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域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一)自然地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我国流域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
(一)自然地理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 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 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 —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返回目录]
(二)气象水文
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 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 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悬移质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自直门达971万t,沿程递增至宜昌为53000万t。宜昌以下有所减少,大通站多年平均输沙量为47200万t。
[返回目录]
(三)河流水系
长江水系发育,由数以千计的支流组成,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37条,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9条,8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其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和汉江等大支流都超过10万km2。支流流域面积以嘉陵江为最大,年径流量、年平均流量以岷江最大,长度以汉江最长。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km,占长江全长的70.4%,控制流域面积100万km2。宜宾以上称金沙江,长3464km,落差约5100m,约占全江落差的95%,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加入的主要支流有雅砻江;宜宾至宜昌长1040km,加入的主要支流,北岸有岷江、嘉陵江,南岸有乌江;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km,流域面积68万km2,本段加入的主要支流,南岸有清江及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饶五水,北岸有汉江,本段自枝城至城陵矶为著名的荆江,南岸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已堵塞)四口分水和洞庭湖、水道最为复杂;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km 面积12万平方公里,加入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衣江、水阳江水系、太湖水系和北岸的巢湖水系。
[返回目录]
(四)社会经济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流域范围涉 及19个省(市、自治区)的35个地区、14个自治洲、68个地级市和698个县。截至1995年底,全流域共有人口4.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4%,其中农业人口3.22亿,占流域内总人口的78%。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发展悠久,人口稠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城镇建设发展全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1995年全流域工农业总产值37965亿元,占全国的34%,其中工业总产值31594亿元,占83.2%,农业总产值6371亿元16.8%。
长江流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光热资源充足,历来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1995年全流域粮食总产达1.6亿t,棉花总产147万t,油料总产877万t,分别占全国的34.2%、30.8%和39%。
长江流域是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全流 域设有城市186个,其中人口超过200万人的城市有重庆、武汉、南 京、上海4个。上述四个中心城市已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基地,还有其 他大中小城市各自形成了有生产特色,联系着自己腹地的各种城市 载体和城市带,拥有众多的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石油化工、电力、纺等工业基地。长江流域已建立起完善的包括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综合运输体系。
2楼
(五)物产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水土资源 全流域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36%。1995年流 域人口平均占有水量约2300余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全流域共有土地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3.46亿亩,约占全国的24.3%,其中水田2.01亿亩,水旱比为5.8:4.2。
2.能源资源 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居世界大河之首,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1.97亿kw,约占全国的53.4%,全部开发后相当于年产原煤5.6t。本流域的煤炭资源相对较少,探明保有储量约占全国的7.7%5油在流域内的储量更少,累计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2.4%。
3.矿产资源 长江流域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储量50%以上的有约30种其中钛、钒、汞、磷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80%一90%以上;铜、钨、锰 锑、铋等矿产储量占全国的50%以上;铁、铅、锌、钼、金、银等矿产 量占全国的30%以上。
4.森林资源 全流域有林地约7亿亩,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嘉陵 江等河的上游。
