下水再实施放空作业,以免漂池。
3.5.19.3 维护保养
3.5.19.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按相应的保养规定执行。
3.5.19.3.2 机电设备都应制定大、中修制度并按其执行。
3.5.19.3.3 构、建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防腐处理。并还应及时更换已损坏的照明。
3.5.19.3.4 氧化沟上的仪器、仪表必须做到每周清洁,每2个月标定。如标定误差大于20%时应检修、更换。
3.5.19.3.5 各种管道闸阀应定期做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注润滑油脂。
3.5.19.3.6 应定期检查和紧固各种设备连接件并更换损坏的易损件。
3.5.19.3.7 应定期检查、清扫电器控制柜,并测试其技术性能。
3.5.19.3.8 应定期检查电动闸阀的限位开关及其手动与电动联锁装置的可靠性。
3.5.19.3.9 在进行设备检维修工作时,不得随意搭接临时动力线。
3.5.19.3.10 导流板和挡水板应定期进行检查、紧固,损坏严重的应进行更换。
3.5.19.3.11 应定期检查和更新救生衣、救生圈、消防器材等防护用品。

3.5.19.4 技术指标
3.5.19.4.1 应使氧化沟内处于混合、搅拌阶段的混合液平均流速大于0.25m/s。
3.5.19.4.2 三沟式型氧化沟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表3.5.19.4.2的规定。
表3.5.19.4.2 三沟式氧化沟运行参数表
项 目 单 位 参数值 邯郸东厂常用参数
水力停留时间 h 10~24 14.6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05~0.10 0.05
污泥浓度 mg/l 3000~6000 4000
泥龄 d 20~30 26
污泥产率 KgVss/kgBOD5 0.4~0.8(20℃) 0.7~1.0
污泥体积指数 mL/g 50~150 100
沟内平均流速 m/s >0.25 >0.25
溶解氧 mg/l 0.5~2 0.5~2


3.5.20 BIOFOR法(曝气生物过滤法)
3.5.20.1 运行管理
3.5.20.1.1 调节各池的进水量,使各池均匀配水。
3.5.20.1.2 保证预处理设施对油脂和悬浮物的去除率,使滤池布气、布水均匀。
3.5.20.1.3 滤池应周期进行反冲洗,按设计要求控制气、水反冲洗强度。
3.5.20.1.4 CN池工艺布气头应定期冲洗。
3.5.20.1.5 反冲洗污水池内的水下搅拌器应定期开启。
3.5.20.1.6 长期运行后,需根据填料损耗程度和处理水质状况进行适量补充。
3.5.20.1.7 BIOFOR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工艺运行主要依赖于自控系统,因此对自控系统的掌握尤为重要。
3.5.20.1.8 滤池运行中出现气味异常增加、处理效率降低、进、出水水质异常等异常问题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

3.5.20.2 安全操作
3.5.20.2.1 反冲洗时,人员不得接近滤池护栏周围,以防被滤料溅到。
3.5.20.2.2 对设备进行检修时,必须通知中控室,在得到准许的情况下,方可将设备的控制方式打到“就地”,并切断电源,然后操作。
3.5.20.2.3 对出水堰、池壁进行冲刷操作时,应采取安全及监护措施。
3.5.20.2.4 进入构筑物内进行清理时,应严格遵守《气体防护安全规则》。

3.5.20.3 维护保养
3.5.20.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按照制造商的设备维护手册进行设备润滑和维护。
3.5.20.3.2 在线分析仪表要进行特殊维护,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须定期校准。
3.5.20.3.3 每年对进水渠、 BIOFOR滤池、反冲洗清水池、反冲洗污水池等构筑物以及曝气头进行清淤及冲洗。
3.5.20.3.4 定期对出水堰、池壁进行冲刷。
3.5.20.3.5 每年对滤池的滤料层进行平整,并测算滤料层的高度及损失量。

3.5.20.4 技术指标
3.5.20.4.1 正常运行参数如下:
表3.5.20.4.1
曝气时间 滤池速率
(m/h) 反冲洗周期(h)
CN N
连续曝气 5.26~8.44 14~16 36~40
BOD的去除率(kg/m3.d) NH4N的去除率(kg/m3.d)
CN池 N池 CN池 N池
3.0~4.5 1.0~1.2 0.10~0.35 0.5~0.9

3.5.21 BIOSTYR法(曝气生物过滤法)
3.5.21.1 运行管理
3.5.21.2 安全操作
3.5.21.3 维护保养
3.5.21.4 技术指标
3.5.22 水解酸化法
3.5.22.1 运行管理
3.5.22.1.1 根据设计能力及来水水量,按水解池和好氧池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连续。
3.5.22.1.2 定期监测好氧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使好氧生物池的溶解氧宜控制在2mg/l左右。
3.5.22.1.3 定期监测进﹑出水水质以及水解池pH、氧化还原电位、泥面高度以及好氧池pH、水温、MLSS、MLVSS、SV等工艺控制指标。
3.5.22.1.4 定期通过微生物镜检观察好氧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同时经常观察污泥上清液透明度、颜色、状态、气味等。
3.5.22.1.5 结合来水水质及水量情况,通过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调节措施,科学控制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及泥龄,注意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并及时计算和保存数据,以便积累经验,指导运行。
3.5.22.1.6 因水温、水质、生物反应池工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22.1.7 当生物反应池水温较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
3.5.22.1.8 对于生物反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22.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22.1.10 定期打捞生物反应池上漂浮的浮渣、附着物和清除淤积的死泥,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3.5.22.1.11 注意水解池及好氧池护拦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
3.5.22.1.12 做好监测数据及工艺运行情况记录。
3.5.22.2 安全操作
3.5.22.2.1 遇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水解池和好氧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22.2.2 好氧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22.2.3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22.2.4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22.3 维护保养
3.5.22.3.1 定期放空、清理生物反应池,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通。
3.5.22.3.2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注意观察好氧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脱落情况,并及时检修或更换,防止空气流失及供氧不足,造成能源浪费或反应池内微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3.5.22.3.3 定期对池内外空气管等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22.3. 4 定期对生物反应池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手动阀门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
3.5.22.4 技术指标
表3.5.22.4 水解池运行参数表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pH - 6.5-7.5 -
Eh/mV - 0 -
3.6 二次沉淀池
3.6.1 平流沉淀池
3.6.1.1 运行管理
3.6.1.2 安全操作
3.6.1.3 维护保养
3.6.1.4 技术指标
3.6.2 竖流沉淀池
3.6.2.1 运行管理
3.6.2.2 安全操作
3.6.2.3 维护保养
3.6.2.4 技术指标
3.6.3 辐流沉淀池
3.6.3.1 运行管理
3.6.3.1.1 操作人员应根据池组设置、进水量变化,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
3.6.3.1.2 二沉池内污泥应连续排放,并应定期测定泥面高度,以作为污泥排放的依据。
3.6.3.1.3 操作人员应经常检查吸泥机以及排泥闸阀,保证吸泥管路畅通。
3.6.3.1.4 操作人员应根据本厂污泥的沉淀性能,确定合适的水力表面负荷。
3.6.3.1.5 吸泥机积泥槽内的污物应每月清除一次。
3.6.3.1.6 二沉池长期不用时,应将池内积泥放空。

3.6.3.2 安全操作
3.6.3.2.1 清捞浮渣、清扫堰口时,应采取安全及监护措施。
3.6.3.2.2 当二沉池出水带走大量的悬浮物时,应及时查明原因。
3.6.3.3.3 非操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上吸泥机。

3.6.3.3 维护保养
3.6.3.3.1 二沉池每年应排空一次,进行池底清理以及吸泥机水下部件的检查、维护。
3.6.3.3.2 吸泥机设备长期停置不用时,应将主梁两端加支墩。

3.6.3.4 技术指标
3.6.3.4.1 辐流式二沉池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3.6.3.4.1 辐流式二沉池正常运行参数
池型 表面负荷(m3/m2•h) 停留时间(h) 污泥含水率
辐流式二沉池 0.8~1.2 2.0~4.0 99.2%~99.7%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2月03日 15:51:26
3楼
顶一下!!!!!!!!!!!!!!!!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2月05日 11:28:53
4楼
顶一下!!!!!!!!!!!!!!!!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2月07日 08:14:37
5楼
基于节能降耗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杨凌波1 葛勇涛2 谢继荣2 应启锋2 曾思育1 何苗1
(1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2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
摘要针对污水处理厂的节能减排要求,建立了能够突出节能降耗目标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由稳定达标、节能降耗和优化运行3个维度,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单位能耗、单元能耗、单元物耗、资源回收利用、单位成本、自动化控制水平、设备运行等9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成。研究提出了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定性指标的打分方法,并采用全国污水处理厂数据统计分析、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给出了计算所需的标准值、修正系数、打分等级。将该体系应用于3座污水处理厂,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用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评价,引入绩效评估体系有助于污水处理厂了解自身节能降耗的潜力和途径。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引言
绩效评估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原理,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经营者在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绩效评估在所有企业管理中都有所应用,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情况,发现改善绩效的关键环节。
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与国外相比,在环境条件、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择等方面并不落后,而在运行管理和优化控制方面尚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改进。
在节能减排的大形势下,到“十一五”期末,污水处理行业肩负着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的“减排”任务,而同时还要充分挖掘污水处理的“节能”空间。因此有必要将绩效评估引入污水处理行业,这样既有助于各污水处理厂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发展,又有利于政府实现监管。
过去十年来,为促进给排水服务的高效和优质化,国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在绩效评估领域也形成了一些成果。欧盟大部分国家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强制或自愿地对污水处理企业、污水处理厂进行绩效评估。IWA出版的《污水处理行业绩效指标》一书中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评价指标。
2007年,涅德提等人提出了“城市污水系统环境和经济综合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指标有污染负荷、处理率、成本、能耗、面积利用率等。国内采用标杆管理、平衡计分卡等方法对污水处理行业绩效评估也开展了相应研究,但距离实际应用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于评价体系中的许多指标在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进行评价计算时遇到数据不全、难以取得或未进行记录的问题。另外,现有指标体系更多地集中于水质状况,对节能降耗的体现往往是间接的。
本研究在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工艺不同规模的多座污水处理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其实际运行中数据记录情况和绩效管理需求,建立以节能降耗为目标的绩效评估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最终可以形成相应的数据输入、管理、计算系统,方便污水处理厂进行绩效管理。
1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
1.1评价目标的确定与体系维度的设计
针对污水处理厂“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确定本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价目标为: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
通过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污水处理过程的能耗物耗。与此相应的评价内容则应该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达标、能耗物耗以及相关的运行管理水平。
在确定评价目标的基础上,本研究借鉴已有广泛应用的“平衡计分卡”思想来设计体系的维度。平衡计分卡方法是1992年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开发的,从顾客、财务、内部业务和内部创新与学习四个角度来管理组织的绩效。由于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及服务区域在设计时便基本确定,使得污水处理厂的客户相对固定,因此在客户维度主要考察客户所关心的排放达标率及稳定性。对于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绩效评估体系来说,财务维度主要考察能耗、物耗、成本和资源回收利用。对于内部业务流程维度,由于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的自动化程度和主要耗能设备的运行方式对能耗存在较大影响,所以主要从这两方面人手评价该维度。而由于学习与创新并不直接影响能耗物耗,因此在体系中对此维度不予考虑。
1.2指标体系设计及单指标计算方法。
在维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一般企业绩效评估的需求和污水处理企业的特点,分析得到本研究体系指标设计原则如下:①客观性:能够反映不同工艺、不同规模污水处理厂的能耗物耗普遍特征,体现真正的绩效差异。②可操作性:不同的污水处理厂都能通过该体系进行评估。③激励性:使污水处理厂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持续改进。④信息沟通:评估结果易于反馈于管理。⑤平衡性:短期经营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相一致,即节能降耗和稳定达标并重。根据以上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基于节能降耗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指标,如表1所示。其中定量指标的计算方法也一并列出,定性指标的量化则采用打分法。

指标计算中涉及到的标准值可以来自5个方面:同企业早期结果、同企业战略或规划目标、法律或部门监管目标、其他企业结果和文献参考值。因此本研究给出的标准值主要来自排放标准、2006年全国污水处理厂数据的第20个百分点或平均值、实地调研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工艺的10座污水处理厂最优值、文献调研或专家咨询结果等,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客观性和激励性。
在指标计算时考虑到污水处理和污染物去除过程受到工艺、规模的影响而对能耗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了公平客观比较污水处理厂绩效,需要对指标Ell、E12和E5的标准值进行修正。本研究通过引入修正系数来解决此问题。根据2006年全国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经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咨询获得修正系数的取值,如表2所示。首先确定所属的处理规模范围和处理工艺,然后计算指标E1l的修正系数=a11 Xbll,E12的修正系数=a12×b12,E5的修正系数=a5×b5。

表3列出了指标“存线监测仪器使用维护情况”01 1的评分方法。如果厂内不具备某类仪器,则相应项目不得分。得分在60~75范围的污水处理厂意味着拥有常用仪表,得分75~85的污水处理厂能够监控重要指标,得分85~100的污水处理厂能够进行较全面监控、适用较复杂的自动控制策略。

考虑到提升泵、鼓风机对能耗影响显著,因此012指标主要评价泵房、曝气的自动控制策略。根据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结果,获得控制策略的分级和评分见表4。曝气、提升控制策略得分相加得到012控制策略指标得分。如果采用变频设备,在提升控制策略得分基础上加5分。控制策略应用后的节能潜力越大,得分就越高。需要说明的是,复杂的控制策略除了在降低能耗方面有优势外,能够更合理地控制生化反应环境,有利于降解,在现阶段虽然应用较少,但发展前景广阔。
]
1.3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可知,所有指标取值均为O~100的无量纲数,且分值越高说明绩效越好。采用最简单的等权重加和,即通过计算二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可以得到一级指标的得分,计算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可以得到各维度的得分,类似地可获得污水处理厂总分。根据得分高低,可以比较不同厂之间的总体绩效差异、不同维度差异和单项指标差异。
2案例研究
对三座不同工艺、不同水质水量的污水处理厂2006年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所得结果如下。由于各厂均未进行化学除磷、沼气发电等,不需要计算的指标有E32污泥单元单位污泥药耗和E42能量回收率。表5中空白处是指受研究条件限制该厂数据收集不完整。总体来看,各厂现有数据资料能够支持指标进行计算、评价,该评估体系具有可行性。

分析来看,X厂由于刚刚投入运行,出水不达标现象较为严重;提升和生化单元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污泥处理药耗具有较大的降耗潜力;仪表配置和自控策略应用较好;通过提高提升泵、鼓风机运行效率有望降低能耗。Y厂总体表现最优,其污泥单元仍存在一定节能潜力;需要提高中水产量,加大资源回收利用力度;采用符合自身需求的自控策略,有望进一步降低能耗。Z处理厂受研究条件限制,数据稀缺;从现有指标来看,能耗最低,污泥处理的药耗需加强控制,控制策略、自控水平有待提高。
分维度进行横向比较。首先看稳定达标维度,普遍存在不达标现象,需要针对不达标的项目加强控制,以符合排放标准的要求,特别是X厂。其次看节能降耗维度,Y、Z两厂能耗物耗指标较优,但所有污水处理厂都存在一定的节能降耗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优化运行。最后看优化运行维度,X厂最优,Y、Z两厂需要针对自身需求提高现有监测水平和运行控制能力。
3结论与建议
(1)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节能降耗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估体系。引入该体系有助于污水处理厂了解自身节能降耗的潜力和途径进而实现持续改进,有助于比较不同厂之间的运行绩效进而促进政府的有效监管。
(2)指标体系从稳定达标、节能降耗和优化运行三个维度考察污水处理厂的绩效,在每一维度下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综合文献调研、统计分析、实地调研的结果,给出了一套完整的指标计算和评价方法。
(3)将绩效评估体系应用于三座污水处理厂的评价,各指标具备可操作性,能够体现各厂的绩效差异。案例污水处理厂仍然存在不达标的现象,同时具备较大的节能降耗空间,通过优化运行、加强管理,有望改善绩效。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2月09日 09:00:58
6楼
顶一下!!!!!!!!!!!!!!!!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2月10日 21:15:02
7楼
3.2.3.3 维护保养
3.2.3.3.1 水泵的日常维护保养,应定期检查紧固件、机座、耦合器及导杆,并定期更换易损件。
3.2.3.3.2 定期检查、清扫电控柜,并测试其各种技术性能及水泵电机绝缘,检测泵内保护装置。
3.2.3.3.3 定期检查水泵油室内油质,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处理。
3.2.3.3.4 定期检查水泵泵体密封环,间隙超标时应调整或更换。
3.2.3.3.5 备用泵至少每月运行一次,或吊至干燥通风处。
3.2.3.3.6 应定期检修集水池标尺或液位计及其转换装置。

3.2.3.4 技术指标
3.2.3.4.1 集水井的水位合格率应达到100%。

3.3 沉砂池
3.3.1 平流式沉砂池
平流式沉砂池采用分散性颗粒的沉淀理论设计,只有当污水在沉砂池中的运行时间等于或大于设计的砂粒沉降时间,才能够实现砂粒的截留。因此,沉砂池的池长按照水平流速和污水中的停留时间来确定。由于实际运行中进水的水量及含砂量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变化幅度很大。因此当进水波动较大时,平流式沉砂池的去除效果很难保证。
平流式沉砂池本身不具备分离砂粒上有机物的能力,对于排出的砂粒必须进行专门的砂洗。
根据国外所做的现场测定,平流式沉砂池所沉砂粒的粒径沿沉砂池长度方向变化,且当d<0.6 mm时,砂粒很容易被水流带走。

3.3.1.1 运行管理
3.3.1.1.1 操作人员根据池组的设置与水量变化,应调节沉砂进水闸阀。宜保持沉砂池污水设计流速。
3.3.1.1.2 各类沉砂池均应定时排砂或是联系排砂。
3.3.1.1.3 机械除砂应符合下列规定:
3.3.1.1.3.1除砂机械每日至少运行一次。操作人员应现场监视,发现故障应采取处理措施。
3.3.1.1.3.2除砂设备完成工作后,应将其恢复到待工作状态。
3.3.1.1.4 沉砂池排出的沉砂应及时外运,不宜长期存放。
3.3.1.1.5 清捞出的浮渣应集中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及时清除。
3.3.1.1.6 沉砂池上的电气设备应做好防潮湿,抗腐蚀处理。
3.3.1.1.7 宜每年对沉砂颗粒进行化验分析一次,并对沉砂量进行统计。
3.3.1.1.8 沉沙池每运行两年,应彻底清池检修一次。

3.3.1.2 安全操作
3.3.1.2.1 操作人员应在工作平台上捞浮渣。
3.3.1.2.2 吊抓式除砂设备工作时,下面严禁站人。工作结束后,应将抓斗放在指定位置。
3.3.1.2.3 除砂工作完成后,必须切断现场电源。

3.3.1.3 维护保养
3.3.1.3.1 除砂机的限位装置应每月检修一次。
3.3.1.3.2 应保持排砂管通畅。
3.3.1.3.3 应保持沉沙池及储砂场的环境卫生。

3.3.1.4 技术指标
3.3.1.4.1 平流式沉沙池运行参数:
3.3.1.4.1.1最大流速应为0.3m/s,最小流速应为0.15m/s;
3.3.1.4.1.2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
3.3.1.4.1.3有效水深不应大于1.2m,每格宽度不宜小于0.6m。
3.3.1.4.2 沉砂池内积砂量不应小于每日沉砂量的两倍。
3.3.1.4.3 砂粒中的有机物含量宜小于35%。

3.3.2竖流式沉砂池
3.3.2.1 运行管理
3.3.2.2 安全操作
3.3.2.3 维护保养
3.3.2.4 技术指标
3.3.3 曝气沉砂池
3.3.3.1 运行管理
3.3.3.1.1 操作人员应根据池组的设置情况与水量变化,调节曝气沉砂池的进水闸阀。
3.3.3.1.2 应根据来水量调节曝气沉砂池的空气供给量。
3.3.3.1.3 对于多泵排泥砂的曝气池,根据来水情况,调节泵的启动台数。
3.3.3.1.4 沉砂池排出的砂宜及时外运,不宜长期存放。
3.3.3.1.5 曝气沉砂池的除砂量宜每日统计一次。
3.3.3.1.6 曝气沉砂池每运行二年,宜彻底检修一次。
3.3.3.1.7 曝气沉砂池上的浮渣,宜每周定期清理。

3.3.3.2 安全操作
3.3.3.2.1 未经操作人员允许,任何人严禁上池。
3.3.3.2.2 曝气沉砂池运行中,严禁随意停止曝气。
3.3.3.2.3 吸砂机在运行时,不得多人同时上吸砂机。


3.3.3.3 维护保养
3.3.3.3.1 宜每日检查吸砂机的液压站油位。
3.3.3.3.2 宜每日检查电机轴承及减速机。
3.3.3.3.3 宜保持曝气沉砂池及洗砂间的环境卫生。

3.3.3.4 技术指标
3.3.3.4.1 砂粒中有机物的含量应小于35%。
3.3.4 钟式沉砂池
3.3.4.1 运行管理
3.3.4.1.1 新投入使用或长期停运后重新启用,须对机械部分、电气部分、自控部分进行全部检查,确保符合使用要求,才能投入正常使用。
3.3.4.1.2 操作人员根据池组的设置与水量变化,应调节沉砂池进水闸阀,保持各池进水量相等。
3.3.4.1.3 根据污水中含砂量及含砂量变化情况,应合理设置排砂时间和排砂间隔时间。
3.3.4.1.4 操作人员宜经常检查从沉砂池中排出的砂粒情况,合理设置搅拌器叶片的转速。
3.3.4.1.5 操作人员应每日检查一次排砂量,发现排砂量发生明显变化应采取处理措施。
3.3.4.1.6 操作人员宜每日一次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3.4.1.7 搅拌器应保持连续运转状态。
3.3.4.1.8 沉砂池排出的沉砂应及时外运,不宜长期存放。

3.3.4.2 安全操作
3.3.4.2.1 设备维护保养和检修时,应将控制开关置于“OFF”档,并切断现场电源,悬挂“禁止送电”指示牌。-
3.3.4.2.2 设备所使用的润滑剂应符合说明书的要求,不得随意替代。
3.3.4.2.3 操作人员在每日巡视中,发现有异常振动、噪音时,应及时停止异常设备运转,并申请维修。

