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楼
回复
94楼
致q121q:关于你91帖的观点,我的认识如下:
1、关于末端(风盘、新风机等)的实际送风状态点,我也知道不可能精确地在90%相对湿度线上,想要确切知道该状态点除非做试验,而且与诸多因素(比如冷水温度、表冷器排数等等)相关。但传统的教科书或设计手册(比如我引用赵荣义编撰的手册,还有陈沛霖编撰的手册等)都认为该点在90%或95%线上,这只是作为设计计算的参考依据,否则如何确定末端出风状态点呢?你是如何确定该点计算参数呢?我想即使按90%线确定计算参数,与实际工况的误差未必很大吧?
2、关于新风送风状态参数,同样也是参考上述手册的观点,认为是新风被处理到与室内等焓线上,即风盘不承担新风冷负荷,仅承担新风部分湿负荷。实际工况不可能正好是如此,但工程设计计算总得有个确定参数的说法吧。你是如何确定新风送风参数呢?
好比空调设计首先要确定室外空气参数,于是国家规范就给出了各地冬季、夏季的气象参数。这些参数与各地实际的室外空气参数显然也是经常性不一致的,总不能说依据那些参数计算得出的空调负荷“论证、计算就都成了问题”吧?
不想和你抬杠,你若有比前人更好的确定工况参数方法,不妨告知大家,愿意向你学习。
回复
95楼
1。关于风盘管的实际送风状态点,可以由风机盘管厂家的数据(样本上分别标出全热,显热)算出。2排盘管的处理焓差较小,出风到不了90%。
2。新风处理到室内等焓线上。在具体计算中,风机盘管要承担新风的湿负荷,这一点没有问题。
新风也承担室内部分显热负荷(数量上等于新风潜热负荷),这是你忽略的。你只要画出id图,新风的状态点的干球温度比室内状态点的干球温度低,就说明新风承担了室内显热负荷。两者相互抵消,最终新风的焓值与室内焓值相等。这也是等焓线的概念的应用。
3。手册上的,也不一定就正确。关键要有判断能力。
回复
96楼
仅仅根据手册就写东东?
回复
97楼
致q121q:按照你95帖的建议,我再次计算了某厂风盘产品的性能,结果确如你所说,风盘送风状态点达不到90%相对湿度线,多在80%以上,个别型号甚至在80%以下。但新的计算结果表明:风盘处理空气过程的“热湿比”(比我原先算法)更小了,即相对的除湿能力更大了,这一结果似乎更支持我原先“就目前风盘产品性能看,很难找出与室内热湿负荷相匹配的选型来”这个观点。
另一问题请教:你说“新风也承担室内部分显热负荷”,这在理论概念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我原先算法似乎不用涉及这个概念,而你说我“忽略”了这个概念。我的算法是:计算出风盘所需承担的湿负荷(包括室内和新风两部分)以及全热负荷(室内负荷计算给出),据此得出拟选风盘处理空气过程的“热湿比”,然后查找样本选合适的风盘型号。当然我原先的选型是建立在“90%送风点”上的,现在应重新按你95帖第1条建议方法选型。
这两天我家电脑出了点问题,只能上班时上网。过些日子我会把重新计算整理的数据结果再次上传,供各位指正
回复
98楼
你根本就没有明白新风处理与风机盘管之间的关系!
在你计算“所需承担的湿负荷(包括室内和新风两部分)”时,就带来了新风。除非新风处理到室内状态点,否则必然带来“新风也承担室内部分显热负荷”这个你还没有涉及的概念。目前常规的新风机盘管是没有办法做到其出风是风机盘管的室内状态点的!
回复
99楼
先不要拿着大棒乱打好吧!我说过否认“新风也承担室内部分显热负荷”这个概念的话吗?我只是说在选型计算中未必要用到这个概念。难道我用“热湿比”(需求全冷量与需求除湿量的比值)作为选型依据不对吗?
你如果想要发表自己的实质性见解可以,比如你是如何选型的。但随意评论别人就免了,你不知道这样招人嫌吗?非要逼别人骂你吗?
回复
100楼
踩在痛脚上了!
你在97楼自己说“我原先算法似乎不用涉及这个概念”,这就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明白新风处理与风机盘管之间的关系”!
回复
101楼
你这人真是头猪!“不用涉及”和“根本就没有明白”是同一个意思吗?
你在此发帖没有涉及到婚姻法,难道你根本就不明白婚姻法吗?
回复
102楼
所谓浅层次,举例就是某人说“按冷量选”,另一人说“按冷量选,再按风量校核”;或某人说“按全热选”,另一人说“按全热选,再校核显热”;或某人说“按中档风量参数选冷量”,另一人说:“先根据中档显热选,再校核潜热”...等等。所有这些说法通通不谈理由,只有个人的习惯做法(结论)。而深层次,必然应该涉及选型的依据、末端产品性能的现状...等等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正在做一个教案(尚未完成),过两天一定上传。
就是……
有同感呀,等你的劳动成果喏~~
好好好补一补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