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源热泵供热空调技术规程通过审查
张三
张三 Lv.11
2005年08月03日 20:57:53
来自于热泵工程
只看楼主

  建设部涉及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筑以及推广建筑“四节”的标准规范之一——《地源热泵供热空调技术规程》日前通过专家委员会审查。   目前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节能及开发可再生能源任务紧迫,尤其是配合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地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岩土体或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能采集系统、室内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地源热泵系统可利用浅层地能资源进行供热与空调,具有良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缺乏相应规范的约束,地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呈现出很大的盲目性,许多项目在没有对当地资源状况进行充分评估的条件下,就匆匆上马,造成了地源热泵系统工作不正常,影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地源热泵供热空调技术规程》的制定规范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施工及验收,确保地源热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更好地发挥其节能效益。

  建设部涉及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用建筑以及推广建筑“四节”的标准规范之一——《地源热泵供热空调技术规程》日前通过专家委员会审查。
  目前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突出,节能及开发可再生能源任务紧迫,尤其是配合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的发展迫在眉睫。地源热泵系统是指以岩土体或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能采集系统、室内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作为可再生能源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地源热泵系统可利用浅层地能资源进行供热与空调,具有良好的节能与环境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缺乏相应规范的约束,地源热泵系统的推广呈现出很大的盲目性,许多项目在没有对当地资源状况进行充分评估的条件下,就匆匆上马,造成了地源热泵系统工作不正常,影响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地源热泵供热空调技术规程》的制定规范了地源热泵系统的施工及验收,确保地源热泵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更好地发挥其节能效益。
  该标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包括设计院、科研院所、地质勘察部门、专业公司、大专院校及生产厂家等13家单位参编。
免费打赏
张三
2005年11月20日 09:23:49
12楼
附录A 地埋管外径及壁厚
A.0.1 高密度聚乙烯(PE)管外径及壁厚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1高密度聚乙烯(PE)管外径及公称壁厚 (mm)
公称外径
dn 平均外径 公称壁厚/材料等级
最小 最大 公称压力,MPa
1.0 1.25 1.6
20 20.0 20.3 2.3+0.5/PE63
25 25.0 25.3 2.3+0.5/PE63 2.3+0.5/PE80
32 32.0 32.3 2.9+0.5/PE63 3.0+0.5/PE80 3.0+0.5/PE100
40 40.0 40.4 3.7+0.6/PE63 3.7+0.6/PE80 3.7+0.6/PE100
50 49.9 50.5 4.6+0.7/PE63 4.6+0.7/PE80 4.6+0.7/PE100