5.旅游资源 长江流域山河壮丽、风光明媚、文化古迹众多,还有驰名中外风景旅游区、革命圣地和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
回复
3楼
长江流域规划概要1999 (1999版)(2001版)
规划概要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规划的沿革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最早始于1955年,当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 关于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决定,成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 室,到1957年基本完成规划工作。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及李富 春、李先念副主席率领有关部、委、院和流域内各省、市委主要负责人,视察了武汉至重庆河段,查勘了荆江大堤及三峡坝址和库区,审查了三峡工程和流域规划工作。同年3月,周总理在中央政治局成都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后经政治局会议批准。遵此,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上报。
1982年12月,国务院发文把长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规划 定为国家长远规划内容之一。1983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土[1983] 285号文建议“长办”为长江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综合编制单位。1983年12月,国家计委批复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修订补充任务书》。1988年3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纲要》(讨论稿)。1988年5月,由水利部会同能源部对上述讨论稿进行了审议,据此,于1988年第四季度提出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1988年修订)。1990年5月,由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主持,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原则同意。根据会议意见,最后编制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报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
2. 规划的内容
首先,规划提出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即: 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必须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继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拦蓄洪水,调节径流,调剂地区间水量余缺,并合理开发地下水,满足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是甫水北调,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主要水源;必须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倡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保护好长江水资源。
其次,提出了流域防洪治理标准、方针和基本原则。继续贯彻”蓄 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逐步实现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按照“江湖两利”的原则,落实荆江河段超标准洪水处理方案,防止特大洪水可能造成的毁灭性灾害。还要完善非工程防洪措施,加强河道管理,严格制止任意占用或围垦河湖洲滩。
再次,提出了流域水电开发总体规划布局。开发水电,要大中小结合,干支流结合,高低水头结合,梯级开发,综合利用,合理承担防洪和工农业供水任务等,并优先考虑综合利用效益大的工程。
此外,还提出了发展长江航运的总体规划方案和措施,流域灌溉 发展目标和重点灌区规划意见,大力发展水产事业,水土保持的规划原则和治理要点及防治措施,加强林业建设,干流中下游河道的整治原则和方向及长江口整治原则,长江沿岸城镇群体布局设想,工程环境影响初步评价,流域水资源保护原则和目标及措施意见,干支流治理开发任务和规划意见及重点工程安排,以及近期治理开发工程等方面规划的内容。
规划报告着重指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巨大,在整 个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各方面迫切要求早日兴建三峡工程,建议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财力可能的条件下,尽早兴建。
[返回目录]
(二)防洪规划
1. 流域洪水特点
长江流域的洪水基本上都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到处都可能发生暴雨。长江流域的暴雨集中在5—10月,雨季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南岸先于北岸。大体上,鄱阳湖水系与湘水、资水为4—6月,沅、澧水与清江、乌江为5—7月,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为7一10月。一般年份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成灾的大洪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上游若干支流或中游汉江、澧水以及干流某些河段发生强度特别大的集中暴雨,形成峰特别高而量大的洪水,历史上的1860年、1870年及1935年、1981年即为此类;还有一种类型是某些支流雨季提前或推迟,上、中、下游干支流雨季相互重叠,形成全流域的普遍暴雨,使洪水遭遇,形成特大洪水,这类洪水,洪峰高,特别是洪水总量很大,持续的时间长,1954年、1931年和历史上的1848年、1849年、1788年即属此类。但由于中下游地区要承泄上游干支流及中游支流的来洪,故不论那一类洪水均对中游平原区造成很大的威胁。本世纪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见表2—l。
表2-1 长江中下游几个大水年7-8月洪水组成表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长江的洪水灾害分布范围很广,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山区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危害,有干流上游及支流的中下游沿岸因江河洪水上涨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还有干流中游及支流尾闾冲积平原区因江河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滨海河口地区除受暴雨洪水灾害外还受风暴潮的侵袭。