3.3.4.3 维护保养
3.3.4.3.1 维护人员宜每日对搅拌器运转状态和排砂系统运转进行观察一次。
3.3.4.3.2 搅拌浆的回转轴承应每周加注一次油脂。
3.3.4.3.3 电机减速箱输出轴与搅拌浆轴之间减速机构,应每周加注一次油脂(皮带传动除外)
3.3.4.3.4 其它部位润滑宜每月检查一次,根据设备说明书要求定期换油。
3.3.4.3.5 每年应对设备紧固件全面检查、紧固一次。
3.3.4.3.6 应保持沉砂池及贮砂桶周围的环境卫生。
3.3.4.3.7 每年应对电气绝缘,电气安全装置进行检查一次。
3.3.4.3.8 每季度宜对储气罐安全阀检查一次,确保能够正常启用。
3.3.4.3.9 采用气体提砂的沉砂池,应定期检查鼓风机过滤芯堵塞情况,必要时及时更换。

3.3.4.4 技术指标
3.3.4.4.1 搅拌器叶片转速宜保持设备说明书推荐值,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3.3.4.4.2 砂砾中的有机物含量宜小于35%。

3.3.5 滗式沉砂池
3.3.5.1 运行管理
3.3.5.2 安全操作
3.3.5.3 维护保养
3.3.5.4 技术指标
3.4 初沉池
3.4.1 平流沉淀池
3.4.1.1 运行管理
3.4.1.1.1 操作人员应根据进水量的情况,调节初沉池的运行组数。
3.4.1.1.2 初沉池应及时排泥。
3.4.1.1.3 操作人员应根据初沉池的浮渣情况,及时清除浮渣。
3.4.1.1.4 采用进水渠配水的初沉池应每年清砂一次。
3.4.1.1.5 应定期清理初沉池的出水堰板。

3.4.1.2 安全操作
3.4.1.2.1宜及时清除刮泥机运行范围内及轨道上的杂物及冰雪。
3.4.1.2.3清捞浮渣、清理堰板时,应采取安全监护措施。
3.4.1.2.4刮泥机在运行时,不得多人同时上机。

3.4.1.3 维护保养
3.4.1.3.1 应定期检查刮泥机及浮渣刮板、行走胶轮及轴承状况,及时加润滑油脂。
3.4.1.3.2 应定期检查液压系统。

3.4.1.4 技术指标
3.4.2 竖流沉淀池
3.4.2.1 运行管理
3.4.2.2 安全操作
3.4.2.3 维护保养
3.4.2.4 技术指标
3.4.3 辐流沉淀池
3.4.3.1 运行管理
3.4.3.1.1 操作人员应根据池组设置、进水量变化,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
3.4.3.1.2 操作人员应根据本厂不同季节(温度)的污水特征,摸索出水力表面负荷应控制的最佳范围。
3.4.3.1.3 辐流式初沉池的刮泥机宜连续运行。
3.4.3.1.4 刮泥机待修或长期停机时,应将池内污泥放空。
3.4.3.1.5 辐流式初沉池排泥宜间歇进行,但应注意间歇时间不宜过长,尚应根据污泥沉降性能、泥面高度、泥量等确定排泥的频率和时间,。
3.4.3.1.6 操作人员应经常检查浮渣斗和排渣管道的排渣情况,并及时清除浮渣。
3.4.3.1.7 操作人员应经常从排泥管路上的取样口取样观察污泥的颜色。
3.4.3.1.8 采用泵房排泥工艺时,可按本规程3.2的有关规定执行。

3.4.3.2 安全操作
3.4.3.2.1 清捞浮渣、清扫堰口时,应采取安全及监护措施。
3.4.3.2.2 采用泵房排泥工艺时,污泥泵房内应保持良好通风。
3.4.3.2.3 刮泥机在运行时,不得多人同时上刮泥机。

3.4.3.3 维护保养
3.4.3.3.1 初沉池应每年排空一次,清理底部积砂及检查刮泥机水下部件等。
3.4.3.3.2 应定期检修刮泥机的行走轮、刮板和浮渣板。
3.4.3.3.3 排泥管路应每月冲洗一次。
3.4.3.3.4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除出水三角堰堰口处的浮渣。

3.4.3.4 技术指标
3.4.3.4.1 辐流式初沉池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3.4.3.4.1 辐流式初沉池正常运行参数
池型 表面负荷(m3/m2•h) 停留时间(h)
辐流式初沉池 2~4 1.0~2.0

3.4.4 斜板(管)沉淀池
3.4.4.1 运行管理
3.4.4.1 多个沉淀池并联运行时,均匀分配水量,保证相同的沉淀效果。
3.4.4.2 定期观察沉淀池的沉淀效果,检查各管道附件、排泥刮渣装置是否正常。
3.4.4.3 定期观察出水堰堰口是否保持水平,各堰出流是否均匀,堰口是否堵塞。
3.4.4.4 根据进水量、原水负荷、排泥浓度、泥层高度等参数,调节污泥排放量。
3.4.4.5 进水水质异常时,建议停运斜管沉淀池。
3.4.4.2 安全操作
3.4.4.2.1 清捞浮渣,清扫堰口时,应采取安全及监护措施。
3.4.4.2.2 现场操作应与中控室操作配合进行。
3.4.4.2.3 对斜管沉淀池的定期清洗及其他维护保养须两人以上共同完成。
3.4.4.3 维护保养
3.4.4.3.1 对设备进行润滑和维修应按生产厂家的设备维护说明定期进行。
3.4.4.2.2 定期对斜板(斜管)和池体进行冲刷。
3.4.4.2.3 定期对斜管沉淀池及泥位探头、刮泥机减速装置、排泥泵等附属设备进行检修。
3.4.4.4 技术指标
3.4.4.4.1 正常运行参数如下:
表3.4.4.1
停留时间(min) 排泥周期(min) 排泥时间
(min) 污泥浓度(kg/m3) 污泥含水率
16~25 20~26 1.5~2.5 0.458~0.486 〉97.5%
3.5 生物反应池
3.5.1 传统推流法
3.5.1.1 运行管理
3.5.1.1.1 根据设计能力及来水水量,按生物反应池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连续。
3.5.1.1.2 定期监测曝气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生物反应池的溶解氧宜控制在2mg/l左右。
3.5.1.1.3 定期监测进﹑出水水质以及生物反应池pH、水温、MLSS、MLVSS、SVI等工艺控制指标。
3.5.1.1.4 定期通过微生物镜检观察生物反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同时经常观察污泥上清液透明度、颜色、状态、气味等。
3.5.1.1.5 结合来水水质及水量情况,通过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调节措施,科学控制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及泥龄,注意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并及时计算和保存数据,以便积累经验,指导运行。
3.5.1.1.6 因水温、水质、生物反应池工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1.1.7 当生物反应池水温较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
3.5.1.1.8 对于生物反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1.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1.1.10 定期打捞生物反应池上漂浮的浮渣、附着物和清除淤积的死泥,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3.5.1.1.11 注意曝气池护拦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
3.5.1.1.12 做好监测数据及工艺运行情况记录。

3.5.1.2安全操作
3.5.1.2.1 遇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生物反应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1.2.2 生物反应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1.2.3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1.2.4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1.3 维护保养
3.5.1.3.1 定期放空、清理生物反应池,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通。
3.5.1.3.2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注意观察曝气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脱落情况,并及时检修或更换,防止空气流失及供氧不足,造成能源浪费或反应池内微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3.5.1.3.3 定期对池内外空气管等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1.3.4 定期对生物反应池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手动阀门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

3.5.1.4 技术指标
表3.5.1.4 运行参数表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2~0.5 -
泥龄 d 5~15 -
回流比 % 25~75 -
MLSS mg/l 1500~3000 -
停留时间 h 4-8 -
pH 6-9 -

3.5.2 吸附再生法
3.5.2.1 运行管理
3.5.2.1.1 根据设计能力及来水水量,按吸附池和再生池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连续。
3.5.2.1.2 定期监测吸附池和再生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吸附池和再生池的溶解氧宜控制在2mg/l左右。
3.5.2.1.3 定期监测进﹑出水水质以及吸附池和再生池的pH、水温、MLSS、MLVSS、SV等工艺控制指标。
3.5.2.1.4 定期通过微生物镜检观察吸附池和再生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同时经常观察污泥上清液透明度、颜色、状态、气味等。
3.5.2.1.5 结合来水水质及水量情况,通过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调节措施,科学控制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及泥龄,注意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并及时计算和保存数据,以便积累经验,指导运行。
3.5.2.1.6 因水温、水质、吸附池和再生池工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2.1.7 当反应池水温较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再生池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
3.5.2.1.8 对于反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2.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2.1.10 定期打捞吸附池和再生池上漂浮的浮渣、附着物和清除淤积的死泥,及时清除吸附池和再生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3.5.2.1.11 注意生物池护拦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
3.5.2.1.12 做好监测数据及工艺运行情况记录。

3.5.2.2 安全操作
3.5.2.2.1 遇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吸附池和再生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2.2.2 再生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2.2.3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2.2.4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2.3 维护保养
3.5.2.3.1 定期放空、清理生物反应池,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通。
3.5.2.3.2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注意观察曝气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脱落情况,并及时检修或更换,防止空气流失及供氧不足,造成能源浪费或反应池内微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3.5.2.3.3 定期对池内外空气管等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2.3.4 定期对空气管路上的附属电动、手动阀门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

3.5.2.4 技术指标
表3.5.2.4 运行参数表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2-0.5 -
泥龄 d 5-15 -
回流比 % 50-150 -
MLSS mg/l 1500~3000(吸附段)
4000~10000(再生段)


停留时间 h 0.5-1(吸附段)
1.5-3(再生段) -
pH - 6-9 -

3.5.3 阶段曝气法

3.5.3.1 运行管理
3.5.3.1.1 根据设计能力及来水水量,按照工艺运行需要,确定多点进水位置及进水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连续。
3.5.3.1.2 定期监测曝气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生物反应池的溶解氧宜控制在2mg/l左右。
3.5.3.1.3 定期监测进﹑出水水质以及生物反应池pH、水温、MLSS、MLVSS、SVI等工艺控制指标。
3.5.3.1.4 定期通过微生物镜检观察反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同时经常观察污泥上清液透明度、颜色、状态、气味等。
3.5.3.1.5 结合来水水质及水量情况,通过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调节措施,科学控制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及泥龄,注意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并及时计算和保存数据,以便积累经验,指导运行。
3.5.3.1.6 因水温、水质、生物反应池工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3.1.7 当生物反应池水温较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
3.5.3.1.8 对于生物反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3.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3.1.10 定期打捞生物反应池上漂浮的浮渣、附着物和清除淤积的死泥,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3.5.3.1.11 注意曝气池护拦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
3.5.3.1.12 做好监测数据及工艺运行情况记录。
3.5.3.2 安全操作
3.5.3.2.1 遇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反应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3.1.2 反应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3.1.3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3.1.4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3.3 维护保养
3.5.3.3.1 定期放空、清理生物反应池,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通。
3.5.3.3.2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注意观察曝气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脱落情况,并及时检修或更换,防止空气流失及供氧不足,造成能源浪费或反应池内微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3.5.3.3.3 定期对池内外空气管等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3.3.4 定期对生物反应池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手动阀门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

3.5.3.4 技术指标
表3.5.3.4 运行参数表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2-0.5
泥龄 d 5-15
回流比 % 25-75
MLSS mg/l 2000-3500
停留时间 h 3-5
pH 6-9


3.5.4 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法
3.5.4.1 运行管理
3.5.4.1.1 根据设计能力及来水水量,按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沉淀池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连续。
3.5.4.1.2 定期监测混合曝气沉淀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生物反应池的溶解氧宜控制在2mg/l左右。
3.5.4.1.3 定期监测进﹑出水水质以及生物反应池pH、水温、MLSS、MLVSS、SVI等工艺控制指标。
3.5.4.1.4 定期通过微生物镜检观察反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同时经常观察污泥上清液透明度、颜色、状态、气味等。
3.5.4.1.5 结合来水水质及水量情况,通过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调节措施,科学控制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及泥龄,注意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并及时计算和保存数据,以便积累经验,指导运行。
3.5.4.1.6 因水温、水质、生物反应池工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4.1.7 当生物反应池水温较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
3.5.4.1.8 对于生物反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4.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4.1.10 定期打捞生物反应池上漂浮的浮渣、附着物和清除淤积的死泥,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3.5.4.1.11 注意曝气池护拦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
3.5.4.1.12 做好监测数据及工艺运行情况记录。

3.5.4.2 安全操作
3.5.4.2.1 机械曝气叶轮不得脱离水面,叶片不得被异物堵塞。
3.5.4.1.2 遇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沉淀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4.1.3 合建式完全混合曝气沉淀池曝气区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4.1.4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4.1.5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4.3 维护保养
3.5.4.3.1 鼓风曝气时,应定期放空、清理曝气池,清通曝气头、检修曝气装置。
3.5.4.3.2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注意观察曝气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脱落情况,并及时检修或更换,防止空气流失及供氧不足,造成能源浪费或反应池内微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3.5.4.3.3 定期对池内外空气管等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4.3.4 定期对合建池曝气区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手动阀门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

3.5.4.4 技术指标
表3.5.4.4 运行参数表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2~0.5 -
泥龄 d 5~15 -
回流比 % 25~100 -
MLSS mg/l 2500-4000 -
停留时间 h 3-5 -
pH 6-9 -

3.5.5 AO法(厌氧/好氧法)
3.5.5.1 运行管理
3.5.5.1.1 应根据曝气池来水情况,调节曝气池各池的水量和空气量的分配。
3.5.5.1.2 采用A -O工艺的曝气池,应定期监测缺氧段、好氧段的溶解氧。
3.5.5.1.3 采用A -O工艺的曝气池应定期检查曝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主要通过颜色、气味和微生物镜检来检查,同时进行曝气池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污泥容积指数等指标来反馈和指导工艺。
3.5.5.1.4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排放曝气空气管中的存水。
3.5.5.1.5 对于曝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5.1.6 对于曝气池缺氧段可能存在的浮渣,应及时进行清理。

3.5.5.2 安全操作
3.5.5.2.1 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曝气池上的过道上的积水或积雪。

3.5.5.3 维护保养
3.5.5.3.1 对于A/O工艺的厌氧段的搅拌器应定期维修和检修。
3.5.5.3.2 宜每3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清理、调节曝气头,并对空气管进行防腐。
3.5.5.3.3 曝气池内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和手动阀门,宜定期进行维护和维修。
3.5.5.4 技术指标
3.5.5.4.1 泥龄以除磷为主要目的的工艺:泥龄4~6天

3.5.6 A2/O法(厌氧/缺氧/好氧法)
3.5.6.1 运行管理
3.5.6.1.1 对于多个并联的曝气池,应根据曝气池的来水量,调节曝气池的运行组数。
3.5.6.1.2 采用A2/O工艺的曝气池应严格控制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的溶解氧,并应定期监测这三段的溶解氧。
3.5.6.1.3 采用A2/O工艺的曝气池应定期检查曝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主要通过颜色、气味和微生物镜检来检查,同时检测曝气池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计算污泥容积指数来反馈和指导工艺。
3.5.6.1.4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排放曝气空气管中的存水。
3.5.6.1.5 对于曝气池出现的泡沫,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措施。
3.5.6.1.6 对于曝气池缺氧段可能存在的浮渣,应及时进行清理。

3.5.6.2 安全操作
3.5.6.2.1 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曝气池上的过道上的积水或积雪。
3.5.6.3 维护保养
3.5.6.3.1 对于厌氧段和缺氧段的搅拌器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3.5.6.1.2 宜每3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清理、调节曝气头,并对空气管进行防腐。
3.5.6.1.3 曝气池内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和手动阀门,宜定期进行维护和维修。
3.5.6.4 技术指标
3.5.6.4.1 以去除氨氮为主要目的的工艺,泥龄宜8~12天;以除磷为主要目的的工艺,泥龄宜保持4~6天。
3.5.7 倒置A2/O法
3.5.7.1 运行管理
3.5.7.1.1 对于多个并联的曝气池,应根据曝气池的来水量,调节曝气池的运行组数。
3.5.7.1.2 对于分点进水的曝气池,应合理分配不同点的进水量。
3.5.7.1.3 采用倒置A2/O工艺的曝气池应严格控制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的溶解氧,并应定期监测这三段的溶解氧。
3.5.7.1.4 采用倒置A2/O工艺的曝气池应定期检查曝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主要通过颜色、气味和微生物镜检来检查,同时监控曝气池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计算污泥容积指数等指标来反馈和指导工艺。
3.5.7.1.5 根据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应通过调控剩余污泥的排放量来控制曝气池的泥龄。
3.5.7.1.6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排放曝气空气管中的存水。
3.5.7.1.7 对于曝气池出现的泡沫,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7.2 安全操作
3.5.7.2.1 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曝气池上的过道上的积水或积雪。

3.5.7.3 维护保养
3.5.7.3.1 对于厌氧段和缺氧段的搅拌器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3.5.7.3.2 宜每3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清理、调节曝气头,并对空气管进行防腐。
3.5.7.3.3 曝气池内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和手动阀门,宜定期进行维护和维修。

3.5.7.4 技术指标
3.5.7.4.1 以去除氨氮为主要目的的工艺,泥龄宜8~12天;以除磷为主要目的的工艺,泥龄宜保持4~6天。

3.5.8 填料A2/O法
3.5.8.1 运行管理
3.5.8.1.1 对于多个并联的曝气池,应根据曝气池的来水量,调节曝气池的运行组数。
3.5.8.1.2 对于分点进水的曝气池,应合理分配不同点的进水量。
3.5.8.1.3 采用填料A2/O工艺的,应严格控制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的溶解氧,并应定期监测这三段的溶解氧。
3.5.8.1.4 应定期检查曝气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主要通过颜色、气味和微生物镜检来检查,同时进行曝气池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的测定,计算污泥容积指数等指标来反馈和指导工艺。
3.5.8.1.5 根据考核出水水质的情况,通过调控剩余污泥的排放来调控曝气池的泥龄。
3.5.8.1.6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排放曝气空气管中的存水。
3.5.8.1.7 对于曝气池出现的泡沫,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措施。
3.5.8.1.8 对于曝气池内的添加的填料,无论附着型的或自由浮动的,应定期检查其腐蚀情况和堵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更换。

3.5.8.2 安全操作
3.5.8.2.1 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曝气池上的过道上的积水或积雪。

3.5.8.3 维护保养
3.5.8.3.1 对于厌氧段和缺氧段的搅拌器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3.5.8.1.2 宜每3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清理、调节曝气头,并对空气管进行防腐。
3.5.8.1.3 曝气池内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和手动阀门,宜定期进行维护和维修。
3.5.8.1.4 对于增设填料回流装置的泵等,要进行定期维护。
3.5.8.1.5 对于悬浮型或附着型的调料,在曝气池增设挡墙或丝网的,宜定期检查其腐蚀和磨损情况,并及时维修。