63 63.0 63.6 4.7+0.8/ PE80 4.7+0.8/ PE100 5.8+0.9/PE100
75 75.0 75.7 4.5+0.7/ PE100 5.6+0.9/PE100 6.8+1.1/PE100
90 90.0 90.9 5.4+0.9/ PE100 6.7+1.1/PE100 8.2+1.3/PE100
110 110.0 111.0 6.6+1.1/ PE100 8.1+1.3/PE100 10.0+1.5/PE100
125 125.0 126.2 7.4+1.2/ PE100 9.2+1.4/PE100 11.4+1.8/PE100
140 140.0 141.3 8.3+1.3/ PE100 10.3+1.6/PE100 12.7+2.0/PE100
160 160.0 161.5 9.5+1.5/ PE100 11.8+1.8/PE100 14.6+2.2/PE100
注:表中数值引自《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

A.0.2 聚丁烯(PB)管外径及壁厚应符合表A.0.2的规定。
表A.0.2聚丁烯(PB)管材规格尺寸 (mm)
公称外径
dn 平均外径 公称壁厚
最小 最大
20 20.0 20.3 1.9+0.3
25 25.0 25.3 2.3+0.4
32 32.0 32.3 2.9+0.4
40 40.0 40.4 3.7+0.5
50 49.9 50.5 4.6+0.6
63 63.0 63.6 5.8+0.7
75 75.0 75.7 6.8+0.8
90 90.0 90.9 8.2+1.0
110 110.0 111.0 10.0+1.1
125 125.0 126.2 11.4+1.3
140 140.0 141.3 12.7+1.4
160 160.0 161.5 14.6+1.6
注:表中数值引自《冷热水用聚丁烯(PB)管道系统》GB/T19473.2,管材使用条件级别为4级,设计压力为1.0MPa。
回复
张三
2005年11月20日 09:25:27
13楼
附录B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B.0.1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宜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计算的基础是单个钻孔的传热分析。在多个钻孔的情况下,可在单孔的基础上运用叠加原理加以扩展。
1、流体至管道内壁的对流换热热阻
2、U形埋管的管壁热阻
3、钻孔封井材料的热阻
4、地层热阻,即从孔壁到无穷远处的热阻
由N个平行钻孔(U型管)组成集群的地热换热器的地层热阻
短期连续脉冲负荷引起的附加热阻
对于时间很长的情况,考虑深度方向的传热为稳定状态下的地层热阻
可用于确定垂直地埋管换热器长度的工程设计计算公式为
制冷工况
供热工况
运行份额是考虑热泵间歇运行的影响,
供热运行份额Fh=一个供热季中热泵的运行小时数/(一个供热季天数×24)
制冷运行份额Fc=一个制冷季中热泵的运行小时数/(一个制冷季天数×24)
或当运行时间τ取作一个月时
供热运行份额Fh=最冷月份运行小时数/(最冷月份天数×24)
制冷运行份额Fc=最热月份运行小时数/(最热月份天数×24)
式中: 下标c,h 分别表示制冷工况和供热工况。
L:地热换热器所需的钻井总长度(m);
Qc, Qh :分别是热泵的额定冷热负荷(kW);
COP:热泵的性能系数,由热泵生产厂家提供;
h:流体至管道内壁的对流换热系数(W/m2 ℃);
rb:钻孔的半径,(m);
ks 和a:地层的平均导热系数(W/m.k)和热扩散率m2/s;
τ:运行时间,s;
xI::第i个钻孔与所考虑的钻孔之间的距离,(m);
τp(s): 短期脉冲负荷连续运行的时间,例如8小时;
di:U形埋管的内径,(m);
do:U形埋管的外径,(m);
db:钻孔的直径,(m);
de:U形埋管的当量直径 ;
kp:U型管导热系数,(W/m.k);
kb:灌浆材料导热系数,(W/m.k);
H:钻孔深度,(m);
I: 指数积分:
t∞:
地热换热器中循环液的设计平均温度通常可选为tmax=37℃,tmin= -2~5 ℃。这两个温度的选取将影响地热换热器的设计长度,同时影响地源热泵系统的在运行时的性能系数。
回复
张三
2005年11月20日 09:26:09
14楼
为便于工程计算,表B.0.1给出了几种典型土壤和岩石的热物性。
表B.0.1 几种典型土壤和岩石的热物性 k
导热系数
W/(m•K) a
扩散率
10-6 m2/s ρ
密度
kg/m3 c
热容量
kJ/(kg•K)
花岗岩 3.5 1.3 3333 0.84
大理石 2.4 1.03 2917 0.84
致密湿土 1.3 0.65 2183 0.88
致密干土 0.9 0.52 2083 0.84
轻质湿土 0.9 0.52 1667 1.05
轻质干土 0.35 0.28 1500 0.84
回复
张三
2005年11月20日 09:26:43
