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域规划概要1999版
wnb
wnb Lv.11
2006年01月15日 19:19:00
只看楼主

我国流域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一)自然地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我国流域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

(一)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 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 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 —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返回目录]

(二)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 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 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返回目录]

(三)河流水系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返回目录]

(四)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 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流 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 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 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 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免费打赏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5:24
12楼
黄河流域规划实施情况1999 (1999版)(2001版)
规划实施情况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1)洪水


黄河下游洪水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由暴雨形成,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7、8月份最大。洪水主要来源于中游地区,上游洪水仅能构成下游洪水的基流,下游为地上河,基本无洪水进入。在中游地区,洪水来源又可以分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河龙间与龙三间位于三门峡大坝以上,洪水遭遇频繁,把这类洪水简称为“上大洪水”,把以三花间来水为主的洪水叫“下大洪水”。根据多年资料统计,“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一般不遭遇,他们遭遇后不能形成黄河·,下游特大洪水。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发生于1958年7月17日),以三花间来水为主。花园口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25600立方米/秒、29200立方米/秒、42100立方米/秒。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黄河转为流向东北方向,由于纬度的变化,温度的差异,容易形成冰凌洪水。黄河下游属于不稳定封河和开河,凌洪灾害在12月至来年3月上旬之间时有发生。人民治黄以来的两次堤防决口就发生在凌讯季节。
(2)泥沙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防洪难度很大的症结是泥沙多,多年平均进入黄河下游泥沙量为16亿t,平均合沙量达到35kg/m3。黄河泥沙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其中河龙间约9亿t(占56%),龙三间约5.5亿t(占34%),而这两个区间的水量仅为185.8亿立方米(占总水量32%),而平均含沙78kg/m3。二是在时间上分布不均,91%泥沙的来源于汛期(同期径流量约占全年60%),汛期黄河中游来水含沙量高达130千克/立方米。
泥沙给下游河道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淤积抬高下游河道,目前下游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4—6m,大堤与河床的相对高差也逐年降低。二是使下游河道主流不断变化,“横河”、“斜河”时有发生。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徒。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现行河道如向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为漳河、卫运河及漳卫新河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现行河道如向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将是淮河以北颖河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黄河洪泛影响范围总土地面积约12万km2,向北最大影响范围3.3万km2,向南最大影响范围4万km:。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详见表2—l。
黄河下游两岸平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有郑州、济南两个省会城市。还有10多个地级大中城市,铁路密集,公路发达,能源工业如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究济煤田、淮北煤田等集中,农业发展迅速。黄河一旦决口,势必造成巨大灾难,据初步估算,如果北岸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堤段发生决口泛滥,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近千亿元(按1995年价格水平计算)。除直接经济损失外,黄河洪灾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大量铁路、公路及生产生活设施,引黄灌排渠系都将遭受毁灭性破坏,造成群众大量伤亡,泥沙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等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将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黄河安危,事关重大,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减轻洪水威胁,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表2—1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估计表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黄河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点在黄河下游。治理黄河水害,不仅要控制洪水,还要妥善处理泥沙,与其它江河相比,这是黄河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总结五十多年来的治黄实践,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处理洪水,采取“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措施处理泥沙,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奋斗,才能妥善解决防洪问题。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6:08
13楼
4.规划的主要内容
(1)治黄方略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处理洪水方针:“上拦”是指在中游地区修建水库工程,拦蓄洪水;“下排”是指建设下游两岸大堤及河道整治工程,利用现行河道排洪入海;“两岸分滞”是指在下游两岸低洼地带建设滞洪区分蓄洪水。
“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处理泥沙措施:“拦”就是靠中游地区干流骨干工程的死库容拦蓄泥沙和水土保持工程保持水土,拦减入黄泥沙;“排”就是利用水流的力量,在河防工程的约束下,排沙入海;“放”主要是指把高含沙水流引到两岸的凹地或滩地,待泥沙淤积下来;“调”是指利用中游水库,将不利水沙调节为有利水沙;“挖”是指在下游河道挖河疏浚,挖出的泥沙用来淤高背河地面,加固大堤。

(2)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
按照规划指导思想,治理黄河关键要抓住三个环节:中上游水土保持、修建水库,下游疏浚河道和加固干堤。并提出如下防洪减淤总体布局:
在黄河防洪的重要河段,应根据水沙条件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等防洪设施的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障在一定标准内的防洪安全;在黄河下游布置东平湖、北金堤、齐河展宽、垦利展宽等滞洪区,以便在经水库控制后的洪水仍超过大堤设防标准时,分蓄超标洪水;在黄河中游干流布置有砖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四座骨干工程,在支流上布置了陆浑、故县、河口村三座水库,当下游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拦蓄超量洪水,同时利用死库容拦截泥沙;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坚持以减少入黄泥沙为目的多沙粗沙区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加强水保监督,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环境。在上述防洪减淤总体布局中,水库工程的主要指标和作用见表2—2。

