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定需要理论的支持吗?
sunhan327
sunhan327 Lv.2
2005年08月30日 17:59:44
只看楼主

近日,在ABBS建筑论坛上,一ID为bobxxk的同学发了一篇题为“建筑设计一定需要理论支持吗”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热烈讨论。原帖如下:本人系在校的一名学生,学建筑三年了,前段时间做一个学习设计时被老师指出为何要这样,去处理建筑空间,支吾许久答不出来。其实那是我自己感觉比修改前要好一点才改的,又前两天看了篇文章是关于“建筑”这两个字的解释,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其结果我仍然对“建筑”这两个字没有更深的理解,甚至更加迷惑——建筑设计中一定需要理论的支持吗?

近日,在ABBS建筑论坛上,一ID为bobxxk的同学发了一篇题为“建筑设计一定需要理论支持吗”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热烈讨论。原帖如下:

本人系在校的一名学生,学建筑三年了,前段时间做一个学习设计时被老师指出为何要这样,去处理建筑空间,支吾许久答不出来。其实那是我自己感觉比修改前要好一点才改的,又前两天看了篇文章是关于“建筑”这两个字的解释,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其结果我仍然对“建筑”这两个字没有更深的理解,甚至更加迷惑——建筑设计中一定需要理论的支持吗?

接触建筑以来,耳闻旁听,知道建筑学的核心应该是构形,而建筑理论的核心则是对形式的一种探究,建筑创作的本质则应该是形式的推演,然而建筑师就一定得从理论的分析层面去开始建筑创作吗?建筑也是一种概念性很强的艺术,为什么不能像美术和音乐一样多一点创作的激情,少一点理论上的支持呢?很难想象那个把马桶搬上展览厅的杜尚应该用何种理论去解释他的行为!

这也许不是bobxxk同学一个人的困惑,有这样困惑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困惑?该不该有这样的困惑?这困惑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部分颇有成就的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等,且看他们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作所所长 俞挺
我们中国人谈事情总喜欢绝对,要么就要有理论基础,要么就没有理论基础。事实上理论是怎么产生的,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在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总结,总结完后设定一个结论,通过这个结论看一看是不是能够影响新的事物的产生,新的事物是否能够继续遵循它。人跟猴子不一样,就是会总结。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分得那么开呢。

如果说得极端点,没有理论能做建筑设计吗?我说肯定能,因为不认识文字的人也能造房子。但是我觉得,年轻的人应该注意到理论有它的好处,通过总结归纳,可以为你新的设计作出引导。但是,理论至上主义者肯定是错误的。

作为建筑师,我们不可能为所做的每一个设计找到理论依据,就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师,他如果每个设计都有其理论依据的话,那将是十分滑稽的。首先什么样的理论是适合我们的,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有先学习,先摸索,先实践,先套用别人已经形成的一种经验或者成果做设计,在这个前提下,然后我们再分析这些理论是否适合。现在为什么会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有的人说你的设计没有理论。那么带这种方式说话,就带来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仿佛理论是先验的。记住:在建筑设计这个实践过程中,任何先验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如果他说这个设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者说这个设计虽然没有理论,但是你这个建筑仍然创造出局部让我们感到很舒适的地方,那我们为什么不接受它呢?如果你的设计完全按照理论做的,但是不能让人愉悦,我又为什么要接受它呢?我们不能把一件事情总是一刀分为两半,非此即彼。理论和实践不是割裂的,任何去割裂它的人,都没有前途。没有理论的实践建筑师最终他只能落于形而下的境地;而空谈理论的人,最终只会在空中建造楼阁。

也许某个建筑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是他通过实践分析、总结,然后再运用到自己设计中去,并不妨碍他可以做出很多精彩的作品。人要思考,有时候那些没有理论的理论也是为了一些理论而存在的。所以说,无理论和有理论已经纠缠在一起了。大学里面一些年轻的教师,因为学了不少理论,所以就觉得自己很懂,拿了理论好像可以藐视别人。但是他讲的理论跟他学来的理论有关系,他学来的理论只是万千理论中的极少一部分,而且他学的可能只是一个结论,并没有把这个理论变成一个方法,并创造出新的结果、新的方法,然后教给他的学生,然后学生拿了这个结论去批评别人,这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偏好去嘲笑别人的偏好。所以这种论调是不值得一谈,不必在乎,是可以忽略的。
免费打赏
sunhan327
2005年08月30日 18:00:35
2楼
接上:
五合国际主设计师 刘力
每一个设计的过程肯定都是遵循设计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某些原则。所以如何把这些原则加以整理和表达,当然可以被视为是某种理论支持,只不过设计师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本能的从事设计,并未过多关注自己的原则或习惯。

