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罗继杰:研究空气取水
sanyan9331
sanyan9331 Lv.2
2005年12月19日 08:07:51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近日,60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集体受到建设部表彰。其中,身着空军制服的罗继杰格外引人注目,他是这一批获奖者中唯一的军人。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由建设部每4年评选一次,是工程勘察设计方面的最高荣誉。在一份资料中,对罗继杰的介绍是:“他所研究开发的‘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已经在许多部队应用……提高了官兵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参与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  “得到这个荣誉很不容易,我所从事的暖通专业得这个奖就更不容易。人家搞石油的,搞煤矿的,搞三峡的,一听就知道有多重要,而暖通专业在建筑学科里面是一个附属专业,是小拇指的一个指甲盖,得到如此重要的荣誉,非常难。”12月12日,在办公室里,罗继杰向记者感叹道。

近日,60名“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集体受到建设部表彰。其中,身着空军制服的罗继杰格外引人注目,他是这一批获奖者中唯一的军人。

  “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由建设部每4年评选一次,是工程勘察设计方面的最高荣誉。在一份资料中,对罗继杰的介绍是:“他所研究开发的‘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已经在许多部队应用……提高了官兵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参与毛泽东遗体保护工作

  “得到这个荣誉很不容易,我所从事的暖通专业得这个奖就更不容易。人家搞石油的,搞煤矿的,搞三峡的,一听就知道有多重要,而暖通专业在建筑学科里面是一个附属专业,是小拇指的一个指甲盖,得到如此重要的荣誉,非常难。”12月12日,在办公室里,罗继杰向记者感叹道。

  54岁的罗继杰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一副茶色金边眼镜架在鼻梁上,罩住了三分之一的脸,两边的鬓角中露出一丝丝白发。

  1970年入伍后,罗继杰到格尔木高原上当一名普通的空军工程兵。1973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罗继杰所在的部队里只有一个名额。

  “我当时非常想去念书,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学会了干农活,也学会了做人,但总是想有时间还要多学习文化知识,将来肯定用得着。”经过数轮筛选,这唯一的名额被罗继杰拿到了,他考入了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学的是供热通风专业。

  大学期间,罗继杰一直担任班干部,他热衷于与同学们一起到校外的工厂“开门办学”,请学校老师和工厂师傅给大家讲课。这使他的大学生活充实而颇有收获。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其遗体如何保护成为一个难题,专家组数次讨论,决定在瞻仰期间给主席遗体制作一座水晶棺。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瞻仰主席遗容时需要灯光照射,但照射后水晶棺内产生的热量无法排出,时间久了可能导致遗体变形。专家组几经论证,但一直没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案。

  当时,罗继杰正在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个半导体制冷的课题。1976年底,主席遗体保护组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们。“当天下午,我们就带着仪器到北京市委去做实验,弄了一个晚上。”

  实验后,主席遗体保护组认可了他们的实验效果,决定把他们研究开发的仪器用在主席遗体的保护上。

  “第一天刚换仪器时,我特别紧张。当时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们在旁边排了一排等着看结果。开始时,水晶棺的温度一直往上升,看到这种情况,一位领导就急了,说,怎么搞的!但过了几个小时,温度就下来了,后来又经过数小时的调整,温度一直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罗继杰说,当时主席遗体保护组的人每天晚上都到现场,观察主席遗体是否有变化,几天后,大家都认为没有问题了,水晶棺的降温问题顺利解决。

  罗继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干的最自豪的一件事。

  研发“空气取水设备”

  大学毕业回到部队后不到一年,罗继杰就来到了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这一干就是28年,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直到高级工程师,现在担任该局副局长。

  28年时间里,罗继杰完成了上百项设计和技术攻关,由他完成的小区供热节能控制技术,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200多个营区的供暖改造都采用了这个技术,解决了供热管网冷热不均的老大难问题。

  罗继杰说:“我总是感觉时间怎么都不够用,什么都想学。”在单位里,他还鼓励年轻人要不断学习,要有创新精神。

  在专业领域里取得成绩后,罗继杰开始将眼光转向一些值得关注的创新领域。此间,“从空气中取水”的研究项目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我在推广供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调研了很多地方,看到很多部队吃水都很困难。尤其是边防哨所,吃水主要靠水车往上拉,条件很艰苦。”

  能否有更便捷的取水方法?罗继杰开始思考,“我是搞空调的,就想空调的冷凝水能不能拿来喝?”

  2001年夏天,在罗继杰的坚持下,“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研制工程立项,他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从空气中取水。

  “这个项目不是我的本专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研究经费得不到保障。”罗继杰说,其间,上级机关和同行们帮了不少忙。“当时,有一些企业也对这个项目感兴趣,花费财力来支持我们搞研究。”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罗继杰和研究组成员们经过多次实验,制造出了一台体积小、便于携带、符合野外机动要求的利用空气制水的新设备。罗继杰成为“空气取水”第一人。

  “我们按照一个班的需求量来设计,一台机器在温度5℃至43℃、相对湿度大于40%的条件下,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30多公斤纯净水,足以满足一个班的饮用水需求,这对偏远的边防部队非常适用。”罗继杰说。

  做出成绩就会获得尊重

  罗继杰说,在部队里一呆就是30多年,他思想上也曾经有过波动。

  “曾经有很多人找我,让我离开部队,说给我房子给我车,还可以马上出国。”罗继杰说,他在清华大学时的许多同学后来都在企业界颇有成就,“我当时想,我要到地方上不一定比他们差,至少待遇要比现在好,我现在一个月的工资也就3000多元。”

  罗继杰说,他最终没有离开部队,是因为他喜欢在部队上干。“我在工作中,发现部队上还有很多实际的问题都需要有人来解决,而我每解决部队上的一个问题,都感到很开心。”

  罗继杰非常坦率,和记者交流不避讳任何问题。他坦言,有时候他会在意别人怎样评价他。他希望别人提到他时,能说“这个人还不错”。

  记者问他,有没有感到沮丧的时候,他说:“有时候,自己干了事得不到承认,会觉得不解,觉得窝囊。但后来也想开了,做事情不单纯是为了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是为了事业。做出成绩来,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罗继杰说,他对人生的期望是:有个好身体,有个好家庭,有几个好朋友,有一份好事业。

  链接·罗继杰

  罗继杰,54岁,原籍沈阳。1970年入伍,197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1977年毕业后进入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工作,现任该局副局长。在今年的全国勘察设计工作表彰大会上,荣膺“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成为全军获此殊荣第一人。

1134950865335.jpg

免费打赏
wamrui
2005年12月19日 11:14:26
2楼
DING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