表2—2 黄河以防洪减淤为主水库主要指标表


[返回目录]

(二)防洪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1)洪水
黄河下游洪水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由暴雨形成,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7、8月份最大。洪水主要来源于中游地区,上游洪水仅能构成下游洪水的基流,下游为地上河,基本无洪水进入。在中游地区,洪水来源又可以分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河龙间与龙三间位于三门峡大坝以上,洪水遭遇频繁,把这类洪水简称为“上大洪水”,把以三花间来水为主的洪水叫“下大洪水”。根据多年资料统计,“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一般不遭遇,他们遭遇后不能形成黄河·,下游特大洪水。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发生于1958年7月17日),以三花间来水为主。花园口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25600立方米/秒、29200立方米/秒、42100立方米/秒。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黄河转为流向东北方向,由于纬度的变化,温度的差异,容易形成冰凌洪水。黄河下游属于不稳定封河和开河,凌洪灾害在12月至来年3月上旬之间时有发生。人民治黄以来的两次堤防决口就发生在凌讯季节。
(2)泥沙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防洪难度很大的症结是泥沙多,多年平均进入黄河下游泥沙量为16亿t,平均合沙量达到35kg/m3。黄河泥沙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其中河龙间约9亿t(占56%),龙三间约5.5亿t(占34%),而这两个区间的水量仅为185.8亿立方米(占总水量32%),而平均含沙78kg/m3。二是在时间上分布不均,91%泥沙的来源于汛期(同期径流量约占全年60%),汛期黄河中游来水含沙量高达130千克/立方米。
泥沙给下游河道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淤积抬高下游河道,目前下游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4—6m,大堤与河床的相对高差也逐年降低。二是使下游河道主流不断变化,“横河”、“斜河”时有发生。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徒。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现行河道如向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为漳河、卫运河及漳卫新河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现行河道如向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将是淮河以北颖河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黄河洪泛影响范围总土地面积约12万km2,向北最大影响范围3.3万km2,向南最大影响范围4万km:。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详见表2—l。
黄河下游两岸平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有郑州、济南两个省会城市。还有10多个地级大中城市,铁路密集,公路发达,能源工业如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究济煤田、淮北煤田等集中,农业发展迅速。黄河一旦决口,势必造成巨大灾难,据初步估算,如果北岸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堤段发生决口泛滥,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近千亿元(按1995年价格水平计算)。除直接经济损失外,黄河洪灾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大量铁路、公路及生产生活设施,引黄灌排渠系都将遭受毁灭性破坏,造成群众大量伤亡,泥沙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等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将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黄河安危,事关重大,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减轻洪水威胁,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表2—1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估计表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黄河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点在黄河下游。治理黄河水害,不仅要控制洪水,还要妥善处理泥沙,与其它江河相比,这是黄河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总结五十多年来的治黄实践,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处理洪水,采取“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措施处理泥沙,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奋斗,才能妥善解决防洪问题。

4.规划的主要内容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6:45
14楼
(1)治黄方略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处理洪水方针:“上拦”是指在中游地区修建水库工程,拦蓄洪水;“下排”是指建设下游两岸大堤及河道整治工程,利用现行河道排洪入海;“两岸分滞”是指在下游两岸低洼地带建设滞洪区分蓄洪水。
“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处理泥沙措施:“拦”就是靠中游地区干流骨干工程的死库容拦蓄泥沙和水土保持工程保持水土,拦减入黄泥沙;“排”就是利用水流的力量,在河防工程的约束下,排沙入海;“放”主要是指把高含沙水流引到两岸的凹地或滩地,待泥沙淤积下来;“调”是指利用中游水库,将不利水沙调节为有利水沙;“挖”是指在下游河道挖河疏浚,挖出的泥沙用来淤高背河地面,加固大堤。

