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论文汇总
hao3ren
hao3ren Lv.12
2006年02月09日 23:35:19
来自于农田土整
只看楼主

以下是部分目录:(说明:本贴论文均转自它站仅供参考,如过阁下想在媒体上发表请与作者联系,发生一切纠纷本人概不负责。)1、湖泊与水库的六大问题2、湖泊与水库的六大问题 3、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治理 4、论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5、大旱后对城市缺水的思考 6、21世纪中叶珠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对南水北调的各种反对意见述评 8、浅谈水利规划的思想方法 9、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以下是部分目录:(说明:本贴论文均转自它站仅供参考,如过阁下想在媒体上发表请与作者联系,发生一切纠纷本人概不负责。)
1、湖泊与水库的六大问题
2、湖泊与水库的六大问题
3、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治理
4、论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5、大旱后对城市缺水的思考
6、21世纪中叶珠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对南水北调的各种反对意见述评
8、浅谈水利规划的思想方法
9、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10、北京市21世纪初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回顾与思考
11、西班牙的水行政与水资源规划
12、关于缓解北方地区水供需矛盾方略的认识
13、讨论精华:黄河清 中华兴 -
14、实现黄河治理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15、长江重要堤防防渗和护岸工程监理实践与成效
16、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两点认识
17、三峡左岸水轮机总体设计及合同实践
18、美国西部水资源分配及水权
19、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存在问题与实施《规划纲要》的对策建议
20、黄山风景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1、国内外城市节水技术概述
22、对美国帝王谷灌区的考察及启示
23、灌区水资源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初探
24、英国法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察
25、山西省黄河流域农业节水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
26、浅议城市雨水渗透
27、中国城市水利面临的严峻形势
28、环保型绿化混凝土护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30、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规划的几点思考
31、关于黄河水问题及其对策措施的思考
32、几种新的节水灌溉技术
33、对邹平县节水工作的思考
34、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与节水途径
35、小埠东橡胶坝蓄水合理调度与综合效益研究 -
36、浅谈山水城市建设中水系的治理
37、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
38、中小型水电站水轮机转轮改型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9、浅析西霞院水库的修建对黄河洛阳河段的影响及对策 -
40、小流域坝系数字仿真模拟系统设计技术初探
41、青铜峡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探讨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36:34
2楼
1、湖泊与水库的六大问题

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对世界主要湖泊(包括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所作的调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如...... 关键词: 湖泊 水库 无标题文档 根据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对世界主要湖泊(包括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所作的调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六个: 1、泥沙淤积 湖泊、水库上游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的变化,如农业活动引起的土壤表面侵蚀,亚、非、中南美洲地区人口增加导致的森林破坏,原为牧场的农耕地荒废之后出现的土壤侵蚀等,使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湖泊和水库。 2、来水量减少,水位下降 由于人为原因水位下降的典型例子如咸海。咸海的来水量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径流组成,但这两条河流在其上游大规模地开垦棉田和水田之后,还没到咸海便消失在沙漠之中。如今咸海水面已下降13m,海岸线后退100km,含盐量增加,引起严重的生态灾害。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水位下降的典型例子如北非的乍得湖。乍得湖的集水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加上农业活动的扩大,使得来水量骤减。 3、有毒物质及农药污染 化学物质、农药等污染湖水、库水的现象越来越频繁。1986年5月,美国密执安湖的马奇诺岛上召开的第二次世界湖泊环境保护和管理会议把有毒物质污染一威胁世界大湖泊水质的重要问题作为主要议题。北美五大湖的多氯联苯、农药及镉污染使鱼类、贝类中毒,从而使捕食这些鱼、贝的鸟类致畸。 4、富营养化 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在自然条件下极为缓慢,但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牧业排水和雨水径流等携带的营养物质(氮、磷)流入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过程便大大加速。光合浮游生物繁殖异常迅速,尤其是蓝藻类的繁殖产生水华。 5、酸化 北欧和北美等地酸雨常年不断,导致湖水酸化。瑞典近4000个大小湖泊,其pH值下降到0.5以下,结果湖中生物大量死亡。近来投放石灰之后,pH值有所上升。在日本,高山地区的湖泊和水库由于周围没有森林,挡不住酸雨的袭击而发生酸化现象。 6、生态系统的变化、破坏 上述5种环境变化,或单独、或组合起来引起生态的变化和破坏。至今规模最大的湖泊生态破坏发生在咸海。日本琵琶湖的富营养化正在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37:37
3楼
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治理
摘要: 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都分。这两个大局就是:首先,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使之先富裕起来,其次,是到20世纪本,实施西......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沙漠化 治理 无标题文档 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都分。这两个大局就是:首先,大力发展东部地区,使之先富裕起来,其次,是到20世纪本,实施西部大开发。但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是目前的生态环境退化和土地沙漠化对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包括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五省(区)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尽管自然资源并不贫乏,但出于干早少雨,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加之工农业生产力低下,基础设施薄弱,教育科技水平落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使得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均GNP仅为东部地区的40%。同时,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发了本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了诸如山地森林减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已经并将继续严重影响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极为重视。沙漠化不仅是西部生态环境退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西部面临的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努力改善西部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新形势下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1 西部生态环境退化与沙漠化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正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根据1994年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起主导作用营力的不同又可分为: ①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一沙漠化, ⑧水力作用下的览汉化一水土流华; ③物理化学作用下的荒漠---土攘盐渍化、碱化、板结、潜育化等。