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卓越历史建筑!
victor766
victor766 Lv.7
2006年03月03日 14:16:18
只看楼主

最古老的宫殿-殷商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此处当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   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是商晚期首都殷所在地。   殷墟是一座残高约80公分的夯土台,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夯土台上有八开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殿堂的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柱径达40厘米。从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互对应,开间较统一等方面来看,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殿堂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殷墟遗址范围约24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的地段,但墓葬区也散布着同时期的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发现,似乎商的殷都并无严格的区划。宫殿区东面、北面临洹水、西南有濠沟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有基址十五处,大体作东西向平行布置,基址下无人畜葬坑,推测是王宫居住区。中区基址作庭院式布置,轴线上有门址三进,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基础下往往有人畜葬坑,门址下则有持戈、持盾的跪葬侍卫五、六人,推测这里是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规模较小,建造年代较晚,作轴线对称布置,牲人埋于西侧房基之下,牲蓄则埋于东侧,很象是王室的祭祀场所。中、南二区房基下的牲人,应是祭祀或房屋奠基时的杀殉奴隶,最多的一座31人。至于宫室周围发现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穴居。

最古老的宫殿-殷商宫殿遗址

  我国现知最早的宫殿遗址,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据史书记载,此处当是商汤建都的西亳所在。   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是商晚期首都殷所在地。   殷墟是一座残高约80公分的夯土台,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夯土台上有八开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殿堂的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柱径达40厘米。从殿堂柱列整齐,前后左右相互对应,开间较统一等方面来看,木构架技术已有了较大提高。殿堂檐柱前两侧留有较小的柱洞,推测是廊下支承木地板的永定柱遗迹。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殷墟遗址范围约24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的地段,但墓葬区也散布着同时期的居民点和作坊遗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发现,似乎商的殷都并无严格的区划。宫殿区东面、北面临洹水、西南有濠沟作防御。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北区有基址十五处,大体作东西向平行布置,基址下无人畜葬坑,推测是王宫居住区。中区基址作庭院式布置,轴线上有门址三进,轴线最后有一座中心建筑,基础下往往有人畜葬坑,门址下则有持戈、持盾的跪葬侍卫五、六人,推测这里是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规模较小,建造年代较晚,作轴线对称布置,牲人埋于西侧房基之下,牲蓄则埋于东侧,很象是王室的祭祀场所。中、南二区房基下的牲人,应是祭祀或房屋奠基时的杀殉奴隶,最多的一座31人。至于宫室周围发现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穴居。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7:01
2楼
春秋高台建筑-帝王至尊的突出体现

  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高台宫室用的高台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分层建造木构房屋已经成为宫殿建筑的新风尚。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宫殿的目的要求。遗留至今年内的台榭夯土基址还很多。   春秋时代存在着大大小小一百多个诸侯国。各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能维持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的消费,而财富也集中于城市中,再加上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用夯土筑城自然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同时,各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统治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为75×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华丽,建筑装饰与色彩也更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传》记载鲁庄公丹楹(柱)刻 (方椽),就是这种例证。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7:13
3楼
渭水之滨疑仙境-秦阿房宫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国,并筑长城以御匈奴。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与六国技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址犹存。


秦阿房宫遗址

  始皇嬴政吸取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经验,于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兴建新宫。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开始兴建更大的一组宫殿----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阿房宫。   这次建宫计划,在渭南上林苑中,以阿房宫为中心,建造许多离宫别馆。据《史记》记载:   "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富丽奢华的阿房宫没有等到竣工,秦朝就被农民革命推翻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在其东侧有大规模的兵马俑队列的埋坑。阿房宫留下的夯土台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0.5公里,后部残高约8米。   阿房宫遗址和骊山陵目前尚未发掘,但其遗址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7:38
4楼
最强盛期的宫殿-气魄雄伟的大明宫

  唐朝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了极盛时期。虽然“安史之乱”以后开始衰落下去,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最有代表性的当首推唐长安大明宫。


唐大明宫含元殿

  唐大明宫基址尚存。宫建于634年,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爽皑,俯临全城。主要有下列成就和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的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的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现存的木建筑遗物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这固然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点,但在唐代建筑上表现得更为彻底。含元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一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的方法,唐以后逐渐淘汰。整组建筑气魄雄伟,足可代表当时高度发展的文化技术。含元殿和麟德殿的开间尺寸,不过5米稍多,最大梁袱跨距,不过四椽,尺度不及后世,用料也相对较小。用较小的料而构成宏伟的宫殿,应该说技艺已相当纯熟。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7:49
5楼
御街千步廊和工字殿-宋代宫殿的改进