(2)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
按照规划指导思想,治理黄河关键要抓住三个环节:中上游水土保持、修建水库,下游疏浚河道和加固干堤。并提出如下防洪减淤总体布局:
在黄河防洪的重要河段,应根据水沙条件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等防洪设施的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障在一定标准内的防洪安全;在黄河下游布置东平湖、北金堤、齐河展宽、垦利展宽等滞洪区,以便在经水库控制后的洪水仍超过大堤设防标准时,分蓄超标洪水;在黄河中游干流布置有砖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四座骨干工程,在支流上布置了陆浑、故县、河口村三座水库,当下游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拦蓄超量洪水,同时利用死库容拦截泥沙;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坚持以减少入黄泥沙为目的多沙粗沙区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加强水保监督,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环境。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7:17
15楼
黄河流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99 (1999版)(2001版)
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据史载,自传说的大禹治水起,沿黄人民与黄河开展4000多年斗争。历代对黄河治理也都提出许多理论,但大多是“就治河论治”,没有形成完整的治黄体系。对黄河进行全面治理开发规划,是在中国建立后。
1954年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按照规划部署,开工建设了三门峡枢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在这次规划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黄河防洪的治理方略:对于洪水问题,采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方针;对泥沙问题,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措施”。
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订任务书的请示报告》,之后开始了黄河治理开发的修订工作,到97年3月正式提出《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并于1997年6月通了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主持的审查。

2.规划的内容
(1)防洪规划
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到黄淮海平原的稳定与发展,防洪安全是防治理的首要任务。规划拟定要继续加强下游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建,加强东平湖滞洪区工程改建,加强滩区安全建设和河口治理,实挖河固堤工程,并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对宁夏内蒙古河段、禹门至渣关河段、渣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以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治理措也要进一步完善。
(2)水土保持规划
规划拟定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进行治理。治理目标为:通过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快综合治理步伐,到下世纪中叶,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0%;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已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恢复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减少入黄泥沙50%以上。主要安排为:建立监督网络,进行预防监督,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重点进行多沙粗抄区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1998—
2010年,每年完成治理措施面积1.21万km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500座,到2010年治理措施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6%,增加治沟骨干工程7500座。
(3)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的重要水源,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2.4亿亩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地区能源基地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
规划主要内容:按照黄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580亿立方米,对沿黄各有关省区进行了水量分配,并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提出了水资源保护方案和西线南水北调规划。从水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利用干流骨干工程调节水量和节约用水等。目前年引黄耗水量达307亿m2,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已达53%。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越来越严重,70年代平均断流14天,80年代平均断流15天,90年代以来年平均断流达102天,用水量越来越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4)干流工程布局
根据多年来大量的勘测研究工作和黄河实际,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对黄河治理开发提出的新要求和对黄河特点的新认识。现阶段只在黄河干流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布置了36座梯级枢纽工程,总库容1007亿m:,长期有效库容505亿m2,发电装机容量2493万kW,年平均发电量862亿kW.h。其中包括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7座控制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 修订后的干流工程布局:中游以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运用,构成黄河洪水和泥沙调控工程体系的主体。上游以龙羊峡、刘家峡和大柳树三座骨干工程联合运用,构成黄河水量调节工程体系的主体,同时与中游的骨干工程相互配合,满足沿黄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供水要求。AN>


[返回目录]

(二)防洪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1)洪水
黄河下游洪水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由暴雨形成,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7、8月份最大。洪水主要来源于中游地区,上游洪水仅能构成下游洪水的基流,下游为地上河,基本无洪水进入。在中游地区,洪水来源又可以分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河龙间与龙三间位于三门峡大坝以上,洪水遭遇频繁,把这类洪水简称为“上大洪水”,把以三花间来水为主的洪水叫“下大洪水”。根据多年资料统计,“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一般不遭遇,他们遭遇后不能形成黄河·,下游特大洪水。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发生于1958年7月17日),以三花间来水为主。花园口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25600立方米/秒、29200立方米/秒、42100立方米/秒。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黄河转为流向东北方向,由于纬度的变化,温度的差异,容易形成冰凌洪水。黄河下游属于不稳定封河和开河,凌洪灾害在12月至来年3月上旬之间时有发生。人民治黄以来的两次堤防决口就发生在凌讯季节。
(2)泥沙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防洪难度很大的症结是泥沙多,多年平均进入黄河下游泥沙量为16亿t,平均合沙量达到35kg/m3。黄河泥沙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其中河龙间约9亿t(占56%),龙三间约5.5亿t(占34%),而这两个区间的水量仅为185.8亿立方米(占总水量32%),而平均含沙78kg/m3。二是在时间上分布不均,91%泥沙的来源于汛期(同期径流量约占全年60%),汛期黄河中游来水含沙量高达130千克/立方米。
泥沙给下游河道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淤积抬高下游河道,目前下游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4—6m,大堤与河床的相对高差也逐年降低。二是使下游河道主流不断变化,“横河”、“斜河”时有发生。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徒。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现行河道如向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为漳河、卫运河及漳卫新河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现行河道如向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将是淮河以北颖河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黄河洪泛影响范围总土地面积约12万km2,向北最大影响范围3.3万km2,向南最大影响范围4万km:。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详见表2—l。
黄河下游两岸平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有郑州、济南两个省会城市。还有10多个地级大中城市,铁路密集,公路发达,能源工业如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究济煤田、淮北煤田等集中,农业发展迅速。黄河一旦决口,势必造成巨大灾难,据初步估算,如果北岸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堤段发生决口泛滥,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近千亿元(按1995年价格水平计算)。除直接经济损失外,黄河洪灾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大量铁路、公路及生产生活设施,引黄灌排渠系都将遭受毁灭性破坏,造成群众大量伤亡,泥沙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等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将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黄河安危,事关重大,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减轻洪水威胁,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表2—1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估计表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7:53
16楼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黄河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点在黄河下游。治理黄河水害,不仅要控制洪水,还要妥善处理泥沙,与其它江河相比,这是黄河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总结五十多年来的治黄实践,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处理洪水,采取“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措施处理泥沙,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奋斗,才能妥善解决防洪问题。