长江中下游干流承泄了上游干支流及中下游支流的巨大来水量,有比较宽、深的河道宣泄洪水,但安全泄洪能力仍远小于巨大的洪量,而平原区地面高程又普遍低于当地洪水位几米至十几米,因而 是长江流域洪水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85年(汉初)至1911年(清末)的2096年间,长江共发生洪灾214次,平均约10年一次。1788年宜昌洪峰流量达每秒86000立方米。荆江大堤沙市以上溃决22处,荆州城被淹,大量人口死亡。19世纪中叶,连续发生1860年(清咸丰十年)及1870年(清同治九年)两次特 大洪水,枝城的洪峰流量皆在110000立方米/秒左右,洪水冲开南岸堤防,先后形成了藕池河、松滋河,两湖平原一片汪洋,受淹面积达3万多km2,损失惨重。1848年、1849年洪灾也很严重。20世纪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都发生了大洪水,其中1954年洪水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洪水。由于建国后及时加高加固了堤防,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又采取了一系列临时分洪措施(中下游平原分洪溃口水量达1023亿m3),加上各级政府领导群众防汛抢险得力,终于保住了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但洪灾损失仍很大,农田受淹4755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死亡3万余人,京广铁路有100天不能正常通车,并由于洪灾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世纪几个大水年长江中下游平原区的洪灾损失见表2—2。
回复
4楼
表2-2 长江中下游平原洪灾损失表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多年来形成的长江流域防洪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已载入经国务院原则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中。
“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的方针仍应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还应当考虑江湖两利和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采取合理地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安排与建设平原分蓄洪区,结合兴利逐步兴建干支流水库。逐步达到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配合以其他干支流水库、分蓄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及非工程防洪措施,使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长江上游支流洪水陡涨陡落,河道坡降较大,容易损毁两岸农田房屋。目前,受洪水威胁较大的主要是部分支流的中下游及沿河城镇,但在这些支流上一般又缺少建设大水库调蓄洪水的条件。因此,防洪治理的方针应坚持疏导与调蓄结合,以疏导为主,即除尽量结合兴利建库拦洪外,主要加高加固重点地区堤防、整治河道、清除行洪障碍、加强非工程措施等。”
“长江下游区的大通以下河槽宽阔,行洪能力大,洪水变幅相对较中游为小,在大通以上对超额洪水妥善处理的基础上,可以用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解决防洪问题。”“中下游各支流的防洪,应根据本身条件采取合适的措施,其中对有拦洪作用的水库,应考虑在干支流洪水遭遇时与干流防洪统一调度的可能性。但由于这些支流洪水与干流洪水的组合和遭遇并不稳定,且支流水库受到淹没损失的限制,库容一般不大,本身防洪任务又很重,故干流防洪一般不能依靠这些水库。”
4.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长江流域防洪治理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长江流域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堤防、分蓄洪区、河道整治和以三峡工程为主的干支流水库群、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及非工程措施建设。
(1)堤防。堤防是长江防洪的基础设施,必须继续加强。长江中下游由干堤及支堤组成整个堤防工程体系,现有堤防总长约30000km,其中长江干流堤防约3600km,按防护对象的重要性区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重点堤防,包括: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无为大堤、南线大堤、汉江遥堤等,以及上海、南京、芜湖、安庆、九江、南昌、长沙等主要城市市区堤防。第二类是重要江堤和重要圩垸堤防,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重点圩垸。第三类是一般堤防,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的一般圩垸。
干支流沿江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支柱。要求有更高的的防洪标准,并形成独立的防洪保护圈,要求作出各个主要城市的防洪规划,作为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
长江上游地区的堤防主要分布在四川省腹地岷江、沱江、嘉陵江及其支流上,总长3750km,其中主要江河上堤防长为870公里,应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适宜标准进行加高加固。
(2)分蓄洪区。长江中下游洪水峰高量大,在遭遇大洪水时,除充分利用河道泄洪能力排洪入海和上游修水库拦蓄洪水外,仍有相当大的超额洪水需要妥善处理。利用开辟的平原区分蓄洪区,有计划地分蓄洪水,避免重点地区洪灾,是长江中下游防御大洪水的基本措施之一。
按堤防达到前述标准再遇1954年洪水所需分蓄洪量,安排了约 500亿立方米容量的分蓄洪区。
(3)河道整治。与长江中下游防洪密切相关的河道整治主要任务有:重点河段的护岸和河势控制;裁弯取直扩大泄量;清除河道内行洪障碍;扩大或疏挖排洪河道等。
荆江大堤虽经多年重点护岸,但仍有发生严重崩塌险情的可能,需继续加强防护。下荆江婉蜒曲折,泄洪不畅。1966年和1969年先 后实施了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人工裁弯工程,1972年又发生了沙滩 子河弯的自然栽直,目前仍需控制裁弯后的河势,并继续研究现有河弯的治理问题。城陵矶以下有些重要河段,因河势不稳定,崩岸严重,或防洪与航运矛盾突出,均需加强护岸及控制河势,这些河道整治工程是中下游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须纳入治理规划,通盘安排,逐步实施。重要城市和大型厂矿河段的整治,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岸线利用统一拟定整治规划并实施。