  据文献记载,东京有三重城,每重城墙之外都有护城壕环绕。外城周19公里,是后周时扩建的;内城即唐汴梁外城,周9公里;宫城是宫室所在地又称大内,因为是在原来唐朝节度使治所的基础上发展的, 布局不如唐代恢廓,仅2.5公里周长,规模受到局限。   宫城位于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每面各有一座城门。城的四角建有角楼。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宣德楼),有五个门洞,门楼两侧有朵楼,自朵楼向南出行廊连阙楼,其平面呈“门”形。出丹凤门往南是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御街千步廊制度是宋代宫殿的创造性发展。后来元、明、清的宫殿群均设千步廊金水桥,就是宋的影响。   丹凤门以内,在宫城南北轴线的南部排列着外朝的主要宫殿(轴线从宣德门到主殿大庆殿,内廷不复保持对称格局,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最前面的大庆殿宽九间,东西挟屋各五间,是皇帝大朝的地方;其次是常朝紫宸殿。在这轴线的西面,又有与之平行的文德、垂拱二组殿堂,作日朝和宴饮之用。外朝诸殿以北是皇帝的寝宫与内苑,宫城内还有若干官署。内城东北隅有一座大型园林-艮岳,外部西郊有金明池,都是皇帝游乐的御苑。北宋宫殿的主要殿堂有些是工字殿形式,整个规模虽不如隋唐两朝宏大,但扩建时曾参照西京(洛阳)唐朝宫殿,所以组群布置既规整,又具有灵活华丽和精巧的特点。工字殿平面,唐代用于官署的厅堂,叫“轴心舍”;宋代宫殿早先由州署子城改建而来,保留了部分原来布局形制。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8:06
6楼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为展示皇权至高无上,所以规格最高,殿高26.92米,下面的三重台基高8.13米,通面阔63.93米,通进深37.17米,殿座面积2370多平方米,内外装修都十分豪华,一切构件规格均属最高级。上檐十一踩斗拱,下檐九踩斗拱,二样琉璃(头样从未使用),3.4米高正吻,殿内镂空金漆宝座和屏风设在七层台阶的高台之上。室内外梁、枋等,全是沥粉贴金和玺彩画。宝座上方的金漆蟠龙吊珠藻井,制作更为精美。靠近宝座的六根沥粉龙金柱,直抵殿顶,上下左右连成一片金光灿灿的境界。





  殿外丹陛上,东面陈列的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西面陈列的嘉量,是乾隆九年仿照唐朝嘉量制造的象征性量器。另在丹陛上下陈列的鼎式炉、铜龟、铜鹤,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枝和檀香的用具,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   明清两朝在这里举行盛大典礼,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受文武百官朝贺及赐宴等。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北京宫殿建成后第一次正式使用,永乐皇帝就在奉天殿受朝贺,并大宴群臣、各族代表和外国来使。





  中和殿明初称华盖殿,后称中极殿,清称中和殿,是皇帝在大朝前的休息处,三开间正方形殿,单檐攒尖顶,体量甚小。   保和殿明初称谨身殿,后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为重檐歇山九间殿,是殿试进士场所。保和殿后,向北的石阶中道下层的一块云龙石雕,是故宫中最大的一块。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200多吨,原为明代雕制,清乾隆时重雕。据明《两宫鼎建记》记载;有一次运这样一块大石,动用了顺天府(包括北京和周围很多州县)民夫2万人,用旱船拽运,自房山至北京约为100多华里,走了28天,耗银11万两。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8:16
7楼
后三宫




  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   乾清宫是明朝皇帝的寝宫,皇后在此同住,其他妃嫔,可以按照皇帝的召唤进御;后来,皇帝有时也在此召见臣工。乾清宫为重檐庑殿七间殿,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其尺度较太和殿一组减小甚多,然较接近人体比例尺度,增加生活气氛。




  清朝入关以后,乾清宫重修,还是做皇帝的寝宫,但使用上有了很多改变。顺治、康熙年间,皇帝在此临朝听政、召对臣工、引见庶僚、接见外国使臣以及读书学习、披阅奏章等。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移至养心殿,这里就主要用于内廷典礼活动、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等。   乾清宫在清朝还用于皇帝死后停灵。




  交泰殿始建于明朝。清朝时用于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里受朝贺。   乾隆及以后,交泰殿亦用于存放二十五宝(即乾隆皇帝规定的皇帝行使各方面权力的宝玺)。殿中还陈设有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和大自鸣钟,都高约五米多。   坤宁宫是明朝皇后住的正宫,明初时与乾清宫之间连以长廊,呈工字殿形;嘉靖时改建交泰殿,但地位局促逼仄,很不相称。清朝按规定也是皇后正宫,但皇后实际并不住在这里。坤宁宫的装置不同于共他大型宫殿。如正门开在偏东一间,直条窗格,殿内西部南、西、北三面是环形大炕,这是清朝重修坤宁宫时,按照满族习惯改建的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8:39
8楼
陵墓等级也森严-商周陵墓的“羡道”等级