4.规划的主要内容
(1)治黄方略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处理洪水方针:“上拦”是指在中游地区修建水库工程,拦蓄洪水;“下排”是指建设下游两岸大堤及河道整治工程,利用现行河道排洪入海;“两岸分滞”是指在下游两岸低洼地带建设滞洪区分蓄洪水。
“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处理泥沙措施:“拦”就是靠中游地区干流骨干工程的死库容拦蓄泥沙和水土保持工程保持水土,拦减入黄泥沙;“排”就是利用水流的力量,在河防工程的约束下,排沙入海;“放”主要是指把高含沙水流引到两岸的凹地或滩地,待泥沙淤积下来;“调”是指利用中游水库,将不利水沙调节为有利水沙;“挖”是指在下游河道挖河疏浚,挖出的泥沙用来淤高背河地面,加固大堤。

(2)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
按照规划指导思想,治理黄河关键要抓住三个环节:中上游水土保持、修建水库,下游疏浚河道和加固干堤。并提出如下防洪减淤总体布局:
在黄河防洪的重要河段,应根据水沙条件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等防洪设施的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障在一定标准内的防洪安全;在黄河下游布置东平湖、北金堤、齐河展宽、垦利展宽等滞洪区,以便在经水库控制后的洪水仍超过大堤设防标准时,分蓄超标洪水;在黄河中游干流布置有砖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四座骨干工程,在支流上布置了陆浑、故县、河口村三座水库,当下游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拦蓄超量洪水,同时利用死库容拦截泥沙;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坚持以减少入黄泥沙为目的多沙粗沙区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加强水保监督,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环境。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8:22
17楼
海河流域概况1999 (1999版)(2001版)
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一)自然地理


海河流域位于东经112度~120度、北纬35度~43度之间,包括海河、滦河、徒骇马颊河等水系。流域范围,西以山西高原与黄河流域接界,北以蒙古高原与内陆河流域接界,东北与辽河流域接界,南界黄河,东临渤海。流域面积31.7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3%。流域地跨8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大部,山西省东部、北 部,山东、河南两省北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的一小部分。

见表一:各省市在流域内的面积情况表。

据1993年统计,流域内人口1.17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耕地1.63亿亩,占全国耕地的11%。流域的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和高原,东部和东南部为广阔平原,山地高原和平原面积各占60%和40%。主要山脉有燕山、太行山,从东北至西南,形成一道高耸的屏障,环抱着平原。山地与平原几成直接相交,丘陵过渡地区甚短。太行山、燕山以西、以北分布着面积较广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泥沙的主要来源。平原的地势,由西南、西、北三个方面向渤海倾斜,按其成因大致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由于黄河多次改道经海河平原入海,京杭大运河横贯流域东部,以及海河各支流冲积的影响,形成平原上缓岗与坡洼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给洪涝 水的排泄造成困难。



[返回目录]

(二)气象水文

海河流域处于中国干旱和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是东部沿海降水最少的地区,1956~1984年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546.6mm。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的分布呈较明显的地带性差异。沿太行山、燕山山脉迎风坡有一条年雨量达600mm的弧形多雨带,其间由北到南分布着大于700~800mm的多雨中心,五台山最大达925mm。西北部的雁北和冀北山地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为400~ 500mm,局部地区如阳原、大同盆地不足400mm。平原地区降水量一 般为500~600mm。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5%~85%集中在汛期,在汛期又往往集中于几场暴雨,而流域内作物需水最集中的3~5月月平均降水量仅50~10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1964年为最丰水年,流域平均降水量达798mm,比多年平均值偏 丰43%;1965年为最枯水年,流域平均降水量为358mm,比多年平均值偏枯36%,丰枯年降水量相差2.23倍。