15楼
附录C 地埋管压力损失计算
C.0.1地埋管压力损失宜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1 确定流量G(m3/h),公称直径和流体特性。
2 根据公称直径,确定管子的内径dj(m)。
3 计算管子的断面面积A(m2):
A=
4 计算流速v(m/s):
5 计算管内流体的雷诺数(Re),Re应该大于2300以确保紊流:
6 计算单位管长的摩擦阻力Pd(Pa/m)
Pd=0.158×ρ0.75×μ0.25×dj-1.25×v1.75
PY= Pd×L
式中:PY:计算管段的沿程阻力损失,Pa;
L:计算管段的长度,m。
7 计算管段的局部阻力Pj(Pa)
Pj= Pd×Lj
式中Lj:计算管段中局部阻力的当量长度,m。
8、计算管段的总阻力PZ(Pa)
PZ= PY+ Pj
C.0.2 聚乙烯管单位管长摩擦阻力可按表C.0.2计算。(传热介质(水溶液):温度为10℃;粘度为8.67×10-3 kg/m.s;密度为1050kg/m3)
回复
张三
2005年11月20日 09:30:25
16楼
表C.0.2 聚乙烯管单位管长摩擦阻力
流量 dn=20
(dj=14.4mm) dn=25
(dj=20.4mm) dn=32
(dj=26.0mm) dn=40
(dj=32.6mm) dn=50
(dj=40.3mm) dn=63
(dj=51.4mm) dn=75
(dj=61.2mm)
m3/h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0.10 0.17 52.8
0.15 0.26 107.3
0.20 0.34 177.5
0.25 0.43 262.3 0.21 50.2
0.30 0.51 361.0 0.25 69.0
0.35 0.60 472.7 0.30 90.4
0.25 0.34 114.2
0.30 0.42 168.7
0.35 0.51 232.1
0.40 0.59 304.0
0.50 0.68 384.0 0.26 53.3
0.60 0.76 471.9 0.31 73.3
0.70 0.37 96.1
0.80 0.42 121.3
0.90 0.47 149.1 0.30 50.9
1.00 0.52 179.3 0.33 61.2
1.20 0.63 246.7 0.40 84.2
1.40 0.73 323.1 0.47 110.3
1.60 0.84 408.1 0.53 139.4
1.80 0.60 171.3 0.39 62.6
2.00 0.67 205.9 0.44 75.2
2.20 0.73 243.3 0.48 88.9
2.40 0.80 283.3 0.52 103.5
2.60 0.87 325.9 0.57 119.0
2.80 0.93 371.1 0.61 135.5
3.00 1.00 418.7 0.65 152.9
3.20 0.70 171.2
3.40 0.74 190.4 0.46 59.9
3.60 0.78 210.4 0.48 66.2
3.80 0.83 231.3 0.51 72.8
4.00 0.87 253.0 0.54 79.7
4.20 0.91 275.5 0.56 86.8
4.40 0.96 298.9 0.59 94.1
4.60 1.00 323.1 0.62 101.7
4.80 1.05 348.1 0.64 109.6
5.00 1.09 373.9 0.67 117.7
5.50 1.20 441.7 0.74 139.1 0.52 60.7
6.00 0.80 162.0 0.57 70.7
回复
张三
2005年11月20日 09:30:35
17楼


续表C.0.2
流量 32
(dj=26.0mm) dn=40
(dj=32.6mm) dn=50
(dj=40.3mm) dn=63
(dj=51.4mm) dn=75
(dj=61.2mm) dn=90
(dj=73.6mm) dn=110
(dj=90.0mm)
m3/h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6.50 0.87 186.3 0.61 81.3
7.00 0.94 212.1 0.66 92.6
7.50 1.00 239.3 0.71 104.5
8.00 1.07 267.9 0.76 117.0
8.50 1.14 297.9 0.80 130.1
9.00 1.20 329.3 0.85 143.7 0.59 59.8
9.50 1.27 361.9 0.90 158.0 0.62 65.8
10.00 1.34 395.9 0.94 172.8 0.65 72.0
10.50 0.99 188.2 0.69 78.4
11.00 1.04 204.2 0.72 85.0
11.50 1.09 220.7 0.75 91.9
12.00 1.13 237.8 0.78 99.0
12.50 1.18 255.4 0.82 106.3
