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学习】学习课:主线是变流量节能技术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2月07日 17:08:21
来自于中央空调
只看楼主

天天没什么事情,开个课,不知道可不可以编辑公式什么的。开课的主线是变流量节能技术,大致设计:电动机原理 泵风机原理 制冷设备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变频器的原理等等。课程想到哪说到哪。主要是记录一个节能产品包制作过程。不保证进度。

天天没什么事情,开个课,不知道可不可以编辑公式什么的。开课的主线是变流量节能技术,大致设计:电动机原理 泵风机原理 制冷设备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匹配,变频器的原理等等。课程想到哪说到哪。主要是记录一个节能产品包制作过程。不保证进度。
免费打赏
hjh512
2010年03月05日 13:32:52
32楼
哥们 你继续
不过我对一个观点持保留意见 1/2次泵系统
这个美系空调的附带技术之一吧
我觉得 系统应从高效率的工作着手节能
而系统设计最高效率曲线点 恰恰在最高负荷时
那么我们节能的重点就是 让冷机系统经常高负荷的工作
:lol
不过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兄弟 你的水品很高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47:32
33楼
如果用“混战”来形容建筑行业的情况,我相信一点都不过分,这里所说的建筑系:政府办公大楼、商业性写字楼、标准型商场与星级酒店等公共建筑而言;对于一般的住宅性建筑,主要涉及房地产行业的生存方式,单纯从建筑上来讲属于低技术的范畴。对于两种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特性也不一样。故,住宅建筑不在考虑范围之列。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讲,业主项目管理应该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并且业主还要承担项目决策阶段的责任,也就是说项目的目标必须是业主来定义的。可是咱中国的业主基本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并且包括所谓的业主方咨询管理公司,在中国境内比较有名的就那么几家,例如威宁谢等,他们都是属于商务咨询的范畴。确切的说,如何做一件事情并且让无知的业主满意。至于做什么事,这事是不是需要做,做的方式是不是对,那就不是他们的事情了。这个重要的内容基本上处于真空的状态,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其混战可想而知:各个供货商都来说自己的好,承包商不停的推荐各种方案措施,设计院也一样。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大家都好了,就是项目成本上去了,质量下来了。这是建筑行业的潜规则了。咱们国家建筑行业的灰色收入主要来自于这个方面(不包括工程合同前)。一般来说,对于方案的确立设计院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不论是业主还是咨询管理公司都没有资格和技术来表达方案的最终确定,设计院认为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话,基本上没有哪个业主敢自己拍板。所以,设计院成了建筑项目实际的核心。
可杯具的是,中国建筑业设计院太不灵了,看看现在一个小小的上海多少甲级设计院,壮观。可是,对于一个3000平米包括:给水排水 消防喷淋报警 暖通空调 消防排烟 弱电系统 电气工程等基本要求的建筑。基本上,没有一个设计院出来的图纸可以完全满足施工要求。更不要说其他:方便物业管理,运行费用低廉,舒适方便,美观大方了。对于图纸的要求,大家最好是降低到:表达清晰,前后一致。各专业建筑图不一样;系统图画一个自动控制阀,平面图上一个普通阀;水管泄水放在你座位的头上;消防控制变成杀人工具等等咱们都认了。这些大的问题出现在上海各大型设计院,看了一下,除了华东设计院值得信赖以外。其他基本不灵。什么现代院,同济院等名不副实。其他,设计院就更不要说了。不信看看,设计院是如何出变更单的,大部分变更单都是承包商出好图纸,设计院签字的。设计院对项目现场根本就没控制力。
如此混乱的项目环境下,咱们中国的建筑事业还是蓬勃发展,“斗”的艺术表现无疑。三十六计运用娴熟,对于刚进入建筑行业的人,可能还生气,骂人。不过一段时间后,你都不生气了,即使生气也是给别人看的。大家都说这是磨掉棱角,也是社会化的过程。
“斗”的结果,业主项目部对话表现无疑:又超支了,以后效果有吗,检测能通过吗。至于以后能耗如何啊,还来不及想。
世博会表扬了一部分人,因为在XX管理下,最后三天,抢工完成。
这样的表扬,让国际友人看到了,要笑死。管理好,需要抢工吗。世博会第一天告诉你要开吗。。。媒体也够无知的。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48:21
34楼
