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双年展论坛之《城市化的前景》
fhjk337
fhjk337 Lv.3
2006年01月20日 15:45:55
只看楼主

时 间:2006年1月19号 上午 9:30—11:50 下午14:30—17:30 地 点:规划大厦8楼多功能厅   参加人:MIT共6人:   建筑学系主任/教授:张永和(Yung Ho Chang)   建筑学院院长/教授:Adele Santos   多媒体实验室/教授:Carlo Ratti   规划系主任/教授:Dennis Frenchman   房地产系主任/教授Tony Ciochetti

时 间:2006年1月19号
上午 9:30—11:50

下午14:30—17:30

地 点:规划大厦8楼多功能厅

  参加人:MIT共6人:

  建筑学系主任/教授:张永和(Yung Ho Chang)

  建筑学院院长/教授:Adele Santos

  多媒体实验室/教授:Carlo Ratti

  规划系主任/教授:Dennis Frenchman

  房地产系主任/教授Tony Ciochetti

  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教授:Andrew Scott

  清华大学3人:

  建筑学院教授、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张杰

  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

  建筑学院研究生、翻译:郑粤元

  深圳专家:闫小培副市长

  规划局王芃局长

  规划局规划处贺承军处长

  中规院深圳分院朱荣远院长

  会议主题: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系列论坛—《城市化的背景》

  会议地点:规划大厦201室

  会议时间:2006年1月19日 09:30—12:00 、

免费打赏
fhjk337
2006年01月20日 15:51:44
12楼
我们经过很长时间去想、去理解这些村落是代表什么,现在还是做这个工作。我们认为在有限的学生里面,当然我们也必须要考虑到村民的情况,也不应该是匆匆忙忙的去进行设计的项目制定这个图则。需要知道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容,建筑在这个情况下是扮演哪一个角色。我们所做的就是跟重新发展开始,又再一次想到为什么我需要开始整个工程,所以我们去理解到建筑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怎么样,学生非常有趣的就是参与这个项目,他们不太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都在进行学习,去理解村民的做法不太容易,但是他们都非常有兴趣地去参加,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社区去参与,也考虑到那个村的发展,他们发展一系列的项目。概念就是说,在“双年展”的时候让人们能够表达一些对“城市化”的意见。这个可能是关于基建,关于这个地方,也可能是关于那个环境的条件。应该是包括那些的价值等等问题。我们也要求学生对他们看到的一些问题写下来,对于他们在学习里面发现的问题写下来。那么,在这我想是更清楚的。我对农村有兴趣的就是有关密度的持续性问题,我想密度跟持续的城市基建风格有关的,所以我的做法就是看村民怎么样能够去持续、去保留人口的密度,必须明白到情况,怎么样对人口密度进行对话。在这个密度、在持续性发展的方面来说,我们可以听到那个社区的人提出的问题,都是跟社会政治有关,怎么样进行干预等等。

  
回复
fhjk337
2006年01月20日 15:52:22
13楼
我曾经讲过,我的学生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推出这个大规模的项目,但是,他们已经作出了一系列个别的意见。也提出了个别的文本,就这些文本我们就是能够再进行进一步的对话。这方面我也不会详细的讲。这些都是按照学生的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能够把目前社区的一部分来以新的风格来取代,同时,也可以保留原本的结构。对街道的空间等等他们也表达了意见。这些当然就是跟环境的心理学有关的。

  最后,有两个很有趣的概念。第一个,有一个学生把它叫做是“农村的力量”,他在媒体创作中心的一些结果,他把技术的转移,创造一些小的空间,一些小的中心,可以跟数码的生产、数码的技术配合起来,让社区有一些新的工业。最后一个是一个很惊人的概念,一个可以实用的农村,看农业能不能在城市再重复,而且这个会怎么样发展,而且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这个不知道是否能够配合“持续发展”的词汇的一般人的理解。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深入的对建筑的研究,在一个新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工作,我的演讲到此为止,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等一下提出来。谢谢!