13.00 1.23 273.6 0.85 113.9
13.50 1.27 292.2 0.88 121.7
14.00 1.32 311.4 0.91 129.6
14.50 1.37 331.2 0.95 137.9
15.00 1.42 351.4 0.98 146.3
15.50 1.46 372.2 1.01 154.9
16.00 1.51 393.4 1.04 163.8 0.70 63.0
16.50 1.56 415.2 1.08 172.8 0.72 66.5
17.00 1.11 182.1 0.74 70.0
17.50 1.14 191.6 0.76 73.7
18.00 1.18 201.3 0.79 77.4
18.50 1.21 211.1 0.81 81.2
19.00 1.24 221.2 0.83 85.1
19.50 1.27 231.5 0.85 89.0
20.00 1.31 242.0 0.87 93.1
21.00 1.37 263.6 0.92 101.4
22.00 1.44 285.9 0.96 110.0
23.00 1.50 309.1 1.00 118.9
24.00 1.57 333.0 1.05 128.1
25.00 1.63 357.6 1.09 137.5
26.00 1.70 383.0 1.14 147.3
27.00 1.76 409.2 1.18 157.4
28.00 1.83 436.1 1.22 167.7
29.00 1.27 178.3
30.00 1.31 189.2


续表C.0.2
流量 dn=32
(dj=26.0mm) dn=40
(dj=32.6mm) dn=50
(dj=40.3mm) dn=63
(dj=51.4mm) dn=75
(dj=61.2mm) dn=90
(dj=73.6mm) dn=110
(dj=90.0mm)
m3/h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流速
m/s 压降
Pa/m
31.00 1.35 200.4
32.00 1.40 211.9
33.00 1.44 223.6
34.00 1.48 235.6
35.00 1.53 247.8
36.00 1.57 260.4
37.00 1.62 273.2
38.00 1.66 286.2
39.00 1.70 299.5
40.00 1.75 313.1
41.00 1.79 326.9
42.00 1.83 341.0
43.00 1.88 355.3
44.00 1.92 369.9
45.00 1.96 384.7
46.00 2.01 399.8
注:表中dn为公称外径;dj为内径。
C.0.3 管件当量长度可按表C.0.3计算。
表C.0.3 管件当量长度表
名义管径 弯头的当量长度(m) T形三通的当量长度(m)
90°
标准型 90°
长半径型 45°
标准型 180°
标准型 旁流三通 直流三通 直流三通后缩小1/4 直流三通后缩小1/2
3/8" DN10 0.4 0.3 0.2 0.7 0.8 0.3 0.4 0.4
1/2" DN12 0.5 0.3 0.2 0.8 0.9 0.3 0.4 0.5
3/4" DN20 0.6 0.4 0.3 1.0 1.2 0.4 0.6 0.6
1" DN25 0.8 0.5 0.4 1.3 1.5 0.5 0.7 0.8
5/4" DN32 1.0 0.7 0.5 1.7 2.1 0.7 0.9 1.0
3/2" DN40 1.2 0.8 0.6 1.9 2.4 0.8 1.1 1.2
2" DN50 1.5 1.0 0.8 2.5 3.1 1.0 1.4 1.5
5/2" DN63 1.8 1.3 1.0 3.1 3.7 1.3 1.7 1.8
3" DN75 2.3 1.5 1.2 3.7 4.6 1.5 2.1 2.3
7/2" DN90 2.7 1.8 1.4 4.6 5.5 1.8 2.4 2.7
4" DN110 3.1 2.0 1.6 5.2 6.4 2.0 2.7 3.1
5" DN125 4.0 2.5 2.0 6.4 7.6 2.5 3.7 4.0
6" DN160 4.9 3.1 2.4 7.6 9.2 3.1 4.3 4.9
8" DN200 6.1 4.0 3.1 10.1 12.2 4.0 5.5 6.1
本规程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回复
caizb001
2006年01月16日 15:15:15
18楼
太谢谢楼主了!
回复
caizb001
2006年01月16日 15:16:24
19楼
请问斑竹是做什么的?
回复
harry_168
2006年02月10日 15:49:14
20楼
我们单位正集体 学习呢
还准备考试 呵呵
回复
fjxg
2006年02月11日 13:38:00
21楼
谢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