  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在坟墓上糜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帝王一级称“山陵”,是从秦汉开始的词。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约从商代到汉)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地下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地下宫殿”。还有一类墓室,由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开凿岩墓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级则主要是唐代。我国早期砖石结构资料,多数来自古代墓葬,表现古代对砖石结构在力学和材料施工技术方面达到的水平;古代墓葬,又包括防水、排水、密封等技术方法的历史资料;古代墓葬的地下结构物较地面建筑保存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筑的形象和雕刻、绘画艺术等多方面资料;   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则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从地形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从建筑到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创作了纪念性建筑群和严肃静穆环境。但是,地面部分比较容易受到破坏,最早的资料只及于商代,而且残缺不全;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椁室、羡道及墓葬附近则殉葬大量车、马、器物、祭器以至奴隶。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8:54
9楼
惊世墓葬-秦骊山陵与兵马俑

  陵墓中空前绝后的宏伟作品,当属秦始皇骊山陵。关于它,文献中曾有不少令人惊异的描述;然而,事实上更有为文献所不曾道及的惊人之处,例如震动世界的兵马俑坑,在最初的文献里并无记载,人们所知道始皇陵留下的只是体量古今第一的高大人工夯筑的封土——陵体而已。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史称“骊山”,在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现存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层。这陵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剥蚀,原来的体形应该更为巨大。陵体周围有夯上墙垣两重,内垣周长3.0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兵马俑坑

  始皇陵的选地形胜极好。陵南正对骊山主峰,山势崇峻连亘若屏障,陵北为渭水平原,极目苍茫,旷达开廊。陵自始皇即位初兴工,至纪元前210年入葬,经营约三十年,用人力最多时达七十万人。陵的内部,史书记载:“以铜为椁,……上画天文景宿之备,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丘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珍异宝,充满其中”。始皇陵经项羽入关后的发掘破坏,这段记载大约来自发掘者的传播,看来并非虚构。近经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测定证明墓内确有大量汞贮存。近年发现的兵马俑坑及铜马车,大约即是“宫观百官”的一部分;始皇陵东侧,袱葬大冢十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级别很高,可能为殉葬的近侍亲属,也属于“宫观百官”性质。   兵马俑是陶质的俑,尺度较真人真马还大些。分为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四兵种,另有将军俑。分数组埋置地下,其中最大一坑面积达62×230米,估计达6400件;数组总计达8000件。所持武器皆为实战真物,用铜锡合金,历时二千余年,犀利锋锐如新出于硎。兵马俑埋置于陵东约1.5公里处,其布阵方向,朝向东方。兵马俑的泥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样伟大的场面,是世界文化史罕见的。铜马车两乘,约为真人马的1/2比例。   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汉代,对后世也有影响。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9:25
10楼
陵邑-西汉帝陵带动的富庶繁华

  西汉继承秦朝制度,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数万人,工作数年。这些陵墓少数位于渭水南岸,多数在咸阳以西渭水北坂上,地位高敞,陵体宏伟,远望极为醒目。西汉陵墓的制度是:“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又,“方中百步,已穿筑为之城,其中开四门,四通,足放六马。然后错浑杂物、杆漆、缯绮、金宝、米谷及埋车马虎豹禽兽。发近郡卒徒,置将军尉侯,以后宫贵幸者皆守园林”。其内部构造为“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棺、柏黄肠题凑”。这些记载,仍属土圹、四出羡道、木椁的传统制度。


西汉帝陵

  地面今所见唯有高大陵台,是承袭秦制陵墓的形状,累土为方锥形而截去其上部,即所谓“方上”。最大的方上约高20余米。   各陵有享殿,所谓事死如生,每日献食;这即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汉陵各设陵邑。汉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了七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茂陵、平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陵邑的富户常勾结官吏,囤积居奇,飞扬跋扈。他们的子弟是些喜在长安闹事的纨绔公子,被称为“五陵少年”。陵邑的规模也相当大,如长陵(汉高祖陵邑)有5万户,茂陵(汉武帝陵邑)有6万户(一说为27万口)。   陵邑制度也为后世继承,作为保卫、供奉、管理陵园的措施。
回复
victor766
2006年03月03日 14:19:35
11楼
唐乾陵-凿山为穴﹑柏树森森的唐高宗武则天合葬墓

  唐陵特点是利用地形,以山为坟,不采用秦汉人工夯筑的封土方上。


唐乾陵

  唐高宗(650—683在位)与皇后武则天合葬乾陵,是唐陵的代表。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唐代例于陵区(兆城)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树种,在中国有久远传统,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