(4)干支流水库建设。结合兴利修建干支流水库进行调洪,是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治本性措施之一。其中对中下游洪水进行 控制调节作用最显著的,主要是干流的三峡工程。
长江上游地区目前已建有乌江渡(乌江)和碧口(白龙江)两座大 型水库,正在建设的还有宝珠寺(白龙江)、东风(乌江)和二滩(雅砻江)等大型水库。根据初步规划,在2020年以前可能建成发挥作用的大型水库还有金沙江上的溪落渡、岷江上的紫坪铺、大渡河上的瀑布沟和龚嘴(加高)、嘉陵江上的亭子口和乌江上的构皮滩和彭水等。这些水库主要是为本支流的供电、供水、灌溉和航运服务,有些水库还担负所在河流的防洪任务,它们在拦蓄所在河流洪水时,对中下游地区也能发挥一定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这些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实现统一调度,将更有效地拦蓄上游洪水,减少中下游平原分蓄洪区的运用机会和分蓄洪损失。这些水库主要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安排建设。建成后宜适当考虑中下游的防洪需要进行调度。
(5)水土保持。长江上游山地、丘陵多,且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暴雨多而强度大,加上人口急剧增长,陡坡开荒和滥伐森林,使水土流失情况加重,造成一些地区土壤流失,失去农业利用价值并恶化环境,加剧山区贫困。加强水土保持不仅对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发展经济和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减少流入江河的泥沙和江河、湖泊、水库的淤积,也有利于长江中下游防洪治理。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长江水土保持委员会,在长江上游增加四片全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回复
5楼
规划实施情况
(一)综合规划实施情况(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
(一)规划实施情况
1.主要成就和效益
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于1990年7月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经国务院在同年9月以国发[1990]56文原则批准后,在“八五”期间取得的治江成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水利投资改革方面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增加了水利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了流域综合规划逐步实施和“八五”水利发展计划的完成。
(2)流域治理开发和重点骨干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三峡水利枢纽的开工建设,标志着长江进入综合开发的新时期。
(3)大江大河大湖增强了防洪能力,战胜了1991年和1996年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洪水,以及1994年湘江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洪水。
(4)“八五”期间全流域新增除涝面积170万亩。
(5)长江中下游干流重点河段的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河势得到初步控制。
(6)“八五”期间全流域净增有效灌溉面积1305万亩,治碱面积达到125万亩,解决了5200万人、345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7)“八五”期间,水利系统共新增装机容量250—300万kW,流域内第二批85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全部达标。
(8)“八五”期间共建设城市供水工程48处,日供水量126.5万t,年供水量4.6亿t。
(9)水土保持工作呈现新的局面。长江上游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之一,第一期、第二期治理工程已于1995年初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开始第三期工程将重点治理县增至108个,累计治理面积3.9万平方公里
(10)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保有了一批设计储备。
2.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如下:
(1)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主体和关键性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兴建,现已进入第二期工程。
(2)跨世纪宏伟工程——南水北调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中线工程现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
(3)长江防洪及建设工作取得新的成就,战胜了长江流域1998年特大洪水,并正在对干支流主要堤防进行全面加高加固。
(4)流域内各类专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据初步统计共编制了100项,已审批的有56项。
(5)流域内干支流正在加速治理开发,据初步统计,“八五”期间“九五”初开工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共有50座,计有总库容 528.1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8.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11.6万亩,装机容量2453.6万kW,年发电量1152.5亿kW.h,工程投资1223.2亿元。
(6)促进了流域内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工作的开展,“九五”期间 拟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有58项,准备在2000年前后开发 的大中型工程设计储备有53项。
(7)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开放,特别是以三峡工程建设为 契机,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