[返回目录]

(三)河流水系

海河流域主要有滦河、海河及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 见表2: 海河流域主要河流河长、流域面积表
1.滦河水系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巴延屯图古尔山麓,上源称闪电河,流经内蒙古,又折回河北,经承德到潘家口穿过长城至滦县进入冀东平原,于乐亭县南入海,流域面积54400平方公里。滦河干流长度888公里。主要支流有小滦河、兴洲河、伊逊河、武烈河、老牛河、青龙河等。域内植被较好,河川径流量在海河流域三水系中相对较丰。近年来修建了潘家口、大黑汀等大型水库和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青济秦等工程,水资源利用程度大为提高。
在流域东北部冀东沿海一带,有若干条单独入海的河流,主要有陡河、沙河、洋河、石河等, 这些河流流域面积不大,水量较小,统称冀东沿海诸河。
2.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由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五大河组成。北三河又包括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北三河与永定河合称河北系;大清河、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合称海河南系。
(1)北三河。北三河位于海河流域北部的永定河、滦河之间,流域面积3580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2115平方公里,平原13693平方公里。
北运河发源于北京市昌平县北部山区,通县北关闸以上称温榆河,北关闸以下始称北运河,南流纳通惠河、凉水河、风港减河等平原河道,至土门楼经青龙湾减河入潮白新河。河道干流总长142.7公里。
潮白河由潮河、白河两大支流组成,均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南,在密云县以南汇合始称潮白河,至香河吴村闸潮白河长度为284公里;吴村闸以下称潮白新河,至宁车沽闸汇入永定新河,潮白新河河道长度为183公里。
蓟运河主要支流有泃河、州河和还乡河,州、泃两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于九王庄汇合后始称蓟运河。还乡河发源于河北省迁西县,蓟运河至阎庄纳入还乡河(分洪道),南流至北塘汇入永定新河入海。蓟运河干流长度为157公里。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8:51
18楼
(2)永定河。永定河是海河流域北系一条主要河道,上游有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分别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和山西高原的北部,两河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流域总面积4.7万平方公里,其中官厅以上流域面积4.34万平方公里,官厅到三家店为官厅山峡,区间面积1600平方公里,三家店以下为中下游地区,集水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
永定河自三家店以下河道全长200公里左右,分为三家店~卢沟桥段、卢(沟桥)~梁(各庄)段、永定河泛区段和永定新河段等四段。永定河泛区出口屈家店以下大部分洪水由永定新河入海,小部分洪水经北运河入海河干流。永定新河于大张庄以下纳北京排污河、金钟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于北塘入海。
(3)大清河。大清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中部,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北邻永定河,南界子牙河,流域面积4.31万平方公里。大清河水系中上游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主要支流有小清河、琉璃河、拒马河、中易水等。拒马河在张坊以下又分流成南、北拒马河,小清河、北拒马河在东茨村汇流后称白沟河,南拒马河在北河店纳中易水后,在白沟镇与白沟河汇流。以下,大部分洪水由新盖房分洪道入东淀,少量经白沟引河入白洋淀。白沟镇以上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其中张坊以上4280平方公里。
大清河南支主要支流有瀑河、漕河、府河、唐河、潴龙河等,各河均汇入白洋淀,流域面积2.10万平方公里。南北两支洪水在东淀汇流后,分别经海河和独流减河入海。除东淀外,主要滞洪洼淀还有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唐家洼等。
(4)子牙河。子牙河系主要支流有滹沱河、滏阳河,流域面积46868平方公里,其中滏阳河艾辛庄以上14877平方公里,黄壁庄以上23400平方公里。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北麓,流经忻定盆地至东冶镇以下,穿行于峡谷之中,至岗南附近出山峡,纳冶河经黄壁庄后入平原。滹沱河发源于太行山东侧,支流众多,主要有洺河、南洋河、泜河、 槐河等,各支琉均汇集于大陆泽、宁晋泊,以下经艾辛庄至献县与滹沱河相汇后称子牙河。子牙河原经天津市海河干流入海,1967年从献县起新辟子牙新河东行至马棚口入海。
(5)漳卫南运河。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南系的主要河道,上游有漳河和卫河两大支流,流域面积37584平方公里。漳河发源于太行山背风坡,经岳城水库出太行山,在徐万仓与卫河交汇,流域面积19220平方公里。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由淇河、安阳河、汤河等十余条支流汇集而成,流域面积15229平方公里。漳河和卫河在徐万仓汇合后称卫运河,卫运河全长157公里,至四女寺枢纽又分成南运河和漳卫新河两支,南运河向北汇入子牙河,再入海河,全长309公里;漳卫新河向东于大河口入渤海,全长245公里。
3.徒骇马颊河水系
徒骇马颊河水系位于黄河与漳卫南运河之间,有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等平原排涝河道,与其他若干条独流入海的小河一起统称徒骇马颊河水系,流域面积28740平方公里。
在各河中,漳河、滹沱河、永定河、潮白河、滦河等河均发源于背风山区,源远流长,山区汇水面积大,水系集中,河道泥沙较多,目前,出山口处都有大型水库控制。卫河、滏阳河、大清河、北运河、蓟运河等大都发源于大行山、燕山迎风坡,支流分散,源短流急,洪水多经洼地滞蓄后下泄,泥沙较少。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29:35
19楼
海河流域规划概要1999 (1999版)(2001版)
规划概要