3.5.8.4 技术指标
3.5.8.4.1 根据各工艺的具体要求进行填料的投加。
3.5.9 AB法(高负荷吸附再生法)
3.5.9.1 运行管理
3.5.9.1.1 运行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AB法工艺的原理、特点,掌握本厂的详细工艺流程、工艺运行参数及处理设施、设备的性能特点、技术参数等。
3.5.9.1.2 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本岗位设备、设施的运行要求及其操作规程,设备维修人员必须掌握机电设备的性能、特点,具有维护、修理技能。
3.5.9.1.3 操作人员应定时到现场巡视生物池、设备、仪表等的运行状况。
3.5.9.1.4 各工段前应立标识牌,各值班点、机房内张贴工艺流程图、设备操作规程等。
3.5.9.1.5 运行操作人员应准确地填写运行记录,运行管理人员依此分析工艺运行的可靠性,总结运行经验。
3.5.9.1.6 各段并联运行的池子,通过调节配水闸阀使其进水均匀、负荷相等。
3.5.9.1.7 日常工艺控制,主要考虑两段曝气池的污泥负荷、污泥浓度、污泥龄、剩余污泥量、污泥回流比(量)、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参数。
3.5.9.1.7.1 A段曝气池污泥负荷一般控制在2~6kgBOD5/kgMLSS•d, B段曝气池的污泥负荷一般控制在0.15~0.3 kgBOD5/kgMLSS•d。另外,污泥负荷与温度有关,夏季温度高时,污泥负荷可高一些,冬季温度低时,可低一些。
3.5.9.1.7.2 A段曝气池内污泥浓度MLSS一般控制在 2000mg/L~3000mg/L。B段曝气池的污泥浓度MLSS一般控制在2000mg/L~4000mg/L,
3.5.9.1.7.3 污泥龄是新增污泥在曝气池中平均停留时间。A段污泥龄短,一般为0.3~0.5d。B段污泥龄较长,一般15~20d。
3.5.9.1.7.4 A段、B段曝气池每天必须排放一定数量的剩余污泥。A段剩余污泥的排放最好以MLSS控制,B段剩余污泥的排放最好以生物量SRT控制。
3.5.9.1.7.5 A段污泥回流比为50%左右,B段污泥回流比为50%~100%。回流量可通过回流比计算。
3.5.9.1.7.6 A段曝气池可以根据要求及进水水质实行好氧或缺氧运行。B段曝气池出水端溶解氧一般控制为2~3mg/L。
3.5.9.1.7.7 A段曝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B段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2~4h。
3.5.9.1.8 检测人员要对进出水水质、污泥指标定期做出监测。
3.5.9.1.9 工艺管理人员应每天对活性污泥状态及生物相进行观察。
3.5.9.1.10 运行管理人员根据检测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对各段运行状况良好与否做出判断。
3.5.9.1.11 发现二次沉淀池有污泥膨胀上浮的现象,及时查找原因,给予解决。
3.5.9.1.12 曝气池运行中,会有泡沫问题,应及时分析处理。
3.5.9.1.13 A段的BOD5去除率可根据污泥负荷和运行方式进行调节。
3.5.9.1.14 AB法工艺A段的运行效果对B段的影响较大,应进行适当控制,以满足B段活性污泥法运行的要求。
3.5.9.1.15 当进水水质污染负荷长期低于设计值时,为降低运行费用,可使污水超越A段直接进入B段运行。
3.5.9.1.16 曝气量的调整,应兼顾全局。既要满足A、B两段生物池的需氧量,又要兼顾鼓风曝气系统的能力,还要尽可能降低能耗。
3.5.9.1.17 AB法工艺原理及过程复杂,工艺调整时,应做好预案。
3.5.9.2 安全操作
3.5.9.2.1 岗位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应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5.9.2.2 为保证安全运行,管理人员制定各种设施、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及防触电、防溺水、防高空堕落等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并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执行。
3.5.9.2.3 工作人员应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上岗。
3.5.9.2.4 清洗曝气管路,操作人员要穿、戴防护服。
3.5.9.2.5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启闭非本岗位机电设备,避免造成事故。
3.5.9.2.6 雨、雪天,及时清除构筑物走道上积水或雨雪,操作人员现场操作或巡查,要穿防滑雨靴,确保人身安全。
3.5.9.2.7 构筑物护栏及扶梯应结实可靠,且在构筑物上悬挂警示牌,并配备救生圈、安全绳等救生装置。
3.5.9.2.8 对深井等不常通风处的设施进行维修、清理时,要先进行通风处理,维修人员要穿戴防护服,且与外面的人保持联系。
3.5.9.2.9 操作人员启闭电器开关时,应按电工操作规程进行。
3.5.9.2.10 保证设备急停开关完好,突发事故时,立即关闭急停开关,防止事故扩大。
3.5.9.2.11 各种设备维修时必须断电,并且在开关处悬挂维修标牌后,方可操作。
3.5.9.2.12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正在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及带电部位、润滑部位。
3.5.9.2.13 确保污泥消化及沼气系统的安全、可靠,沼气区严禁明火。
3.5.9.2.14 污水厂全体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3.5.9.3 维护保养
3.5.9.3.1 对风机或表曝机进行定期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及时检修、维护曝气系统。
3.5.9.3.2 每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清通曝气头,检修曝气装置。
3.5.9.3.3 对构筑物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及防腐处理,及时修复更换损坏的设备。
3.5.9.3.4 长期不用的膜片曝气器,防止太阳曝晒老化。
3.5.9.3.5 曝气池的浮渣,应及时清除。浮渣捞出后,要与栅渣等一并清理处理。
3.5.9.3.6 曝气池放空时,应注意先降水再放空,以免漂池。
3.5.9.3.7 经常检查曝气池的搅拌器、推进器,确保正常运转。
3.5.9.3.8 定期校准溶氧仪。
3.5.9.3.9 AB工艺复杂,必须保证自控系统正常。
3.5.9.3.10 仪器、仪表必须做到每日巡视检查、定期清洗、校验与标定。
3.5.9.3.11 定期做闸阀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润滑油润滑。
3.5.9.3.12 运行管理人员保持电器元件良好的接触,使之安全正常运行。
3.5.9.3.13 相同设备使用与备用要交替运行。
3.5.9.3.14 救生圈、安全绳等救生用品及消防器材要定期进行检查、更换。
3.5.9.4 技术指标
3.5.9.4.1 A段、B段工艺控制参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3.5.9.4.1
工艺运行参数 A段 B段
污泥负荷Ns(kgBOD5/kgMLSS•d) 3~4(2~6) 0.15~0.3(<0.15)
污泥浓度MLSS(mg/L) 2000~3000(1500~2000) 2000~4000(3000~4000)
污泥龄SRT(d) 0.4~0.7(0.3~0.5) 15~20(10~25)
水里停留时间HRT(h) 0.5~0.75 2.0~6.0
污泥回流比(%) <70(20~50) 50~100
溶解氧DO(mg/L) 0.3~0.7(0.2~1.5) 2~3(1~2)
污泥指数SVI(ml/g) 60~90 70~100
沉淀池沉淀时间(h) 1~2 2~4
沉淀池表面负荷q(m3/m2.h) 1~2 0.5~1.0
污泥含水率 98%~98.7% 99.2%~99.6%
注:括号内数据供参考
3.5.9.4.2 AB工艺的处理效果要达到BOD5去除率大于92%、SS去除率大于90%、COD去除率大于85%。
3.5.10 传统SBR法
3.5.10.1 运行管理
3.5.10.1.1 根据设计能力,按时间序列,调节各池进水水量,使各池均匀配水,负荷基本相同。
3.5.10.1.2 由于各反应池在运行中相同时间处于不同状态下,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时间设定,达到各反应池运行状态稳定,在时间交替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鼓风机工况不断变化,工艺管理人员一定要掌握风量、风压之间的关系,在风机允许的范围内设计曝气池数和气量控制点,保证风机安全。
3.5.10.1.3 根据进水水质、水量,调整反应周期,确定每个周期内的曝气、搅拌、沉淀、滗水时间的分配。
3.5.10.1.4 应根据进水量,进出水水质进行F/M、SRT、HRT、DO、 C:N:P等工艺参数分析计算,合理控制MLVSS,调控工艺。
3.5.10.1.5 反应池溶解氧宜为:曝气段为2-3mg/L;搅拌段DO<0.5mg/L时认为达到了厌氧、缺氧功能。
3.5.10.1.6 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应根据泥龄、污泥负荷、污泥浓度和沉降比等因素来具体确定,以保持处理效果的稳定。
3.5.10.1.7 根据工艺运行情况,适时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味等,并定时测试和计算反映污泥特性的有关项目。
3.5.10.1.8 因水温、进水水质、生物反应池运行方式,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发生污泥膨胀应分析原因,可采取剩余污泥排放等适当措施恢复正常。发生污泥上浮应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降低污泥龄SRT,控制硝化,以达到控制反硝化的目的。
3.5.10.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器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10.1.10 生物反应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观察泡沫颜色,进行镜检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恢复正常。
3.5.10.1.11 操作及工艺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检查构筑物、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5.10.2安全操作
3.5.10.2.1 曝气时注意风机的各参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5.10.2.2 对于工艺构筑物上的金属护栏和钢盖板走道要注意雷雨天避免雷击。
3.5.10.2.3 雪天、雨天注意防滑,应及时清除生反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操作人员巡视和工作的安全。
3.5.10.2.4 生物反应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10.2.5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10.3维护保养
3.5.10.3.1 应及时清除反映池内浮渣。
3.5.10.3.2 定期清洗、检修、更换曝气膜,放空清理反应池。
3.5.10.3.3 定期清除部分死角淤积的死泥。
3.5.10.3.4 定期、定量排气,保持供气通畅。
3.5.10.3.5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及时检修,防止空气流失及供养不足,造成能源浪费。
3.5.10.3.6 定期对池内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10.3.7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

3.5.10.4技术指标
污泥龄
d 水力停留时间h SV
% MLSS mg/L 污泥负荷 容积负荷 BOD5/
CODCR BOD5/
T-N BOD5/
T-P BOD去除率%
KgBOD/KgMLSS.d KgBOD/m3.d
20~30 18~36 20~30 高水位:3000
低水位:6000 0.05~0.15 0.15~0.25 0.5 4.5 36 75~98
表3.5.10.4
3.5.11 DAT-IAT法(连续进水周期出水处理法)
3.5.11.1 运行管理
3.5.11.1.1 DAT-IAT工艺为基于SBR法的改良工艺,主要按照时序控制运行,合理调整运行周期和控制运行周期的稳定,才能确保污水的处理效果和出水水质的达标排放。因此,控制运行周期为DAT-IAT法至关重要的因素。
3.5.11.1.2 反应池应通过调整污泥负荷、溶解氧、污泥泥龄或污泥浓度来进行工艺参数的控制。
3.5.11.1.3 在入流水质、水量及环境因素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剩余污泥量排放是工艺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项操作。污泥排放量可根据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浓度来确定。
3.5.11.1.4 回流污泥系统的控制应根据入流污水量调整。当入流污水量相对恒定时,可保持回流量不变;当入流污水量波动较大时,可保持恒定的回流比。
3.5.11.1.5 运行人员要加强巡查,通过观察污泥的颜色、气味、状态和沉淀状况等,判断运行状况,并结合化验室监测数据和活性污泥生物相的观察结果,调整运行工艺控制。
3.5.11.1.6 当反应池发生泡沫、污泥膨胀或污泥上浮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调整系统运行工况,恢复正常。
3.5.11.1.7 及时、详细地做好运行纪录,既是保证系统连续正常运转的必要,也是重要的技术资源的积累。
3.5.11.1.8 及时清捞反应池的浮渣,并保持池体走道上的清洁。
3.5.11.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DAT反应池吹湿管放气阀中的存水,放完后立即关闭放水闸阀。IAT池的吹湿管放气阀经常处于常开状态。

3.5.11.2 安全操作
3.5.11.2.1 冬季应做好各环节的管道、阀门的防冻工作。
3.5.11.2.2 池上巡视和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护。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池走道上的积水或冰雪。
3.5.11.2.3 电动设备启动时要检查电压和电流;维护和维修时,要切断电源并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做好安全监护工作。
3.5.11.2.4 对池上的电缆桥架、控制柜(箱),经常进行检查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3.5.11.3 维护保养
3.5.11.3.1 应每三年放空、清理曝气池一次,检修曝气头、气路管道和阀门、DAT和IAT的联通阀、污泥回流管线等。
3.5.11.3.2 对生物反应池上的仪表应按设备要求定期进行养护和校准。
3.5.11.3.3 应按照设备要求定期对滗水器进行清洁和维护检查。对虹吸式滗水器要做漏气检查,机械式滗水器要进行设备性能检查。
3.5.11.4 技术指标
3.5.11.4.1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045 -
泥龄 d 25 -
回流比 % 400 -
MLSS mg/l 5000 DAT池4500mg/l,IAT池5500mg/l-
停留时间 h 10-14 -
SVI 150 -

3.5.12 CAST法 (周期循环延时曝气池)
3.5.12.1 运行管理
3.5.12.1.1 根据来水量,投运相应的CAST池,尽量保持恒水位运行。
3.5.12.1.2 CAST工艺属间歇进水运行方式,应定期通过调整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浓度等方式进行工艺控制。
3.5.12.1.3 CAST反应池属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为保证同时硝化反硝化的效果,可根据曝气的不同阶段合理调节溶解氧范围,初段宜控制在0.5~1.0mg/l,后段应大于1.0mg/l,曝气末段溶解氧应大于2.0mg/l,但最高不宜超过4.0mg/l,进水浓度较低时,不宜超过3.0mg/l。
3.5.12.1.4 剩余污泥排放量根据污泥龄、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浓度等参数确定,保持池内微生物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根据剩余污泥泵的流量和调节时间或流量计来控制排放量。
3.5.12.1.5 混合液污泥回流至选择区,污泥回流量根据回流污泥泵的流量和调节开启时间或流量计来控制,回流比宜控制在20%~35%。
3.5.12.1.6 应经常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污泥的颜色、状态、气味、上清液透明度等,并定期测试和计算反映污泥特性的相关项目。
3.5.12.1.7 因水温、水质或CAST池运行方式的变化引起活性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12.1.8 如空气释放阀为人工控制的,操作人员在曝气停止时,应及时开启放空阀,排放曝气系统中的余气,防止余曝。
3.5.12.1.9 操作人员应定期排放曝气系统冷凝水,待排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闸阀。
3.5.12.1.10 CAST池产生泡沫或者浮渣时,应及时分析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2.1.11生物选择池应定期开启水下搅拌器或者曝气器,防止回流污泥沉积于池底过久而腐化。
3.5.12.1.12 CAST工艺自动化水平较高,应根据进出水状况及工艺需要适时调整DO、曝气时间、曝气强度、撇水深度等工艺控制参数,同时加强对自控系统的检查、更新和维护。

3.5.12.2 安全操作
3.5.12.2.1 遇雨、雪天气,应定期清除生物池走道上的积水或冰雪。
3.5.12.2.2 CAST池上应配备救生圈等安全救生设施。
3.5.12.2.3 CAST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12.2.4 非操作人员,未经允许严禁上池。

3.5.12.3 维护保养
3.5.12.3.1 生物选择池若选择搅拌器混合,搅拌器叶片应定期检查,清理叶片上的缠绕物。
3.5.12.3.2 CAST池应每年放空、清理一次,检修曝气装置,更换损坏的曝气膜(头)。
3.5.12.3.3 撇水器丝杆每三个月加注润滑脂一次。
3.5.12.3.4 进出水闸门丝杆每月加注润滑脂一次。
3.5.12.3.5 由于CAST工艺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要求高,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对参与自控运行的机电设备及仪表的维护保养频次。
3.5.12.3.6 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每年检查一次,并更换其油室润滑油。
3.5.12.3.7 溢流闸门等电动和手动闸门定期开关闭一次,丝杆加注润滑脂。
3.5.12.3.8 每周清洗现场水分析仪表1~2次,三个月标定一次,仪表易损部件应根据使用寿命及时更换。

3.5.12.4 技术指标
表3.5.12.4 CAST反应池正常运行参数
序 号 运 行 控 制 指 标 控 制 参 数
1 运行周期(h) 4~6
2 曝气时间(h) 1~3
3 混合液污泥浓度(g/l) 3~5.5
4 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0.070~0.18
5 污泥龄(d) 12~25
6 回流比(%) 20~35

3.5.13 UNITANK法(交替式生物处理法)
3.5.13.1 运行管理
3.5.13.1.1 日常运行管理:
为使用好LUCASL/UNITANK的工艺及设备装置,使其合理、有效、可靠的运转,运行管理人员对LUCAS/ UNITAN的工艺流程、处理设施、设备的规格、性能、技术参数等都必须掌握。由于交替式生物处理单元是LUCAS/ UNITANK工艺的核心和关键,由此,运行人员应该了解交替式生物处理单元的运行模式。LUCAS/ UNITANK组合交替系统具有不同时间的反应和沉淀,整体的连续进水和出水,相同的功能单元,相同的设备和完全对称性的功能循环。
3.5.13.1.2 工艺管理:
LUCAS/UNITANK工艺是一个连续的、恒定液位、循环运行的系统,循环运行使得生物处理和沉淀在各池中连续交替完成,进水按照自动循环运行分别向各池配水。各池都有一个进水-曝气的阶段,一个曝气-不(直接)进水的阶段和一个沉淀阶段,出水从实际作为沉淀的边池排出,剩余污泥从作为沉淀池的边池池底部收集排出,各时段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水力负荷调整,即通过时间控制来实现。鉴于UNITANK工艺运行的程序性太强,为便于工艺运行管理和设备管理,工艺流程图、设备操作规程及设备运转说明应贴在相应的明显部位,设备的工作状态应有明显的标志。
在进水水质、水量等参数与设计参数有较大的差异时,应在确保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调整工艺。
LUCAS/ UNITANK工艺可通过溶氧仪(DO)、氧化还原电位(ORP)、污泥浓度仪(MLSS)、pH仪等仪器仪表对主体池进行在线检测,在进水水质、水量等参数与设计参数有较大的差异时,为了确保污水处理厂能够正常运行,可以根据实际运行情 况通过改变设定运行周期,获得相应的污泥负荷,从而保证污水处理流程高效运作。
排泥时间和排泥量的控制:由于LUCAS/ UNITANK池底未设有坡度,剩余污泥沉积池底,依靠剩余污泥泵抽出排掉,对于剩余污泥排放的时间、流量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剩余污泥排放时间一般选择在沉淀后期,为避免引起沉淀污泥层的扰动和出现漏斗现象等问题,每次连续排泥时间小于20分钟为宜。
反冲洗水系统运行的选择和控制:由于LUCAS/UNITANK工艺采用固定堰,在曝气阶段转入沉淀出水时,存留在出水堰内的混合液不能直接排放,需经冲洗水系统外排。冲洗水排放系统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由电动阀门控制,冲洗出水经管渠,排入处理厂进水泵房。该方法运行管理较简单,不用添加设备,但对进水泵房会产生一定的水力冲击负荷。如果LUCAS/ UNITANK运行系列较多,运行时序岔开,那么冲击负荷相对较底,对进水影响较少。此法较合适。
第二种,由电动阀门控制,冲洗水直接进入冲洗水池,池内设潜水泵,将冲洗水送至中间池。该方法不会对进水泵房会产生影响,但需加设冲洗水池和冲洗水泵,运行管理较复杂,如果LUCAS/ UNITANK运行系列较少,该种方法较合适。
曝气系统的选择和控制:LUCAS/ UNITANK工艺的曝气系统可以采用表面曝气机和微孔曝气器两种形式。可采用曝气和潜水搅拌相结合的方式,将曝气器的曝气充氧作用与搅拌器的混合力分开,更有利于工艺的控制。
污泥上浮问题及改进策略:运行初期,进水边池在主体阶段出现污泥上浮现象。分析原因是,在低速搅拌过程中,反硝化菌利用上一阶段产生的硝态氮作为电子受 体,以进水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进行反硝化反应,产生氮气和二氧化碳并包裹在活性污泥絮体中,使活性污泥相对密度降低。若此时水温较高,反硝化速度加快,会导致前述状况加重,污泥块状上浮。
改进措施:可以通过在主体阶段之前增加短时曝气段的办法予以解决。短时曝气可以吹脱包裹在活性污泥絮体中的气泡,避免其夹带污泥上浮和搅碎上浮污泥,是全部污泥经历完整的缺氧/厌氧过程,保证除磷脱氮效果。另外,在沉淀段和缺氧段之间增加短时曝气供氧,有改善污泥活性的作用,曝气时间短,并不会破坏缺氧/厌氧环境。
提高磷去除效率的措施:LUCAS/ UNITANK工艺可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磷去除效率,一是外碳源补给或主体阶段采用多点进水的方式。二是优化反应器构造,通过增加单池个数的办法增加缺氧反硝化的处理级数,达到强化反硝化的目的,或者在操作人员必须做好日常运行记录,并保持其准确性: 操作人员必须做好日常运行记录,并保持其准确性。日常运行记录是对全厂运行状况的全面记录,通过分析总结相应经验,对今后的运行管理加以指导。日常运行纪录应包括:进水污水流量Q和曝气量;进水水质指标:CODCr、BOD5、pH值、TSS、MLSS、SV30、污泥含固率、油脂类、洗涤剂等,应经常观察生物相,特别是生物处理系统发生波动时。所有分析化验结果,填写原始数据记录后由专人将数据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这些数据将作为调整工艺运行控制的参考。
LUCAS/ UNITANK工艺的污泥浓度控制:污水生物处理程度以交替式生物处理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量(MLSS)有关的泥龄来衡量,最佳的MLSS浓度要通过运行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得到。交替式生物处理池内的活性污泥越多,污水中的污染物也就分解得越多,换言之,MLSS的浓度越高,出水中的BOD5和NH3就越少,这表明我们要求较高的MLSS浓度。但是,如果交替式生物处理池内活性污泥太多,混合液在作为沉淀池的边池中的沉淀效果会变差,泥水分界面上升,部分污泥易被出水带走。因此,出水中的SS及与SS有关的BOD浓度将会升高,这样,出水中的SS和BOD浓度可能会超过标准。另外,由于微生物生存需要氧,因此需氧量将部分地取决于污泥量,如果MLSS浓度较高,能量需求亦相应较高。结合以上情况,工艺控制人员必须根据不断积累的经验找出最佳的MLSS浓度。
3.5.13.1.3 设备管理
3.5.13.1.3.1 运行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检查LUCAS/ UNITANK其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污水处理厂的设备分布分散,且多处于露天位置,运行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巡视制度,检查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转是否正常,同时观察各种仪表是否工作正常、稳定。以确保各类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和保持应有的技术指标。
3.5.13.1.3.2 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和设备台帐,设备的使用操作及维护说明书、出厂合格证明、安装记录、安装及试运行阶段的修改洽商记录、验收记录必须设立专人妥善保管。设备的维修档案,包括设备每日运行状况的记录应由运行操作人员填写,每台设备的每月运行时间、运行状况、故障发生时间及详细情况、易损件的更换情况,应每月做一次总结;设备完好率应每月做一次统计。