  【张永和】:下面请丹尼斯·弗莱切曼教授。

【丹尼斯·弗莱切曼教授】:谢谢张永和,还是安得勒·桑托斯,她提到了我参与的数码媒体城市的工作,因此她讲的非常精彩,那么我就讲别的一些内容。但是我要说的数码媒体的工作,还是在继续。我们现在在西班牙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做一些工作的,我们尝试创作一个环境、一个城市它可以回应市民的一些活动,等一下我可以仔细的讲一讲。

  首先,我是丹尼斯·弗莱切曼,我在麻省理工也当教授,也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大家可能也听过了我们这个麻省理工学院它跨越很多部门,我跟很多的同事有合作。那么,我想今天我会讲一个城市化的概念,我会简单地讲一个题目,一个项目。基本上是能够配合我们这个“双年展”的内容。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去年春天的一些工作,希望能够讲一下韩国的西南部他们有一个新的科技园,在一个城市要新建一个科技园,他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虽然说没有深圳那么快,我想世界上也没有像深圳发展那么快速的城市,但是也是一个发展快的城市,韩国是一个小的半岛,60%的能源都集中在韩国(首尔),市政府希望有一个高等的、高级的学府,所以,他们来找我们麻省理工寻找一个新的科技园,创造一个新的科技园,我们参与了选址。很多城市在竞争,我们就组织了一个指引一个科技园应该是怎么样呢?它跟当地的社区应该有什么样的配合,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问题,也是我们怎么考虑一个单位科技园跟当地社区配合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大学有六万的学生人口的一个城市,他旁边就兴建一个这样的科技园,我想跟我们麻省理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鼓励有创意的社区发展。很过时候是一个做完了就做下一个项目,一个一个项目来做,但是,我们城市的发展是否要依赖这样的发展模式呢?

  我简单地来讲一讲几个原则:在我们选址之前,已考虑了一些原则。刚才安德鲁·斯科特的演讲也说了,第一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这个社区已经发展的几千年,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第二,我们要配合城市发展一个网络。那个地方在韩国是一个山区来的,我们不应该过度地发展,而应该保留一些空间让下一代人来发展。接下来就是发展一些集体要跟临近的城市要结合起来,也需要考虑它有一个很敏感的生态环境。就像深圳事情变的很快,如果我们100年前做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宏伟的一个规划图,但是50年后就会铲平了。

  但是,我们现在需要有一个弹性,要不断地适应改变的环境,在我们的研究,我们有个结论。某些几何的方案是比较适应的、比较的强,我们这里的挑战就是韩国是非常官僚的,很多东西都是政府来领导的,我们的程序要非常的清楚,要很简单。这个就是要选址的一个图片(幻灯片),我们一些委员会就最后找到了这个地方。其实,它是在一个山谷里,风景是非常漂亮的。在这边大概5公里宽,后面有一个河流。有一些发展已经在这个山谷里面开始了,这个是农地、这个是城市、这里还没有高速公路的,这是一个新的高速公路。更有趣的就是这个地图,我觉得这个城市发展是非常地惊人,你看它是有一些山包围着这个山谷,有一些小的市镇,有一些稻田,是自然地经过几代的人,几千年发展出来。我们怎么样选择最优化的几何图案来配合这个地形呢?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积水系统、排水系统是配合当地农民用水的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怎么样把这个地方城市化呢?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我们选择这个地点来做科技园,就是在图上红色的这个部分。这里的风水非常好,也跟市中心很近,你看有一个河流过它,这个地点非常好,而且地点也是比较高,可以俯瞰整个山谷。有些是新的村庄,这个是未来的一些发展,未来的村庄。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首先,我们把山谷的排水系统规划出来,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很自然的架构,我们保留了自然的系统。我们可以把河流跟山结合起来,你在这里做发展的话,如果保护好了,我们可以有很多自然的资源,很多的水资源可以用来做娱乐、休闲的资源。

  但是,如果我们接受跟配合自然环境了,我们可以考虑本来的一些自然的资源。这个就是我们要发展的一些区域,与其做一个大规模的发展,忽视了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做一个网络,每个地方有它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也跟水资源有一个充分的配合。下一个怎么样呢?这个是非常浪漫的,我们怎么样安排街道、马路等等。我们跟韩国的同事就考虑到稻田是最好的几何图形来的,我们就利用那些图案把那些社区结合起来,这个就是高科技的科技园,我们利用了本来的自然的地形,大家可以想了,这样就给交通部的同事带来很多麻烦的,因为这个不一定是从地方甲到地方乙的一个最方便的路线,那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走的线路的路线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路线。我们这里要考虑到怎么样保护自然的资源,本来资源的文化,我们就创造了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而且交通也不会太差,因为一些农民在稻田走来走去,他们原本要发很多的力气走来走去的,所以从交通角度来说也不是太差的。