从上节知,混乱主要分布在:组织和技术方面,对于经济方面,一般的业主或咨询公司都比较关心这个。不过由于项目各方面高度相关,片面的强调经济措施,最可能的后果就是低质量以及后面的高成本,延长工期等等其他目标进入非控制状态。项目的混乱不只这些啦,例如很多管理上就很混乱。不过可以说,这些混乱都和人性有关系:不懂装懂、趋利避害、不知足、想得到额外的收入等等,其主要表现在:项目过程中的多标准、多领导、缺乏认知上。看看台湾人的一些项目,就发现他们比较严谨,思路比较清楚,账目清晰。像威宁谢这样的咨询管理公司也是,管理职能分工与工作任务的分工都特别的明确,任务分配也合理,看他们公司就很吃惊,底层和中层的人做事特别有连续性,并且大家都比较忙碌。相反,在咱们国内,只有底层工作人员辛苦,中层的人基本上是用来开会的,美名曰:沟通。几次会议过后,就会发现每次都是重复的事情,每次都是别人的事情妨碍了自己,反正这样你来我去的已经个把月过了。慢慢的大家也就习惯了,现在企业招人的时候,就是这样要求。搞的中层就是一批“卖嘴”搞阴谋的阶层,业主也没办法,谁叫咱们无知呢。
一批老一辈的项目经理都内化了一套自我保护和收刮人民币的办法。这个就像原来的御医,都在保护自己和自己的小金库,最后病人治死了。所以,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要想达到项目价值最大化,那是不可能的。本来就不管大家什么事情嘛。多优秀的项目经理,能本能的保护自己、多优秀的承包商,为了利润不停的忽悠业主、多好的设计院,节省出图量,加快出图速度。可以看出咱中国建筑人才绝对济济。可惜不是朝大家认为的方向。
想想:为什么咱国家所有的行业都这样呢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49:19
35楼
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失控。可是,一般情况,只要工期保证了,也没有人过分追究,所以项目操作的各方都形成了默契。如果工期实在保证不了,责任基本都推到业主的身上去了:设备来的太晚,资金不到位,其他专业太慢,总之,理由是充分的,不过可以说,现在大部分的工程都是低成本、高标准、短工期签合同,最后都搞成高成本、高标准、长工期。从这里看也知道住宅建筑没那么那么复杂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阶段,设计师基本上都是自己搞自己,没有形成太大的经济矛盾。施工过程是矛盾的聚集阶段,在现国情下更是明显。理论上讲,施工过程对成本的影响是很小的,其仅是一个成本堆积的过程,可是咱国家不一样,施工过程中,可能还在更改方案,更改图纸,甚至已经完成了的再更改,也是常见的。这种情况大家都习惯了。如果我发现哪个工程做到有序发展,我都很纳闷,他们是不是中国人。
其实这和业主的核心有很大关系,没有预见性是最大的问题。没有预见性主要表现在项目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很好的沟通平台、没有技术经济的知识储备。提要求的人都不明白自己的潜在要求、物业管理在过程中基本不参加、设计师怎么省(时间)怎么来、技术经济没有基本的约束。完全没有沟通的渠道,这样出来的图纸不改动才有问题呢,工程过程中不混乱才怪了。
所以加强项目信息管理与工程全寿命的技术经济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50:02
36楼
现阶段,国内有两种方向:1)重视信息管理BIM的应用、2)是随着绿色环保概念日趋火热的LEED等节能认证,其中也包括对其批评和中国化。
对于BIM概念,现在讨论是比较多的,但是还十分的不成熟,远没达到使用的程度。BIM的应用需,开发商、设计院、承包商、物业管理、使用方都明白这个系统,并且有相关的硬件措施。对以利润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来说,单方面去推动这个东西,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是相互分配财富的关系,完整的提高行业的技术含量和门槛。不一定对相关企业提高利润有帮助。这个不同于当年推行CAD制图,CAD制图是设计院单方面的工作,并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其技术门槛和硬件设施都比较低下。当然,BIM肯定是以后的方向。
为了配合BIM概念,AUTOdesk Rievt 3D软件出现了。以三维的形式建构沟通的平台。但是这个软件是建立在强大的硬件设施和精通各专业图纸工艺,外加熟练的3D技术,基础之上的。明显让大家都学会,在短时间内,太难了。即使是把这个任务交给文化水平比较高的设计院,也因软件不成熟而难大力推广。相反,其渐渐沦落为承包商进行深化设计的一种辅助工具了。真是,大材小用了。其实,现在很多公司都把这个当做一种技术措施的噱头来用,毕竟现在承包商在二维平面上深化图纸的能力完全是过关的。根本就没有使用三维的必要性。从咱国内的应用来看,基本上使用在投标过程中,其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理想多过现实。不过是发展的方向。可以大力发展培训机构,培训大学生,作为以后的一种人才储备。
对于节能环保,是最近的热点,也是因为咱中国在国际上做出了很大的承诺。当然我们是有信心完成这个目标的,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以国内技术和资本为主,即使应用国外技术也是在中国化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才能完成咱国的经济转型,给大家带来福利。