荒漠化过程影响着全球陆地面积的1/4和世界近10亿人口,荒漠化土地每年还以5--7×10 4km 2速度扩展。其结果不仅造成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农业产量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而且造成普遍的贫困,乃至区域政治经济不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其中主要以沙漠化的发展迅速和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最大而研引人关注。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陕西、山西、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在内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地区,尤以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区分布更为集中。根据20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主要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环境相互作用而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高达37×104km 2,占国土总面积的3.85%,占西部土地总面积的10%以上,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其中严重程度的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0.2%;强烈发展程度的占18.3%;正在发展(中等程度)的占30.5%;轻度的及有潜在危险的占41.0%。其中有29%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半干早地带的东部及部分半湿润地带(以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河北坝上和内蒙古后山为主)的农牧交错区和旱农垦区,以风烛和片状流沙为主;有44%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中部、西部段荒漠草原地带(以内蒙古中部为主),以固定沙丘活化及流沙蔓延为其特色;有27%的沙漠化土地分布于干早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流下游地区(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北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为主),以固定沙丘活化为主要的特色。 沙漠化土地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其发展速率仍在加大。60--70年代为1560km2.a-1;80年代为2100 km2.a-1;90年代达到2460 km2.a-1。沙漠化土地的不断扩展,业已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是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恶化和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甚至至加重贫困的程度,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成批的生态难民;二是导致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三是严重威胁村镇、交通、水利及其他工农业设施利国防基地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四是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元。同时,作为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标志和突发事件--沙尘暴的爆发频率也愈来愈高,强度愈来愈大。据统计,近5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呈逐渐增多的趋势,50年代共发生过5次,60年代为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至今已达23次。沙尘暴的频发与同期我国沙漠化土地扩展的步伐是一致的。特别是近10年来,在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进入相对活跃期,每年都有较大的沙尘暴灾害发生。1993年,发生在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的5.5黑风暴死亡人员85人,负伤26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超过6级地震;199B年4月15日产生于内蒙西部的特大沙尘暴,横扫北京、济南。波及长江以北大部地区,直接经济损失3.22亿。尤共是2000年春季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已发生12次来势凶猛的大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和华北的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和上海、南京等城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往年相比,今春沙尘暴出现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均为历史同期所罕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影响。其发生发展除与冷气团过境有关之外,主要与土地沙漠化的大面积扩展和程度加剧有直接关系。综上所述,中国的沙漠化不仅严重制约该区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而且已成为全国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正值西部大开发之际,加强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在今后可预见的几年内全国沙漠化及其灾害仍将处于发展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现代沙漠化过程是人类的行为所引起的,人口增加过快和现有人口基数过大所造成的西部地区土地过度利用,是脆弱生态破坏和沙漠化发展的主导因素。而这一地区除了局部地方外,在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方面都没有大的进展,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放牧形式上。如果没有一个较大的财力物力的投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沙漠化土地的继续蔓延就不可避免。农牧交错区由于这几年有关部门的不断呼吁,各级政府动员群众,治理沙漠化的成绩明显,如:毛乌素沙地的种草种树,科尔沁草原的退耕还牧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坝上高原和乌盟后山地区退耕种草等都收到一定成效,使沙漠化发展速度放缓。西部沙漠化仍在发展,并有3个严重区域 :①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鄂济纳旗:这里的严重沙漠化是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由于干旱化的发展、产流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近30年源于祁连山区的河流水减少了50%-70%,农业向上游推进,下游断水,超采地下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沙漠化严重发展是必然的。②青海共和、柴达木、育海湖盆地:由干旱化和草原开垦引起。青海湖水位以每年0.22m的速度下降,湖水而积缩小,退水区域全部变为沙漠。草原开垦风-直未有刹住。 ②南疆塔里木河下游:河流断流,天然胡杨林大片死亡,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沙漠化严重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工作。建国以后,国务院曾四次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工作会议,制定了一些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在重点沙漠化地区开展了以植树种草为主要内容的防沙治沙工作。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37:59
4楼