因而设计过程之后的理论升华未必是准确和对设计有指导性意义的,很可能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是现代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多的依赖耳朵而不是眼睛。失去了理论的剖析,观赏者对设计作品往往不得要领、莫衷一是,理论已经成为诠释作品的重要一环。对于某些极端的作品,其最重要的意义甚至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这也是现代艺术的一种悲哀。

建筑艺术是实用的,直观的,感性的。如果一个建筑作品使得观赏者和使用者不知其所云、如坠入云里雾中,只能以不解来揣度其高深,是建筑艺术中抽象原则的极端强化。其意义恐怕不适于普遍的建筑实践。

每部建筑设计对象不同,不是每个项目都应该拿来作为边缘与另类探索的。对于多数的项目,实用与舒适仍是其最主要的原则。

日清建筑设计(国际)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 余泊
从业10多年,一直非常惭愧,因为我一直找不到理论。

上学的时候没有认真学习,无法为自己的设计找到理论支持,所以分数总是不理想。

没想到工作十多年后,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偷懒的办法是先有设计,再去找理论支持,竟然屡试不爽。好在开发商没时间听你闲扯,一般也不再追究。
于是为自己狡辩:

建筑设计不应该需要理论支持。理由是如果建筑设计可以找到理论依据,那么反推,通过正确的理论推理,就可以算出出色的建筑设计。面对大千世界,我想要不就是理论太多,要不就是还没有被人们发现。

我想,“理论”之所以存在,仅应该在两种状态:第一,研究历史。对一段时期或一种风格的设计进行归纳,产生的总结,仅仅用于学术研究,如果以此推理设计建筑,中国的欧式别墅就是例子,那是对理论的强奸。第二,吃一堑长一智。对一些曾经出现的失误和败笔进行总结而产生的经验并推广,这种理论该推广,中国推掉古城建高层就是对此类理论的蔑视。

与“理论”相比,“灵感”就更不着边际了。我认为建筑师谈及“灵感”是对建筑设计工作的侮辱。首先,建筑设计不是艺术创作,是一项严肃的科技创造。“灵感”仅是某些人事后哗众取宠的塑料花。

但是,建筑设计毕竟包括艺术成分,包括“型”“色”“材”等艺术手段,与“理论”和“灵感”相比,我想,一个好的设计往往更取决于建筑师的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韶宁
建筑设计一般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建筑子问题往往互相交织,不可单独解决。建筑学不是数学,数学可以从最基本的公理推导出最优的、确定性的结论。建筑学这样做比较困难。建筑学不能为每一种单独的情况创造一种特定的解决方法。正如某位建筑师说的,我们不能在每个星期一创造一种建筑学。

我们在创造建筑的时候,往往自觉不自觉的依托某种经验性的框架,这种框架可能是从别的建筑师那里借鉴过来的形式,也可能是某种哲学观念,也可能是一堆简单的建造规范。从广义上说,所有的经验性框架都可以叫做理论。

建筑师的做法往往是,运用一种或多种框架,结合当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探索,然后对其进行修改,这种修改往往是没有尽头的。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的偶然因素,建筑师并不拒绝这种偶然,相反,还把这种偶然看作是新想法的一个契机,也许一个偶然的契机会带来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这和生物的进化过程类似,偶然的基因突变会带来物种的兴盛。

理论本身不是对世界的完整概括,世界太复杂了,任何概括都是不全面的。一种理论只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这种观察可以有无限种。有一个开玩笑的说法,在某些人文学科,可以为任意一种理论找到任意多的证据,在建筑学内,几乎任意一种形式都有相应的理论。很多理论本身有多少价值是很值得商榷的。

评价一种理论的价值是困难的,不同的建筑师对同一种理论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种理论在不同的时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比如,现代主义的早期,改良社会的左派传统思想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现在,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现代主义的形式和空间。

很多理论的用处不是描述这个世界,而是为建筑师的思考提供一个框架,大家大可不必为某些理论过于认真。而是应该看到理论背后的真实世界的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学本科生 姚怡珺
面对一个建筑,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看法。归纳一下,大致有三种反应:一类建筑师说不出这个建筑设计是好还是坏,另一类能看出设计的优还是劣,还有一类建筑师不仅能够甄别设计的优劣,还能道出其设计的优点在哪里,缺点何在。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境界的三类建筑师呢?理论背景贫富的差异使然。

理论是需要的,毋庸置疑。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