比如,现在美国主打的LEED,就是一个商业化的建筑认证体系。其中,带有很强的美国特色,其中推荐的技术产品很大都是国际背景的。从已经通过LEED认证的建筑来看,很少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比没有节能措施的同类建筑能耗更大。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是否应用节能技术和是否节能不是完全相关的。正式因为没有完善的节能战略,现在节能市场一片混乱,节能产品漫天飞,变频空调、光伏建筑、变频电梯、LED节能灯等等多如牛毛,让业主看花了眼。各供货商也都各显神通。
好在政府对节能市场特别重视,在摸索的道路上形成了阶段性的成果,从2007年开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每年都推出《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其中为大家明确了节能的方向,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思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节能建筑。
其实,节能技术一向被业内人士所重视,市场上懂节能技术的人是很多的,但是基本上没有整合平台。所以成立这样的平台是以后的方向。
建筑技术咨询管理公司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其可以整合BIM和节能建筑的思想,并可以大大的减少工程过程中的混乱和项目增值。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50:42
37楼
上节明确建立平台的重要性,确定了平台的基本要求:专业和经济。但:建筑节能是总的原则。 专业、经济、 节能是三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下面重点讨论建筑节能方向的正确性。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模型计算,1996-2008年我国总的建筑商品能耗从2.59tec(吨标准煤)增长到6.55亿tec,增长1.5倍,其中2008年的建筑能耗为6.55亿tec,约占当年社会总能耗的23%。另外建筑材料的制造、建材的运输、建筑的建造、维修、拆除过程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0%-30%,也就是说当前建筑总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一半。随着我们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建筑面积以10亿平方/年的速度扩张,如果不去改变现在这种能耗的模式,必将给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带来极大的压力。所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建筑能耗包括建筑形成过程的能耗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50-70年)来看,建材和建造过程所耗约占建筑全寿命中的20%,大部分能耗都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而建材和建造能耗伴生于工业生产过程,其节能主要依靠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使用能耗节能主要依靠技术的组合与人行为模式的引导,在节能处理过程中有很高的操作价值。所以应该把建筑使用能耗作为建筑节能的重点,而对于是否选择新材料、新技术我们应该使用技术经济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另把建材和建造过程节能归于工业节能的范畴。这对节能产品使用单位来说,才是理性的。(注:这不同于国家政策分析,现在国家政策导向方式可能与这个方法相挬,改变这个状况,国家应该强化政策导向和价格机制)
根据国家相关机构统计,相同地区,同类型建筑能耗相差3倍之多,从另外角度来说,节能空间是很大的。从能耗的绝对值来说也是很可观的:现公共建筑单位面积年能耗量基本处于80—300KWH/(平米. 年),并且新建公共建筑的能耗基本都在300KWH附近。比方说:一10万平方的公建,一年的能耗10万x300=3000万KWH。按照电价1人民币/KWH计算,也就是说一年的能耗约为3000万人民币;按照现公建建筑成本4000元/平米计算,大约10年的使用成本就要超过建造成本了,如果考虑到50-70年的使用寿命,就会发现建筑运行成本之高,完全超出大家的想象。所以,从经济的角度讲,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把建筑节能作为平台的方向完全是社会的需要,是共赢的契机。这也是平台的目的。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51:40
38楼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节能的国家,节能意识也比较早,当咱们国家在追求能否制造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考虑舒适性、效率等问题了。可是通过比较同径度,同类型的中美两国的建筑发现,美国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要比咱国家多好几倍。尽管,美国建筑使用了大量的建筑节能技术:隔热、遮光复合玻璃、自动外遮阳技术、变频技术等,而中国建筑反而很少采用节能技术。