目的,国家对西部生态环境状况更为重视,是因为这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具有明确的国家目标与需求,其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 (1)沙漠化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长远大计。面对迅速发展的沙漠化土地,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沙漠化防治措施,才有可能遏止沙漠化的英延,并使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再次成为可利用的农田和草场,拓展我们的生存空间。由于沙漠化是制约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最急迫、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沙漠化防治。这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 (2)沙漠化灾害防治工作是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别,促进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国60%贫困县在西部的沙漠化地区,受灾害影响的人口1.7亿。这一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关系到全国奔小康目标的实现。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从根本上防治沙漠化、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区域充沛的光热和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才有可能得以合理开发利用,进而加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全社会的共同繁荣富裕。 (3)沙漠化灾害防治工作在保障我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沙漠化及其危害尤以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为重,上述地区少数民族相对集中,国土面积辽阔,也是重要的航天、军事基地和国防设施的聚集区。由于沙漠化过程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程度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疆稳定和领土完整。因此,有效地开展沙漠化防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就可以减少民族之间、边疆与内地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不平衡发展所造成的矛盾,从而保障我国政治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4)沙漠化灾害防治工作将极大的带动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通过国家重点1邮朗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从理论和实践为《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的顺利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决策依据和技术体系。 2 沙漠化灾害防治与西部开发 西部地区沙漠化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欲求西部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最急迫、最主要的问题是沙漠化的防治。这也是实施西部大升发战略最为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搞好沙漠化防治是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差别,促进区域之间经济和社会协凋发展的出路所在,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保证。 根据我国西部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比治理的典型经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则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为此,对轻度和中度的沙漠化土地,应以调整现有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模式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治理的具体部署上,采取科研机构以试验区治理研究试验为主;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相结合以具有一定面积范围的示范区为主;科研机构、生产部门与地方群众相结合的以推广区为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基础,采取天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上地,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许多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目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据史书记载,在1500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代征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覆盖率仅有1.8%,流沙已越过长城,逼近榆林城。据调查,在解放前的100年时间里,有13.3×104hm2农田和草场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13×104hm2农田和26.7×104hm2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50年代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坚持以治沙造林、保护和发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1950年到1990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74.0×104hm2,恢复利改良草场66.7×104hm2。粮食总产量1990年较1950年增产6倍,大家畜生由7.6×104头增加到36.3×104hm2头,羊由36×104只增加到150×104只,活立木蓄积340×104m3,价值7亿多元。有5万多农户脱贫致富。 近10年来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西北地区约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如我们选择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年和1993年的TM数据)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1987-1993年的7年间,由32586k m2 (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67.5%)下降到30496.7k m2 (占面积的63.5%),减少了1936.3k 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之中,平均每年约有276.6k m2土地得到了治理。科尔沁草原是农牧交错带土地沙漠化典型地区。在人口迅速增加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掠夺性的土地利用不可避免,这就大大降低了植皮盖度,破坏了地农结构,使得风沙活动和水土流失加剧,沙漠化土地面积蔓延迅速,如从1975年到1987年,其总面积从57978k m2增加到71683k m2,净增13705k m2,增长23.64%。而同期通过营造人工林、加强草场防护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措施,也有近5470k m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38:08
5楼
近10年来,由于积极的人为作用促成的沙漠化土地逆转的趋势逐渐明显。在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许多地区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强度,压缩耕地而集约经营,种草种树,实行大面积草场封育,抑制过度放牧等,不仅减缓了沙漠化地的蔓延速度,而且使相当面积的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得到了治理,恢复了一定的生产潜力。从1987年到1997年,其总面积从71683k m2减少到63343km2,净减8340km2,下降11.63%。 3 西部大开发中的沙漠化研究 作为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我国正式提出以沙漠化为对象开始多学科综合研究与防治实践是在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以后,但实际上在此之前,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队沙治沙工作的需要,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就已涉及到一些沙漠化的问题。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前身)开始了沙漠考察和改造利用研究。沙漠科技工作者在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风沙运动规律、农田草场防风治沙、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工作,为以后在北方地区大规模开展沙漠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50年代初期为了防治东北平原西北部风沙活动对农田的危害,在彰武县章古台地区进行了樟子松的引种实验和护田林网的建设研究;同时在陕西北部沙区开展防护林营造的调查研究;还结合包兰铁路穿过腾格里沙漠东南流动沙丘地段的建设工作,开展了由中国科学院和铁道部、林业部合作的铁路防沙实验研究与防护体系的建立。研究工作也特别注意到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退化和沙漠扩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沙漠中古城的兴衰,分析环境的变化;二是以历史上屯垦为中心分析环境的变化和土地退化。