(一)社会经济(二)物产资源

(一)社会经济

全流域共有1.18亿人,约占全国的10%;其中城镇人口占24%,农村人口占76%。流域平均人口密度为371人/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密度的3.47倍。各省(市)人口密度很不平衡,为56~784人/平方公里不等。目前全流域共有2个直辖市,5个省,1个自治区,下辖65个地区级行政区划单位(北京、天津市共36个区、县,都按地区级统计),23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本流域共有耕地1.63亿亩,约占全国的11%,其中旱田1.58亿亩,水田47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2亿亩,人均占有耕地1.38亩,与全国平均值大体相当。从1949年到1993年,流域减少耕地2324.22万亩,占现有耕地14%,平均每年减少约52万亩,占现有耕地0.3%,今后应十分珍惜耕地,保护耕地。另外,流域内尚有4000万亩待开发土地,可根据情况,适当开发,以弥补耕地的逐年减少。

全流域农业总产值975亿元,粮食总产量4540万吨,约占全国的10%,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人。工业总产值6440亿元(其中有2700亿元为乡镇企业产值,占36.4%),约占全国的15%。工农业总产值7420亿元,人均6285元/人。城镇人均收入2437元,农村人均收入759元。


[返回目录]

(二)物产资源

本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煤、石油、天然气、铁、铝、石膏、 石墨、海盐等蕴藏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特别是煤,据不完全统计,蕴藏量达2026亿吨,约占全国的30%,年开发量2.8亿吨,约占全国20%。流域内拥有华北、大港、胜利油田的全部和中原油田的一部分,蕴藏量约15亿吨,年开采量3600万吨。

海河流域拥有京广、京九、京哈、京沪、京包、京原等国家骨干铁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全年客运1.1亿人,货运4.6亿吨。流域内公路四通八达,客、货运量相当可观。沿渤海岸有秦皇岛、塘沽、黄骅等港口,泊位109个,吞吐能力1.4亿吨。北京也是全国的空运中心,天津、石家庄、泰皇岛、邢台、长治等均有机场,全年客运416万人,货运298万吨。

华北平原土地广阔,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适宜于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是全国主要粮食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其次是高梁、水稻、谷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1993年农业总产值944.7亿元,粮食平均亩产为292公斤。目前除山前平原地区和引黄灌区的产量较高以外,总的来说,生产水平是比较低的,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水果业的发展也较快,盛产苹果、梨、板栗、核桃、柿、桃、杏、葡萄等多种水果。此外,结合水土保持,山区林、牧业也可进一步发展。同时,滨海还有300余万亩盐碱荒地有待开发;水库、洼淀、塘坝较多,滩涂广阔,可发展多种经营事业。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30:10
20楼
海河流域规划实施情况1999 (1999版)(2001版)
流域规划实施情况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前,海河流域末进行过全流域的综合规划(及防洪规划)工作,民国时期的“顺直水利委员会”曾经进行过永定河防洪规划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海河流域的治理一直很重视,全流域进行过三次全面综合规划工作。
(1)建国初期,为了有计划地全面治理海河流域,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于1957年11月提出了《海河流域规划(草案)》。该规划是海河流域第一个全面的综合规划,按照这个规划海河流域掀起了第一次流域综合治理浪潮。
(2)1963年8月,海河流域南系发生了特大洪水,同年11月,在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水利部部署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水利电力部海河勘测设计院于1966年11月提出了《海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山东、河北还完成了徒骇河、马颊河、黑龙港及运 东地区的除涝规划。
(3)海河流域经过50年代、60年代两次全面规划和治理,初步建立了防洪工程体系,但由于多年来工程防洪能力大幅度降低,水资源紧缺、水污染日趋严重和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很不适应。为此,水利部于1980年3月召开海河流域规划工作会议,要求对原有规划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海河水利 委员会于1980年8月颁发了《海河流域规划工作要点》,经过勘察、 调查研究和方案比较,于1983年提出了各河系规划阶段报告,经有关单位讨论,提出了初步协调方案,向水利部作了汇报。海河水利委员会根据汇报会的指示,对拟定的治理开发方案做了修改补充,于1987年汇总编制了《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纲要》和《海河流域综合规划》。水利部于1988年10月。对《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进行了审查,并于1993年7月29日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呈送海河流域综合规划审查意见的报告》。国务院于1993年11月6日以国函[1993]156号文下达了《国务院关于海河流域综合规划的批复》。