3.5.13.2 安全操作
3.5.13.2.1 操作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必须加大安全操作的宣传力度,强化安全生产意识。运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安全知识培训,定期进行防溺水,防坠落、防触电的紧急演练。
3.5.13.2.2 运行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经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应掌握该岗位具备的理论知识、管理知识和操作能力,同时要系统掌握各种机电设备的性能、特点,具备操作和维护的技能,经证明能独立操作,方能上岗。
3.5.13.2.3 各岗位操作人员应穿戴齐全安全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操作人员工作时应按各岗位工作性质不同,穿戴劳动保护用品,一般的操作人员应穿戴工作服、胶鞋、手套等避免直接与污水污泥接触。操作人员工作在空间有限的构筑物时要系上安全绳索,并应有2人以上同时在厂。有些池和井是封闭的,操作人员在进入这类池/井之前,应当采取防护措施。在进入前如果没有适当的通风,可能会发生窒息。如果池中存有污泥,可能形成沼气,操作人员应当采取全部的预防措施,防止沼气爆炸,在该地区应当禁止吸烟。
3.5.13.2.4 严禁非岗位人员启闭本岗位的机电设备。非本岗位操作人员随意起闭电机设备不仅容易损坏设备,给生产运行带来不良后果,而且有伤及人身的危险。
3.5.13.2.5 构筑物的护栏及扶梯应安全可靠,并在明显位置设置警示标牌及配备救生用品。构筑物护栏及扶梯应结实可靠,护栏高度设计为1.2米,并在醒目处设置警示牌。生物反应池区域应配备必要的救生用品。不得随意越栏。必须越栏操作时,应事先停机穿好救生衣,设专人监护。
3.5.13.2.6 走道必须保持清洁,并及时清除走道上的积水和积雪。走道必须经常打扫,不能太滑也不能高低不平,尤其是在雨雪天,不能有积水和积雪,防止人员摔倒,造成人身伤害。
3.5.13.2.7 及时清理曝气设备和水下推动(搅拌)器。操作人员必须定期检查曝气机叶片和水下推动器叶轮,不得被异物缠绕。如果采用微孔曝气,应按操作手册定期酸洗曝气器。
3.5.13.2.8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部位及润滑部位。由于机器一般转速都较高一旦碰触,带进衣袖或其他东西就很危险,另外,电缆和电机等被冲洗水溅湿或其他原因受潮后绝缘性能降低,有可能引发触电和短路事故。
3.5.13.2.9 起重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操作。吊物下方严禁站人。起重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操作。吊物下方严禁站人。以防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3.5.13.2.10 操作人员必须定期检查紧急开关应保证其有良好的性能,正常情况下应在开启的位置。每台设备的现场紧急停止开关应保证完好,突发紧急异常情况时,能在现场立即关闭紧急停止开关,防止设备或人身事故的发生。
3.5.13.2.11 各种设备维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维修标牌后,方可操作。
各种设备维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维修标牌后,方可操作。
3.5.13.2.12 当地下水位较高,若生物反应池放空,应注意先降水再放空,以免漂池。当地下水位高时,直接放空生物反应池会在地下水压力的作用下使构筑物发生漂移,需要放空构筑物时必须先进行降水操作。
3.5.13.2.13 应定期检查和更换救生衣,救生圈,消防设施等防护用品。由于各构筑物配备的救生衣、救生圈等救护用品一般都露天露天,经雨淋、暴晒、风吹后容易老化和变质,为使其安全合格必须根据其损坏程度予以更换。灭火剂等消防用品超过使用年限就失效,应按有关规定予以检查及更换。
3.5.13.3 维护保养
3.5.13.3.1 制定维护保养规程,明确操作规程。设备管理人员必须统筹安排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和时间,设备维护保养人员必须按照设备的使用维护说明及设计要求,严格执行设备的常规维修养护计划,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所有机电设备按设备状况和工作时间制订大、中修计划。此外,对主要关键设备实施保护性、预防性维修养护计划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鼓风机,不管是否设备已出现故障,每两年由设备供应商的专业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全面大修。
3.5.13.3.2 在线仪表和控制系统的维护。在线仪表应做到每日巡视、检查,定期进行清洗、校验与标定,以防由于仪表的数值偏差对LUCAS/ UNITANK工艺的运行造成的影响。控制系统的保护性、预防性维修养护是工艺能在稳定可靠状态下运行的基本保证,其内容包括各种在线仪表、信号转换器/传感器、信号传输系统、计算机系统(PLC)、操作系统(PC)和软件系统等等。虽然许多保护性和预防性维修养护已包括在常规维修养护计划内,但是一些特殊保护性和预防性维修养护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自动化程度要求高的LUCAS/ UNITANK工艺控制系统。
3.5.13.3.3 各种管道闸阀应定期做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注润滑油脂。定期做闸阀的起闭试验,可以检查闸板是否完好。各类管道闸阀丝杠经常加润滑脂。保持润滑状态,不仅起闭灵活,便于操作,还可以延长闸阀的使用寿命。
3.5.13.3.4 应经常检查和紧固各种设备连接件,定期更换联轴器的易损件。由于设备运行中的震动,会使某些联动部件的螺栓松动,若不经常紧固,将导致设备损坏,影响正常运行。联轴器的易损件长时间使用会老化和受剪切力损坏,所以应定期更换。
3.5.13.3.5 维修机械设备时,不得随意搭接临时动力线。维修设备需要连接动力线路时,应接在临时配电柜上,否则,不按指定位置而随意连接,易造成线路混乱,且损坏电气设备,甚至触电。
3.5.13.3.6 应对构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及防腐处理,并及时更换被损坏的照明设备。构筑物、建筑物等出现渗漏、坍塌或损坏,应及时维修。各种闸阀的丝杠的异扣或闸板脱落等,应及时检修,恢复其功能。池体的护栏、爬梯、管道、支架、盖板及水泵、风机等,因外部易生锈,应定期防腐和检修,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3.5.13.4 技术指标
3.5.13.4.1 城市污水处理厂对进出水水质以及处理效率的要求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101-2005)、《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 60-9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执行规定。
3.5.14 MSBR法
3.5.14.1 运行管理
3.5.14.1.1 运行管理的总体要求:MSBR工艺是连续进水、连续出水的反应器,一般由七个单元构成;应定期进行碳源、碱度复核,宜控制BOD5/TKN≥4,BOD5/TP≥20,碱度宜大于250mg/L;当碳源和碱度不足时应考虑投加碳源和碱度;每天应观察污泥性状及测定MLSS、MLVSS、SVI和DO等,并进行生物镜检;应根据工艺需要适当地进行污泥回流和混合液回流;池中污泥应搅拌均匀,当池面出现生物泡沫和污泥膨胀时,应及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所有设备应按工艺要求正常运行;
隔离阀、空气堰为该工艺的关键设备,应定期检查其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况;一旦出现故障,应及时抢修;
3.5.14.1.2 厌氧单元的运行管理:厌氧单元应严格控制硝酸盐和溶解氧浓度,硝酸盐浓度宜小于0.5mg/L,溶解氧浓度宜小于0.2mg/L;通过调整预缺氧单元至厌氧单元的污泥回流比以满足上述条件;有条件的单位可通过安装ORP仪表控制厌氧运行,ORP宜小于-150mv;
3.5.14.1.3 缺氧单元的运行管理:缺氧单元应控制溶解氧浓度小于0.5mg/L;
通过调整曝气单元至缺氧单元的回流比以满足上述条件;当进水BOD5小于150mg/l左右时,本单元宜运行为厌氧单元;
3.5.14.1.4 曝气单元的运行管理:曝气单元溶解氧宜控制在2~4mg/L之间,曝气应均匀;应定期进行污泥负荷计算及碱度平衡计算;
3.5.14.1.5 SBR单元的运行管理:SBR单元一般包括缺氧搅拌、好氧搅拌、预沉淀和出水四个时段;根据进出水水质及季节进行周期设定;缺氧搅拌时段应根据曝气单元出流的硝酸盐浓度进行设定,其运行管理同缺氧单元;好氧搅拌时段应根据曝气单元出流的有机物和氨氮浓度进行设定,其运行管理同曝气单元;预沉淀时段应根据污泥沉降性能进行设定,宜不小于30分钟;出水时段应定期测量泥层厚度,泥层厚度宜不超过水深的三分之一;出水时段应根据出水水质及污泥沉降性能定期进行排泥,控制合适的泥龄;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2月10日 21:16:54
8楼
3.5.14.1.6 污泥浓缩单元的运行管理:污泥浓缩单元应通过调整SBR单元至本单元的回流比以保证上清液清澈;污泥浓缩单元除进行污泥浓缩外还可选择性接纳少量进水;
3.5.14.1.7 预缺氧单元的运行管理:污泥预缺氧单元宜控制硝酸盐浓度为1.5mg/l左右;本单元的污泥浓度宜控制在曝气单元污泥浓度的三倍左右;通过调整SBR单元至污泥浓缩单元以及本单元至厌氧单元的回流比以满足上述要求;
3.5.14.2 安全操作
3.5.14.2.1 现场作业时应做好安全防护,应防滑、防溺水、防跌落;
3.5.14.2.2 恶劣天气时,应避免上池作业;如确因需要,应两人以上方可上池作业;
3.5.14.2.3 池底清疏期间应注意保持通风并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

3.5.14.3 维护保养
3.5.14.3.1 应监测进水、出水以及各单元出流的各项水质指标,尚应严格控制超标废水进入处理系统中;
3.5.14.3.2 应定期排放空气管路中的冷凝水;
3.5.14.3.3 曝气器应最少每半年维护一次,橡胶材质的曝气膜不应在阳光下曝晒;
3.5.14.3.4 所有设备应严格按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及维护;
3.5.14.3.5 每天应及时清理出水单元的浮渣、浮泥;

3.5.14.4 技术指标
表3.5.14.4
参数 推荐运行值
容积m3
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g/L) 2.2~4.0
污泥负荷Fw(kgBOD5/kgMLSS•d) 0.05~0.13
污泥龄Qc(d) 8~15
SBR单元到污泥浓缩单元的回流比 1.3~1.5
曝气单元到缺氧单元的回流比 1.3~1.5
预缺氧单元到厌氧单元的回流比 0.3~0.5

3.5.15 ICEAS法(间歇循环延时曝气法)
3.5.15.1 运行管理
3.5.15.1.1 根据设计能力,按ICEAS池池组设置情况及运行方式,调节进水水量,使各ICEAS池均匀配水,负荷基本相同。
3.5.15.1.2 各ICEAS池非等水位间隙运行,应注意各ICEAS池间隙曝气阶段风量和风压的运行情况,使之满足工艺运行的正常需要,同时保障鼓风和曝气设备的正常运行。
3.5.15.1.3 应根据进水水质、出水水质、水量,调整运行周期,制定每个周期内的曝气、搅拌、沉淀、滗水等时间的分配。
3.5.15.1.4 应定期对各ICEAS池SV%、F/M、SRT、HRT、DO、 C:N:P等工艺参数进行监测分析计算,合理控制MLVSS,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
3.5.15.1.5 各ICEAS池溶解氧宜为:曝气时段大于2.0mg/L;搅拌时段小于0.5mg/L。
3.5.15.1.6 各ICEAS池剩余污泥量的排放应根据泥龄、污泥负荷、污泥浓度和沉降比等因素来确定,以确保出水水质。
3.5.15.1.7 根据工艺运行情况,宜适时观察各ICEAS池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味。
3.5.15.1.8 出水水质异常、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15.1.9 应经常排放空气系统管路中的存水。
3.5.15.1.10 ICEAS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观察泡沫颜色,进行生物相检测,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恢复正常。
3.5.15.1.11 应经常观察滗水器位置和各ICEAS池进气控制阀门的状态,若未按运行要求放置在正确位置时,应查明原因,及时恢复正常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
3.5.15.1.12 应按要求巡视检查构筑物和设备、电器、仪表的运行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3.5.15.2 安全操作
3.5.15.2.1 因ICEAS工艺系统风压的不断变化应注意风机的各参数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5.15.2.2 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ICEAS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15.2.3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15.2.4 在突然停电或主要设备故障时,必须按应急处理操作规程有序解决,保证生产安全。
3.5.15.2.5 启动设备前必须确保无人在检修。

3.5.15.3 维护保养
3.5.15.3.1 应及时清除ICEAS池内浮渣和附着物。
3.5.15.3.2 定期清洗、检修、更换曝气膜,放空清理ICEAS池。
3.5.15.3.3 定期清除部分死角淤积的死泥。
3.5.15.3.4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及时检修,保证供气。

3.5.15.4 技术指标
表3.5.15.4
污泥龄
d SV
% MLSS mg/L 污泥负荷 容积负荷 曝气时段DO mg/L 搅拌时段DO mg/L
KgBOD5/KgMLSS.d KgBOD5/m3.d
12~25 小于30 3000
~6000 0.05~0.15 0.15~0.25 大于2.0 小于0.5

3.5.16 卡鲁塞尔式氧化沟
3.5.16.1 运行管理
3.5.16.1.1 调节每组氧化沟进水渠道上的闸阀,保证进入每组氧化沟的进水量大致均匀,污泥负荷也大致相等。
3.5.16.1.2 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在工艺调控中是几项重要参数。在进行工艺调整时需注意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5.16.1.3 监测进出水水质、MLSS、MLVSS、SV、SVI、PH、水温,及时对污泥负荷、污泥龄、剩余污泥量进行计算以便有效的指导系统的运行及经验积累。
3.5.16.1.4 氧化沟中各段的溶解氧宜: 缺氧区小于0.5mg/L,好氧区和出口处大于2.0mg/L。
3.5.16.1.5 二次沉淀池污泥排放量可根据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浓度、二次沉淀池泥面高度及对脱磷除氮的要求和监测出水T-N、T-P的情况来确定。
3.5.16.1.6 应根据工艺运行情况,适时观察活性污泥生物相、上清液透明度、污泥颜色、状态气味等反映污泥特性的有关项目,并做好记录。
3.5.16.1.7 对于沉淀池发生的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16.1.8 当氧化沟中水温低于12℃时,净化效果会相应降低,这时应采取延长曝气时间、适当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3.5.16.1.9 氧化沟中回流比可以根据工艺需要,采取调整回流量的方法来调节。
3.5.16.1.10 氧化沟及二次沉淀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根据泡沫颜色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6.2 安全操作
3.5.16.2.1 表面曝气机叶轮不得脱离水面,叶片不得被异物堵塞。
3.5.16.2.2 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生物反应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操作人员巡视和工作的安全。
3.5.16.2.3 氧化沟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16.2.4 清洗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机带电部位及润滑部位。
3.5.16.2.5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16.2.6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16.2.7 氧化沟长期运行,部分死角沉积的积泥应清除掉。


3.5.16.3 维护保养
3.5.16.3.1 应及时向曝气设备如(表面曝气机、转碟等)加注齿轮油或润滑油脂,加注齿轮油应以刚加至油室中线为最佳。
3.5.16.3.2 维护设备加油更换出的润滑油、脂、棉纱、废件等,严禁丢入氧化沟或终沉池内。
3.5.16.3.3 氧化沟应定期放空,清除池底积泥。
3.5.16.3.4 氧化沟系统中的设备应定期维修。


3.5.16.4技术指标
3.5.16.4.1 各类卡鲁塞尔(Carrousel)氧化沟的运转参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3.5.16.4.1 运行参数表
污泥负荷 0.06~0.18kgBOD5/kgMLSS.d PH 6~9
泥龄 12~25d 缺氧区DO 小于0.5mg/l
回流比 75%~150% 好氧区DO 大于2.0mg/l
SV% 20%~30% SVI 80-120ml/g
MLSS 3000~5500mg/l 氧化沟流速 0.3m/s
3.5.17奥贝尔式氧化沟
3.5.17.1 运行管理
3.5.17.1.1 奥贝尔氧化沟一般由三个同心椭园形沟道串联组成,各沟道间相对独立且功能不同。
3.5.17.1.2 根据进水水质浓度,调整进水水量和氧化沟污泥浓度,控制适宜的污泥负荷。
3.5.17.1.3 奥贝尔氧化沟的运行策略在于严格控制各沟道的溶解氧,限制外沟的充氧使外沟处于亏氧状态,保证内沟溶解氧富余。
3.5.17.1.4 根据氧化沟污泥浓度,控制污泥回流量,维持氧化沟内足够的微生物数量,同时保证回流污泥中有较高的含固率。
3.5.17.1.5 通过改变曝气机的旋转方向、浸水深度、转速和开停数量,可以调整供氧能力和电耗水平
3.5.17.1.6 根据氧化沟污泥的浓度、性能、泥龄等因素,控制剩余污泥排放量,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生物脱氮除磷效果。
3.5.17.1.7 定期对活性污泥的生物相进行观测和分析,及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
3.5.17.1.8 在高峰流量时,可将污水直接分流至中沟或内沟,有效地防止污泥的流失。

3.5.17.2 安全操作
3.5.17.2.1 操作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5.17.2.2 转碟的启动应逐台进行,避免在短时间内同时开启多台转碟。
3.5.17.2.4 在池上作业时,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和安全用具。
3.5.17.2.5 在氧化沟上设置必要的防护栏和扶手,在醒目的地方放置警示牌和救生圈。

3.5.17.3 维护保养
3.5.17.3.1 应定期对转轴轴承加注润滑脂。
3.5.17.3.2 对长期停用的转碟,应定期将其朝一个方向转动90度。
3.5.17.3.3 定期对转碟碟片进行检查。
3.5.17.3.4 定期对转碟的螺栓和螺母进行检查。

3.5.17.4 技术指标
表3.5.17.4 参数表
污泥负荷 KgBOD5/kgMLVSS.d 0.05~0.15
污泥浓度 g/L 3~5
污泥龄 d 12~18
污泥回流比 % 60~100
外沟DO控制 mg/L 0~0.5
中沟DO控制 mg/L 0.5~1.5
内沟DO控制 mg/L 2~3

3.5.18 双沟式(DE型氧化沟)
3.5.18.1 运行管理
3.5.18.1.1 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双沟式氧化沟的运行工艺要求及设备、设施的功能与技术指标。
3.5.18.1.2 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本岗位设备、设施的运行要求及各项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
3.5.18.1.3 明显部位应悬挂双沟式氧化沟的工艺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
3.5.18.1.4 运行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检查构筑物、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
3.5.18.1.5 运行管理人员应按双沟式氧化沟的池组设置情况及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其均匀配水。
3.5.18.1.6 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模式,运行管理人员都应通过调整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浓度或污泥回流等方式进行工艺控制。
3.5.18.1.7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氧化沟内的进水颜色、气味、出水水质和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颜色、气味及沉降性能等进行观测并分析沟内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3.5.18.1.8 污泥回流比应根据厌养选择池和氧化沟的工艺运行要求进行调节。
3.5.18.1.9 运行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各单沟不同时段溶解氧含量。
3.5.18.1.10 应使氧化沟内的污水营养物质平衡。
3.5.18.1.11 进水水温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等方法来调整系统运行工况,保证处理效果。
3.5.18.1.12 氧化沟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根据泡沫颜色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8.1.13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打捞氧化沟内、池壁、出水堰口及其附属设施的杂物、浮渣等,使之保持清洁、完好。
3.5.18.1.14 氧化沟或二沉池产生污泥膨胀、上浮等不正常现象时,应从水质、水温、PH值、污泥负荷或运行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8.1.15 操作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做好日常运行记录,数据要求准确无误。 3.5.18.1.16 出水堰应定期测定、调整标高,同时确定曝气机叶轮淹没深度。
3.5.18.1.17 应使选择池内的泥水混和液始终处于悬浮状态。
3.5.18.1.18 气候寒冷地区应根据气温开停进、出水堰的加热装置。
3.5.18.1.19 在进水水质、水量等参数与设计参数有较大差异时,应在确保污水处理厂安全运行的情况下调整工艺。

3.5.18.2 安全操作
3.5.18.2.1 操作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意识。
3.5.18.2.2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5.18.2.3 操作人员或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氧化沟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制定的各项安全操作规定。
3.5.18.2.4 各岗位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应穿戴齐全必要的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5.18.2.5 严禁非岗位人员启闭本岗位的机电设备。
3.5.18.2.6 氧化沟走道必须保持清洁,并及时清除走道上的积水和积雪。
3.5.18.2.7 应在氧化沟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牌及配备救生用品。
3.5.18.2.8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跨越栏杆,须跨越栏杆操作时,必须穿救生衣、系安全带,并使现场有专人监护。
3.5.18.2.9 设备检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警示牌后,方可操作。
3.5.18.2.10 操作人员应定期测试氧化沟上设置的“紧停”开关,保证其性能良好,正常情况下“紧停”开关应在“开”的位置。
3.5.18.2.11 曝气机叶片和水下推动器叶轮,不得被异物缠绕。
3.5.18.2.12 大暴雨天气,宜停运氧化沟中的曝气机。
3.5.18.2.13 构筑物的护栏及扶梯应安全可靠。
3.5.18.2.14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卫生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部位及润滑部位。
3.5.18.2.15 起重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操作。吊物下方严禁站人。
3.5.18.2.16 氧化沟或二沉池进行放空检修时,若地下水位较高,应注意先降地下水再实施放空作业,以免漂池。

3.5.18.3 维护保养
3.5.18.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按相应的保养规定执行。
3.5.18.3.2 机电设备都应制定大、中修制度并按其执行。
3.5.18.3.3 构、建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防腐处理。并还应及时更换已损坏的照明。
3.5.18.3.4 氧化沟上的仪器、仪表必须做到每周清洁,每2个月标定。如标定误差大于20%时应检修、更换。
3.5.18.3.5 各种管道闸阀应定期做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注润滑油脂。
3.5.18.3.6 应定期检查和紧固各种设备连接件并更换损坏的易损件。
3.5.18.3.7 应定期检查、清扫电器控制柜,并测试其技术性能。
3.5.18.3.8 应定期检查电动闸阀的限位开关及其手动与电动联锁装置的可靠性。
3.5.18.3.9 在进行设备检维修工作时,不得随意搭接临时动力线。
3.5.18.3.10 导流板和挡水板应定期进行检查、紧固,损坏严重的应进行更换。
3.5.18.3.11 应定期检查和更新救生衣、救生圈、消防器材等防护用品。
3.5.18.3.12 可根据氧化沟中污泥的沉积状况进行放空清理工作。

3.5.18.4 技术指标
3.5.18.4.1 应保证氧化沟中平均流速大于0.25m/s。
3.5.18.4.2 氧化沟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表3.5.18.4.2的规定。
表3.5.18.4.2 双沟式氧化沟技术参数表
项目 单位 参数值
曝气时间 h 6~30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05~0.10
污泥浓度 Mg/L 2500~4500
泥龄 d 10~30
回流比 % 60~200
污泥产泥率 KgVss/KgBOD5 0.3~0.5
每千克BOD5需氧量 KgO2/KgBOD5 1.6~2.5

3.5.19 三沟式氧化沟
3.5.19.1 运行管理
3.5.19.1.1 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三沟式氧化沟的运行工艺要求及设备、设施的功能与技术指标。
3.5.19.1.2 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本岗位设备、设施的运行要求及各项操作规程和技术指标。
3.5.19.1.3 明显部位应悬挂三沟式氧化沟的工艺流程图、安全操作规程等。
3.5.19.1.4 操作人员应按要求巡视氧化沟及沟上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
3.5.19.1.5 按三沟式氧化沟的池组设置情况及运行方式,应调节各池组进水量,使其均匀配水。各池组沟还应按工艺要求给各单沟合理配水。
3.5.19.1.6 根据工艺运行需要,宜合理选择硝化模式或硝化—反硝化模式。
3.5.19.1.7 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方式,运行管理人员都应通过调整污泥负荷、污泥浓度、污泥龄或溶解氧等参数来进行工艺控制。
3.5.19.1.8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氧化沟内的进水颜色、气味、出水水质和活性污泥的生物相、颜色、气味及沉降性能等进行观测并分析沟内的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3.5.19.1.9 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应根据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比、污泥龄及每日产生的污泥量等值来控制。
3.5.19.1.10 应使氧化沟内的污水营养物质平衡。
3.5.19.1.11 当进水水温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污泥龄等方法来调整系统运行工况,保证处理效果。
3.5.19.1.12 氧化沟中产生泡沫和浮渣时,应根据泡沫颜色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9.1.13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打捞氧化沟内、池壁、出水堰口及其附属设施的杂物、浮渣等,使之保持清洁、完好。
3.5.19.1.14 氧化沟产生污泥膨胀、上浮等不正常现象时,应从水质、水温、PH值、污泥负荷或运行方式变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相应措施恢复正常。
3.5.19.1.15 操作人员、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做好日常运行记录,数据要求准确无误。
3.5.19.1.16 构筑物或设备发生故障,使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合格的污水排放时,应及时排除故障,做好记录并上报主管部门。
3.5.19.1.17 当进水水质超标或水量超负荷而影响到出水水质时,必须上报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3.5.19.1.18 气候寒冷地区应根据气温开停进、出水堰的加热装置。
3.5.19.2 安全操作
3.5.19.2.1 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3.5.19.2.2 操作人员或维修人员应严格遵守氧化沟及其附属设施、设备制定的各项安全操作规定。
3.5.19.2.3 各岗位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应穿戴齐全必要的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5.19.2.4 严禁非岗位人员启闭本岗位的机电设备。
3.5.19.2.5 氧化沟走道必须保持清洁,操作人员应及时清除走道上的积水或积雪。
3.5.19.2.6 在氧化沟的醒目位置应设置警示牌及配备救生用品。
3.5.19.2.7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跨越栏杆,须跨越栏杆操作时,必须穿救生衣、系安全带,并使现场有专人监护。
3.5.19.2.8 氧化沟产生的泡沫和浮渣溢到走廊时,应及时清除,并注意防滑。
3.5.19.2.9 设备检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警示牌,方可操作。
3.5.19.2.10 操作人员应定期测试“紧停”开关,保证其性能良好,正常情况下“紧停”开关应在“开”的位置。
3.5.19.2.11 曝气机的叶片不得被异物缠绕。
3.5.19.2.12 大暴雨天气,宜停运氧化沟中的曝气机。
3.5.19.2.13 清理机电设备及周围环境时,严禁擦拭设备运转部位,冲洗水不得溅到电缆头和电机带电部位及润滑部位。
3.5.19.2.14 氧化沟进行放空检修时,若地下水位较高,应注意先降地下水再实施放空作业,以免漂池。
3.5.19.3 维护保养
3.5.19.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按相应的保养规定执行。
3.5.19.3.2 机电设备都应制定大、中修制度并按其执行。
3.5.19.3.3 构、建筑物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防腐处理。并还应及时更换已损坏的照明。
3.5.19.3.4 氧化沟上的仪器、仪表必须做到每周清洁,每2个月标定。如标定误差大于20%时应检修、更换。
3.5.19.3.5 各种管道闸阀应定期做启闭试验,丝杠应经常加注润滑油脂。
3.5.19.3.6 应定期检查和紧固各种设备连接件并更换损坏的易损件。
3.5.19.3.7 应定期检查、清扫电器控制柜,并测试其技术性能。
3.5.19.3.8 应定期检查电动闸阀的限位开关及其手动与电动联锁装置的可靠性。
3.5.19.3.9 在进行设备检维修工作时,不得随意搭接临时动力线。
3.5.19.3.10 导流板和挡水板应定期进行检查、紧固,损坏严重的应进行更换。
3.5.19.3.11 应定期检查和更新救生衣、救生圈、消防器材等防护用品。