[返回目录]
(二)防洪体系建设情况
1.防洪规划实施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长江防洪建设,按照 “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高加固防,安排建设分蓄洪工程,进行河道整治及建成了一批具有防洪作用的水库,从而使长江防洪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首先进行了堤防体系的整理改造、加培,截至1984年,累计完成了土石方30余亿立方米(其中石方约6500万 立方米),主要的大堤,如荆江大堤、武汉市堤、九江市堤、同马大堤、无为大堤等,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加高加固,形成了总长约30000km的堤防体系,其中长江干堤约3600km。
与此同时,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洪湖隔堤工程,以及按规划兴建和安排了总计40个容积约500亿立方米的分 蓄洪区。河道整治方面,除进行了800余km护岸外,初步实现了下荆 江系统裁弯(共3处),同流量情况下,可降低沙市高水位约0.5m。巢 湖、滁河、太湖也扩大或开挖了分洪道。此外,长江流域还兴建100 多座大型水库。通过以上防洪工程建设,目前长江中下游主要堤防能 够防御1954年实际出现的最高洪水位,即沙市44.67m,城陵矾33.95m,汉口29.73m,湖口21.68m,南京10.22m。
依靠已建堤防,如再遇1954年洪水,在理想运用情况下,所需分 蓄的超额洪水由1954年的实际分洪溃口水量1023亿立方米减为约700 亿立方米。
回复
6楼
2.重点工程建设情况
(1)工程措施建设情况。 工程措施分堤防工程、分蓄洪工程、水库 防洪工程及河道整治工程。
1)堤防工程:堤防是长江流域最古老、最基本和非常有效的防洪设施。长江堤防大致可分为长江上游堤防、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和 长江海塘三个部分。
长江上游堤防:长江上游堤防分布在四川盆地主要河流的中下 游河道两岸,全长3100km,堤高一般3—5m,以卵石堤较多。由于洪峰峰型尖瘦,上游堤防一般较小且留有退水缺口,因此长江上游堤防独具特色。
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长江中下游平原堤防包括长江干堤、主要支流堤防以及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堤防,总长33500km,是长江流域堤防工程的主体部分,分四个区域说明。
江汉平原区:全区面积388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万亩,有武汉市、黄石市、荆州市等重要城市。主要堤防长约7100km,除武汉市区建成有30余km钢筋混凝土防水墙外,其余均为土堤。堤防特点是堤身高大,主要堤防高8—10m,其中荆江大堤个别堤段高达16m。荆江大堤、武汉市堤、汉江遥堤为长江重点堤防;四邑公堤、巴铺大堤、黄广大堤、黄石市堤为省级重点堤防。建国以来,全区堤防完成培土约22亿m3。
洞庭湖区(湖南部分):全区总面积15200平方公里,湖泊2691平方公里,圩垸228个。耕地面积879万亩,区内有长沙、常德、岳阳、益阳等重要城市。全区一线防洪大堤3500km,二线防洪大堤1510km。除津市区为砖石防水墙外,其他均为土堤,堤身高度一般7一10m。根据湖区堤垸大小和重要性,洞庭湖区划定沅澧、大通湖、华容护城、烂泥湖、松澧、沅南育乐、安保、安造、湘滨南湖和长春等11个大圈为重点堤垸,总面积6257km2,耕地512.8万亩,堤长1186.2km。建国以来,全区完成加堤土方约11亿立方米。
鄱阳湖区:全区总面积9123平方公里,通江湖泊3900平方公里,圩垸581个,耕地面积559万亩。区内有南昌、九江等重要城市,以及南浔、淅赣、鹰厦和京九铁路。全区堤线长2790km,其中富大有堤、赣抚大堤为特等圩堤。湖区堤高一般5m左右,唯省级重点赣东大堤高达6一10m。
长江下游区:自湖口以下,包括安徽、江苏和上海所辖平原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万亩,堤线总长8158km。区内有上海、南京、南通、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安庆等重要城市,有京沪、津浦、沪宁、沪杭等重要铁路。江堤一般高5m左右,无为大堤、同马大堤高达7—9m。建国以来,全区完成加培土方约6亿立方米。
太湖流域现已形成独立的防洪系统,堤防一般高约2m,环湖大堤高度为3—3.5m。
长江海塘:长江海塘北岸自扬州地区至长江口沿黄海岸至东运河口,长400km。南岸自常熟市经长江口沿东海岸至金山位,长533km。长江海塘是长江东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屏障。早期的海塘多为土塘,近代以来已逐渐被钢筋混凝土海塘所取代。
回复
7楼
长江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1999 (1999版)(2001版)
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完善规划体系
目前规划体系与国民经济发展尚不能完全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为了使流域规划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亟待明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流域规划工作的职责,加强流域规划工作的项目管理、水资源管理,并制定流域规划工作管理办法。
2.加快水利建设
切实解决防洪问题,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是长江流域 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加快长江堤防、分蓄洪工程和江河控制性工程 建设步伐是当务之急,要按照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进一步加强长江堤 防工程体系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下游河道整治和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抓紧修建规划中具有重要防洪作用的水库,如湖南皂市水库、安徽的港口湾水库等。并要抓紧在建工程建设,如三峡、江垭 等水库工程,争取早日发挥防洪作用。对具有防洪作用的已建水库, 如湖南的柘溪、五强溪及湖北的隔河岩等,要进一步研究,扩大防洪 库容的可能性。另外,病险水库特别是大中型病险水库,应加快除险 加固的进度,尽快对病险水库进行彻底的整治。
3.加大投入力度
进一步加大水利投资改革的力度,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建管模式,充分发挥地方和部门及群众的积极性,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体系,增加水利资金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4.加强水利法制建设
要建立健全水利建设执法体系,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门监督和 群众监督相结合,搞好行政执法,特别是要制止盲目围垦河湖洲滩、人为设障、河道盲目采砂等,遏制人为水污染加剧的趋势,对一切违 反水法的规定取水、截水、阻水、排水的行为,要坚决制止。