2.规划的内容

海河流域3次全面规划,均是根据流域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遵循党和国家确定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水利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面服务为目标,总结历次流域综合规划和建设经验,编制提出全流域综合规划。
(1)1957年的《海河流域规划(草案)》。这次流域规划对海河流域防洪、除涝、农田灌溉、城市供水、航运、发电及山区水土保持做了全面安排。防洪规划建设重点放在了山区水库工程上,农田灌溉重点规划了共产主义渠,大功红旗渠,位山、簸箕李等大型引黄灌渠。在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方面也做了安排。
(2)1967年的《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这次流域规划实际上是海河流域防洪专项规划。针对1963年洪水特点和海河流域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这次规划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治理方针,确定了防洪标准为南系按1963年型洪水、北系按1939年型洪水设计,除涝标准一般采用5年一遇,集中力量扩大中下游河道泄洪入海能力,同时对流域内主要行洪、排水河道做了规划安排。
(3)1987年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这次海河流域综合规划以“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作为规划指导方针。根据 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存在的工程标准低、隐患多、防洪体系不完善,流域水资源紧缺、水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治理重点放在了现有工程的除险、加固、恢复、配套和经营管理上,以充分发挥其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同时,在全面节水的前提下,适当开辟新的水源,解决越来越 严重的水资源紧缺问题。
1)巩固、完善防洪体系,增强防洪能力。继续贯彻“上蓄、中疏、下 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治理方针,重点安排了各河系的防洪规划。对洪水的安排采取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方法。海河南系仍按1963年型洪水、海河北系仍按1939年型洪水、滦河按1962年型洪水完善防洪体系:即对现有病、险库分期分批进行加固,逐步达到部颁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的要求;各主要河道逐步恢复原设计行洪能力,并对未治理河道进行整治工作;做好洼淀泛区的整治工作,以充分发挥滞洪作用;加强预报、预警系统。要重点确保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防洪安全,并增强下游广大地区的防洪能力。支流河道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切实解决水资源严重紧缺问题。按照国家确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人口控制增长指标,结合流域的具体情况,在供水规划中贯彻了“全面节流,适当开源,加强保护,强化管理”的对策。在挖掘工农业节水潜力的基础上,对流域内工农业发展所需水量和各项工程的可供水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提出本流域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引黄、引江的规划方案及分期实施安排,完成了水资源保护措施及工程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
3)继续加强平原地区旱涝碱综合治理,促进农业高产稳产。除涝治碱仍应以排为基础,一般地区的除涝标准仍采用3~5年一遇。规划近期主要是加强除涝工程的配套与恢复河道排涝排碱能力。以节水灌溉为目标,搞好现有灌区的改造、挖潜。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在用好当地水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水源,争取从外流域调水。引黄灌溉需做好泥沙处理,防止排水河道淤积,并加强灌、排工程配套,加强灌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防止因灌区地下水位的抬高而加重涝碱灾害。
4)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对山区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山区建设,提出了不同类型地区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对重点治理地区作出具体安排。对流域内水资源污染做出了现状评价和预测;针对流域环境质量及水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的规划。

回复
wnb
2006年01月15日 19:30:46
21楼

5)结合蓄水、供水工程,适当安排水能开发,发展水产和航运。 流域内水能资源较少,为适应华北电力系统调峰的需要,在兴建常规水电站的同时,规划还积极安排兴建抽水蓄能电站和常蓄结合水电站。



[返回目录]