3.5.19.4 技术指标
3.5.19.4.1 应使氧化沟内处于混合、搅拌阶段的混合液平均流速大于0.25m/s。
3.5.19.4.2 三沟式型氧化沟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表3.5.19.4.2的规定。
表3.5.19.4.2 三沟式氧化沟运行参数表
项 目 单 位 参数值 邯郸东厂常用参数
水力停留时间 h 10~24 14.6
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0.05~0.10 0.05
污泥浓度 mg/l 3000~6000 4000
泥龄 d 20~30 26
污泥产率 KgVss/kgBOD5 0.4~0.8(20℃) 0.7~1.0
污泥体积指数 mL/g 50~150 100
沟内平均流速 m/s >0.25 >0.25
溶解氧 mg/l 0.5~2 0.5~2


3.5.20 BIOFOR法(曝气生物过滤法)
3.5.20.1 运行管理
3.5.20.1.1 调节各池的进水量,使各池均匀配水。
3.5.20.1.2 保证预处理设施对油脂和悬浮物的去除率,使滤池布气、布水均匀。
3.5.20.1.3 滤池应周期进行反冲洗,按设计要求控制气、水反冲洗强度。
3.5.20.1.4 CN池工艺布气头应定期冲洗。
3.5.20.1.5 反冲洗污水池内的水下搅拌器应定期开启。
3.5.20.1.6 长期运行后,需根据填料损耗程度和处理水质状况进行适量补充。
3.5.20.1.7 BIOFOR的工艺特点决定了工艺运行主要依赖于自控系统,因此对自控系统的掌握尤为重要。
3.5.20.1.8 滤池运行中出现气味异常增加、处理效率降低、进、出水水质异常等异常问题需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

3.5.20.2 安全操作
3.5.20.2.1 反冲洗时,人员不得接近滤池护栏周围,以防被滤料溅到。
3.5.20.2.2 对设备进行检修时,必须通知中控室,在得到准许的情况下,方可将设备的控制方式打到“就地”,并切断电源,然后操作。
3.5.20.2.3 对出水堰、池壁进行冲刷操作时,应采取安全及监护措施。
3.5.20.2.4 进入构筑物内进行清理时,应严格遵守《气体防护安全规则》。

3.5.20.3 维护保养
3.5.20.3.1 机电设备的维护保养按照制造商的设备维护手册进行设备润滑和维护。
3.5.20.3.2 在线分析仪表要进行特殊维护,并根据制造商的说明,须定期校准。
3.5.20.3.3 每年对进水渠、 BIOFOR滤池、反冲洗清水池、反冲洗污水池等构筑物以及曝气头进行清淤及冲洗。
3.5.20.3.4 定期对出水堰、池壁进行冲刷。
3.5.20.3.5 每年对滤池的滤料层进行平整,并测算滤料层的高度及损失量。

3.5.20.4 技术指标
3.5.20.4.1 正常运行参数如下:
表3.5.20.4.1
曝气时间 滤池速率
(m/h) 反冲洗周期(h)
CN N
连续曝气 5.26~8.44 14~16 36~40
BOD的去除率(kg/m3.d) NH4N的去除率(kg/m3.d)
CN池 N池 CN池 N池
3.0~4.5 1.0~1.2 0.10~0.35 0.5~0.9

3.5.21 BIOSTYR法(曝气生物过滤法)
3.5.21.1 运行管理
3.5.21.2 安全操作
3.5.21.3 维护保养
3.5.21.4 技术指标
3.5.22 水解酸化法
3.5.22.1 运行管理
3.5.22.1.1 根据设计能力及来水水量,按水解池和好氧池运行方式,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连续。
3.5.22.1.2 定期监测好氧池混合液的DO,并及时调节曝气系统的充氧量,或设置空气供应量自动调节系统,使好氧生物池的溶解氧宜控制在2mg/l左右。
3.5.22.1.3 定期监测进﹑出水水质以及水解池pH、氧化还原电位、泥面高度以及好氧池pH、水温、MLSS、MLVSS、SV等工艺控制指标。
3.5.22.1.4 定期通过微生物镜检观察好氧池内活性污泥的生物相,同时经常观察污泥上清液透明度、颜色、状态、气味等。
3.5.22.1.5 结合来水水质及水量情况,通过曝气系统、剩余污泥排放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调节措施,科学控制污泥浓度、污泥负荷及泥龄,注意污泥负荷、泥龄、回流比、污泥浓度等各参数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并及时计算和保存数据,以便积累经验,指导运行。
3.5.22.1.6 因水温、水质、生物反应池工艺运行方式发生变化,引起的出水水质变化、污泥膨胀、污泥上浮等不正常现象,应分析原因,并针对具体情况,调整系统运行工况,采取适当措施恢复正常。
3.5.22.1.7 当生物反应池水温较低时,应采取适当延长曝气时间、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或其他方法,保证污水的处理效果。
3.5.22.1.8 对于生物反应池中出现的泡沫要及时进行分析,并应根据泡沫的颜色,采取相应的工艺调控措施。
3.5.22.1.9 操作人员应经常排放曝气系统空气管路中的存水,待放完后,应立即关闭放水阀。
3.5.22.1.10 定期打捞生物反应池上漂浮的浮渣、附着物和清除淤积的死泥,及时清除曝气池边角外飘浮的部分浮渣。
3.5.22.1.11 注意水解池及好氧池护拦的损坏情况并及时更换或修复。
3.5.22.1.12 做好监测数据及工艺运行情况记录。
3.5.22.2 安全操作
3.5.22.2.1 遇雪天、雨天应注意防滑或防雷,应及时清除水解池和好氧池道路上的积水或积雪,保证人员的安全。
3.5.22.2.2 好氧池产生泡沫和浮渣溢到走道上时,上池工作应注意防滑。
3.5.22.2.3 启动设备前,必须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检查,确认安全后方可启动。
3.5.22.2.4 启动设备前确保无人在检修。
3.5.22.3 维护保养
3.5.22.3.1 定期放空、清理生物反应池,检查空气扩散器的充氧效率,判断空气扩散器是否堵塞,并及时清通。
3.5.22.3.2 定期检查空气管路,注意观察好氧池液面翻腾状况,检查是否有空气扩散器脱落情况,并及时检修或更换,防止空气流失及供氧不足,造成能源浪费或反应池内微生物的正常新陈代谢。
3.5.22.3.3 定期对池内外空气管等一般钢构件进行防腐处理。
3.5.22.3. 4 定期对生物反应池空气管上的附属电动、手动阀门等设备进行维护和维修。
3.5.22.4 技术指标
表3.5.22.4 水解池运行参数表
项目 单位 控制范围 备注
pH - 6.5-7.5 -
Eh/mV - 0 -
3.6 二次沉淀池
3.6.1 平流沉淀池
3.6.1.1 运行管理
3.6.1.2 安全操作
3.6.1.3 维护保养
3.6.1.4 技术指标
3.6.2 竖流沉淀池
3.6.2.1 运行管理
3.6.2.2 安全操作
3.6.2.3 维护保养
3.6.2.4 技术指标
3.6.3 辐流沉淀池
3.6.3.1 运行管理
3.6.3.1.1 操作人员应根据池组设置、进水量变化,调节各池进水量,使各池配水均匀。
3.6.3.1.2 二沉池内污泥应连续排放,并应定期测定泥面高度,以作为污泥排放的依据。
3.6.3.1.3 操作人员应经常检查吸泥机以及排泥闸阀,保证吸泥管路畅通。
3.6.3.1.4 操作人员应根据本厂污泥的沉淀性能,确定合适的水力表面负荷。
3.6.3.1.5 吸泥机积泥槽内的污物应每月清除一次。
3.6.3.1.6 二沉池长期不用时,应将池内积泥放空。

3.6.3.2 安全操作
3.6.3.2.1 清捞浮渣、清扫堰口时,应采取安全及监护措施。
3.6.3.2.2 当二沉池出水带走大量的悬浮物时,应及时查明原因。
3.6.3.3.3 非操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上吸泥机。

3.6.3.3 维护保养
3.6.3.3.1 二沉池每年应排空一次,进行池底清理以及吸泥机水下部件的检查、维护。
3.6.3.3.2 吸泥机设备长期停置不用时,应将主梁两端加支墩。

3.6.3.4 技术指标
3.6.3.4.1 辐流式二沉池正常运行参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3.6.3.4.1 辐流式二沉池正常运行参数
池型 表面负荷(m3/m2•h) 停留时间(h) 污泥含水率
辐流式二沉池 0.8~1.2 2.0~4.0 99.2%~99.7%

3.6.4 斜板(管)沉淀池
3.6.4.1 运行管理
3.6.4.2 安全操作
3.6.4.3 维护保养
3.6.4.4 技术指标
3.7 消毒
3.7.1 液氯消毒
3.7.1.1 运行管理
3.7.1.1.1 污水处理采用加氯消毒时,加氯量应视出水的水质和水量等具体情况确定。可采用加氯机以根据处理排放量自动加氯的运行方式更为有效、保证。
3.7.1.1.2 加氯操作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的规定。设备启动前应检查加氯设备,做好准备工作;加氯应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停泵前应关闭出氯总阀。
3.7.1.1.3 从事加氯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加氯间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加氯安全,并具备有关的液氯、电气、起重等安全知识,熟悉加氯设备性能、操作要领及排除故障方法,并定期接受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3.7.1.1.4 应制定“氯气泄漏紧急处理预案和程序”,以便发生意外泄漏时及时正确的处理,避免事故的扩大发展。
3.7.1.1.5 加氯间长期停置不用时,应将氯瓶退回厂家。加氯间内的设备做好防腐处理,车间门窗封闭,闲人不得进入。需重新起用时,应做好各项安全检查、验收工作,待一切符合要求,具备正常运转条件后方可投入试运转。

3.7.1.2 安全操作
3.7.1.2.1 启动加氯设备前,应进行如下检查和准备工作:
3.7.1.2.1.1备好检修工具和材料、防毒面具及试漏氨水(10%)。
3.7.1.2.1.2检查水射器、氯气管路、加氯机各部件是否正常。
3.7.1.2.1.3检查压力水源是否正常,氯瓶位置是否正确。
3.7.1.2.1.4漏氯报警系统、排风系统、漏氯吸收装置是否正常。
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检查正常后,方可启动加氯系统。
3.7.1.2.2 当氯瓶出氯阀打开后,应立即用装在喷壶中的氨水检查可能漏氯的部位,如某一部位出现白色烟雾,表明此处漏氯,关闭总阀,对漏气部位进行修理。
3.7.1.2.3 加氯间应配有合格的防毒面具、抢修工具、抢修材料、检漏氨水等。所有工具应放置在加氯间以外的附近固定场所。
3.7.1.2.4 加氯过程中应注意检查转子流量计位置是否移动,需要时加以调整;检查水射器的工作状况有无漏气现象;并在停止加氯时,提前关闭出氯总阀,然后断水。
3.7.1.2.5 加氯间内部应设置排风地沟,在工作前应通风5~10分钟,并应安装漏氯报警装置和自动吸收装置。
3.7.1.2.6 操作人员应定时对加氯系统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及时排除各种故障。当发生氯泄漏事故时,漏氯报警装置将自动报警并启动漏氯吸收装置,迅速吸收泄漏气体;当发生泄漏而报警系统未做出反应时,操作人员可远控手动启动漏氯吸收装置,并带好防毒面具,站在上风口排除故障。
3.7.1.2.7 对于液氯钢瓶的使用安全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3.7.1.2.7.1氯瓶应做好标识,有“正在使用”、“空瓶”、“备用”三种不同的状态标记,方便使用。
3.7.1.2.7.2必须坚持轻装、轻放,严禁使用抛、滑或其它容易引起碰撞的方法装卸氯瓶,氯瓶在未使用前严禁打开保险盖。
3.7.1.2.7.3当需要促进氯瓶内液氯汽化时,用自来水冲氯瓶使液氯汽化,不得用热水或火烘烤。
3.7.1.2.7.4操作人员定时记录使用中的氯瓶的压力,氯瓶中液氯不得用尽,应留有0.1MPa压力的氯量。
3.7.1.2.8 加氯间保养维护时,严禁违章明火和撞击火花,以防爆炸。
3.7.1.2.9 使用起重机吊卸氯瓶时,必须遵守起重安全操作的有关规定。
3.7.1.2.10 开、关阀门时,应使用专用扳手。开启时要用力均匀,严禁用力过猛或用锤击。

3.7.1.3 维护保养
3.7.1.3.1 氯泄漏检测器应定期清洁探头和检查维护,定期检测检测器的有效性。
3.7.1.3.2 如有漏氯吸收装置,应定期检查其与漏氯检测器的有效联动;定期手动启动装置,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3.7.1.4 技术指标
3.7.1.4.1 加氯混合反应后30分钟,水中含氯量应小于0.5mg/l。
3.7.1.4.2 加氯间氯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mg/l。
3.7.2 紫外线消毒
3.7.2.1 运行管理
3.7.2.1.1 应注意设备上的人机界面显示的各个数据是否正常,并做好记录工作,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上报并参照说明书提示进行处理,必要时通知厂家进行检修;
3.7.2.1.2 应观察处理水量情况,严禁出现设备超负荷运行;
3.7.2.1.3 设备前端的格栅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垃圾清理工作;
3.7.2.1.4 每半年对消毒水渠底部进行淤泥清除;
3.7.2.1.5 每间隔1-2个月对紫外设备玻璃套管进行人工清洁;
3.7.2.1.6 每间隔1-2年对紫外设备紫外灯管进行更新。
3.7.2.2 安全操作
3.7.2.2.1 设备灯源模块以及控制柜排架必须严格接地,严防触电事故;
3.7.2.2.2 通电前一定要盖好盖板,严禁带电打开;
3.7.2.2.3 所有操作维护都必须先戴上防紫外光眼镜才能进行;
3.7.2.2.4 非授权电工不得擅自打开系统控制柜;
3.7.2.2.5 严禁改变设备灯管配置,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3.7.2.2.6 严禁未接灯管前通电,以免损坏电控系统;
3.7.2.2.7 玻璃套管清洗液有腐蚀性,操作时应注意安全,做好防护准备,不能溅到皮肤与眼睛等处;
3.7.2.2.8 严禁水位超过排架的气缸底部位置,同时应注意避免电气柜体进水。

3.7.2.3 维护保养
3.7.2.3.1 紫外线设备配备了维修架,便于维修和更换紫外灯、玻管或玻管清洗圈时使用,只要将排架放在维修架上即可,使用方便。
3.7.2.3.2 更换紫外灯、玻管或玻管清洗圈
3.7.2.3.2.1用专用扳手稍加用力加压并旋转尾盖90°,然后取下尾盖;
3.7.2.3.2.2旋开玻管密封螺母,然后先顺时针转动玻管50°,再逆时针转动玻管50°,在玻管外表面擦上水以减少阻力将玻管拔出至合适位置;
3.7.2.3.2.3将紫外灯从插头上拔出,取走玻管密封螺母和O形密封圈,再将玻管与紫外灯一起完全拔出,然后将紫外灯从玻管里拉出,再将弹簧从玻管里倒出;此时若需要更换玻管清洗圈则将其从清洗架上取下;
3.7.2.3.2.4取新的紫外灯、玻管或玻管清洗圈按拆卸的相反操作装上,装紫外灯时应注意要先将弹簧放入玻管;
3.7.2.3.2.5按拆卸的相反步骤装上各零部件,注意只能用手旋紧玻管密封螺母,但不可太用力以免损坏玻管。
注意:若O形密封圈和尾盖上的橡胶片有破损,也应该更换!操作时应更换好一处,再更换另一处,不可全部拆卸完后再装!
3.7.2.3.3 更换光强传感器
3.7.2.3.3.1旋开滚花螺母,取走滚花螺母和O形圈,然后先顺时针转动玻管50°,再逆时针转动玻管50°,将玻管拔出;
3.7.2.3.3.2将传感器玻管内的弹簧和挡光环倒出,再将光强探头从插头上拔出;
3.7.2.3.3.3将新的光强探头插进插头,若O形圈有破损则取新的O形圈换上,若需要更换传感器玻管也取一根新的,然后按拆卸时的相反步骤将光强传感器装好,注意只能用手旋紧滚花螺母,但不可太用力以免损坏传感器玻管。
3.7.2.3.4 注意事项
3.7.2.3.4.1严格控制消毒水渠的水量、水位在设计范围之内,在水量严重超过设计容量时应做好消毒水渠的排泄或旁通,严禁水位高过排架上的气缸底部,否则会对系统的运行造成严重损害。
3.7.2.3.4.2严禁在消毒水渠无水或水量达不到设计水位时通电并点亮紫外灯。
3.7.2.3.4.3消毒水渠的顶盖必须用密闭的工程塑料板,以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
3.7.2.3.4.4拔下NLQ紫外消毒模块的重载接插件时,必须注意保持其清洁、防尘与防潮,对于排架上的重载接插件插头,必须用塑料袋包住并扎紧,对于镇流器电箱上的重载接插件插座,必须用其随带的保护盖板盖好,不可裸露,否则会损坏设备。
3.7.2.3.4.5水渠在排架之前的部位应放置栏网或格栅,防止大件杂物进入NLQ紫外消毒模块设备,缠住和粘住排架上的气缸,导致气缸运行不顺。
3.7.2.3.4.6拆卸排架上的气管时应记住两根气管的安装顺序,不得调换以保证气缸在非运行状态下活塞杆处于缩回状态。发生故障时,可利用电磁阀上的手动开关操作,使气缸伸出和缩回。
3.7.2.3.4.7系统若运行不畅或排架出现严重抖动现象,应及时检查是否有杂物卡住排架玻管,气缸紧固螺钉是否松动,气路是否正常。
3.7.2.3.4.8换玻管时不要太用力,必须用清水抹玻管外表面,以减少安装或拆卸玻管的阻力。
3.7.2.3.5 常见故障排除
3.7.2.3.5.1人机界面没有任何显示:
 系统主空气开关QF0是否闭合。

 控制回路的空气开关QF01是否闭合,急停按钮有没有复位。
 该条线路触点之间的连线是否完好。
 PLC上的电源输入端子AC220V是否正确。
3.7.2.3.5.2人机界面显示某一排架故障紫外灯的序号,检测步骤如下:
 镇流器柜内的镇流器输出端子上是否有正常输出电压。
 系统中控、配电柜到镇流器柜的连线以及接插件接触是否可靠。
 镇流器柜内的镇流器输入、输出电压是否正常、镇流器是否已经损坏。
 镇流器输出到紫外灯管排架的连线以及接插件接触是否可靠。
 紫外灯排架内部连线,连接紫外灯管接插件接触是否可靠。
 紫外灯管是否破损或到了更换时间。
 检查故障线路所在排架的接插件是否连接完好。
 依次测量故障线路各点接触端子,防止该线路因接触不良造成的断路。
3.7.2.3.5.3检查系统(配电柜)内给镇流器供电的电源输出端子上是否有正常输出电压,检查故障线路在配电柜内系统控制、配电部分供电输出端子上电压输出至镇流器柜内镇流器部分的供电输入端子上,是否正常(例如:A、B、C各相与N或者PE之间的电压应为200~250v左右,A、B、C三相之间的电压应为380~400V左右。
3.7.2.3.5.4判定灯源模块(镇流器柜)内的镇流器输入、输出电压是否正常:
检查故障线路在灯源模块(镇流器柜)上的重型接插座端子上,镇流器输入电压是否正常(例如:每个镇流器上L和N之间的电压应该在200~250V左右)。
3.7.2.3.5.5判断灯源模块(镇流器柜)中镇流器是否有故障:
 打开有关线路排架在人机界面上的电源开关。
 将指针型万用表置于电压档(交流),检查该排架每一路的镇流器输出端(镇流器J3脚)是否有150~200V的交流输出。
 没有150~200V交流输出的那一路,可判定该线路存在故障。
 关闭故障线路所属的排架在人机界面上的电源开关。
 将机械万用表置于电压档(交流),将两表笔置于故障线路镇流器的(J3脚)输出端。
 开启排架在人机界面上的电源开关。此时指针型万用表若有瞬间输出(指针有较大的摆动),一般可以判定镇流器工作正常。
 若指针型万用表若无瞬间输出(指针没有的摆动或者摆动很小),则镇流器烧坏,换上新的镇流器即可。
3.7.2.3.5.6判断紫外灯管是否破损或到了更换时间:
可观察灯管是否已损坏(破损、灯头发黑、受潮等)如有上述现象,请更换上新的灯管。
3.7.2.3.5.7判定灯源模块(镇流器柜)中镇流器输入是否存在断路现象:
 将万用表置于电压档(交流),检查每条线路的镇流器输入端是否有200V~250V电压输入。
 镇流器输入端没有200~250V电压输入,则该线路可判定为断路。
3.7.2.3.5.8判定灯源模块(镇流器柜)中镇流器输入是否存在短路现象:
 关闭系统柜(中控、配电柜)电源。
 拔出镇流器的两个输出端子。
 将万用表调至电阻档,测量镇流器的两个端子间是否通路。若测量通路则可判定此线路存在短路现象。
3.7.2.3.5.9开启、关闭灯源模块(镇流器柜)及排架电源的注意事项:
关闭该排架电源后,若想要重新开启,应等待1.5分钟以上,才能合上电源。否则,灯源模块(镇流器柜)内部的镇流器自动保护装置仍处于保护状态,部分线路有可能会运行不良。

3.7.2.4 技术指标
3.7.2.4.1 水温:5℃~50℃;使用环境温度:-5℃~50℃;周围相对湿度:不大于93%(温度25℃时)
3.7.2.4.2 饮用水:需要处理的饮用水其1cm的紫外透射率(T254):95%~100%;在原水质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时(色度高于15度、浊度高于5度、含铁量高于0.3mg/L),应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前处理使其满足设备的使用条件。
3.7.2.4.3 污水:进入消毒设备的污水要求1CM的透射率(T254):40%;其它要求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二级标准。
3.7.2.4.4 需要处理的水:水质要求能达到系统设计紫外透射率,如达不到要求,应先经过适当的前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等方法,以除去水中各种杂质。
3.7.2.4.5 电压:交流电380V±10V,50Hz。
3.7.2.4.6 主要技术参数
型 号 NLX-XXX
消毒水量(T/h) 0.1-----10万T/h
主 电 源 AC380V/50HZ
透 射 率% 40%
悬浮物mg/L ≤20
紫外剂量8000h 
灯管使用寿命*(h) 12000
表3.7.2.4.6
.