回复
8楼
黄河流域概况1999 (1999版)(2001版)
流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二)气象水文 (三)河流水系 (四)社会经济 (五)物产资源
(一)自然地理
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返回目录]
(二)气象水文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66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一1800mm。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一8℃,中游8℃一14℃,下游12℃一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一100天。
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面积45.4km2,
其中年平均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立方米的面积约15.6lEm2。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返回目录]
(三)河流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黄河的突出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全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s,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流域内人均水量593m3,为全国人均水量的25%;耕地亩均水324m3,仅为全国耕地亩均水量的17%。黄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t,平均合沙量为35kg/m3,在大江大河中名列第一。黄河水、沙的来源地区不同,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秦岭北麓,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与泾河、北洛河及渭河上游地区。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000k平方米以上)有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60%。龙羊峡至宁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也是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基地之一。下河沿至河口镇的黄河两岸为宁蒙灌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基地。由于该地区降水少、蒸发大,加上灌溉引水和河道渗漏损失,致使黄河水量沿程减少。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是黄河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汇入的较大支流有30条。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河段内支流绝大部分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堑区,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河多年年平均输沙量16亿t,其中9亿t来源于此区间;该河段水力资源也很丰富,是黄河上第二大水电基地,峡谷下段有著名的壶口瀑布。禹门口至三门峡区间,黄河流经汾渭地堑,河谷展宽,其中禹门口至渣关(简称小北干流),河长132.5km,河道宽浅散乱,冲淤变化剧烈;河段内有汾河、渭河两大支流相继汇入,是黄河下游泥沙主要来源区之一,多年年平均来沙量5.5亿t。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小浪底以上是黄
河的最后一段峡谷,出峡谷后逐步进入平原地区。
黄河干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下游河道为地上悬河,支流很少。目前黄河下游河床已高出大堤背河地面3—5m,比两岸平原高出更多。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区间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给中华民族来了沉重的灾难。黄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积,不断延伸、摆动,近40年间,黄河年平均输送到河口地区的泥沙约10亿t,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km2一30km2
[返回目录]
(四)社会经济
1.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黄河流域人口97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6%。耕地面积1.79亿亩,占全国的12.5%。
黄河流域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以及下游引黄灌区都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河上中游地区仍比较贫困,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重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上黄河流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目前,原煤产量占全国产量的一半数以上,石油产量约占全国的l/4,已成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部门。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有较大优势。全国八个规模巨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个。
2.防洪保护区概况
据1990年资料统计,12万km’的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共有人口78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8%。耕地面积10699万亩,占全国的7.5%。黄河下游防洪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之一,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7%和34.2%,农业产值占全国的8%。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回复
9楼
(五)物产资源