  这个就成了我们的架构,大概60%都是空地,没有规划的。我们可以做休闲的地方,或者是做发展也可以的。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科技园,这个不一定说是一个独立的校园,其实,是一个邻居来的,应该是我们创造的一系列的社区的其中一部分,它旁边就是一个小村庄来的,一个科技园的最好的设计应该是怎么样呢?我们去了全球很多的地方去考察,去看哪里有创意,安得勒·桑托斯也说了我们麻省理工有很多获诺贝尔奖的人,在韩国也有,在中国也有。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最后我们就列出了这样的一个清单,首先这些地方生活的质量很高,可以把工作跟生活结合起来,人们都很喜欢这些地方的。都跟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很配合的,就算是我们麻省理工也一样的,那些科学家、有创意的人都喜欢有自己的独特的花园的绿化地带。另外一点,就是如果要鼓励科学、创意,你不想把它们分开的时候,你可能有一组人做一些研究,旁边可能有另外一组人做另外的研究,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思想的冲击,他们有一些交流,在研究所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当有人有了模块做研究的时候,他们会盲目地盖一些房子,我们不希望这样做的,他们对交流,或者是思想的交流没有好处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密切的交流。我们需要有一个发展的模式。就不需要他们这里盖一个房子,那边又再盖一个房子,他们可以自己在内部发展,也可以在旁边它的周围发展,所以我们寻找一个新的增长方案。我们就尝试了一个比较生态的、动态的一种模式。

  这里我应该问一下大家对几何熟悉不熟悉,但是我给你一个例子吧。一个树它有一个小的数字,几何跟50岁的数的几何的图形是一样的,在大自然它把一些简单的图案不断的把它放大、扩大、一个一个地重叠、扩大,从一个小的树干放大,如果你看那个树叶都是一样的图案,那每颗树都有一些改变,这个就是自然的几何的图案的发展。我们可不可以使用这个理论呢?我们可以的。大概再讲一下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在学院里面对MIT的钻研,我们发现很奇怪,MIT的大小其实跟科学博物馆的大小一样,很有趣的一点,(幻灯片)这个就是我们MIT的庭院,很大的一个庭院,那个是科学园,我们叫他“科学园”我们都把它们的位置都定的相当的清楚。结果就是几何学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对我来说这个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我们怎么样去把这些几何的计算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国家来整合,我们发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个就是总图的情况。这个是我们25年后学院的外观,从这里可以看到用了很多几何的理论。当然这个是作用形式的发展,这个要看怎么样去改变这种的风格、这种的形式。大家看到这种的情况,先就是看到背景的那个活田,再就是可以看到这个是较大比例的分析,看到树木的情况,在他们增长的过程里面,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地方有重复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到实际的发展。不是某些人这样做,我们解释这是为了提供一些根本没有存在的机会,可以看到是一种混合的使用。下面的用途包括一些人员的训练中心、民办的企业、居住的地点就是图中黄色的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的,就是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个是一般的有了增长之后,在这可以看到增长的情况。在这边,又看到一个再增长的情况。所以不断的重复,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些建筑物都可以是变得非常有灵活性的,可以对内部、外部进行修改。
回复
fhjk337
2006年01月20日 15:52:43
14楼
  最后一点,我们也很详细地研究过这些建筑物的前例,在这我们也应用了在几何学上应用越杆的原则,怎么样靠近水的地方来进行发展,在这里看到,运动员的一些设施。下面看到的是一些群体,很自然地看到在这儿其实也有了一些研究,是一些有组织的空间。在这看到有很多这类的研究中心,也包括一些住房的设施、然后就是后面看到一些水道等等都包括在内。这个建筑的风格就是开发区最有趣的,我们看到这些原定的几十年前建造的,他们建造的时候是为了20多种用途,现在还是能够满足这种的用途。所以我们在考虑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是能不能再增加它本身的灵活性。另外,在这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物在屋顶上面也加了一些泥土,来作为其它的用途,这些都是跟发展有关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样无来保持山谷的地貌,尽量地达到这种目标,所以我想我现在停了,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所采取的一种状况来面对有关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去寻找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跟城市化有关的。谢谢!

