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安工程加固设计方法的不同看法
armyc
armyc Lv.2
2010年04月26日 12:02:02
只看楼主

大家都在做校安工程,见了不少图纸,对其中一些做法感觉甚是不妥。1.预制板叠合层:老的校舍多是预制板,为增强整体性,很多在板面浇叠合层,但不知大家考虑过没有,当承重墙将两块楼板隔开时,你的叠合层连续吗?叠合部分进入支座了吗?还有预制板上浇叠合层,你按叠合计算了吗?叠合的效果能保证吗?如果没有计算,作为荷载预制板的承载能满足吗?2.预制板支座下部加角钢:为加宽支座,预制板端部下面加角钢,对穿螺栓连接。请问你验算过螺栓强度没有,螺栓支撑的可靠性如何,这种做法仅仅是摆设还是真有效果。

大家都在做校安工程,见了不少图纸,对其中一些做法感觉甚是不妥。
1.预制板叠合层:老的校舍多是预制板,为增强整体性,很多在板面浇叠合层,但不知大家考虑过没有,当承重墙将两块楼板隔开时,你的叠合层连续吗?叠合部分进入支座了吗?还有预制板上浇叠合层,你按叠合计算了吗?叠合的效果能保证吗?如果没有计算,作为荷载预制板的承载能满足吗?
2.预制板支座下部加角钢:为加宽支座,预制板端部下面加角钢,对穿螺栓连接。请问你验算过螺栓强度没有,螺栓支撑的可靠性如何,这种做法仅仅是摆设还是真有效果。
很多人说图集就是这样做的,但图集能帮大家承担责任吗?
一点拙见,请勿拍砖。
免费打赏
lllj
2010年04月26日 22:08:06
2楼
有同感
回复
wss111111
2010年04月27日 09:44:32
3楼
砖混预制板的教学楼的抗震加固问题,若原结构中没有考虑的连接,现在加固也只能是劳民伤财且达不到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的效果。
回复
huatixiangmu
2010年05月25日 11:34:02
4楼
现在的校舍加固时间很紧,常常没有空深入研究加固方案,甚至设计单位连原有建筑图都没有认真看,加固图就出来了。而学校也没人懂,只是把它看成政治任务,领导只要求一两个月完成,好作为政绩。究竟加固后怎麽样,效果如何?还没看到有人说。在此呼吁,加固设计一定要慎之又慎,不然还不如不加固!
回复
pcjwel
2010年05月25日 15:17:07
5楼
2.预制板支座下部加角钢:为加宽支座,预制板端部下面加角钢,对穿螺栓连接。请问你验算过螺栓强度没有,螺栓支撑的可靠性如何,这种做法仅仅是摆设还是真有效果。
------------楼板的抗剪一般不控制的,你可以核一下一般是构造排螺栓的,加角钢的目的不只是加宽支座
回复
nn.n
2010年05月26日 11:56:52
6楼
那楼主是怎么理解的,要是你你怎么做预制板的抗震加固
回复
卜卜
2010年05月26日 17:43:20
7楼
作为锚固角钢的普通螺栓抗剪验算按构造一般可以满足;
预制板浇叠合层的计算,现有的混凝土规范中有这部分;
回复
lixinlx2006
2010年06月06日 22:51:21
8楼
说的很好啊,有同感!
回复
milan8145164
2010年06月08日 14:53:33
9楼
借着校安工程的顺风车,把很多非校安工程的内容都纳入了本次改造的内容,由于是政治任务,完不成就要考核乌纱帽,所以很多究竟值不值得加固的学校都大面积加固!日本早在30年代就取消了砌体结构这种形式,在汶川地震之后,日本针对他们的学校比我们还先行一步的进行了大面积的排查与加固。而我们现在却为了很多60年代、70年代的老房子进行加固,而且的全国性的大工程,所耗费的精力、物力与人力都是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一个领导一句话、一个思路就决定进行校舍加固。加固的校舍到底能达到一个什么的抗震性能,估计大家都是心理的问号,乙类,生命线的工程,我们承担了多少的责任,也许很多设计人员也没底,编制规范的专家也没底!上次听编制规范的老师也说,时间紧,上面领导催得着急,就这样加固规范匆匆忙忙出台了。下次地震会和汶川类似么?大家心里都在思考!
回复
fffztl
2010年06月09日 22:49:30
10楼
9楼兄弟说得太对了,跟我们一样啊,时间紧张,领导又要政绩,,
花的加固费用真多,
我在深圳,基本上有些房子的加固费用差不多接近新建费用了,而且政府是不管这方面的,也不会去论证,,教育局那边没几个懂..劳命伤财,,很多资金和资源都浪费掉了..我自己弄的几个加固项目,有些很多地方是拍着脑袋做的,,效果自己心理根本没底,,,

而且很多时候加固的费用里,装修破坏与恢复的费用都远大于结构加固设计的费用了!..
想想真是浪费,,但没办法,,保守,,不敢越这底线,,政府也不会关注这方面的...只要在规定时间完成政绩任务就OK了,做了两个月加固设计很是感慨,
四个字...混乱不勘
回复
yunjuanyunshuxue
2010年06月10日 10:39:06
11楼
我手上的预制楼板加固就是楼板下加角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