3.7.3 臭氧消毒
3.7.3.1 运行管理
3.7.3.1.1 空气压缩机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1.1确保空气压缩机启动前,整个压缩机系统里压缩空气都已经放空,将后冷却器进口处的活接打开,使机组内部压力等于大气压力;
3.7.3.1.1.2压缩机不能在高于铭牌规定的排气压力之上工作,应防止电动机过载机组停机;
3.7.3.1.1.3空气压缩机应设有安全阀,当系统中全体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安全阀将动作,此时应检查超压原因,排除故障;
3.7.3.1.1.4空气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应检查空压机排气温度、排气流量和排气压力等主要技术参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7.3.1.2 后冷却器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2.1应根据季节及进气温度调节冷却水量以利节约。冷却水进水温度在20~32℃,出水温度不应超过35~38℃;
3.7.3.1.2.2过气量应在0.9m3/min~1.5m3/min范围内,进气压力不宜超过1.0Mpa;
3.7.3.1.2.3应根据季节温度、湿度大小增减排污次数。一般情况下每1~2小时排污一次。
3.7.3.1.3 无热再生干燥机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3.1 在满足用气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再生气消耗量。冬季阴冷季节可适当开启节流阀,增加再生气用量。初次使用或间隔较长时间再次使用时,可将节流阀旋开数圈,加大再生气量,待露点合格,再关闭节流阀,恢复正常再生气量。
3.7.3.1.4 预冷机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4.1 压缩空气的压力不得超过预冷机允许使用的最高压力;
3.7.3.1.4.2 应避免无负载情形下长期运行;
3.7.3.1.4.3 预冷机运行过程中,应检查预冷机的运转电流值、冷却器风扇马达运转、入口压缩空气温度、压力、出入口温差等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7.3.1.5 臭氧发生器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5.1 臭氧发生器的开启和关闭应滞后于以上臭氧系统的其他设备,在自动控制模式下,系统程序会自动控制系统内各设备的开启和关闭;在手动控制模式下,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系统的启动和停机顺序启动和停止对系统的运行;
3.7.3.1.5.2如果在现场发现系统有异常情况或设备发生突发性故障,可以启动紧急停机程序即启动紧急停机按钮。
3.7.3.1.6 臭氧尾气吸收设施的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1.6.1 尾气吸收池的启动运行应遵循先通水后开潜水曝气器的原则,向尾气吸收池内注水至2米以上后,启动潜水曝气器;
3.7.3.1.6.2 应依据臭氧接触池溢出的尾气量和浓度调节设定潜水曝气器开启度。

3.7.3.2 安全操作
3.7.3.2.1 应保证空气压缩机运行中吸入纯净的空气,严禁易燃易爆气体或有毒气体进入空气压缩机。
3.7.3.2.2 机组运行时,箱体应关闭,只有在检查时可短时间打开, 但应注意运动件和高温件对人体的伤害。
3.7.3.2.3 冬季或臭氧发生器长时间不工作,应把发生器、后冷却器、预冷机内的水排放掉。
3.7.3.2.4 臭氧发生间内应设置臭氧浓度探测报警装置。如发生臭氧泄露事故,应立即打开门窗,启动排风扇。

3.7.3.3 维护保养
3.7.3.3.1 空气压缩机的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3.1.1应保持机组清洁、干燥,室内通风良好;
3.7.3.3.1.2定期加注机油,检查空气滤清器的真空指数器并清洁,新机更换油过滤器;
3.7.3.3.1.3至少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手动检查安全阀,清洗冷却器,更换空气滤芯、油过滤器,换油,检查温度计、电气系统;
3.7.3.3.1.4检查V带的松紧情况,如超出调整范围,应及时更换,检查运动部件紧固螺栓有无松动,电动机加注润滑油;
3.7.3.3.1.5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尼龙管、皮带、油位计、电磁阀、轴承、轴封、隔音海绵、橡胶管的检查更换。
3.7.3.3.2 无热再生干燥机的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3.2.1运行时巡视检查干燥塔进排气压差,如压差过高,应手动排气,待压差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运行;
3.7.3.3.2.2清洗管道过滤器元件,确保工作正常;
3.7.3.3.2.3运行1~3年后,若发现塔前后压力差增大,更换滤芯元件无效时可将吸附剂全部放出过筛;
3.7.3.3.2.4当干燥装置(含粉尘精滤器)进排气压差超过0.07MPa时,应检查更换滤芯元件,管道过滤器元件可清洗晾干后重复使用,但不得超过两次;
3.7.3.3.3 预冷机的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3.3.1检查自动排水器,如发现堵塞,及时拆卸并清理。同时检查空气是否泄漏现象;
3.7.3.3.3.2用刷子或空气枪等工具清理预冷机上的灰尘、污垢;
3.7.3.3.3.3如制冷效果明显下降,检查预冷机内制冷液是否充足,如有必要加充制冷液。
3.7.3.3.4 臭氧发生器的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3.4.1定期调校减压阀,出气流量控制阀以及发生器内的电磁阀。
3.7.3.3.4.2用酒精或丙酮清洗高压放电管表面灰尘。
3.7.3.3.4.3如臭氧浓度和产量明显下降,应停机对系统(包括气源系统)进行检修。
3.7.3.3.5 臭氧接触及尾气吸收设施的维护保养应符合下列规定:
3.7.3.3.5.1 应定时对液位计等进行检查,清扫场地。
3.7.3.3.5.2 每1~3年清刷一次,油漆铁件一次。
3.7.3.3.5.3 在清刷水池恢复运行前,应进行消毒处理。
3.7.3.3.5.4 应每月对阀门检查修理一次,每季对长期开和长期关的阀门操作一次。
3.7.3.3.5.5 电传水位应根据其规定的检定周期进行检定。

3.7.3.4 技术指标
3.7.3.4.1 不同臭氧产量的发生器生产每公斤臭氧的电耗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表3.7.3.4.1 不同臭氧产量的发生器生产每公斤臭氧的电耗
发生器种类 臭氧产量,g/h 电耗,kW•h/kg.O3
大型 ﹥1000 ≤18
中型 100~1000 ≤20
小型 1.0~100 ≤22
微型 ﹤1.0 实测
注:表中电耗指标限制不包括净化气源的电耗

3.7.4 二氧化氯消毒
3.7.4.1 运行管理
3.7.4.1.1污水处理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加氯量应视出水的水质和水量等具体情况确定。可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根据处理排放量自动加氯的运行方式更为有效。
3.7.4.1.2加氯操作必须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的规定。设备启动前应检查加氯设备,做好准备工作;加氯应严格执行操作程序。
3.7.4.1.3从事加氯作业的人员必须遵守加氯间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加氯安全,并具备有关的化工、电气、起重等安全知识,熟悉加氯设备性能、操作要领及排除故障方法,并定期接受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
3.7.4.1.4加氯间长期停置不用时应将加氯间内的设备做好防腐处理,车间门窗封闭,闲人不得进入。需重新起用时,应做好各项安全检查、验收工作,待一切符合要求,具备正常运转条件后方可投入试运转。

3.7.4.2 安全操作
3.7.4.2.1 启动二氧化氯发生器前,应进行如下检查和准备工作:
3.7.4.2.1.1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正常,有无泄漏。
3.7.4.2.1.2检查各阀门开关位置是否准确。
3.7.4.2.1.3检查安全阀,将安全塞塞紧。
3.7.4.2.1.4检查计量泵的频率与行程是否符合要求。
3.7.4.2.1.5打开控制器开关,观察计量泵和温度显示是否正常。
3.7.4.2.2 设备所用原料氯酸钠和盐酸应分开单独存放。
3.7.4.2.2.1氯酸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1618-1995工业用氯酸钠》一等品的要求;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处,严禁与酸性物质及易燃品共同存放,严禁烟火,严禁挤压、撞击,注意防潮。
3.7.4.2.2.2盐酸(浓度31%)应符合国家标准《GB320-93工业合成盐酸》的要求。
3.7.4.2.3 加氯间应配有合格的防毒面具、抢修工具、抢修材料、检漏氨水等。所有工具应放置在加氯间以外的附近固定场所。
3.7.4.2.4 加氯间内部应设置排风地沟,在工作前应通风5~10分钟,并应安装漏氯报警装置和自动吸收装置。
3.7.4.2.5 操作人员应定时对加氯系统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及时排除各种故障。当发生氯泄漏事故时,漏氯报警装置将自动报警并启动漏氯吸收装置,迅速吸收泄漏气体;当发生泄漏而报警系统未做出反应时,操作人员可远控手动启动漏氯吸收装置,并带好防毒面具,站在上风口排除故障。
3.7.4.2.6 加氯间保养维护时,严禁违章明火和撞击火花,以防爆炸。

3.7.4.3 维护保养
3.7.4.3.1 氯泄漏检测器应定期清洁探头和检查维护,定期检测检测器的有效性。
3.7.4.3.2 如有漏氯吸收装置,应定期检查其与漏氯检测器的有效联动;定期手动启动装置,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
3.7.4.3.3 设备长时间运行后应定期进行清洗,宜半年清洗一次。
3.7.4.3.4 原料罐出口阀门中带有过滤网,应定期进行清洗。
3.7.4.3.5 计量泵在使用时或冲洗设备时一定要注意防水,否则会烧毁控制器。
3.7.4.3.6 温控器超温后应立即停用,并检查故障原因进行维修。
3.7.4.3.7 水射器长时间使用后内部会发黑,可用盐酸清洗。

3.7.4.4 技术指标
3.7.5 次氯酸钠消毒
3.7.5.1 运行管理
3.7.5.1.1 污水处理后采用投加次氯酸钠消毒时,其投加量应根据实际排入地表水域的不同按需确定。
3.7.5.1.2 当二次沉淀池出水水质中pH值、氨氮、水温、水量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投加量。
3.7.5.1.3 次氯酸钠的有效氯含量一般为10~12%。投加次氯酸钠的位置一般应选择在接近加氯池的底部。
3.7.5.1.4 出水余氯量一般应控制在0.5~1.5mg/L,接触时间大于30分钟。
3.7.5.1.5 次氯酸钠一般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室内温度不宜超过30℃。室外存放时必须有遮阳措施。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3.7.5.1.6 投加次氯酸钠操作应符合《次氯酸钠溶液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投加次氯酸钠期间应注意投加设备的巡视和清洁保养工作,并注意观察次氯酸钠池(箱)内液位。

3.7.5.2安全操作
3.7.5.2.1 次氯酸钠属腐蚀品,操作人员在高浓度环境中应佩戴正确的劳动防护用品。
3.7.5.2.2 如操作过程中遇皮肤接触、眼睛接触、吸入、食入等,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7.5.2.3 灭火方法可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3.7.5.2.4 遇泄漏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3.7.5.2.5 次氯酸钠的包装方式和运输时的注意事项,应符合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和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
3.7.5.2.6 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应配备到次氯酸钠消毒工作的所有操作人员,并应保证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的各基本部件性能符合GB2890-82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与其它应急处理设备、工具等应放置在安全的和明显固定的位置上。
3.7.5.2.7 操作人员在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操作时,应注意观察周围气体成分的变化和自身感觉的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请立即离开污染区域或更换口罩。

3.7.5.3 维护保养
3.7.5.3.1 定期进行投加次氯酸钠设备的维修保养。
3.7.5.3.2 每次使用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之前必须先检查,如面具破坏或零件缺损,面具必须丢弃。
3.7.5.3.2 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使用后,应卸下滤毒罐(滤棉),清洗面具。
3.7.5.3.3 直接式防毒面具的面具和滤毒罐的性能测试,应符合GB2891过滤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试验方法,GB289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
3.7.5.3.4 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应放置于干燥、通风的库房,不得与酸、碱、溶剂等物质一起贮存。使用时应注意滤毒罐的有效期,防止失效。
3.7.5.3.5 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应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做好的使用、检查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3.7.5.4 技术指标
3.8. 供氧系统
3.8.1 罗茨鼓风机
3.8.1.1 运行管理
3.8.1.1.1 罗茨风机的设备间工作环境应保持清洁。
3.8.1.1.2 罗茨风机必须在规定温度范围内运行。
3.8.1.1.3 罗茨风机的启动和停止必须使用控制开关,禁止使用主电源启动和停机。
3.8.1.1.4 罗茨风机在运行中,操作人员应定期对其进行巡视,注意风机的运行情况。发现不正常情况,采取调整或停机措施,并做好记录。
3.8.1.1.5 对于正常运行的罗茨风机,严禁完全关闭排气阀,不准超负荷运行。
3.8.1.1.6 停电恢复送电后,检修人员应对罗茨风机进行检查,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方可运行风机。
3.8.1.1.7 罗茨风机运行产生的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
3.8.1.1.8 罗茨风机发生故障时,必须按照相应的安全规则和供货商提供的设备说明书进行处理。

3.8.1.2 安全操作
3.8.1.2.1 严禁对正在运行的罗茨风机进行检查维护。
3.8.1.2.2 必须两人或两人以上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同时在现场,才允许在罗茨风机的电路系统上进行操作。
3.8.1.2.3 在罗茨风机运行的高噪声场所,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戴耳 罩,特别是在无噪声防护的情况下。
3.8.1.2.4 罗茨风机严禁使用爆炸性、有毒及腐蚀性的气体。
3.8.1.2.5 罗茨风机运行时禁止触摸空气管路。要对空气管路进行维修,必须待风机充分冷却后再进行。

3.8.1.3 维护保养
3.8.1.3.1 定期(宜每周)检查罗茨鼓风机的空气过滤器,及时清洁或更 换空气过滤器。
3.8.1.3.2 定期(宜每半年)检查鼓风机消音器内部的消音材料,若有老化、脱落现象,应及时采取措施更换消音材料。
3.8.1.3.3 定期对罗茨鼓风机各部件进行检查维护。
3.8.1.3.4 建议使用供货厂家推荐的润滑油和代用油。
3.8.1.3.5 定期(宜每月)检查润滑油位,对齿轮箱进行注油。
3.8.1.3.6 定期(宜每半年)对罗茨风机的齿轮箱润滑油质进行检查。若有必要,更换润滑油,但至少应每年更换1次。
3.8.1.3.7 按照维护周期在卸压的情况下进行安全阀功能的检查,可由用户设置维护周期,但必须至少每年一次。

3.8.1.4 技术指标
3.8.1.4.1中、微孔曝气装置,应将空气过滤;微孔曝气器,空气含尘量应小于15mg/1000m3。
该标准参考国外同类曝气头对空气的过滤标准而定。无论是普通的穿孔管,还是各种类型的曝气头装置,不经过滤或过滤效果不好,空气中的尘埃将对风机造成磨损、对曝气孔产生堵塞,因而影响供气。特别是微孔曝气器,它的气孔只有几十至数百微米,尘埃一但堵塞气孔,将增加维修工作量。所以,要求空气要经过充分过滤。
鼓风机应在进气温度不高于40℃,气体中固体微粒的含量不大于100mg/m3,微粒最大尺寸不大于鼓风机气缸内各相对运动部件的最小工作间隙之半的条件下正常使用。
(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条件 罗茨鼓风机)

3.8.2 离心式鼓风机
3.8.2.1 运行管理
3.8.2.1.1 根据曝气池的供氧量调节鼓风机的风量。
3.8.2.1.2 对于鼓风机的机组、进出风道、高低压电路、、冷却水系统、油箱等重要部位要加强巡视。
3.8.2.1.3 宜每2小时巡视检查并记录鼓风机的各重要控制参数。

3.8.2.2 安全操作
3.8.2.2.1 应定期检查鼓风机的进出风道清洁无物。
3.8.2.2.2 当鼓风机出现喘振、异响、高温、冒烟、油压管出现压力下降、油温上升或下降时,应考虑鼓风机紧急停车。
3.8.2.3 维护保养
3.8.2.3.1 鼓风机电机轴承应定期加油。
3.8.2.3.2 应定期检查油箱油位。
3.8.2.3.3 应定期更换鼓风机的滤网和滤芯。
3.8.2.3.4 应每月检查减压阀。
3.8.2.3.5 应定期检查鼓风机的循环水泵。
3.8.2.3.6 应定期检查鼓风机的冷却塔。

3.8.2.4 技术指标
3.8.3 竖轴表曝机(平板型、倒伞型等)
3.8.3.1 运行管理
3.8.3.1.1 竖轴式曝机启动前要认真检查地脚螺栓是否具备开机条件。
3.8.3.1.2 启动曝气机后应认真监视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
3.8.3.1.3 定期巡视检查。
3.8.3.1.4 竖轴曝气机停机要按先后程序停机。
3.8.3.2 安全操作
3.8.3.2.1 操作者必须持证上岗。
3.8.3.2.2 应按竖轴式曝气机运行要求和参数做好启动前的全面检查和准备工作。
3.8.3.2.3 操作电器开关时应遵守安全用电操作规程。
3.8.3.2.4 竖轴式曝气机维修维护时应挂警示牌。
3.8.3.2.5 操作者不得接触高速运转的机电设备。
3.8.3.2.6 非本岗位操作人员不得随意启闭设备。

3.8.3.3 维护保养
3.8.3.3.1 冬季防止操作平台上结冰,操作者要及时将操作平台污垢清除干净。
3.8.3.3.2 为了使曝气机工作在较高的充氧动力效率上,操作人员应及时调节竖轴曝气机叶轮浸没度。

3.8.3.4 技术指标
3.8.3.4.1 倒伞型叶轮的直径一般为0.5~2.5m。国内最大的倒伞型叶轮的直径3m。由于其直径较泵型的大,故其转速较慢,约为30~60 r/min。动力效率为2.13-2.44KgO2/(kW•h)。在最佳时可达到2.51KgO2/(kW•h)。
3.8.3.4.2 泵(E)型曝气机叶轮的直径在0.4~2.0m之间。

3.8.4 横轴表曝气机(转刷型等)
3.8.4.1 运行管理
3.8.4.1.1 运行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横轴表曝机的运行要求和技术指标。
3.8.4.1.2 运行管理人员应根据工艺要求合理设定横轴表曝机的自控参数。
3.8.4.1.3 生物反应池上的横轴表曝机不允许长期停置,运行机和备用机应交替使用。
3.8.4.1.4 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填写运行记录,记录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
3.8.4.1.5 运行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机,在开关处悬挂设备故障警示牌,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3.8.4.1.6 横轴表曝机的浸没深度不得超出允许范围。
3.8.4.1.7 运行管理人员应做好横轴表曝机的清洁工作。

3.8.4.2 安全操作
3.8.4.2.1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横轴表曝机的安全操作规程。
3.8.4.2.2 横轴表曝机的电机外壳必须保证接地可靠。
3.8.4.2.3 横轴表曝机出现过热、噪音、电压或电流超出正常范围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
3.8.4.2.4 生物反应池液位超过允许高度时,应关闭所有曝气机。
3.8.4.2.5 检修横轴表曝机时,检修人员必须配备和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
3.8.4.2.6 检修横轴表曝机时,必须关闭该故障机的总电源开关和现场紧急停止开关,并在开关处悬挂警示牌。
3.8.4.2.7 检修横轴表曝机时,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故障机由于水流的冲击,造成自转而发生事故。
3.8.4.2.8 吊装横轴表曝机时,必须保证吊装的安全性。
3.8.4.2.9 检修电机时,应有可靠的防潮措施。
3.8.4.2.10 横轴表曝机运转时,严禁更换减速机润滑油。
3.8.4.2.11 横轴表曝机运转时,不得掀开防护盖板。

3.8.4.3 维护保养
3.8.4.3.1 维护保养人员应熟悉横轴表曝机维护保养内容,掌握维护保养技术。
3.8.4.3.2 必须严格执行横轴表曝机维修制度。
3.8.4.3.3 维护保养人员须严格执行维护保养制度,定时、定量加注润滑脂,更换润滑油,并认真填写保养记录。
3.8.4.3.4 长期停止运行的横轴表曝机,必须切断电源,减速机加满润滑油,定期调整水平轴的静置方向并固定。
3.8.4.3.5 必须保持减速机透气孔通畅。
3.8.4.3.6 维护保养人员应定期检查横轴表曝机各部件是否正常。
3.8.4.3.7 维护保养人员应定期校验横轴表曝机的安装精度。
3.8.4.3.8 横轴表曝机大修完毕后,应进行检测、调整和试车。
3.8.4.3.9 横轴表曝机的电控柜应定期除尘。