  【张永和】: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马上要问的问题?还有什么评语。今天下午是这样。

  【张永和】:下面请丹尼斯·弗莱切曼教授。
回复
fhjk337
2006年01月20日 15:53:01
15楼
【丹尼斯·弗莱切曼教授】:谢谢张永和,还是安得勒·桑托斯,她提到了我参与的数码媒体城市的工作,因此她讲的非常精彩,那么我就讲别的一些内容。但是我要说的数码媒体的工作,还是在继续。我们现在在西班牙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做一些工作的,我们尝试创作一个环境、一个城市它可以回应市民的一些活动,等一下我可以仔细的讲一讲。

  首先,我是丹尼斯·弗莱切曼,我在麻省理工也当教授,也有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大家可能也听过了我们这个麻省理工学院它跨越很多部门,我跟很多的同事有合作。那么,我想今天我会讲一个城市化的概念,我会简单地讲一个题目,一个项目。基本上是能够配合我们这个“双年展”的内容。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去年春天的一些工作,希望能够讲一下韩国的西南部他们有一个新的科技园,在一个城市要新建一个科技园,他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虽然说没有深圳那么快,我想世界上也没有像深圳发展那么快速的城市,但是也是一个发展快的城市,韩国是一个小的半岛,60%的能源都集中在韩国(首尔),市政府希望有一个高等的、高级的学府,所以,他们来找我们麻省理工寻找一个新的科技园,创造一个新的科技园,我们参与了选址。很多城市在竞争,我们就组织了一个指引一个科技园应该是怎么样呢?它跟当地的社区应该有什么样的配合,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问题,也是我们怎么考虑一个单位科技园跟当地社区配合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大学有六万的学生人口的一个城市,他旁边就兴建一个这样的科技园,我想跟我们麻省理工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鼓励有创意的社区发展。很过时候是一个做完了就做下一个项目,一个一个项目来做,但是,我们城市的发展是否要依赖这样的发展模式呢?

  我简单地来讲一讲几个原则:在我们选址之前,已考虑了一些原则。刚才安德鲁·斯科特的演讲也说了,第一我们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这个社区已经发展的几千年,我们应该尊重历史;第二,我们要配合城市发展一个网络。那个地方在韩国是一个山区来的,我们不应该过度地发展,而应该保留一些空间让下一代人来发展。接下来就是发展一些集体要跟临近的城市要结合起来,也需要考虑它有一个很敏感的生态环境。就像深圳事情变的很快,如果我们100年前做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有一个很宏伟的一个规划图,但是50年后就会铲平了。

  但是,我们现在需要有一个弹性,要不断地适应改变的环境,在我们的研究,我们有个结论。某些几何的方案是比较适应的、比较的强,我们这里的挑战就是韩国是非常官僚的,很多东西都是政府来领导的,我们的程序要非常的清楚,要很简单。这个就是要选址的一个图片(幻灯片),我们一些委员会就最后找到了这个地方。其实,它是在一个山谷里,风景是非常漂亮的。在这边大概5公里宽,后面有一个河流。有一些发展已经在这个山谷里面开始了,这个是农地、这个是城市、这里还没有高速公路的,这是一个新的高速公路。更有趣的就是这个地图,我觉得这个城市发展是非常地惊人,你看它是有一些山包围着这个山谷,有一些小的市镇,有一些稻田,是自然地经过几代的人,几千年发展出来。我们怎么样选择最优化的几何图案来配合这个地形呢?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积水系统、排水系统是配合当地农民用水的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怎么样把这个地方城市化呢?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我们选择这个地点来做科技园,就是在图上红色的这个部分。这里的风水非常好,也跟市中心很近,你看有一个河流过它,这个地点非常好,而且地点也是比较高,可以俯瞰整个山谷。有些是新的村庄,这个是未来的一些发展,未来的村庄。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首先,我们把山谷的排水系统规划出来,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很自然的架构,我们保留了自然的系统。我们可以把河流跟山结合起来,你在这里做发展的话,如果保护好了,我们可以有很多自然的资源,很多的水资源可以用来做娱乐、休闲的资源。

  但是,如果我们接受跟配合自然环境了,我们可以考虑本来的一些自然的资源。这个就是我们要发展的一些区域,与其做一个大规模的发展,忽视了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做一个网络,每个地方有它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也跟水资源有一个充分的配合。下一个怎么样呢?这个是非常浪漫的,我们怎么样安排街道、马路等等。我们跟韩国的同事就考虑到稻田是最好的几何图形来的,我们就利用那些图案把那些社区结合起来,这个就是高科技的科技园,我们利用了本来的自然的地形,大家可以想了,这样就给交通部的同事带来很多麻烦的,因为这个不一定是从地方甲到地方乙的一个最方便的路线,那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走的线路的路线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路线。我们这里要考虑到怎么样保护自然的资源,本来资源的文化,我们就创造了一个很有趣的地方。而且交通也不会太差,因为一些农民在稻田走来走去,他们原本要发很多的力气走来走去的,所以从交通角度来说也不是太差的。