这一工作虽然是研究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实际上就是沙漠化的历史过程,从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干早及半干旱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自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大会以来,我国沙漠化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下面几个部分: ①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区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类型、特点的研究,特别是从人地关系角度,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进行较多的研究,对半湿润地带土地沙漠化的研究等。 ②沙漠化现状、分布特征及其所引起的环境变化研究;沙漠化的成因、危害、指征体系研究,确定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沙漠化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指标的多层次综合指征体系。 ③选择沙漠化严重危害地区,以沙漠化防治试验研究为主,建立不同自然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防治试验研究示范基地,如干旱地带绿洲边缘的临泽、荒漠草原地带的盐池、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的丰宁、奈曼、半湿润地带的大兴、延津等。 ④开展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的遥感与地面调查,进行沙漠化的监测制图工作。中国的沙漠化研究基本上是伴随着我国沙漠科学的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并一直占据着主要的学科地位。近入90年代,在以国家目标为主推动沙漠学科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在突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沙漠科学整体研究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了相关学科的交叉和科技成果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沙漠化防治中的应用。取得了-批水平较高的科研成果。 20多年来,沙漠化研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西北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经济效益。也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沙漠化防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面对沙漠化地区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沙漠化的研究应突出下面几个学科领域的工作: 3,1 沙漠化动力学 这是沙漠化的基础研究:以野外试验站、独特的室内风沙环境风洞、野外土壤风烛风洞为依托,在深入研究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对前两类因素反馈作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沙漠化过程的作用机理及其贡献率的背景下,建立现代沙漠化过程中各种驱动因素的识别和作用机制模式,结合现代沙漠化土地相邻生态系统界面上的物质与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未来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趋势研究成果,建立能够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沙漠化土地相互耦合的沙漠化过程动力模型,并较准确地预测未来沙漠化发展态势。 3,2 沙漠化地区恢复生态学 主要开展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 ①干旱区脆弱生态环境形成演化的生态过程与土地沙漠化的生物学机制; ②干早区不同等级和尺度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能流、物流、信流; ③沙漠化及其逆转过程中景观格局、生物多样性时空变化动态系统稳定性关系及其维持机制; ④荒漠植物种对严酷环境生态适应机制。 3.3 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开展的研究为: ①研究典型类型区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的水平平衡,开展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风险分析,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沙区环境和资源变化及其利用作出量化趋势预测; ②针对西北山川秀美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研究沙漠化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模式; ③研究沙漠化地区农业工程技术,特别是高效技术,提出粮食高产稳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3.4 沙尘暴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应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研究沙尘暴源区下垫面的性质、时空变化及其与沙尘暴发生的天气过程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形成背景、机制、传输过程、演变及发展趋势,从而建立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预报、预防灾害的发生;二是研究沙尘暴的环境(沙尘暴的环境与气候效应)和经济影响评估及方法;三是研究沙尘暴灾害的整治原理与技术,指导建立防治体系,以达到防灾、减灾和治理的目的。在积极研究综合整治技术的同时,开展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 3.5 沙漠化逆转过程及其整治模式 以不同地带野外研究试验站为依托,开展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逆转的战略研究和整治模式及技术体系的探讨,建立显示效益的示范样板区,推动区域沙漠化整治。 3.6 建立完善中国沙漠化监测、评估与决策、管理系统 进一步在沙漠化地区的资源环境和高效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利用3S等高新技术,建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实现快速的信息处理更新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38:44
6楼
论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摘要: 从城镇供水事业当前发展形势与特点入手,论述了供水事业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城镇供水工程建设重点在小城镇和城市管网建设上,应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发挥供水企业和设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发展供水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水 普及率 管网 无标题文档 1 当前发展形势与特点 (1)城镇供水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不 可缺少的、无法替代的物质基础,是各级政府重点扶植和优先发展的先行产业。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供水事业发展更为迅速,已进入大发展、大提高的 阶段。 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广大乡镇供水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到1999年底止,全国17341个建制镇已有14552个镇建有水厂13828座,其日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3298.11万m 3 。供水人口9332.34万人。同时广大村镇供水也得到蓬勃发展,全国村镇用水人口达32296万人。全国城乡用水人口已达到65508.3万人,其供水普 及率已达到52.3%,比10年前提高了27.3%(发达国家的供水普及率均在90%以上),但是 在水质和工艺设施、管网建设上,还有较大差距。 (2)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坚持了改革开放政策,使全国供水事业发生了很大变革,正在改变 历时30年的计划经济的束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多年来,国家已基本上健全了供水 事业的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逐步走向了依法管理的轨道。供水企业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国 家与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开始摆脱政企不分的束缚,实行政府产权管理部门向企业颁发国 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以投资收益取代全面干预、建立企业法人制度,通过改制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正确处理好产权、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等关系,确立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有的中小供水企业已实行股份制,实现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以产权为纽带把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形成一体,充分调动职工的 积极性。