(二)防洪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海河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故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分布与暴雨基本一致。洪水发生时间一般都在6~9月。特大洪水多出现在7、8两月。太行山、燕山迎风区为大暴雨的集中地带,地形陡峻,土层覆盖薄、植被差,极易造成特大洪水。背风区产生大暴雨机会较少,因其黄土覆盖较厚,洪水远较山前区小。
本流域洪水相当集中,最大30天洪量一般占汛期(6~9月)洪水总量的60%~90%,而5天的洪量则可占30天洪量的50%~80%。这种集中程度也是迎风区高、背风区低。
各河系峰、量的年际变化很大,据统计可相差数十倍到数百倍。经常出现暴雨中心的迎风山区,洪峰流量的极值倍比要比背风山区大得多,变差系数也具有同样的规律。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海河流域是中国洪、涝、旱、碱灾害严重地区之一。流域内降雨分配极为集中,在全国各大江河中最为突出。由于流域特殊的地形(从南、西、北三方向向东倾向),历史上各河洪水均集中天津入海,河道泄流能力上大下小矛盾突出,特别是入海尾间泄量很小,因此,遇稍大洪水即泛滥成灾。
据明清史料统计,540年中共发生水灾360次。17世纪以来就发生19次大水灾,平均20年一次,每次大水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受灾一般均在100个县以上,淹没耕地少则2000—3000万亩,多则6000~7000万亩,其中5次淹及北京,8次淹及天津。建国后发生的1956年、1963年大洪水,受灾面积分别达6030万亩、6145万亩,特别是1963年8月上旬海河南系发生的洪水,障暴雨中心最大7天雨量达2050mm,超过中国大陆的已有记录,这次洪水的直接损失达60多亿元(当年价格),善后救灾开支达10亿元。
平原涝灾也相当频繁。解放以来,较大的涝水年有1964年、1977 年,受灾面积分别为5420万亩和4457万亩。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巩固、完善防洪体系,增强防洪能力。要继续贯彻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治理方针,对洪水的安排要把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海河南系仍按1963年型洪水,海河北系仍按1939年型洪水,滦河按1962年型洪水完善防洪体系:即对现有病、险库分期 分批进行加固,逐步达到部颁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的要求;各主要河道逐步恢复原设计行洪能力并对未治理河道进行整治;做好洼淀泛区的整治,以充分发挥滞洪作用;加强预报、预警系统。要重点确保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防洪安全,并增强下游广大地区的防洪能力。

4.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经过了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三次防洪规划,其中1957年、1987年的防洪规划是流域综合规划的一部分,与综合规划同时完成的。
(1)1957年的防洪规划是建国以来海河流域第一次防洪规划, 这次规划除安排了中下游部分河道工程外,重点安排了上游水库规划,防洪思想上对上游水库的拦洪作用有了十分的重视。这次防洪规划,为海河流域治理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成绩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是:在蓄泄关系的处理上,有段时间曾片面地强调了水库的拦蓄作用,而忽视对中下游河道的疏泄,尤其是对尾闾出路重视不够,河道泄流能力偏小,以致各河上大下小和洪水集中天津的不利形势未能根本改变。同时,原规划对流域内洪水的认识不足,设计(校 核)洪水普遍偏小,致使水库安全标准显著偏低,给以后的流域防洪体系建设留下了很多遗留问题。
(2)1967年的防洪规划,在深入分析了流域的洪灾成因、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和社会经济等特性,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治理方针,集中力量扩大中下游河道,重点对流域内主要行洪、排水河道作了安排,新辟了一大批泄洪入海河道,同时对中下游滞洪洼淀进行了初步整治,从而初步形成了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解决了流域各河系的洪涝水出路问题。在工程布局上,确定了修筑堤防、开辟减河的方针,使各水系自成系统,分流入海,避免了各河洪水汇集天津的不利形势。在防洪标准上,除山区水库外,中下游河道和洼淀海河南系按1963年型洪水、海河北系按1939年型洪水、滦河按1962年型洪水、徒骇马颊河按1961年洪水为治理标准,总体上约为50年一遇,少数河段(蓟运河、白沟河)为20年一遇。
(3)1987年的防洪规划,仍然沿用了1967年防洪规划提出的“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防洪治理方针,治理标准仍然采用海河南系按1963年型洪水、海河北系按1939年型洪水、滦河按1962年型洪水、徒骇马颊河按1961年型洪水标准,在工程布局上仍然延用了各河系分流入海、分区防守的工程格局,巩固、完善已有防洪体系。防洪工程重点安排了上游20座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各河道逐步恢复原设计行洪能力,打通入海通道,并对末治理的河道进行整治; 做好对洼淀泛区的整治,以充分发挥滞洪作用,保证洼淀内群众生命 安全,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加强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重点安排了永定河上游、密云水库上游、潘家口水库上游等山区水土保持工程;重点确保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防洪安全,增加下游广大地区的防洪能力。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