  这个就成了我们的架构,大概60%都是空地,没有规划的。我们可以做休闲的地方,或者是做发展也可以的。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科技园,这个不一定说是一个独立的校园,其实,是一个邻居来的,应该是我们创造的一系列的社区的其中一部分,它旁边就是一个小村庄来的,一个科技园的最好的设计应该是怎么样呢?我们去了全球很多的地方去考察,去看哪里有创意,安得勒·桑托斯也说了我们麻省理工有很多获诺贝尔奖的人,在韩国也有,在中国也有。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最后我们就列出了这样的一个清单,首先这些地方生活的质量很高,可以把工作跟生活结合起来,人们都很喜欢这些地方的。都跟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很配合的,就算是我们麻省理工也一样的,那些科学家、有创意的人都喜欢有自己的独特的花园的绿化地带。另外一点,就是如果要鼓励科学、创意,你不想把它们分开的时候,你可能有一组人做一些研究,旁边可能有另外一组人做另外的研究,所以有时候会有一些思想的冲击,他们有一些交流,在研究所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当有人有了模块做研究的时候,他们会盲目地盖一些房子,我们不希望这样做的,他们对交流,或者是思想的交流没有好处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密切的交流。我们需要有一个发展的模式。就不需要他们这里盖一个房子,那边又再盖一个房子,他们可以自己在内部发展,也可以在旁边它的周围发展,所以我们寻找一个新的增长方案。我们就尝试了一个比较生态的、动态的一种模式。

  这里我应该问一下大家对几何熟悉不熟悉,但是我给你一个例子吧。一个树它有一个小的数字,几何跟50岁的数的几何的图形是一样的,在大自然它把一些简单的图案不断的把它放大、扩大、一个一个地重叠、扩大,从一个小的树干放大,如果你看那个树叶都是一样的图案,那每颗树都有一些改变,这个就是自然的几何的图案的发展。我们可不可以使用这个理论呢?我们可以的。大概再讲一下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我们在学院里面对MIT的钻研,我们发现很奇怪,MIT的大小其实跟科学博物馆的大小一样,很有趣的一点,(幻灯片)这个就是我们MIT的庭院,很大的一个庭院,那个是科学园,我们叫他“科学园”我们都把它们的位置都定的相当的清楚。结果就是几何学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对我来说这个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我们怎么样去把这些几何的计算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国家来整合,我们发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个就是总图的情况。这个是我们25年后学院的外观,从这里可以看到用了很多几何的理论。当然这个是作用形式的发展,这个要看怎么样去改变这种的风格、这种的形式。大家看到这种的情况,先就是看到背景的那个活田,再就是可以看到这个是较大比例的分析,看到树木的情况,在他们增长的过程里面,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地方有重复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到实际的发展。不是某些人这样做,我们解释这是为了提供一些根本没有存在的机会,可以看到是一种混合的使用。下面的用途包括一些人员的训练中心、民办的企业、居住的地点就是图中黄色的部分。在这里可以看到的,就是增长的情况。可以看到,这个是一般的有了增长之后,在这可以看到增长的情况。在这边,又看到一个再增长的情况。所以不断的重复,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些建筑物都可以是变得非常有灵活性的,可以对内部、外部进行修改。

  最后一点,我们也很详细地研究过这些建筑物的前例,在这我们也应用了在几何学上应用越杆的原则,怎么样靠近水的地方来进行发展,在这里看到,运动员的一些设施。下面看到的是一些群体,很自然地看到在这儿其实也有了一些研究,是一些有组织的空间。在这看到有很多这类的研究中心,也包括一些住房的设施、然后就是后面看到一些水道等等都包括在内。这个建筑的风格就是开发区最有趣的,我们看到这些原定的几十年前建造的,他们建造的时候是为了20多种用途,现在还是能够满足这种的用途。所以我们在考虑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是能不能再增加它本身的灵活性。另外,在这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建筑物在屋顶上面也加了一些泥土,来作为其它的用途,这些都是跟发展有关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样无来保持山谷的地貌,尽量地达到这种目标,所以我想我现在停了,我想这个就是我们所采取的一种状况来面对有关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去寻找一些新的方法、新的模型。在这种情况下都是跟城市化有关的。谢谢!