在政府扶植政策的支持下,把国有资产通过公正评估,控股投入企业资产,同时实 行职工持股制,逐步扩大职工股,解决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并相应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为企业走向自我发展道路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中外合资建水厂和发行股票上市建水厂,甚至有的建制镇还有私人出资办水厂的事例。 供水行业要走向自我发展道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管理机制,规范水价制度是供水改革 发展的关键。中国水协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进行近10年的调查研究,起草了《城市供水 水价管理办法》,已于1999年由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这将是保障供水企业改革走向自我 发展道路政策的重要措施。但这项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 (3)供水事业要大发展、大提高,必须依靠科技兴企。建设部于1993年12月公布《城 市供水行业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以来,各地以实现《规划》为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情况 ,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和措施。在工程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净水工 艺、采用先进设备、仪表、材料,以提高供水水质和安全可靠性,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国家为提高供水行业的技术和管 理水平,从80年代初就开始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建设城市供水工程,十几年来已建成数百项城 市供水工程,借以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供水技术,为我国供水事业的设计、施工安装以及 设备仪表、材料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广大科技人员结合国情开发和合理使用了 回转式管、折板式絮凝池,斜管、斜板沉淀池,加速和脉冲澄清池,无阀、双阀移动罩虹吸 滤 池及PAM、PAC等混凝剂,为现有设施的挖潜改造、提高水质、降低造价及减少 用地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生物预处理、臭氧活性炭及高锰酸钾氧化以及超滤、微滤膜 设 备等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又为微污染控制、提高水质提供了手段。在此期间,大力推 广自动控制技术在净水处理、管网运行管理、企业营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确保了供水节能 降耗、减少人员的目的。目前我国大中型水厂,平均处理1万m 3 的水 ,只需1名管理人员。这对降低供水成本是很有益处的。 国家为抓好供水水质,建立了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并委托中国 城 镇供水协会组织进行了38个大城市水质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 建立了国家级监测站。 同时各省(市区)相应地建立了一批地区性水质检测网,使全国已基本形 成城镇供水水质科学检测和管理交流的网络,可以大大提高城镇供水水质的安全可靠性。 供水事业要技术进步,提高我国供水设备、仪表、材料的生产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十几年前引进的设备仪表,正面临着配件短缺的困境,如再引进 配件,其价格相当昂贵或者已不生产,有后顾之忧。 (4)供水事业发展的同时应大力提倡节约用水。近几十年来,通过各方面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工作,已取得可喜成果。健全了城镇节水法规和制度,制订了《中国城市节约用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各行业用水定额;节水设备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等等,对推动城市节水,起了积极作用。据统计从1983年至1997年,全国主要城市累计节水242.45亿m 3 , 尤其近十年来每年平均节水20多亿m 3 ,相当于为这些城市少建了600多万m 3 /d的供水能力的水厂。另外全国城市工业用水平均重复利用率从1983年的18%提高到1996年的60.69% 。这对缓解城市供需矛盾,保障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节省城市建设维护资金,促进环境保护都有重要作用。 2 供水事业发展展望 (1)我国城镇供水事业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供水的供求矛盾。但是要稳定地保障向城镇供应质优、量足、压够的用水。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39:09
8楼
大旱后对城市缺水的思考
摘要: 针对2000年北方地区大旱使4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的现状,指出过去对污水回用重视不够是造成缺水的主要原因之一,阐述了污水回用潜力,费用和认识上的误区。 关键词: 污水回用 节水 投资 无标题文档 2000年北方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使许多水库河流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枯干和断流,4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这给人们以强烈震撼:中国的水资源太缺了,水是中国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民生活就不能安定,经济更谈不上发展。就拿长春市来说,年初自来水公司还愁自来水供大于求,到了五月份,两个水库已无水可取。全市居民隔天供水,所有建筑工地停建,洗浴、洗车停业,一些企业也放假停产,全市处于水荒之中。群众不能洗澡不能冲厕,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焦虑心情可想而知。哈尔滨市松花江水位低于取水塔底部窗口,只能靠潜水泵从河中心倒水。大连市碧流河水库告急,紧急从英纳河引水。大连开发区紧急建成 64km管线,以污水回用保证成片绿草未被旱死。天津市紧急引黄济津。烟台市周围几个城市使用日本贷款建几个给水处理厂,结果门楼水库首先告枯,其它水厂也无水可供。北方地区中小城镇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因水位下降取不出水,靠取水库水的都无水可取,庄稼焦黄,人心浮动。人们说现在不但要靠老天爷吃饭,还要靠老天爷喝水。 一方面城市闹水荒,一方面和城市供水量相等的城市污水白白流失,既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水资源。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污染比海水轻得多,处理技术已过关且费用不高,作为第二水源要比长距离引水、海水、雨水来得实际。污水回用具备缓解城市水荒的能力,国外污水回用很早就已开始,且规模都很大。日本六七十年代经济复兴就是靠污水回用解决了水的需求矛盾,美国加州朗朗晴天,降雨量很少,污水回用已被工业和老百姓欣然接受,且是随处可见的事实。我国的污水回用起步晚,进展慢,目前还未形成大气候。虽然七五 八五九五国家攻关都列入课题,取得了污水回用的成套技术成果,都可实用化,技术上完全没问题,但由于资金和认识差距,使这一工作进展步伐不快,今年大旱后,应该大力促进污水回用,这是解决城市严重缺水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1 城市污水回用潜力 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经达到414亿m 3 ,目前已建污水处理设施400座,城市污水处理率接近30%,二级处理率达到15%。根据规划目标,2010年城市排水量将达到600亿m 3 ,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平均处理率不低于50%,重点城市污水回用处理率70%。这就给污水回用创造了基本条件,凡是污水处理厂都可将污水再次适当处理后回用,回用规模潜力之大,足可以明显缓解一大批城市的供水紧缺。 按建设部规划,全国污水回用率平均达到10%。此比率虽然不高,但回用水量也是很大,2010年回用量可达30亿m3,即800万m 3 /d。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亿m 3 ,日缺水量达 1600m 3 /d。污水回用量相当于全国城市缺水量的一半,污水回用具备其它节水措施达不到的规模效应,对缓解水资源危机将发挥重要作用,甚至可以缓上南水北调工程。 2 污水回用工程投资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处理)投资大约在900~1400元/m 3 ,在此基础上的再生处理约400~600元/m 3 。到2010年,如果回用量按800万m 3 /d计算,则回用投资大约在40亿元左右,加上管网配套共计在60亿元左右,到2010年即可形成30亿m 3 的新水源供给城市。 3 当前已经或急需上马的几个回用工程情况 3.1 北京市 北京市领导决策,将高碑店污水厂处理量的一半,即50万m 3 /d拿出来回用,北京市很快增加50万m 3 /d的水源能力。现工程正紧张进行。 北京市回用工程总投资3.4亿元。其中1亿元为政府拨款,其余为贷款。 3.2 大连市 大连市已建成的1万m 3 /d回用示范工程运行十年,效果良好。新建的几个污水厂都有深度处理,大部分出水回用,开发区东厂12万m 3 /d污水厂计划100%回用,达到零排放。