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tianyaa
tianyaa Lv.2
2010年11月03日 17:44:37
只看楼主

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次梁是否配置上部通长钢筋:配置梁上部通长钢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复杂受力状况的要求(梁跨中截面上部受拉或利用上部钢筋的受压强度)及抗震时的梁延性要求,因此框架梁、剪力墙连梁及有特殊要求的次梁应配置上部通长钢筋,而一般次梁则可不配置,但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例外:1) 对跨中截面需要按双筋截面验算,利用通长钢筋作为受压钢筋;2) 超长结构,利用次梁上部通长钢筋作为温度筋;

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次梁是否配置上部通长钢筋:
配置梁上部通长钢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复杂受力状况的要求(梁跨中截面上部受拉或利用上部钢筋的受压强度)及抗震时的梁延性要求,因此框架梁、剪力墙连梁及有特殊要求的次梁应配置上部通长钢筋,而一般次梁则可不配置,但以下几种特殊情况例外:
1) 对跨中截面需要按双筋截面验算,利用通长钢筋作为受压钢筋;
2) 超长结构,利用次梁上部通长钢筋作为温度筋;
3) 预应力次梁,施工阶段由于反拱引起梁跨中截面受弯。
二.次梁塑性绞的设置:
在工程设计中,经常出现主次梁相交的情况,在次梁的边跨,如果相交点离主梁支座较近或两根次梁相距较近,如按弹性结点计算,次梁会对主梁产生很大的剪扭力,造成主梁超筋。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往往采取以下措施:讲次梁端部结点设为铰接,次梁上部配置构造钢筋,然后按构造钢筋所能承担的弯矩值作为扭矩复核主梁的剪扭配筋(有时也未按实配构造钢筋复核)。
按这种方法计算,次梁的极限强度可以得到保障,但主梁的剪扭承载力会存在隐患。
工程实例:沈阳火车站站房和……,都是边跨框架梁由于有次梁相交,出现大量的剪扭裂缝。
隐患在于:塑性绞的设置,是有前提条件的,条件就是:将按结构力学方法计算机构时塑性绞的转角θd,与构件截面的转动能力θp进行比较,判断结构构件是否能完成预定的内力重分布,当θp≥θd时,构件能完成要求的内力重分布,则可设为铰接,否则不能。
θp=(?u-?y)lp
?u:构件截面达到极限状态时(受压混凝土边缘达到极限压应变εcu)时构件的曲率。
?y:受拉钢筋刚好屈服时构件截面的曲率
Lp:塑性绞区的平均长度,欧洲规范EN1992-1-1:2004中提出:lp=1.2h(h为截面高度),因而次梁截面越大,所需塑性区的长度也越大,越难实现塑性绞。
欧洲规范也提出了不需进行截面转动能力验算的条件,该条件与混凝土等级、钢筋强度、钢筋直径、中间支座弯矩与跨中弯矩的比值有关。
我的想法:根据该条件,在近期内,总结出可供实际工程中使用的技术要求,便于设计时采用。
在此之前,建议大家不要轻易点绞,应通过计算保证主梁的剪扭强度(梁加高、加宽、梁水平加腋等措施)或通过合理的平面布置规避此问题。
关于梁扭矩折减系数的采用:SATWE中的选值为0.4~1.0,但实际工程中,一般达不到最小值0.4。前不久,高兰琴选取了一根梁进行了实际计算,梁截面为250X800,板厚为120,根据混凝土规范中有翼缘梁的公式,计算得出的扭矩折减系数为0.79(以后可补充计算多种情况),因而一般情况下,该值宜取为0.7~0.8。

三.特殊梁板的配筋方式:
在混凝土工程设计中,往往出现一些特殊形式的梁板,如:翻边梁、下挂梁、坡屋面梁、连续跨的板式楼梯,在计算中,我们常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以上翻梁为例,假设梁截面为250X550,翻边200,我们按250X550截面计算,翻边钢筋另外配置,一般锚拉筋为?8@200,上部纵筋构造配为2?12,此种配筋方式,对单跨简支梁而言,问题不大,但对连续梁、框架梁及悬挑梁而言,正常使用状态下梁上部截面的裂缝宽度可能无法满足规范要求。
工程实例:
因为次梁上翻后,即使采用二次浇捣,梁的实际截面为750mm,而梁上部外边缘的纵筋实配是2?12,虽然在高度550mm处配有计算纵筋,但由于计算纵筋离750mm截面中和轴的距离较近,此处的混凝土应变很小,因而其实际钢筋应力将大打折扣,因而如果2?12与打折后的计算上部纵筋之和不能满足梁高为750mm的上部弯矩配筋要求(虽然此时弯矩值小于按550mm梁高计算的弯矩值),则梁支座的上部截面将会出现超过规范限值的裂缝。
在此情况下,希望大家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 按翻边后的实际梁高计算配筋;
2) 如未按上述方法,则应适当加大翻边的上部纵筋。
其余特殊梁板,均应按此原则进行配筋计算,即:在混凝土外边缘配置足够的受拉钢筋。

四.网架及其他钢结构的设计;
均应由我们自行设计。
1) 占领设计市场的需要
2) 保证设计安全的需要。网架厂家对设计条件,特别是支座条件不清楚,往往造成设计偏差,影响工程安全。
网架支座一般支承于柱顶,在网架水平推力作用下,柱顶会产生侧向位移,即不能将网架支座的平动变形进行约束,而应将支座处的混凝土柱与网架共同输入计算,真实计算其支座实际变位,否则会对网架计算结果造成不利影响。
现在院里已有MST、3D3S等程序均可计算网架,网架节点图和设计说明均有工程实例,可方便选用。
五.加强技术总结,并实现组内资源共享:
将设计心得(如技术方案比较等)及时总结成文,并经校对审核认可后,存放于\绘图区\一所\结构\技术交流,并通过金慧系统的群发短信功能通知全组人员,这样可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以上意见,大家如有不同看法,欢迎会后和我直接沟通,谢谢大家。

2008年4月2日
免费打赏
yyfzjw
2010年11月04日 07:35:09
2楼
您是审图人员吧,请教您个问题,框架梁配置了上部贯通筋为2根20,支座处又将支座负筋标注成了5根22,3/2形式布置,那么支座处的角部2根22与跨中2根20的如何连接,接头设置在何处?设计院这种配筋是否不太合理,缺乏优化的过程?
回复
liulei515
2010年11月24日 12:15:53
3楼
支座处角部2根22与跨中2根20按受拉搭接(可用绑扎方式连接),搭接位置在距支座边缘Ln/3处,搭接长度要满足Lle要求(根据抗震等级、混凝土等级、直径等差03G101-1)。从施工的方便出发讲,这种做法给施工带来麻烦,施工方就喜欢支座处不变钢筋直径,但从经济节约的角度考虑是变直径好。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呀,兄弟!
回复
w99020023
2010年11月24日 15:44:26
4楼
学习中,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tianyaa
2010年12月05日 18:22:38
5楼
谢谢楼主的热情上传和无私奉献!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