  
回复
fhjk337
2006年01月20日 15:53:18
16楼
【张永和】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马上要问的问题?还有什么评语。今天下午是这样的,主要就是很深圳的同行们,关于深圳城市发展情况,有一个交流,像朱荣远院长,还有贺承军教授来讨论,现在讲就是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疑问,讨论和争论会在下午。麻省理工的教授下午也会对深圳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出他们的疑问。如果现在要是没有人举手的话,因为时间比较紧张的,我就想请清华大学的周榕教授给今天上午麻省理工教授讲的东西做一个简单的点评。

  【周榕】不敢说点评,我简单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因为今天也很难得能够这么系统地听到麻省理工学院的三位教授给我们如此详细的介绍他们在各个领域做的工作。

  那么我听完了以后大概有三点感触,第一点,我想麻省理工学院建筑成规学院他们做的工作和我们国内这样的一些大学还有一些研究机构,所做的最主要的一个区别,我想可能是他们真正地能够打通他们在城市建筑或者其他的这样一个领域之间的传统的界限,就是打通领域这样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是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或者是工业设计这样的一些划分,他们是把视野放在整个人类物质环境的一个整体营造上面。他们是从各个层面不分界线、不分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这样一个分别。这样的话来干预整个人类的环境和城市的这样一个发展。显示出非常大的一个雄心,就是把整个人类环境、物质环境的营造和研究纳入自己的整体工作之内。所以,当时一开始,我们在介绍安得勒·桑托斯教授的时候,也提到一个计划,她想把MIT建筑学院做成一个终极学校、或者是超级学校,在这样的工作里面,是有一个超级学校的意思。所以他们作的工作非常广阔没有界限。

  第二点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他们充分发挥了麻省理工学院作为世界级的高科技研究领先的这样一个机构的优势。他们把高科技手段作为组织或者统和整个学术资源的这样一个重要的方式,或者说这样一个重要的手段。他们在高技术、在虚拟领域和现实领域能做到一个非常好的接口。因此,能保证我们一些非常规的、或者超出我们现实的这样一个想象力。能够得到实现,至少在虚拟世界里面得到一个很真切的反映。实际上高技术的研究改变了我们惯常的城市研究的传统思路和传统的学术套路,比如说以交通为例,对于交通问题我们传统尤其是国内传统的方式,就是承认我们的现实是不可改变的,比如说汽车多了,交通路堵了,我们的第一个反映就是限制汽车的数量、要把道路拓宽、要增加面积等等。他们在高科技MIT的这些教授们,在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可能采用新的思路,比如刚才讲的他们可以发明新的汽车,可以90度转弯的汽车,很大地节约了停车的面积。比如说是一个形成互相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一个汽车、火车的这样一种高效率的使用道路的方式,包括是软性汽车,不怕平碰撞可以非常紧密的停靠在一起。这样一种方式是完全改变了我们思考现实的传统依据。告诉我们现实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改变的,我们城市的未来很大程度上也会因为这样的技术进步而产生一些翻天覆地的变成。

  第三个,我感触很深的就是,他们是一个真正面向未来的,他们所做的工作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一个城市实验。这一点是特别值得我们中国城市工作者和建筑师所值得借鉴的。我们中国的建筑界或者城市研究的领域我个人认为(当然我们下午还会展开讨论)。我认为存在两个,一个非常传统的“乌托邦”其中一个“乌托邦”就是现代化,另外一个是相筹“乌托邦”,现实都笼罩在过去的浓重的阴影之中。我们所谓传播的貌似面向未来,实际上也还是在快速的复制过去。至少是西方曾经走过的过去。MIT实际上是在岩样未来,也是为我们展示未来的世界。讲到这个我就想到MIT在世界世界最著名的媒体试验室,他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他们长期的一个主任,大概90年代末叫做“数字化生存”在中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这本书里头,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预演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在这种广阔资源的这样一个学校,这样的一些全世界的知识精英云集的地方,他们有这样的一个胆略和雄心可以这样说说预演未来就是创造未来,他们给我们创造了未来世界局部的模型,我更期盼通过以后清华大学跟MIT的合作,我们能为中国的城市创造出更多的未来。多谢几位教授。

  【张永和】谢谢大家,下午再见!

回复
yhorse
2006年01月22日 10:28:28
17楼
非常好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