大连市已编制可研,正在筹措资金的回用项目还有: (1)大连春柳河污水厂向甘井子工业区供水8万m 3 /d的回用管道工程,需资金7000万元。春柳河污水厂7万m 3 /d深度处理设施,需资金3500万元。 (2)大连开发区回用工程回用量7万m 3 /d,作工业冷却、绿化、市政等供水,已建64km草地喷水管道,还需建环区管道和深度处理设施,共需资金1亿元。 3.3 长春市 长春市经过今年的干旱,充分认识到回用的重要性,在建的两个污水厂都考虑了回用。 (1)北郊污水厂的一级处理量40万m 3 /d,二级处理与回用工程10万m 3 /d。境外某公司看好中国污水回用市场,意向买断回用工程,由其经营,建设费用为回用处理5000万元,管道5000万元,共计1亿元,建成后卖水给用户,每m 3 水1.5元,以卖水盈利大约5年收回投资。 (2)在建的长春西郊污水厂规模为15万m 3 /d,一期回用5万m 3 /d,二期回用10万m 3 /d ,回用水向长春第一汽车厂等供水,回用总投资约1.7亿,正在寻求资金来源。 3.4 沈阳市 沈阳市是很缺水的城市,已经建了两个污水厂,正要建80万m 3 /d污水厂,回用所需的深度处理和输水管道未建成,估计这部分资金缺口也在8亿元左右。 此外山东、山西、河北、内蒙、新疆及沿海城市,都有污水回用需要。 由于这两年国家已拨出巨款解决了污水厂建设问题,但回用部分资金未解决,各地缺口很大,如果没有回用,已建的污水厂是亏损单位,白白浪费掉水资源和污水处理费用。只有上了回用工程,污水厂才能从收益中补偿投入,才能为社会作出更有益的贡献。 4 关于投资管理渠道的建议 污水回用投资,不同于污水厂建设投资,污水回用既是公益事业,又是回报率较高的事业,我国政府应就此问题作出明断,加大拨款或贷款力度,让各地尽量少借外债和卖给外资。建议国家成立污水回用投资咨询股份公司,帮助各地解决资金困难,解决各地不懂回用,或回用不知找谁的问题。同时公司也有商业回报。公司要吸收一些回用专家,帮助落实回用项目,作好先期论证与技术服务。 5 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污水回用在我们国家还是新生事物,不但一般群众,就是一些地方领导,也对此认识不深,下面谈谈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5.1 认为污水是脏水,处理再好也不能用 城市缺水,市领导很着急,忙着找新水源,就是忘记了身边的城市污水也是水源。过去教科书只是说城市水源有地下水源和地面水源两种,不提城市污水也是城市水源之一。这方面外国人认识有时比我们深刻,像大连市决定马栏河污水厂建设方案时,开初决定深海排放,不能回用。倒是世行代表参观完大连污水回用示范工程后,决定马栏河污水也要处理回用,否则不予贷款,至此才有今天已建成的马栏河污水处理与回用厂。 5.2 只在海水身上打主意 今年闹水荒后,不少缺水城市,准备筹借巨款立项,建海水淡化厂,以为只有海水才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水荒问题,这种认识有盲目性。海水淡化不论是蒸馏法还是膜法,在经济上和规模上不可能近期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只能在局部地区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还有的把注意力转向雨水,雨水利用还是有待研究课题,马路上初期雨水比城市污水还脏,其收集储存处理远比城市污水困难。 5.3 认为污水回用有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某热电厂就在污水厂旁边,回用管线已修到电厂冷却塔旁,一开阀门就可回用,而且回用的可行性论证厚厚的一本已交给电厂领导,可电厂领导就是不用,说万一有风险谁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少用户持这种观点,这就使回用推广很困难,而北京高碑店热电厂,率先进行了回用,几年来效果良好,事实证明回用是安全可靠的。要想大规模推广回用,必须加强科普宣传,出台支持性政策,必要时采取行政措施,才能克服阻力,把回用工作在缺水地区全面铺开。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40:03
9楼
21世纪中叶珠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摘要: 对珠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宏观发展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着重论述本流域水能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和开发程度,根据各省(区)经济发展、电力规划和区域电网结构建设的可能性,探讨21世纪前期,重点是21世纪前20年开发的战略部署 关键词: 水能资源 开发利用 珠江流域 无标题文档 1 水能资源 1.1 水能资源量 珠江流域横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区),以及越南的东北部,总流域面积453690km 2 ,其中我国境内442100k㎡,在全国江河中居第4位。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4个水系组成,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m 3 ,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5.8倍。珠江主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内乌蒙山脉的马雄山,在广东省珠江市的磨刀门企人石入注南海,全长2214km,总落差2136m,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水能资源是一种清洁又可再生的能源,是世界各国优先开发的能源。按资源开发的可能程度,水能资源量通常分为理论水能蕴藏量、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量和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量。若根据1980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确定水能资源量,至今已事隔20年,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根据80年代和90年代各地进行的江河流域规划和地区规划等最新资料,对水能资源量进行了初步复核和估算,分述如下: a)理论水能蕴藏量。根据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和1986年6月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统计,珠江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348.38万kW,年平均发电量为2933.2亿kW·h,占全国水能资源的5%,居第5位。 b)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量。包括已开发和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发的所有单站装机500kW以上电站可能开发的资源量。复核得珠江流域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量为3246.88万kW,年平均发电量为1433.31亿kW·h,较1986年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统计成果分别增加29.30%和22.75%。 c)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量。它是指在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中,目前和将来在当地社会条件下所能开发的水能资源,其发电成本可与其他发电能源相竞争,并能为环境所接受。测算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量的方法,以往研究较少,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规定,我们参考国外的办法和有关资料,采用单位电度投资经济指标界限值和经济可开发量占技术可开发量的比重相结合的分析类比判别方法进行探索性的测算。关于单位电度投资经济指标界限值的确定,我们参考国内有关单位对全国各大区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的单位电度投资指标的分析,提出“当水电单位电度投资指标为火电的2倍时,水电站的国民经济评价是可行的”的结论,分析了华南及西南有关省(区)在建和拟建水电站的经济指标,折算到1995年价格水平的结果为:广东小于3.3元/(kW·h),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小于2.0元/(kW·h)为经济的界限值。具体操作时,除计算各电站单位电度投资外,对部分电站还考虑了综合效益、水库淹没、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取舍。 根据上述测算方法得到的珠江流域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量为2861.69万kW,年平均发电量为1282.06亿kW·h,分别占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的88.14%和89.44%,所得结果与法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对比,大致上是合理的。 1.2 水能资源分布特点 本流域水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于西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等3省(区),该3省(区)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流域的84.74%,年发电量占86.86%;位于东部的广东、湖南和江西等3省技术可开发装机仅占15.26%,年发电量占13.14%。广西(区)技术可开发装机占全流域的55.17%,年发电量占55.73%,所占比重最大。 以水系而言,水能资源分布也不均匀。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江干流南盘江下游、红水河及黔江河段,是我国12大水电基地之一。西江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为2871.32万kW,年发电量为1284.58亿kW·h,分别占全流域的88.44%和89.63%;北江和东江合计只占11.56%和10.37%。 