通过,建筑能耗软件模拟,影响建筑能耗原因可归集以下六个方面:
1) 气候
2) 建筑物设计与围护结构
3) 营造建筑环境的设备系统
4) 建筑物运行管理者的操作
5) 建筑物使用者的调节和参与
6) 建筑物室内环境控制要求
其中,前三个因素已近被充分认识,而后面三个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巨大影响逐渐被认识。特别是,后面三个因素更多地反映出某种文化或生活模式等社会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通过仔细比较中美建筑的能耗因素发现:1)建筑能否开窗通风 在中国开窗通风是十分普遍的行为,但是美国大部分建筑的外窗基本上不能开启,这样在过渡时间,必须制冷,和机械通风以保证室内环境
2)对室内采光、通风、温湿度环境的控制 在美国基本上采用全空间 全面控制 不论是否有人在都保证室内环境参数,而咱国家则大大发扬了,“部分空间 部分时间”的习惯,这样大大减少了能量的无用耗损。
3)对建筑居住者提供服务的程度 在中国提倡使用者自己关灯 关窗户,在美国没有这样的要求,有时就连开关都没有。
4)对建筑物及内部环境的控制 是完全依赖自控系统,通过机械系统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保证室内环境要求,还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来采用部分空间 部分时间 有一定不保证率,但居住者能接受。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最大的差异是使用习惯的不同。美国讲究的是全面控制,一切都在人类的控制中,建筑就是一人类小宇宙,完全与世隔绝;中国的概念是,有自然的就用自然的,用就用,不用就不用。老美这种机械控制,完全掌握的思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相反,咱们中国自身就有使用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习惯,应用的是天人合一的概念。
明显,咱们的概念,更加符合绿色节能的趋势,但也要吸取老美的经验,毕竟咱们不想住山洞。可知道:减少使用时间 阶梯性设计指标 加强设备可调节性 提高设备工作效率是节能的技术措施。
减少使用时间:主要是建筑设计师,设计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过渡季节可开启门窗。阶梯性设计指标:是机电设计师明确功能区的用途,设置合理的指标要求,不宜过高和 过低。
加强设备的可调性:主要加强设备的自动控制,当采光够用的时候减低人工光源的强度,设备负荷小时,调小设备的输出功率,能够人为控制,做到部分时间 部分空间的概念。
提高设备工作效率:经常清洁灯具,过滤等等,加强运行管理技术含量。
所以,采用天人合一的绿色节能思想,加强节能技术的应用是我们的实践路线。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8日 21:52:43
39楼
下面参照《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0》明确当前各类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
我国公共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随规模和服务标准不同有很大差别。大量调查研究表明,与采暖能耗不同,公共建筑除采暖外的单位面积能耗随地域的变化不大,而与公共建筑的体量和规模相关。通常将公共建筑按单位面积能耗强度大小分为大型公共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指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以下的公共建筑或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但没有配备中央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包括普通办公楼、教学楼、商店等类型建筑,其能耗包括空调系统、照明、办公用电设备、饮水设备、电梯以及其他辅助设备等。其单位面积耗电量通常在30-50Kwh/(㎡.a)。对比大型公共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其建筑设计、空调系统等方面的主要差别:
普通公建与大型公建在设计与系统方面的差异
普通公建(办公楼、教室、旅馆、商店等) 大型公共建筑
建筑设计 体型较小;窗可开启 体型大、内区大;
多采用玻璃幕墙
外窗不可开启
空调系统 电风扇、分体空调器 集中空调系统
电梯 无电梯 有电梯
各分项电耗的数值和用能特点及与大型公建的对比,如下:
普通公建 大型公建
照明电耗 8-12kwh/(㎡.a) 很大程度上利用自然采光,只有当自然采光不只时才使用人工照明补充 10-30kwh/(㎡.a) 大量使用人工照明措施,维持高照度
空调耗冷量 约30kwh冷量/(㎡.a) 在过渡季节大部分时间通过开启外窗、自然通风冷却。同时操作灵活,基本上可以杜绝无人空间或无人时间段空调器的无谓开启。 80-120kwh/(㎡.a) (北京地区)
空调系统电耗 8-15kwh/(㎡.a) 15-80kwh/(㎡.a) 风机水泵能耗构成了空调系统能耗的很大部分
通排风机电耗 0kwh/(㎡.a) 因为建筑体量小,室内通风基本可以开窗解决,基本不存在通排风电耗 5-30kwh/(㎡.a) 需要大量的排风系统
