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3G101-1》的解释 !
liwen1860
liwen1860 Lv.5
2005年08月21日 18:57:21
只看楼主

摘录部分:《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解释 我收集到的03G101有关解释:梁下部钢筋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CDF 老师请问03G101-1中P60页中的“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中的下部钢筋中没有画出贯通筋的钢筋。这样我们在搞决算审计的过程中老是要有这方面的争论。这一点和03G101中P45页“L配筋构造”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如何解释下部的通长筋的布置?请予以赐教!!

摘录部分:
《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解释
我收集到的03G101有关解释:
梁下部钢筋本着能通则通的原则,CDF 老师请问03G101-1中P60页中的“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中的下部钢筋中没有画出贯通筋的钢筋。这样我们在搞决算审计的过程中老是要有这方面的争论。这一点和03G101中P45页“L配筋构造”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如何解释下部的通长筋的布置?请予以赐教!!
1、03G101-1图集第60页中的“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该图的重点是说明“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把它与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加以对比。
2、钢筋配置上的“能通则通”,是陈教授反复强调的原则,在图集里没有配套的图示说明。而且,在施工实践中也因为钢筋“定尺长度”而带来许多问题,因为梁的下部钢筋的连接点是比较难以确定的。
对于“非抗震”的情况,可以避开“跨中Ln/3范围”进行钢筋连接。
对于“抗震”的情况,就复杂多了。从前我们与陈教授有过讨论,也没有明确的结果。现在抄录于下,供大家参阅:
CDF:请教陈教授:梁下部纵筋在哪儿连接?(2004-3-8 18:34:14)
这是一个施工实践中经常发生的问题:
1、框架梁中间支座两边的下部纵筋如果规格、直径相同,应该尽可能贯穿支座,而不要在中间支座内锚固。
2、但是,钢筋的定尺长度有限,必然要发生钢筋连接问题。在“支座内”进行连接吧,陈教授已经多次强调了:不可行!在跨中1/3处,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下部纵筋不可能在此连接。只剩下*近支座的1/3跨度的区域,能不能在这里连接呢?陈教授也说过,非抗震时可以,抗震时--03G101-1图集没有做出明确的指示。
3、于是,“梁下部纵筋在哪儿连接?”成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于是,不少施工人员只好把钢筋截断在支座处,让中间支座两边的钢筋都在支座内锚固。从而使得上述的“第1条”变成“理论上”的说法,而实际情况是中间支座内钢筋密集。
请教陈教授,这个问题有解决办法吗?
Qlchen 回复: (2004-3-15 22:31:33)
经反复慎重考虑,没有在修正版中加进在支座外进行连接的构造。因为标准设计以解决普遍性问题为主,一般不解决特殊性问题(事实上特殊性问题也不应标准化)。如果我们作出了在支座外连接的构造,就可能触动了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客观上引导施工界都普遍这样做。
当地震发生时,梁端部位反而比跨中受力更大。在梁端部位进行连接,尚缺少经受过地震考验的实例,也缺少专门研究试验实例。如果全国范围内都采用这种做法,万一经受不住地震的考验,就要酿成大祸。
于是,我们在修正版54至59页中增加了一条注:“梁下部纵向钢筋的连接应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5.1和6.5.3条的有关规定进行施工。”《规程》中的规定内容,基本明确了只有掌握结构内力实际分布情况的设计者才有可能确定下部纵筋宜在何处连接与如何连接,而不掌握结构内力实际分布情况的施工人员仅凭经验或直觉是难以判断的,这样可以避免可能的失误。
LLXXFF99:(2004-3-16 21:57:55)
前面对梁下部纵筋在何处连接的讨论,此处的连接是否仅指搭接,若采用对焊连接或机械连接,是不是就不存在在何处连接的问题了.还是对对焊连接和机械连接也有要求呢?
Qlchen 回复:(2004-3-17 22:17:43)
指各种方式的连接。
这是个值得研究,且应尽快解决的问题。
你提出的问题应该是“次梁中间支座和端部第二排负筋长度如何确定”吧?
在03G101-1图集第65页“非框架梁(次梁)L配筋构造”图中,只给出次梁中间支座和端部第一排负筋长度的规定,并没有给出“第二排”负筋长度的规定。这可能是:因为是“次梁”,所以其配筋都不会很大,一排钢筋也就足够了。
但是,如果设计上给某个“次梁”布置了两排钢筋,等于是修改了03G101-1图集的标准设计,那么,最好请示一下设计师该怎样解决“第二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如果设计师不提出修改方案,而又不得不做工程预算、甚至钢筋下料的话,这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在这里,我也建议03G101-1图集的设计者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作为个人的建议:对于次梁的中间支座,由于“第一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3,所以,可以把“第二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为Ln/4 。但是,对于次梁的端支座,由于“第一排负筋”伸出支座的长度才为Ln/5,如果有“第二排负筋”的话,其伸出支座的长度也不宜太短,也取为Ln/5算了。由于是个人建议,无权威性可言,仅供参考。
8afab988751927fe9d99.rar
33.3 KB
立即下载
免费打赏
hongjun69
2006年11月04日 13:36:48
2楼
有用,谢过
回复
zgg12345
2006年11月05日 15:11:09
3楼
谢谢了下了看看
回复
p4_zl
2007年06月29日 10:55:58
4楼
收下了
谢谢!
对理解图集很有用处
回复
huhuaxiang
2007年07月10日 11:26:33
5楼
???????
回复
wyfwww123
2007年07月24日 14:17:02
6楼
已阅
回复
zhaolinghuan
2007年12月29日 15:57:44
7楼
我也下下看看
回复
zsm1983
2008年12月08日 14:13:16
8楼
收下了
谢谢!
对理解图集很有用处
回复
arthury
2009年08月07日 16:51:08
9楼
谢谢了下了看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