黄河流域土地、水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发展潜力很大。
流域内现状有耕地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例如,位于河口的胜利油田,为我国的第二大油田。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1990年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锐、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回复
10楼
黄河流域规划概要1999 (1999版)(2001版)
规划概要
(一)综合规划(二)防洪规划
(一)综合规划
1.规划的沿革
据史载,自传说的大禹治水起,沿黄人民与黄河开展4000多年斗争。历代对黄河治理也都提出许多理论,但大多是“就治河论治”,没有形成完整的治黄体系。对黄河进行全面治理开发规划,是在中国建立后。
1954年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1955年7月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按照规划部署,开工建设了三门峡枢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在这次规划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黄河防洪的治理方略:对于洪水问题,采用“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方针;对泥沙问题,采用“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措施”。
1984年4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订任务书的请示报告》,之后开始了黄河治理开发的修订工作,到97年3月正式提出《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并于1997年6月通了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主持的审查。
2.规划的内容
(1)防洪规划
黄河下游洪水威胁到黄淮海平原的稳定与发展,防洪安全是防治理的首要任务。规划拟定要继续加强下游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建,加强东平湖滞洪区工程改建,加强滩区安全建设和河口治理,实挖河固堤工程,并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对宁夏内蒙古河段、禹门至渣关河段、渣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以及渭河下游的防洪治理措也要进一步完善。
(2)水土保持规划
规划拟定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进行治理。治理目标为:通过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快综合治理步伐,到下世纪中叶,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0%;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已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恢复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减少入黄泥沙50%以上。主要安排为:建立监督网络,进行预防监督,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重点进行多沙粗抄区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1998—
2010年,每年完成治理措施面积1.21万km 2,建设治沟骨干工程500座,到2010年治理措施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6%,增加治沟骨干工程7500座。
(3)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黄淮海平原的重要水源,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2.4亿亩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晋陕宁蒙接壤地区能源基地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任务。
规划主要内容:按照黄河多年年平均天然年径流总量580亿立方米,对沿黄各有关省区进行了水量分配,并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提出了水资源保护方案和西线南水北调规划。从水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利用干流骨干工程调节水量和节约用水等。目前年引黄耗水量达307亿m2,黄河河川径流利用率已达53%。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越来越严重,70年代平均断流14天,80年代平均断流15天,90年代以来年平均断流达102天,用水量越来越大是主要原因之一。
(4)干流工程布局
根据多年来大量的勘测研究工作和黄河实际,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对黄河治理开发提出的新要求和对黄河特点的新认识。现阶段只在黄河干流龙羊峡至桃花峪河段布置了36座梯级枢纽工程,总库容1007亿m:,长期有效库容505亿m2,发电装机容量2493万kW,年平均发电量862亿kW.h。其中包括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7座控制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 修订后的干流工程布局:中游以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运用,构成黄河洪水和泥沙调控工程体系的主体。上游以龙羊峡、刘家峡和大柳树三座骨干工程联合运用,构成黄河水量调节工程体系的主体,同时与中游的骨干工程相互配合,满足沿黄城市和工业基地的供水要求。
回复
11楼
(二)防洪规划
1.流域洪水特点
(1)洪水
黄河下游洪水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由暴雨形成,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7、8月份最大。洪水主要来源于中游地区,上游洪水仅能构成下游洪水的基流,下游为地上河,基本无洪水进入。在中游地区,洪水来源又可以分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河龙间与龙三间位于三门峡大坝以上,洪水遭遇频繁,把这类洪水简称为“上大洪水”,把以三花间来水为主的洪水叫“下大洪水”。根据多年资料统计,“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一般不遭遇,他们遭遇后不能形成黄河·,下游特大洪水。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发生于1958年7月17日),以三花间来水为主。花园口50年一遇、100年一遇、100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分别为25600立方米/秒、29200立方米/秒、42100立方米/秒。