本流域的地形特点是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支流众多,中小支流既有集中的水头,也有充沛的水量,因此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 珠江水系干支流的中下游属丘陵平原区,耕地集中,经济发达,水量充沛,河床比降平缓,落差较小,干流适宜结合渠化航运兴建梯级大流量低水头的径流式电站;在中上游则有条件兴建调节性能较好的调节水库,通过流量调节可增加下游梯级电站年发电量和枯水期出力。 1.3 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条件 珠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下列有利条件:水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西江上中游自然落差较大,并有不少天然落差集中河段,其中红水河水电基地可开发装机占珠江流域的40%。红水河水电基地的龙滩水电站和大藤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西江、北江、东江中下游水量大,径流年际变化相对亦较稳定,可开发大中型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兼有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珠江相对全国河流而言,属少沙河流,水库淤积不严重,有利于水库长期使用;目前有9个设计单位同时进行本流域水电勘测设计工作,前期工作基础较好,这对加快珠江水电开发十分有利;珠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供电范围为华南、西南地区,供电距离不超过1000km,地理位置优越,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电力市场广阔。 2 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和开发程度 2.1 水能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分布 目前全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已建和在建的大型水电站除新丰江、天生桥一级外,其余的水电站调节性能均较差,流域内已建的中小型水电站也大都是径流式电站,枯水期出力大幅度降低。为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发珠江水电,尤其是调节性能较好的大型骨干水电站是当务之急。 本流域目前总装机容量为791.71万kW,其中大、中型水电为480.99万kW,占已开发总装机容量的60.75%,小型水电装机容量为310.72万kW,占39.25%;相应已开发年发电量为344.09亿kW·h,其中大、中型为236.92亿kW·h,占开发总量的68.85%,小水电为107.17亿kW·h,占31.15%。 在已开发的水能资源中,分布在广西境内较多,占流域开发量的57.05%;广东和贵州分别占16.69%和17.01%,云南最少,仅占9.25%。广东小水电分布较多,占流域开发量的54.09%;其次是广西,占28.95%;云南和贵州分别为9.59%和7.37%。 2.2 水能资源开发程度 珠江流域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装机为3235.88万kW(未包括江西省4.71万kW和湖南省6.29万kW),已开发装机为791.71万kW,其总开发程度为24.47%,仍然很低。大、中型水电开发程度分别为20.02%和18.29%,如加上在建工程,其开发程度分别为29.73%和32.71%,开发程度也不高;小型水电开发程度为40.56%。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40:22
10楼
珠江流域大、中型水电尚有大量水能资源待开发。包括在建工程在内,广东中型水电的装机容量约有50%(82.25万kW)待开发;广西大型水电尚有约77%(985万kW)、中型水电约有57%(175万kW)待开发;云南大型水电约有52%(33.0万kW)、中型水电约有80%(95.3万kW)待开发;贵州大型水电约有52%(169万kW)、中型水电约有89%(171.89万kW)待开发。 3 水能资源开发设想 3.1 基本设想 a)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业经国务院以国函[1993]70号文批复,该规划的要求应是流域内各省(区)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开发利用珠江水资源及治理水害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也是安排今后有关建设项目计划的依据,21世纪中叶本流域水电发展战略部署必须与此相协调。 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实施后,将会全面发挥其综合效益,即洪水基本得到控制,对保护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其中西江干流的龙滩、大藤峡,北江的飞来峡,郁江的百色和柳江的洋溪水利水电枢纽,其开发将是珠江流域规划防洪体系中承担防洪任务的骨干工程,需结合水电发展加快开发。水电开发及其发展是华南地区主要能源之一,西江干流的红水河水电基地及其他一些干、支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开发条件优越,淹没相对较小,距离负荷中心近,经济指标较好,是珠江的水电优势,必须先行开发。天生桥一、二级、龙滩、岩滩、大化、大藤峡、百色等均是大型或特大型水电站(龙滩和大藤峡主要是承担流域防洪任务),并具有不同程度调节性能,为华南地区提供稳定电源和可靠的调峰、调频容量。上述水电工程的开发,还具有航运、供水、灌溉和旅游、渔业养殖等综合效益。据此,流域内大、中型水电站发展的部署和建设重点必须符合上述要求。 b)根据全流域水电规划的布局,在分布于各省(区)的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中,广西境内占全流域的64.0%,其中大型水电站占全流域的75.30%;其次是贵州省,占20.95%,其中大型水电占19.24%。说明全流域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珠江中上游的广西和贵州省境内,所占比例高达85%以上,其中又以广西比例最大,可见珠江流域水电发展战略部署中广西的水电开发十分关键,其次是贵州省。 规划中红水河水电基地开发布置10个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99.2万kW,其中除天生桥一级(120万kW)、天生桥二级(132万kW)和平班水电站(36万kW)分布在桂、黔界河上外,其余7个均在广西(区)境内。广西境内装机容量为1155.2万kW,占红水河总装机容量的88.92%,占广西大中型水电装机的73.09%;贵州省境内装机容量为144万kW,占红水河的11.08%。可见,红水河水电基地的发展战略部署,在广西(区)的水电开发中同样是十分关键的,也是全国和珠江水电开发的重点。 c)在考虑华南地区和全流域各省(区)的电力工业发展要求,并优先开发水电资源的前提下,特别要加快建设调节性能好而又有显著综合利用效益的骨干水电站的步伐。综合各省(区)水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电力发展要求水电逐年投入情况,以及水利系统对水利水电开发的要求. 3.2 大、中型水电开发部署 a)加快对红水河水电基地梯级水电站的连续开发,进行重点建设。至1995年末,除已建的天生桥二级一期(88.0万kW)、岩滩一期(121.0万kW)、大化一期(40.0万kW)、恶滩(6.0万kW)和在建的天生桥二级二期(44.0万kW)、天生桥一级(120.0万kW)、百龙滩(19.20万kW),至2000年共建成装机容量438.20万kW,尚有861万kW待建,需在21世纪中叶前安排建设。考虑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水电建设发展关键时期,根据华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综合利用效益显著的水电项目尽量先行建设,2001—2010年间安排龙滩(420.0万kW)、大藤峡(120.0万kW),考虑到两水电站淹没和移民较多,淹没农田达9113hm 2 ,移民达11.04万人,为舒缓水库移民和淹没农田给广西和贵州带来的困难,拟再安排岩滩二期(45.0万kW)和大化二期(20.0万kW),至2010年末,红水河水电基地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将达到80.30%。 2011—2020年间,考虑龙滩水库是红水河梯级水电站的龙头水库,续建二期工程增容120万kW,除使该电站的装机容量达到540.0万kW、相应年发电量达到188.50亿kW·h外,水库将达到多年调节性能,对下游各梯级水电站增加发电效益十分显著,故安排龙滩二期续建至最终规模。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40:30
11楼