3.8.4.4 技术指标
3.8.4.4.1 转刷曝气机基本参数见表3.8.4.4.1-1。
3.8.4.4.2 横轴表曝机安装调整及检验时,应按照表3.8.4.4.1-2和表3.8.4.4.1-3的允许偏差范围确定。
3.8.4.4.3 横轴表曝机的工况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环境温度:-10℃~45℃;
——输入电压:380V±5%;
——污水的PH值:6~9。
3.8.4.4.4 转碟曝气机常见参数如下:
转碟曝气机的直径一般不大于1.4米,园穴直径12.5mm,浸没深度0.23~0.53m,转速应在43~55 r/min范围内。
表3.8.4.4.1-1 转刷曝气机基本参数
曝气机 直径D( mm ) 曝气机有效长度L(mm) 叶片最大浸没深度h(mm) 适用于曝气池最大水深(m) 动力效率(Es)(kgO2/kWh) 配套电动机功率N(kW) 电机与减速机联轴器间隙(mm)
φ700 3000 240 2.5 ≥1.60 7.5 1.5
4500 11 1.5
6000 15 1.5
φ1000 3000 300 3.5 ≥1.65 15 1.5
4500 22 2.0
6000 ≥1.70 30 2.0
7500 37 2.0
9000 45 2.0

表3.8.4.4.1-2 水平轴挠度、径向全跳动、两端法兰端面跳动的允许偏差
水平轴长度L(mm) 3000 4500 6000 7500 9000
挠度(mm) 0.2/1000 0.25/1000 0.3/1000 0.35/1000 0.4/1000
径向全跳动(μm) 800 1200 1800 2200 2500
法兰端面跳动(μm) 120 160 200 220 250

表3.8.4.4.1-3 曝气机安装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角误差(度)
水平度 前后偏差 同轴度
两端轴承座 5/1000 5/1000 —— ——
两端轴承中心与减速机输出轴中心 —— —— 5/1000 0.5

3.9 回流污泥泵房
3.9.1 螺旋叶轮泵
3.9.1.1 运行管理
3.9.1.1.1 螺旋泵工作时,应尽量使其吸水位在设计规定的标准点。
3.9.1.1.2 寒冷的冬季,螺旋泵启动时,应注意检查其吸水池内是否结冰,螺旋部分是否与泵槽冻结在一起,以免启动时造成破坏。
3.9.1.1.3 在螺旋泵运行时,应注意观察泵运转的声音。

3.9.1.2 安全操作
3.9.1.2.1 应定期检查螺旋的挠曲度。
3.9.1.2.2 运转时,需防干转和过载、还应注意防吸入空气和吸入真空度过大。

3.9.1.3 维护保养
3.9.1.3.1 螺旋泵的润滑重点部位是水中轴承、上轴承及变速箱。
3.9.1.3.2 应定期检查叶片在叶槽中的间隙

3.9.1.4 技术指标
3.9.2 离心泵
3.9.2.1 运行管理
3.9.2.1.1 离心泵启动前,应对系统流域进行检查,如集水池、阀门开关是否灵活、电器工作是否正常等。
3.9.2.1.2 离心泵启动前,应关闭出口阀门,全开进口,当机组运行平稳后迅速开出口阀门,调至电机额定功率。
3.9.2.1.3 离心泵投入运行后,应定时巡视,注意检查机组有无异常的声响和震动。定期检查和记录机组的轴承温度、润滑油温度。应定期检查连轴器和机组上的地脚螺栓和其它紧固件是否有偏移和松动。
3.9.2.1.4 停泵时,当电机停止供电后,应迅速管进口阀防止泵的倒转。

3.9.2.2 安全操作
3.9.2.2.1 运行人员还应密切注意泵前水位,以避免出现泵抽真空现象。
3.9.2.2.2 运行人员应密切注意泵的轴承温度和润滑油温。
3.9.2.3 维护保养
3.9.2.3.1 离心泵应定期进行检修和进行大修。离心泵的运行维护点主要包括:机座螺旋、填料函、叶轮、电器、轴承、连轴器、润滑油等。
3.9.2.3.2 离心泵的机座螺栓,应牢固。
3.9.2.3.3 填料函应保证滴水正常,应及时更换填料。
3.9.2.3.4 应定期清理叶片中的异物,检查叶轮磨损情况。
3.9.2.3.5 连轴器间隙符合要求,运行无跳动,无金属获其它物甩出。
3.9.2.3.6 离心泵上的压力表、真空表应定期进行计量校验。
3.9.2.3.7 应定期检查水泵循环冷却系统的运行状况。
3.9.2.3.8 应及时更换润滑油或加油。
3.9.2.4 技术指标
3.9.2.4.1 轴承温升,一般不超过环境温度30~40℃,最高不超过75℃。
4 再生水利用
4.1传统式工艺
4.1.1 进水泵房
4.1.1.1 运行管理
4.1.1.1.1 根据进水、送水量和工艺运行情况,应调节水量,保证处理效果。
4.1.1.1.2 水泵在运行中,必须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4.1.1.1.2.1 应调节好工况点,使泵工作在高效果区范围内,当恒速与调速联运,也应选择综合曲线的高效区。
4.1.1.1.2.2 运转过程中,必须观察仪表读数、轴承温度、填料室滴水和发热及泵的振动和声音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1.1.1.2.3 检查进水水位,水位低于规定的最低水位时,立即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4.1.1.1.2.4 填料室应有水滴出,宜每分钟30-60滴。
4.1.1.1.2.5 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滚珠或滚柱轴承内极限温度不得超过75℃,滑动轴承瓦温度不得超过70℃。
4.1.1.1.3 应使泵房的机电设备保持良好状态。
4.1.1.1.4 操作人员应保持泵站的清洁卫生,各种器具应摆放整齐。
4.1.1.1.5 应及时清除叶轮、闸阀、管道的堵塞物。
4.1.1.1.6 泵房的集水池应每年至少清洗一次。
4.1.1.1.7 变配电站与泵房合建时,对变压器及其他附属设备的运行管理等可按本规程第8章内容执行。

4.1.1.2 安全操作
4.1.1.2.1 水泵启动和运行时,操作人员不得接触转动部位。
4.1.1.2.2 操作人员在水泵开启至运行稳定后,方可离开。
4.1.1.2.3 清洗泵房集水池或大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操作程序,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4.1.1.2.4 严禁频繁启动水泵。
4.1.1.2.5 水泵运行中发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停机:
4.1.1.2.5.1 水泵不吸水,压力表无压力或压力过低;
4.1.1.2.5.2 突然发生极强烈的振动和噪音;
4.1.1.2.5.3 轴承温度过高或轴承烧毁;
4.1.1.2.5.4 水泵发生断轴故障;
4.1.1.2.5.5 冷却水进入轴承油箱;
4.1.1.2.5.6 机房管线、阀门、止回阀发生爆破,大量漏水; 阀门或止回阀阀板脱落;
4.1.1.2.5.7 水锤造成机座移位;
4.1.1.2.5.8 电气设备发生严重故障;
4.1.1.2.5.9 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危及设备安全。

4.1.1..3 维护保养
4.1.1.3.1 进水泵应及时补充轴承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保证油位正常,并定期检测油质变化情况,换用新油。
4.1.1.3.2 根据运行情况,应随时调整填料压盖松紧度。
4.1.1.3.3 根据填料磨损情况应及时更换填料。更换填料时,每根相邻填料接口应错开大于90°,水封管应对准水封环,最外层填料开口应向下。
4.1.1.3.4 应定期监测机泵振动,超标时,应检查固定螺栓和联接螺栓有无活动。不能排除时,应立即上报。
4.1.1.3.5 应及时检查、调整、更换阀门填料,做到不漏水,无油污、锈迹。
4.1.1.3.6 应定期检修集水池水标尺或液位计及其转换装置。
4.1.1.3.6 进水泵池前加装筛网时,应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对筛网的清理。

4.1.1.4 技术指标
4.1.1.4.1 进水集水池的水位合格率应达到100% 。

4.1.2 混合反应池
4.1.2.1 运行管理
4.1.2.1.1 药液与水体的接触混合应快速、均匀。
4.1.2.1.2 接触絮凝应达到絮体密实而且大,与水体分离性好,易沉淀。接触池的出口处凭肉眼观察(或取投加混凝剂混合后的水样做烧杯搅拌实验),应有明显的絮凝体出现,并应防止絮体破碎。
4.1.2.1.3 应按设计要求和生产情况控制进出口流速、运行水位、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采用机械搅拌的接触池,应根据实际运行状况设置合理的搅拌梯度。
4.1.2.1.4 应定期排除接触池、配水池内的积泥。
4.1.2.1.5 采用进水预氯化时,应根据进水水质、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摸索出合理的投氯量。

4.1.2.2 安全操作
4.1.2.2.1 遇雨、雪天气观察投药效果时应注意防滑。

4.1.2.3 维护保养
4.1.2.3.1 采用机械混合装置应每日检查电机、变速箱、搅拌装置运行状况,加注润滑油,做好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工作。
4.1.2.3.2 金属部件应每年油漆一次。
4.1.2.3.3 接触混合设施(包括机械传动设备)应1~3年进行修理或更换,大修后质量应分别符合机电和建筑工程有关标准的规定。

4.1.2.4 技术指标
4.1.2.4.1 接触混合G值不应小于500s-1.

4.1.3 沉淀池
4.1.3.1 运行管理
4.1.3.1.1 平流式沉淀池
4.1.3.1.1.1 平流式沉淀池必须严格控制运行水位,水位宜控制在最高允许运行水位和其下0.5m之间。
4.1.3.1.1.2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应采取投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防止滤池阻塞。
4.1.3.1.1.3 平流式沉淀池的出口应设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宜控制在5度以下。
4.1.3.1.1.4 平流式沉淀池运行时须做好排泥工作,根据不同的排泥方式选用不同的排泥时间及排泥间隔,保证沉淀出水水质稳定。
4.1.3.1.1.5 每日清扫地面、走道、垃圾等,保持环境清洁。
4.1.3.1.2 斜板(管)沉淀池
4.1.3.1.2.1 应按设计要求和生产情况控制流速、运行水位、停留时间、积泥泥位(泥渣沉降比)等工艺参数。
4.1.3.1.2.2 斜板(管)沉淀池运行时应注意做好排泥工作,不应在不排泥或超负荷情况下运行。
4.1.3.1.2.3 启用斜板(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防止斜管(板)漂起。
4.1.3.1.2.4 斜板(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用0.25~0.30MPa的水枪进行冲洗。不少于每月一次。
4.1.3.1.2.5 对斜板(管)沉淀池出水浊度应设置在线仪表进行实时监测,对斜板(管)沉淀池沉淀的效果进行试验或目测,应每日不少于三次,其出口浊度宜控制在3度以下。
4.1.3.1.2.6 细菌、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应采取有效的杀菌、除藻措施,避免斜板(管)上滋生细菌,避免水质恶化。
4.1.3.1.2.7 冬季气温较低时应对斜板(管)沉淀池的排泥井采取有效的防冻保温措施。
4.1.3.1.2.8 每日清扫地面、走道、垃圾等,保持环境清洁。

4.1.3.2 安全操作
4.1.3.2.1 操作人员在日常清捞浮渣、污物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及监护措施。
4.1.3.2.2 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池走道上的积水或冰雪。
4.1.3.2.3 沉淀池停池检修时,操作人员应注意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跌落或碰伤。

4.1.3.3 维护保养
4.1.3.3.1 定期检查进、出水阀门,排泥阀,排泥机械运行状况并进行保养,加注润滑油。
4.1.3.3.2 不少于每月一次检查排泥机械,传动部件、抽吸机械、电气部件等的运行状况,并进行相应保养。
4.1.3.3.3 沉淀池需每年排空一次,检查斜管、支托架、池底、池壁等,并进行维修、油漆等。
4.1.3.3.4 斜板(管)沉淀池3~5年应进行修理,支承框架,斜管局部更换。

4.1.3.4 技术指标
4.1.3.4.1 对沉淀池沉淀的效果进行试验或目测,应每日不少于三次,其出口浊度宜控制在3度以下。

4.1.4 过滤池
4.1.4.1 运行管理
4.1.4.1.1 冲洗滤池前,必须开启洗水管道上的放气阀,待残气放完后方能进行滤池冲洗。
4.1.4.1.2 冲洗滤池时,排水槽、排水管道应畅通,不应有壅水现象。
4.1.4.1.3 用泵直接冲洗滤池时水泵盘根不得漏气。
4.1.4.1.4 气水冲洗的气压应视其冲洗效果而定,严禁超压,造成跑砂,压力调准后,必须恒压运行。风机应一用一备。
4.1.4.1.5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5度以下,滤后水浊度不宜大于2度,并应设置在线仪表进行实时监测。
4.1.4.1.6 滤池水头损失达1.5~2.5m或滤后水浊度大于2度时,即应进行冲洗。
4.1.4.1.7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0.3mg/l 以上的溶液中浸泡24h,经经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4.1.4.1.8 应每年做一次20%总面积的滤池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且全年滤料跑失率不应过大。
4.1.4.1.9 滤池长期停用时,应使池中水位保持在排水槽之上,防止滤料干化。

4.1.4.2 安全操作
4.1.4.2.1 应制定有效措施防止反冲洗过程中管道的气压或水压瞬间过高造成的设备及管路的损坏。

4.1.4.3 维护保养
4.1.4.3.1 定期检查阀门、冲洗设备(水冲、气水冲洗、表层冲洗)、电气仪表等的运行状况,并相应进行加注润滑和清扫等的保养,保持环境卫生和设备清洁。
4.1.4.3.2 滤池、土建构筑物、机械,不应超过5年进行大修一次。其中包括:翻换全部滤料; 更换集水滤管、滤砖、滤板、滤头、尼龙网等(根据损坏情况决定); 控制阀门、管道的恢复性修理; 土建构筑的恢复性修理等。

4.1.4.4 技术指标
4.1.4.4.1 滤池冲洗强度应为8~171/s•m2。
4.1.4.4.2 冲洗的清水压力应为0.3~0.5MPa。
4.1.4.4.3 滤池冲洗时的滤料膨胀率应为40%~50%。

4.1.5消毒
4.1.5.1 运行管理
4.1.5.1.1 消毒剂应选用液氯,小水量或临时性投加时也可使用漂粉和次氯酸钠。
4.1.5.1.2 应根据处理水质,气温等实际运行情况及管网水中余氯变化随时调整加氯量,确保水质满足现行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等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4.1.5.1.3 加氯间室内温度宜保持在15~20℃。室外使用氯气瓶时,必须有遮阳措施。
4.1.5.1.4 加氯间应做为巡视检查的重点部位,避免氯气泄露事故的发生。
4.1.5.1.5 使用真空加氯机和水射器进行加氯消毒时,应保证加氯机和管道中的真空度符合运行要求,水射器的水压应大于0.2MPa。

4.1.5.2 安全操作
4.1.5.2.1 氯气的使用、贮存、运输以及泄漏与抢救,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氯气安全规程》的规定。
4.1.5.2.2 需对加氯间的设备或管道等进行检修时,应制定详细的检修方案和应急预案,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操作。
4.1.5.2.3 使用中的氯瓶应挂上“正常使用”的标志牌,已用完的氯瓶应标明“已用完”的字样。
4.1.5.2.4 使用时应清除阀门出口的脏物,导管连接处应用10%的氨水检查有无泄漏,出现漏氯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及时修复,确保安全使用。
4.1.5.2.5 使用起重机吊卸氯瓶时,必须遵守起重安全操作的相关规定。
4.1.5.2.6 开、关阀门时,应使用专用扳手。开启时用力要均匀,严禁用力过猛或锤击。
4.1.5.2.7 使用中,如出现氯气输送管路结霜现象,应用自来水喷淋氯瓶的外壳,并应注意防止氯瓶出气总阀淋水受腐蚀等。不得用热水或其他烘烤方式加温。
4.1.5.2.8 氯瓶中的液氯不得用尽,应留有0.05~0.10Mpa压力的氯量。
4.1.5.2.9 加氯间应配有合格的隔离式防毒面具、抢修材料、工具箱、检漏氨水等。
4.1.5.2.10 加氯间应设置漏氯报警装置和漏氯吸收装置,并对这些装置进行正常的维护与检修,保证其有效性。

4.1.5.3 维护保养
4.1.5.3.1 应定期对加氯机、水射器、真空调节器、压力表、过滤罐、管道、阀门、漏氯检测装置、漏氯吸收装置等进行维护和检修,保证其良好的工作状态。
4.1.5.3.2 氯瓶应每两年进行技术鉴定一次,发现安全隐患需立即处理或更换。
4.1.5.3.3 使用完毕的隔离式防毒面具应清洗、消毒、晾干后放回原处,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4.1.5.4 技术指标
4.1.5.4.1 保证加氯消毒设施、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并保证出水及管网中余氯和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在95%以上。

4.1.6清水池
4.1.6.1 运行管理
4.1.6.1.1 应对清水池的运行水位设定上限和下限,正常运行时严禁超上限或下限水位运行。
4.1.6.1.2 清水池顶严禁堆放有可能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池顶种植植物时,严禁施放各种肥料。
4.1.6.1.3 清水池应定期排空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能蓄水。
4.1.6.1.4 汛期应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流和渗透。
4.1.6.1.5 清水池应设置水质监测点,每日监测化验不得少于两次,发现水质严重超标时,应立即采取措施。

4.1.6.2 安全操作
4.1.6.2.1 清水池停池检修或清刷时,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应先对池内气体进行毒害检测后,在确保对人体无害的情况下,方可下人工作,并应采取有效的防跌落措施和足够的照明设备。
4.1.6.2.2 需加装临时泵排出清刷用水时,应确保泵体及线缆绝缘有效,防止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
4.1.6.2.3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下清水池设计中未考虑排空抗浮的,清刷前必须采取降低清水池四周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止清水池清刷过程的的浮起。

4.1.6.3 维护保养
4.1.6.3.1 定期检查检测孔、通气孔、人孔等处的防护措施是否良好,并对清水池内外的金属构件做防腐处理。
4.1.6.3.2 至少每月进行一次阀门的维护和检修,对长期开和长期关的阀门进行开关操作一次。
4.1.6.3.3 应按规定对液位计进行维护和检修。
4.1.6.3.4 草地、绿化应定期修剪,保持清洁。
4.1.6.3.5 1~3 年对水池内壁、池底、池顶、通气孔、伸缩缝等检修一次。

4.1.6.4 技术指标
4.1.6.4.1 应保证清水池不受污染,水质合格率达100%。

4.1.7送水泵房
4.1.7.1 运行管理
4.1.7.1.1 根据管网调度指令及送水量、水压等变化情况,合理开启送水泵,确保管网水量、水压满足用户使用。
4.1.7.1.2 当出现瞬间出水流量或压力的增大或降低时,工作人员应及时与管网调度人员联系,查明原因后立即按调度指令进行操作,不可擅自进行开关泵、升降压等可能影响供水安全性的操作。
4.1.7.1.3 水泵在运行中,必须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4.1.7.1.3.1 应调节好工况点,使泵工作在高效果区范围内,当恒速与调速联运,也应选择综合曲线的高效区。
4.1.7.1.3.2 运转过程中,必须观察仪表读数、轴承温度、填料室滴水和发热及泵的振动和声音是否正常,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4.1.7.1.3.3 在泵出水阀关闭的情况下,电机功率小于或等于110kW时,水泵的连续工作时间不应超过3min;大于110kW时,不宜超过5min。
4.1.7.1.3.4 填料室应有水滴出,宜每分钟30-60滴。
4.1.7.1.3.5 轴承温升不应超过35℃,滚珠或滚柱轴承内极限温度不得超过75℃,滑动轴承瓦温度不得超过70℃。
4.1.7.1.4 应使泵房的机电设备保持良好状态。
4.1.7.1.5 操作人员应保持泵站的清洁卫生,各种器具应摆放整齐。
4.1.7.1.6 应及时清除叶轮、闸阀、管道的堵塞物。
4.1.7.1.7 备用泵应每月进行一次试运转,且运转前应检查联轴器转动是否灵活。环境温度低于0℃时,必须放掉泵壳内的存水。
4.1.7.1.8 变配电站与泵房合建时,对变压器及其他附属设备的运行管理等可按本规程第8章内容执行。

4.1.7.2 安全操作
4.1.7.2.1 水泵启动和运行时,操作人员不得接触转动部位。
4.1.7.2.2 操作人员在水泵开启至运行稳定后,方可离开。
4.1.7.2.3 清洗泵房集水池或大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操作程序,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4.1.7.2.4 严禁频繁启动水泵。
4.1.7.2.5 水泵运行中发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停机:
4.1.7.2.5.1 水泵不吸水,压力表无压力或压力过低;
4.1.7.2.5.2 突然发生极强烈的振动和噪音;
4.1.7.2.5.3 轴承温度过高或轴承烧毁;
4.1.7.2.5.4 水泵发生断轴故障;
4.1.7.2.5.5 冷却水进入轴承油箱;
4.1.7.2.5.6 机房管线、阀门、止回阀发生爆破,大量漏水;
4.1.7.2.5.7 阀门或止回阀阀板脱落;
4.1.7.2.5.8 水锤造成机座移位;
4.1.7.2.5.9 电气设备发生严重故障;
4.1.7.2.5.10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危及设备安全。

4.1.7.3 维护保养
4.1.7.3.1 进水泵应及时补充轴承内的润滑油或润滑脂,保证油位正常,并定期检测油质变化情况,换用新油。
4.1.7.3.2 根据运行情况,应随时调整填料压盖松紧度。
4.1.7.3.3 根据填料磨损情况应及时更换填料。更换填料时,每根相邻填料接口应错开大于90°,水封管应对准水封环,最外层填料开口应向下。
4.1.7.3.4 应定期监测机泵振动,超标时,应检查固定螺栓和联接螺栓有无活动。不能排除时,应立即上报。
4.1.7.3.5 应及时检查、调整、更换阀门填料,做到不漏水,无油污、锈迹。
4.1.7.3.6 应定期检修压力表、电动执行机构、附属电气设备等,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1.7.3.7 使用真空抽吸装置对水泵进行抽真空的,也要按规定对真空抽吸装置进行维护和检修。

4.1.7.4 技术指标
4.1.7.4.1 送水泵房应确保供水量、供水水压合格率达95%以上。

4.2 膜处理工艺
4.2.1 进水泵房
4.2.1.1 运行管理
4.2.1.1.1 设备启动后应注意观察运行电流是否正常。
4.2.1.1.2 运行中应注意观察进水泵房集水池液位,避免泵的干运转。
4.2.1.1.3 运行中观察泵的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响。
4.2.1.1.4 应记录进水量,根据设备开启情况做好进水量调配。

4.2.1.2 安全操作
4.2.1.2.1 检修设备时必须在断电情况下进行,且必须有俩人在场,其中一人负责安全监护工作。
4.2.1.2.2 当水泵故障灯亮时,应先查明原因,并做处理后方可重新按操作规程启动水泵。

4.2.1.3 维护保养
4.2.1.3.1 进水泵必须每隔4000小时,但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如下操作:
4.2.1.3.1.1检查绝缘电阻
4.2.1.3.1.2电缆的外观检查
4.2.1.3.1.3更换润滑油
4.2.1.3.1.4轴承与润滑
4.2.1.4 技术指标
4.2.2 混合反应池
4.2.2.1 运行管理
4.2.2.1.1 药液与水体的接触混合应快速、均匀。
4.2.2.1.2 接触絮凝应达到絮体密实而且大,与水体分离性好,易沉淀。接触池的出口处凭肉眼观察(或取投加混凝剂混合后的水样做烧杯搅拌实验),应有明显的絮凝体出现,并应防止絮体破碎。
4.2.2.1.3 应按设计要求和生产情况控制进出口流速、运行水位、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采用机械搅拌的接触池,应根据实际运行状况设置合理的搅拌梯度。
4.2.2.1.4 应定期排除接触池、配水池内的积泥。
4.2.2.1.5 采用进水预氯化时,应根据进水水质、气温等因素的变化摸索出合理的投氯量。

4.2.2.2 安全操作
4.2.2.2.1 遇雨、雪天气观察投药效果时应注意防滑。

4.2.2.3 维护保养
4.2.2.3.1 采用机械混合装置应每日检查电机、变速箱、搅拌装置运行状况,加注润滑油,做好环境和设备的清洁工作。
4.2.2.3.2 金属部件应每年油漆一次。
4.2.2.3.3 接触混合设施(包括机械传动设备)应1~3年进行修理或更换,大修后质量应分别符合机电和建筑工程有关标准的规定。

4.2.2.4 技术指标
4.2.2.4.1 接触混合G值不应小于500s-1.