黄河下游东坝头以下,黄河转为流向东北方向,由于纬度的变化,温度的差异,容易形成冰凌洪水。黄河下游属于不稳定封河和开河,凌洪灾害在12月至来年3月上旬之间时有发生。人民治黄以来的两次堤防决口就发生在凌讯季节。
(2)泥沙及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防洪难度很大的症结是泥沙多,多年平均进入黄河下游泥沙量为16亿t,平均合沙量达到35kg/m3。黄河泥沙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泥沙主要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其中河龙间约9亿t(占56%),龙三间约5.5亿t(占34%),而这两个区间的水量仅为185.8亿立方米(占总水量32%),而平均含沙78kg/m3。二是在时间上分布不均,91%泥沙的来源于汛期(同期径流量约占全年60%),汛期黄河中游来水含沙量高达130千克/立方米。
泥沙给下游河道主要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淤积抬高下游河道,目前下游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4—6m,大堤与河床的相对高差也逐年降低。二是使下游河道主流不断变化,“横河”、“斜河”时有发生。
2.历史上的洪水灾害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徒。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现行河道如向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为漳河、卫运河及漳卫新河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现行河道如向南决溢,洪灾影响范围将是淮河以北颖河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黄河洪泛影响范围总土地面积约12万km2,向北最大影响范围3.3万km2,向南最大影响范围4万km:。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详见表2—l。
黄河下游两岸平原人口密集,城市众多,有郑州、济南两个省会城市。还有10多个地级大中城市,铁路密集,公路发达,能源工业如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究济煤田、淮北煤田等集中,农业发展迅速。黄河一旦决口,势必造成巨大灾难,据初步估算,如果北岸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堤段发生决口泛滥,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近千亿元(按1995年价格水平计算)。除直接经济损失外,黄河洪灾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大量铁路、公路及生产生活设施,引黄灌排渠系都将遭受毁灭性破坏,造成群众大量伤亡,泥沙淤塞河渠,良田沙化等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将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黄河安危,事关重大,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减轻洪水威胁,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表2—1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堤防决溢可能影响范围估计表
3.防洪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黄河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防洪的重点在黄河下游。治理黄河水害,不仅要控制洪水,还要妥善处理泥沙,与其它江河相比,这是黄河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总结五十多年来的治黄实践,采取“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针处理洪水,采取“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措施处理泥沙,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奋斗,才能妥善解决防洪问题。
4.规划的主要内容
(1)治黄方略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处理洪水方针:“上拦”是指在中游地区修建水库工程,拦蓄洪水;“下排”是指建设下游两岸大堤及河道整治工程,利用现行河道排洪入海;“两岸分滞”是指在下游两岸低洼地带建设滞洪区分蓄洪水。
“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处理泥沙措施:“拦”就是靠中游地区干流骨干工程的死库容拦蓄泥沙和水土保持工程保持水土,拦减入黄泥沙;“排”就是利用水流的力量,在河防工程的约束下,排沙入海;“放”主要是指把高含沙水流引到两岸的凹地或滩地,待泥沙淤积下来;“调”是指利用中游水库,将不利水沙调节为有利水沙;“挖”是指在下游河道挖河疏浚,挖出的泥沙用来淤高背河地面,加固大堤。
(2)防洪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
按照规划指导思想,治理黄河关键要抓住三个环节:中上游水土保持、修建水库,下游疏浚河道和加固干堤。并提出如下防洪减淤总体布局:
在黄河防洪的重要河段,应根据水沙条件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等防洪设施的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障在一定标准内的防洪安全;在黄河下游布置东平湖、北金堤、齐河展宽、垦利展宽等滞洪区,以便在经水库控制后的洪水仍超过大堤设防标准时,分蓄超标洪水;在黄河中游干流布置有砖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四座骨干工程,在支流上布置了陆浑、故县、河口村三座水库,当下游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拦蓄超量洪水,同时利用死库容拦截泥沙;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坚持以减少入黄泥沙为目的多沙粗沙区治理和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加强水保监督,结合当地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环境。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