办公电器设备电耗 8-15kwh/(㎡.a) 与人员密度有关 8-15kwh/(㎡.a)
电梯电耗 0kwh/(㎡.a) 基本没有电梯,即使有也很少使用能耗基本为0 不能忽略
小计 24-42kwh/(㎡.a) 40-300kwh/(㎡.a)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既有公建能耗较低的一般公建面积占公建面积的70%以上,数量占95%以上,是我国公建的主体。然而,目前有两个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一是新建公建在一般公建中已经很少,大型公建成为新建公建的主要形式;二是一些原来能耗水平较低的公共建筑,通过改造,变成外窗不可开启,再加上中央空调、加电梯,导致能耗大幅度增加,其能耗转为大型公建水平。
从建筑的发展来看,大型公建是势不可挡的,我们不可能阻挡趋势。如何维持当前主体的能耗水平又能形成大型公建的舒适性、美观性等,是设计师们的挑战。
建筑技术咨询平台4)
为了把握公建中,哪块节能是我们的重点,下面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几个典型公建的能耗:







上面列举了各种不同类型大型公建典型能耗模式。但是即使是同种类型是公建由于设计和管理不同也会有很多的不同,但基本的趋势能够明白:空调系统 照明 给排水 办公设备是重点。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9日 12:24:49
40楼
可以说,太阳能发电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能源形势,它寄托了大家太多的梦想,基本上每个太阳能的工程都让大家欢欣鼓舞,毕竟,我们不喜欢冒着浓烟的火力发电,尽管,咱们国家70%的电力来源为火力发电。从太阳能100年的研究历史来看,这100多年过程中,全世界人民都想尽了办法,很多国家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还是收效甚微,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热潮的来临,太阳能又重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在建筑领域,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似乎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标志。上海市为了表现低碳绿色世博在世博园区安装了大量的光伏板。刚刚发布的节能减排工作也把太阳能作为重点工程来做。但是,光伏板价格高,效率低一直是业内公认的。把这个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来做是不是有好处。
从已完成的某华南地区大城市的一座高档商用建筑为例。该建筑为一地上71层建筑面积21万㎡的塔式建筑,为了将其建成“零能耗”建筑,采用了3000㎡太阳能光伏板,安装在该建筑的东、南、西、北垂直立面上。根据设计方案乐观估计,该光伏板的峰值发电量为300KW,与其他发电措施结合起来的全年发电量约为30万KWH,约为该建筑年耗电量的1%,节省电费24万,成本收回期超过150年。类似的建筑越来越多。可以看出光伏建筑根本就不是一个节钱的东西。如果在项目的决策期间光凭“零能耗”噱头的引导,建筑全寿命平均成本是很高的。从一个侧面明确了,决策阶段对项目成本的影响是巨大的。
既然光伏板不节约项目的钱,那么是不是就节能了呢。简单看来,那是肯定的,因为它不耗能,反而还增加电能呢。但是从光伏板的全寿命周期来看,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现在,从国际上可以表明光伏板的生产是高能耗产业,其能耗主要在硅提纯阶段,并且其中产生四氯化硅的排放(现在还没办法给出量化的结果),这一项技术被美、日、德等7国所垄断,近来咱们国家从俄罗斯引进了硅提纯技术,但是技术与7国还有很大距离,单位产量的能耗约为美日技术的1.5-2倍。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生产1KWP光伏发电系统平均需要5400—6700KWH等效电(相当于一次能源48-66GJ)可以看出其生产过程就是一个吸能机器。相当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搬运的作用,进一步说要想搬运平衡她要搬运150年之久,可惜他们的寿命基本在20-30年之间。
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发电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目前国际上光伏板的最高效率为15%,标准测试条件是垂直入射,环境温度25℃、新品、无尘。由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都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条件,所以都比较这个低。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昆明五个典型气候代表城市发现发电效率在7.8%-13.5%之间,夏季在8%左右,冬季高于夏季。通过实测北京某光伏发电站平均发电效率只有5.5%,要比模拟的8%要低得多了。
按照8%的效率计算,即使是只收回光伏板系统制造能耗的回收期,都在5-12年之间。上海基本处于10年左右。