4.2.3 沉淀池
4.2.3.1 运行管理
4.2.3.1.1 平流式沉淀池
4.2.3.1.1.1 平流式沉淀池必须严格控制运行水位,水位宜控制在最高允许运行水位和其下0.5m之间。
4.2.3.1.1.2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应采取投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防止滤池阻塞。
4.2.3.1.1.3 平流式沉淀池的出口应设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宜控制在5度以下。
4.2.3.1.1.4 平流式沉淀池运行时须做好排泥工作,根据不同的排泥方式选用不同的排泥时间及排泥间隔,保证沉淀出水水质稳定。
4.2.3.1.1.5 每日清扫地面、走道、垃圾等,保持环境清洁。
4.2.3.1.2 斜板(管)沉淀池
4.2.3.1.2.1 应按设计要求和生产情况控制流速、运行水位、停留时间、积泥泥位(泥渣沉降比)等工艺参数。
4.2.3.1.2.2 斜板(管)沉淀池运行时应注意做好排泥工作,不应在不排泥或超负荷情况下运行。
4.2.3.1.2.3 启用斜板(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防止斜管(板)漂起。
4.2.3.1.2.4 斜板(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用0.25~0.30MPa的水枪进行冲洗。不少于每月一次。
4.2.3.1.2.5 对斜板(管)沉淀池出水浊度应设置在线仪表进行实时监测,对斜板(管)沉淀池沉淀的效果进行试验或目测,应每日不少于三次,其出口浊度宜控制在3度以下。
4.2.3.1.2.6 细菌、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应采取有效的杀菌、除藻措施,避免斜板(管)上滋生细菌,避免水质恶化。
4.2.3.1.2.7 冬季气温较低时应对斜板(管)沉淀池的排泥井采取有效的防冻保温措施。
4.2.3.1.2.8 每日清扫地面、走道、垃圾等,保持环境清洁。

4.2.3.2 安全操作
4.2.3.2.1 操作人员在日常清捞浮渣、污物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及监护措施。
4.2.3.2.2 遇雨、雪天气,应及时清除池走道上的积水或冰雪。
4.2.3.2.3 沉淀池停池检修时,操作人员应注意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跌落或碰伤。

4.2.3.3 维护保养
4.2.3.3.1 定期检查进、出水阀门,排泥阀,排泥机械运行状况并进行保养,加注润滑油。
4.2.3.3.2 不少于每月一次检查排泥机械,传动部件、抽吸机械、电气部件等的运行状况,并进行相应保养。
4.2.3.3.3 沉淀池需每年排空一次,检查斜管、支托架、池底、池壁等,并进行维修、油漆等。
4.2.3.3.4 斜板(管)沉淀池3~5年应进行修理,支承框架,斜管局部更换。

4.2.3.4 技术指标
4.2.3.4.1 对沉淀池沉淀的效果进行试验或目测,应每日不少于三次,其出口浊度宜控制在3度以下。

4.2.4 粗过滤
4.2.4.1 运行管理
4.2.4.1.1 当需要切换启动备用水泵时,使滤水器处于手动自清洗运行状态。
4.2.4.1.2 应每天检查进出口压力表,检查自清洗是否彻底。否则,加长自清洗时间或手动自清洗。
4.2.4.1.3 应经常观察浊水腔和清水腔压力表,观察压力是否正常。
4.2.4.1.4 观察过滤器油污泄漏,如有应及时处理。

4.2.4.2 安全操作
4.2.4.2.1 开机前,同时打开进水阀和出水阀;然后关闭旁通阀转为过滤器供水;打开过滤器上风头的排气阀,排除罐内空气后,关闭排气阀。
4.2.4.2.2 系统启动前,应检查粗过滤器是否处于自动状态。

4.2.4.3 维护保养
4.2.4.3.1 每月定期排污一次。
4.2.4.3.2 每半年拆卸一次过滤柱进行清洗。如有油污可用碱洗或者用洗油剂清洗;如有水垢或锈,可用盐酸洗。

4.2.4.4 技术指标
4.2.4.4.1 压差控制器的差压设定范围为0.02~0.16MPa,切换差设定范围为0.035~0.15MPa。

4.2.5 微过滤系统(MF)
4.2.5.1 运行管理
4.2.5.1.1 停机时间不得大于5天,否则应用专用药剂浸泡保存。
4.2.5.1.2 每天巡查有无泄漏,有无不正常的噪音,以及CMF单元运转明显不同的地方。
4.2.5.1.3 每天开启压缩空气储槽的排放点以排水。
4.2.5.1.4 每天观察CMF单元的完整性测试情况。
4.2.5.1.5 每天观察CMF单元的过滤阻力值,如需要准备CIP系统和启动CIP周期。
4.2.5.1.6 启动CIP周期必须确认资源可用。
4.2.5.1.7 应每天记录清洗药品的使用情况。
4.2.5.1.8 当CIP溶液重复使用多次,比较CIP性能,确保溶液有效。一般地,药液使用5次后将重新配置新的药液。
4.2.5.1.9 进流泵应定期轮换使用。

4.2.5.2 安全操作
4.2.5.2.1 CMF启动前
4.2.5.2.1.1 检查粗过滤器是否处于自动状态;
4.2.5.2.1.2 确认空压系统运转中和压缩空气供应正常;
4.2.5.2.1.3 在上位机巡查CMF进水泵是否处于自动状态,核对泵的切换是否与手动阀相符;
4.2.5.2.1.4 确认原液供应正常。
4.2.5.1.2 当运行的CMF需停下时,设备须在正常滤水状态方可停机。
4.2.5.1.3 任何进入模块的水或用来清洗的溶液都必须无氯。
4.2.5.1.4 设备维修时应将CMF单元的水排空。
4.2.5.1.5 CMF单元在CIP暂停状态下不允许排空。

4.2.5.3 维护保养
4.2.5.3.1 每周对系统仪表进行养护,并进行探头清洗。
4.2.5.3.2 每季度检查并紧固每个单元上的紧固件。
4.2.5.3.3 每季度进行一次声纳测试。
4.2.5.3.4 对存在问题的膜元件应及时隔离,并进行修补。
4.2.5.3.5 进流泵应按其使用要求定期养护,如加油润滑养护。

4.2.5.4 技术指标
4..2.5.4.1 工艺用气:控制压力到600kPa;高压空气到600kPa; 低压空气到120kPa
4.2.5.4.2 反冲频率30分钟。
4.2.5.4.3 碱洗频率14天;酸洗频率60天。
4.2.5.4.4 反冲洗时间2.5分钟。
4.2.5.4.5 进水不含任何剩余氯。
4.2.5.4.6 反冲洗压力600kPa。

4.2.6 反渗透系统(RO)
4.2.6.1 运行管理
4.2.6.1.1 反渗透设备停机不得超过24小时,否则需用膜厂商指定的专用药液浸润。
4.2.6.1.2 应经常检查阻垢剂的添加是否正常,管道是否通畅;定期根据进水水质校核阻垢剂的添加浓度。
4.2.6.1.3 系统运行中注意观察仪表工作是否正常。
4.2.6.1.4 系统运行中应巡视观察管道及膜压力容器是否有漏水并处理。
4.2.6.1.5 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并紧固系统中的螺丝,确保没有松动。
4.2.6.1.6 巡查系统中泵的运行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响。
4.2.6.1.7 检查RO进水罐液位,应高于50%。
4.2.6.1.8 检查RO进水罐的进水气动阀是否选择在自动工作方式。
4.2.6.1.9 化学清洗前后应记录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参数,包括滤液流量、进水流量、反渗透进水压力、各段浓水压力、进水电导率、滤液电导率。

4.2.6.2 安全操作
4.2.6.2.1 系统停电或设备维修、化学清洗中,应将系统设备的现场控制调整为“0”位。
4.2.6.2.2 RO若因检修而排出部分水,启动前应将系统中空气用RO进水罐的储水排出。
4.2.6.2.3 化学清洗
4.2.6.2.3.1化学清洗前,对于使用的化学物品,必须遵守认可的安全措施。穿戴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至少必须佩戴护眼罩。
4.2.6.2.3.2清洗后,重新安装拆修的管道,必须检查确认安装后的牢固性。
4.2.6.2.3.3清洗后,系统启动前,应将系统中的空气用RO进水罐的储水排出。
4.2.6.2.3.4化学清洗应保持清洗水温,应保证在30℃,最高不超过35℃,此高温临界点应视配置药剂后水中PH值而定。
4.2.6.2.3.5化学清洗中,酸洗的药液PH不低于1.0;碱洗的药液PH不大于12。

4.2.6.3 维护保养
4.2.6.3.1 单元容器的清洗:单元容器必须定期进行清水清洗。
4.2.6.3.2 设备组件的维护:高压水泵、中间增压水泵、冲洗水泵、变频驱动装置应按照组件的操作及维护说明书进行定期维护。
4.2.6.3.3 模块的化学清洗:根据模块的污染情况,定期进行化学清洗(酸洗、减洗),清洗周期视单元的操作环境和污染程度而定。
4.2.6.6.4 系统中的仪表应定期养护清洗。
4.2.6.3.5 高压泵和中间增压泵应按设备养护要求检查油位和添加润滑油。

4.2.6.4 技术指标
4.2.6.4.1 化学清洗:在下列情况下,元件应邀进行清洗:
4.2.6.4.1.1常态化滤液流量下跌百分之十五。
4.2.6.4.1.2常态化产水含盐量增加百分之十。
4.2.6.4.1.3压力差(进水压力—浓水压力)比参考数字(在操作最初24-48小时取得的初期表现)多百分之十五。
4.2.6.4.2 膜间压力差上限值不超过3.5-4.2公斤
4.2.6.4.3 出水水质指标:
SS ≤5 mg/l PH 6.5-7.5
浊度 ≤1NTU 电导率 ≤400μs/cm
总溶解性固体 ≤320 mg/l 总磷 不得检出
NH3-N ≤0.5mg/l NO3-N ≤1.0mg/l
粪大肠菌群 每100ml不得检出

4.2.7 化学清洗间
4.2.7.1 运行管理
4.2.7.1.1 冬季运行时,车间内应保持一定的温度(5℃以上)避免碱液结晶堵塞管道。
4.2.7.1.2 操作人员应定期巡查所有的罐体和管道有无泄漏并及时处理。
4.2.7.1.3 化学品的储存和放置应按其特性及使用要求固定摆放整齐、有条理。
4.2.7.1.4 各种药品的储存罐应有明显标识。
4.2.7.1.5 做好化学药品的使用记录和统计,要有足够的储备量。

4.2.7.2 安全操作
4.2.7.2.1 操作人员在化学清洗间操作应穿戴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
4.2.7.2.2 设备运行中应观察泵的运行有无异响。
4.2.7.2.3 保证化学清洗间的通风。
4.2.7.2.4 化学清洗配药罐清洗液位最高不超过70%、最低不低于30%。

4.2.7.3 维护保养
4.2.7.3.1 用于化学清洗的酸、碱泵,应按设备使用要求,定期检查和添加养护用油。
4.2.7.3.2 化学药品储罐应定期进行彻底清洗。

4.2.7.4 技术指标
4.2.7.4.1 酸洗:酸洗液PH≤2.8 温度40℃
4.2.7.4.2 碱洗:碱液电导率50~80μs/cm2 水温40℃

4.2.8 消毒
4.2.8.1 运行管理
4.2.8.1.1 应巡查加氯设施及管道有无泄漏,并及时处理。
4.2.8.1.2 应根据产水量和出水水质的消毒效果,调整校核加氯量,找到最佳加氯浓度。

4.2.8.2 安全操作
4.2.8.2.1 要保证加氯消毒设施的通风。
4.2.8.2.2 在因检修等需要水射器处停水的情况下,应先停止加氯,关闭加氯机,再关闭水源。

4.2.8.3 维护保养
4.2.8.3.1 加氯设施应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养护和校准。

4.2.8.4 技术指标
4.2.8.4.1 产水水质余氯不小于0.2mg/l。

4.2.9 清水池
4.2.9.1 运行管理
4.2.9.1.1 巡查清水池上的液位计工作是否正常。
4.2.9.1.2 对于清水池上的开孔要注意盖子的严密性,避免水源受到污染。

4.2.9.2 安全操作
4.2.9.2.1 清水池的液位不应低于容积的1/5。

4.2.9.3 维护保养
4.2.9.3.1 对仪表应按设备要求进行定期养护。

4.2.9.4 技术指标
4.2.10 送水泵房
4.2.10.1 运行管理
4.2.10.1.1 巡查出水泵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异响。
4.2.10.1.2 注意观察出水压力、流量、泵的运行频率是否正常。
4.2.10.1.3 冬季做好仪表的防冻措施,保证平稳供水。
4.2.10.1.4 巡查出水泵的油位是否正常。

4.2.10.2 安全操作
4.2.10.2.1 每次设备启动前均应检查三项电压是否正常。
4.2.10.2.2 设备启动后应注意观察运行电流是否正常。
4.2.10.2.3 设备检修时必须在断电情况下进行,且必须有2人在场操作,其中一人负责安全监护工作。
4.2.10.2.4 当水泵故障显示时,应先查明原因,并做处理后方可重新按操作规程启动水泵。

4.2.10.3 维护保养
4.2.10.3.1 水泵必须每隔4000小时,但至少每年一次:检查绝缘电阻、电缆的外观检查、换油、轴承与滑润。

4.2.10.4 技术指标
4.2.10.4.1 输水压力应在200-250kpa。

5 污泥处置
5.1 初沉污泥泵房
5.1.1 运行管理
5.1.1.1 根据初沉池的运行工况确定污泥排放量及污泥泵的运行台数。
5.1.1.2 开车前应检查电气、机械、油位是否符合要求,符合要求后方可开车。
5.1.1.3 操作人员宜每日做好污泥泵的运行记录。
5.1.2 安全操作
5.1.2.1 在对污泥泵做任何保养、维修和检查之前,必须断开总电源开关方可进行操作。
5.1.2.2 各类污泥泵严禁频繁启动。
5.1.2.3 进行泵的维修维护时,应做好井及工作间的通风换气。

5.1.3 维护保养
5.1.3.1 应定期清除潜水泵外壳的杂物。
5.1.3.2 应定期清理、检查电机控制柜, 电器。不允许电机超负荷运转, 以防止烧毁电机或因电机过热而造成漏油。

5.1.4 技术指标
5.1.4.1 各类污泥泵的机械效率应大于额定值的75%。

5.2 剩余污泥泵房
5.2.1 运行管理
5.2.1.1 根据曝气池工艺要求和运行工况确定剩余污泥排放量及剩余污泥泵的运行台数。
5.2.1.2 开车前应检查电气、机械、油位是否符合要求,符合要求后方可开车。
5.2.1.3 操作人员宜每日做好剩余污泥泵的运行记录。

5.2.2 安全操作
5.2.2.1 在对污泥泵做任何保养、维修和检查之前,必须断开总电源开关方可进行操作。
5.2.2.2 各类剩余污泥泵严禁频繁启动。
5.2.2.3 进行泵的维修维护时,应做好井及工作间的通风换气。
5.2.2.4 当螺旋泵停机后再启动时,必须待螺旋泵泵体中的活性污泥泄空后方可开机。

5.2.3 维护保养
5.2.3.1 应定期清除潜水泵外壳的杂物。
5.2.2.2 应定期清理、检查电机控制柜, 电器。不允许电机超负荷运转, 以防止烧毁电机或因电机过热而造成漏油。
5.2.2.3 长期停用的螺旋泵,应每周将泵体的位置旋转180。,每月至少试车一次。

5.2.4 技术指标
5.2.4.1 各类污泥泵的机械效率应大于额定值的75%。

5.3 稳定均质池
5.3.1 运行管理
5.3.1.1 运行管理人员应掌握稳定均质池的设备、设施的运行要求与技术指标。
5.3.1.2 运行管理人员应按时做好日常运行记录,数据要求准确无误。
5.3.1.3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巡视稳定均质池,观察混合液液位及搅拌器、污泥泵等设备运行状况。
5.3.1.4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检测稳定均质池的污泥含固率。
5.3.1.5 操作人员应定期清除稳定均质池内的杂物。
5.3.1.6 稳定均质池可根据污泥沉积情况进行放空清理。

5.3.2 安全操作
5.3.2.1 操作人员应熟练掌握稳定均质池的安全操作规程。
5.3.2.2 构筑物的护栏及扶梯应安全可靠。
5.3.2.3 应在明显位置设置警示牌及配备救生用品。
5.3.2.4 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跨越栏杆,须跨越栏杆操作时,必须穿好救生衣、系安全带,并使现场有专人监护。
5.3.2.5 操作人员在稳定均质池上巡视或操作时应注意防滑。
5.3.2.6 当稳定均质池内需要养护或检修时,检修人员必须做到抽空池内污泥并进行充分通风后,才可系上安全带、带上防毒面具等安全防护用品进行下池检修工作。
5.3.2.7 设备检修时必须断电,并应在开关处悬挂警示牌后,方可操作。

5.3.3维护保养
5.3.3.1 运行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稳定均质池及其附属设备的维护保养相关规定。
5.3.3.2 稳定均质池的结构及各种闸阀、护栏、爬梯、管道、支架和盖板等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及防腐处理。
5.3.3.3 严禁将设备检修时更换出的润滑油,润滑脂或其它杂物丢入均质池内。
5.3.3.4 运行管理人员应定期提升搅拌器至池外进行检修。

5.3.4 技术指标
5.3.4.1 稳定均质池内的含固率为2.5%左右
5.3.4.2 搅拌器应根据停止/运行周期自动运行。

5.4 浓缩池
5.4.1 运行管理
5.4.1.1 重力浓缩池宜连续运行,也可间歇运行。
5.4.1.2 重力浓缩池采用间歇排泥时,其间歇时间可为6-8小时。
5.4.1.3 浓缩池刮泥机不能过载工作。
5.4.1.4 浓缩池池面浮渣及刮泥机走道上的杂物应及时清除。
5.4.1.5 浓缩池上清液如需进行化学除磷,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4.1.6 浓缩池气体如进行除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5.4.2 安全操作
5.4.2.1 重力浓缩池刮泥机在长时间停机后再开启时,应先点动,后启动。冬季有结冰时,应先破坏冰层,再启动。
5.4.2.2 重力浓缩池排泥时,应观察贮泥池液位,以防漫溢。
5.4.2.3 在进行维修或调节刮泥机时必须关闭所有设备及其部件。
5.4.2.4 大风、雨、雪天气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池上操作。

5.4.3 维护保养
5.4.3.1 根据设备使用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5.4.3.2 机械、电气设备的维护保养应符合本规程第.xx节的有关规定.
5.4.3.3 清空浓缩池时应密切观察地下水水位,防止池子漂浮。

5.4.4 技术指标
5.4.4.1 重力浓缩池正常运行的参数应符合表5.4.4.1的规定。
表5.4.4.1 重力浓缩池正常运行参数
污泥类型 污泥固体负荷(kg/m2•d) 污泥含水率(%) 停留时间(h)
浓缩前 浓缩后
初沉污泥 50-60 96-98 95-97 6-8
剩余活性污泥 30-40 99.2-99.6 97-98 6-8
初沉污泥与剩余活性污泥的混合污泥 40-50 96.5 95-98 10-12

5.5 污泥厌氧消化池
5.5.1 常温消化池
5.5.1.1 运行管理
5.5.1.1.1 消化池内,应按一定投配率投加新鲜污泥,并定时排放消化污泥。
5.5.1.1.2新鲜污泥投到消化池,应充分搅拌,使池内污泥温度与浓度均匀,防止污泥分层或形成浮渣层,缓冲池内碱度,从而提高污泥分解速度。
5.5.1.1.3 应监测产气量、pH值、脂肪酸、总碱度和沼气成分等数据,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消化池运行工况。
5.5.1.1.4 操作人员应每日巡视并记录消化池的温度、压力和液位。
5.5.1.1.5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消化池的安全溢流管线是否通
回复
limin7966428
2011年02月16日 14:50:33
9楼
谢谢好东西
回复
mengyan197206
2011年03月06日 06:18:02
10楼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回复
chetong777
2011年03月07日 13:19:48
11楼
很好 很详细的规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