此外,同时安排恶滩(50.0万kW和平班(36.0万kW),届时,红水河基地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达到96.15%。 2021—2050年间,将安排桥巩(50.0万kW)完建,即在21世纪中叶前红水河水电基地水能资源将被完全开发利用。 b)除红水河水电基地外,对于分布在其他干、支流,包括西、北、东江及其主要支流的北盘江、黄泥河、柳江、郁江、桂江、贺江等的大、中型水电站,其总装机容量为1170.52万kW,相应年发电量为519.62亿kW·h,其中至1995年末已建和预计2000年完建的大型水电站有东江的新丰江(29.25万kW)、黄泥河的鲁布革(60.0万kW),中型电站合计装机容量为329.59万kW,其中分布在广东省境内有97.55万kW,广西(区)有155.58万kW,云南省有31.50万kW,贵州省有44.96万kW,即本世纪末大、中型电站完建合计装机容量为418.84万kW。届时全流域大、中型电站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为34.70%。 除上述外,需在21世纪安排建设的大、中型装机容量为751.68万kW。参照上述关于水电发展战略部署的要求,2001—2010年间,安排大型水电站有郁江的百色(54万kW)、北盘江的光照(63.0万kW);中型水电站合计装机容量有170.59万kW,其中广东省境内有34.60万kW,广西(区)有38.09万kW,云南省有55.90万,贵州省有42.0万kW。21世纪前10年,合计建设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87.59万kW。届时全流域大、中型电站装机容量开发程度为70.84%。 2011—2020年间,安排的大型水电站有浔江的长洲(62.13万kW)、右江的瓦村(26.0万kW);中型电站合计装机容量为106.39万kW,其中广东省境内有12.5万kW,广西(区)有45.04万kW,云南省有12.80万kW,贵州有36.05万kW。在10年间合计建设大、中型电站装机容量194.52万kW,届时全流域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为87.06%。 2021—2050年间,安排的大型电站有云南省的抚仙湖(33.0万kW)、北盘江的董菁(48.0万kW);中型电站合计装机容量为107.30万kW,其中广东省境内有20.10万kW。广西(区)有33.0万kW、云南省有9.50万kW,贵州省有44.70万kW。30年间建设大、中型电站装机容量为188.30万kW,届时全流域大、中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的开发程度为96.71%。至21世纪中叶前珠江流域的水能资源基本得到开发利用。 c)2050年以后,尚有待开发的有北盘江的大型水电站马马崖(40万kW)、中型电站装机容量41.27万kW,合计装机容量为81.27万kW,仅占全流域总装机容量的3.29%。 21世纪前20年的水电发展,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电基地和其他主要干、支流的大、中型水电站开发利用,将为华南地区及有关省(区)输送大量的电力,为促进地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提供能源的先决条件。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力资源普查成果》(分流域)第三卷珠江流域(1980),珠江水利委员会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1986),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中国水利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四《21世纪中叶水能开发利用研究》专题报告附件3(1999),Study on the Dovelopment of Water Power Resources of the Pearl River Valley in the Mid 21 Century LI Zhi-shan,OUYANG Qi-lin,DAI Li-qun,CAI Chuang-liang (Investigation & Design Institute of PRWRC,Guangzhou,Guangdong 510611,China) Abstract Having conducted investigation into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macro development of exploitation of Pearl River Valley’s water power resources,the authors discuss water power resources of the valley and conditions and level of their exploitation and probe into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for their exploitation in the mid 21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also possibilities of regional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provinces. Key words water power resources;development;mid 21 century;Pearl River Valley
回复
hao3ren
2006年02月09日 23:41:40
12楼
对南水北调的各种反对意见述评
摘要: 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到现在,已经好几十年了,但直到今天对于南水北调的争执并没有消失。在2000年春天的北方大旱中,这个话题重新又激起人们的兴趣,但争论依然激烈......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反对意见 无标题文档 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到现在,已经好几十年了,但直到今天对于南水北调的争执并没有消失。在2000年春天的北方大旱中,这个话题重新又激起人们的兴趣,但争论依然激烈。 在不负责任的争论下,长期不能形成共识,已经严重妨碍了国家的决策。今年的大旱之下,国家只好“病急乱投医”结果先上东线北段的应急工程,恐怕这些专家和学者要负上一些道义责任。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这些专家们迄今为止仍然不思悔改,还在喋喋不休地继续一些无谓的争论,干扰正常的决策过程。 一、 四种最主要的反对思想 1、 先治污派 这一派人士的依据是充足的,作为一个公开的秘密,中国目前城市污水是基本不加治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的。如各大江河的经过大中城市的河段污染严重,太湖、巢湖和滇池的严重污染,就是被城市未加处理的大量污水所污染的例子。在南水北调实现以后,北方的城市用水量无疑会大量增加,那么污水排放量也会同样增加。这一派的大致观点是先治污后调水。 2、 农业浪费问题 这一派人士认为,和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和以色列相比,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可以提高一倍,节水率有50%的空间。南水北调以后无助于灌溉制度的改进,更多的大水漫灌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土壤的次生盐碛化问题。这一派的观点是先改进灌溉制度而后调水。 3、 投资经济派 这一派强调节水投资比调水投资节省,投资调水不如投资节水。只有节约一方水的投资大于调一方水的投资时,才应该考虑调水工程问题。 4、 精英主义者和赶超派 这一派人士分为自觉的精英主义者和不自觉的精英主义者两种。不自觉的精英主义者信奉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欧美日是一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就是中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并天真地相信富裕和发达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也最终会实现现代化或者是全盘西化,甚至超英赶美都不是不可能的。基于以上的认识,往往不能摆脱“为调水而调水”,甚至是“为农业而调水”的思路。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投资的效益和工程的经济自持能力成为一个铁律,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 这一派中还有自觉的精英主义者,但他们的观点通常并不充分表述,多数情况下只是绝对地强调某一个先决条件,从而从根本上否决南水北调工程。这一派的真实意图是,南水北调投资浩大,而且运营成本也不小,这会造成国家投资方向的重大改变---趋向于平民化,这会拖住精英主义者的后腿,妨碍精英阶层超英赶美、先富快富。 这几派人士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而且也是认真的,其他还有一些人士反对南水北调,从技术和运行角度来反对,但是基本上是因为缺乏了解不是认真的看法。社会上各种反对意见,基本上是上述五种情况的各种渗透和组合。 二、 问题的共识和分歧的由来 1、 共识 应该说,上述几派人士在对北方是不是缺水这样的问题上,是没有任何分歧的。而且作为一个共识,大家基本上都认同:北方是严重缺水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和城市挤占农业用水,农业挤占环境用水。以及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在许多北方地区形成巨大的漏斗,并引致地表下沉;津浦路沿线抽取深层地下水的高氟水,已经造成严重的高氟病高发区。特别2000年春季北方的特大沙尘暴,和华北大旱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问题。 在这样的缺水事实面前,恐怕也不可能有任何分歧,对于调水的作用和看法也不可能有重大分歧。 2、 分歧的产生 除了精英主义者是特殊利益决定以外,其他三派的观点都是以实际事实为出发点的,这些情况也不是应该长期存在下去的,确实是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而且越早解决就越有利。但是指望通过调水工程实施来一并解决,并把它们设定为调水的先决条件,就不见得那么经得起推敲了。 实际上在人类社会中,事情的成败除了技术的限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利益分配和重新调整方面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之下,利益和利益调整方面的限制更常见。相比较而言,南水北调作为一项工程,它的实施所涉及的问题较少,涉及的单位和利益团体比较容易进行利益调整,用特事特办方式就能够解决利益的冲突和平衡问题。 而推广节水措施和提高水污染治理比例,涉及的面就比较广,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并不是仅仅因为长期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权利分配体制的缺陷就能够造成的,更关键的原因是邓小平时代的“新赶超战略”所造成的结果,是环境乃至一切必须为经济增长让步的必然性后果。这样的问题不仅涉及面广,利益纠结也深,大刀阔斧的措施和一些特殊的“点子”恐怕不容易发生作用,不仅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有约束力的权力管理机构,进行长期的推动和控制才有可能收到成效,而且必须立足于长期发展战略的根本调整来逐步解决。 珠江三角洲几乎没有一条干净的小河,但却是全国发展的榜样。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