下面提供一组数据:上海全年单位面积光伏板发电量(kwh/㎡)(平均效率8%计算)
南 北 西 东 水平 屋顶45°
100 48 75 75 130 135
从我国大型公建全年能耗电量平均值:办公楼111.2 商场216.2 宾馆121.0,可见一平米光伏板还不能够提供1㎡建筑的能耗呢,可是咱们国家的公建都是多层。高层居多,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面积来完成铺设。如果加上上海建筑密集相互遮挡,效率会更加的低。外加其使用寿命都短于建筑使用寿命,其后期的处理更是高成本。
从上面可知道,在大型公建中使用光伏板完全是害人害己的事情。当然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应用在公建上不合适。可以应用在一些没办法普通供电的地方。至于光伏电站,我想这个需要好好的考虑啦。
回复
panzhengxiongwj
2010年06月29日 19:47:10
41楼
地源热泵
现在上海所采用的地源热泵,基本上采用下面两种形式:
1) 以地下埋管形式构成土壤源换热器,通过水或者其他防冻介质在埋管中流动与土壤换热,获取低温热量,然后形成热泵系统提升温度。
2) 采用河水利用热泵提取热量制备采暖用水。
对于地源热泵首先明确几点:
A. 地源热泵并不是不使用电能,现在好像有一种趋势认为,一地缘就环保了,就低碳了。此系统也是需要电能的。
B. 地源热泵相比锅炉来说减少了锅炉系统,可以减少机房面积,对于制冷来说,减少了冷却水和用水量,但是所需要大面积的埋管位置(约占建筑空调面积的1/3-1/5),即使埋管位置上可以处理其他用途,但是一般来说成本都是很贵的。比常规系统成本多30%以上
C. 其相对普通锅炉和制冷系统来说,能耗不一定少。也就是说出钱卖吆喝。
D.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使用地点不需要天然气、煤、油等,取得了转移污染的作用,这个和光伏板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即使以后上海的污染少了,那也是牺牲周边城市的环境作为代价的。如果从国家层面来讲,是不经济的。
从上面几点可以看出,地源热泵的推广不能看到地源两字就以为,绿色 环保。世界上所有的谎言都是美丽,鼓舞人心的。我们只有以专业的精神,科学的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才能决定是否使用新技术。
从上海的实际情况来看,基本上所有新建项目,如使用锅炉,都是燃气或者燃油锅炉,这种锅炉的效率十分的高,即使不采用特殊的外部措施其效率可达90%以上。相反,我国火力发电的效率基本让人难受:列出一组数据,电力(当量) 3600000J/kwh=123gce/kwh
也就是说每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123克标准煤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但是,根据我国火力发电煤耗统计,2007年的平均值为:333 gce/kwh 而咱们国家基本上70%电力来至于火力发电(咱们就先不评价咱们国家的能源政策了,简直就是惨不忍睹)。计算出来我国发电的效率为123/333=0.37 ,也就是说效率为37%。根据计算1万千卡热量,需要天然气1.2m³,产生CO2,2,26kg ;原油 1.09kg,产生CO2,3.37 kg;标准煤 1.73kg,产生CO2,5.14 kg。
进行一组计算,即使水源热泵系统COP=90X5.14/(37x2.26)=5.53,也才和普通供热系统持平。但是现在水源热泵的COP值,即使是热泵低温侧出水温度达到10°,离心压缩的COP值才5.0,这还不包括冷水侧水泵的能耗。另外燃气锅炉可以达到无级调节并且效率基本不变,但是水源热泵就不是这样啦,效率波动很大。综上所述,水源热泵从减排的角度来看完全是比不过普通锅炉采暖的。
下面从经济上来分析,假设:市场电价为0.9元/度 天然气价格为2.5元/m³。查数据可知:天然气的低位发热量为38930696J/m³。那么就相当于1KWH的能量需要3600000/38930696=0.0925m³ 即0.0925*2.5/0.9=0.257元。可以计算出,地源热泵要想节约钱,那么系统COP必须大于0.9/0.257=3.5.并且这还是计算的最优情况,如果在部分负荷时,可能能效比会下降,但是锅炉的则不会下降。相比锅炉采暖来说,水源热泵还多出了一个冷水侧水泵的耗能,按照六度温差计算(注意啊很少能达到的,假设使用变频器,其设备换热良好)大约需要0.07KWH/KWH。那么需要COP值就达到3.57,查阅资料可知道:一般的水源热泵的COP值基本处于这个范围,所以稍有不慎就可能得不偿失。另外上海公建即使是冬天,热负荷也不是很大,如果为了保证夏天冷负荷而建设的水源热泵,那用采暖节省是不可能有回收期了。
列出一组数据,上海现在大型公建一般在10万平方左右,如果采用地源热泵,则需要10*0.8*0.3=2.4万平方。 也就是说10/2.4=4层左右的公建,基本上需要一个建设房子那么大的地方。如果楼层再高一些,那么地基的面积也不够布设埋管。现在上海大型公建高度基本超过4层(一般在6层到10层左右,高档写字楼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在上海基本不适合使用地源热泵系统来采暖。对于制冷来说,可以肯定效率要比普通制冷系统要高,但是因为上面地基面积的问题和造价的问题需要技术经济的计算。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