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
我的研究方向是工程抗震,大家需要些什么资料或者想了解什么问题,请发帖!
我会尽量做到有问必答,至少我会提出一个方向。
共同努力,把网易结构论坛建设好!!
谢谢参与!!!
回复
3楼
没有1天可以休息!
很想去北大红楼吃狗不理包子外加1瓶二锅头!!
现在虽然有钱了,但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美味了!
讨论抗震问题吧!!
回复
4楼
我想结合注册结构及注册岩土涉及工程抗震的内容,每天给大家出3道题,参加考试的兄弟如果坚持下来,每天可以得到3个知识点,我想这样积累下去,注册结构及注册岩土可以自然通过。从下周开始,每天出3题,之后1天点评知识点,在把对规范的理解放上去,大家觉得如何?
如果可行,我就准备一下。
我的成绩如下:
一注72分,我院孙海林博士74分。
岩土178+90分,我院孙海林博士166+84分。
希望通过注册结构及注册岩土涉及工程抗震的内容的学习,加深对抗震分析的理解!
[
本帖最后由 huang_tb 于 2010-1-28 00:30 编辑 ]
回复
5楼
等待回复!!!
回复
6楼
【结构基本周期、结构自振周期与设计特征周期区别和联系】
1、自振周期是结构按某一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2、基本周期是指结构按基本振型完成一次自由振动所需的时间;
3、设计特征周期是在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
特征周期和自振周期在确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的用到。
在新修订的抗规中,汶川的特征周期被延长。
回复
7楼
在新修订的抗规中,汶川的特征周期被延长。
看来版主的考试和理论水平了得啊,特征周期延长怎么理解啊,我没看到抗规,只知道特征周期和烈度和场地类别相关的,汶川地震后本地的烈度提高了。是不是就是因为烈度提高了,所以特征周期比原来大了,也就是长了呢?
回复
8楼
带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及工程实例. 1993
[2]D.R. Green, I.A. Macleod, R.S. Girardau. Force Actions in Shear Walls Support System. ACI SP-36, 1972
[3]L. Gernay. Column Supported Walls with Open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all Building. New York: Pro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974, ASCE , Vol. Ⅲ
[4]L. Gernay, R. Leon. Column-Supported Shear Walls. Concrete Framed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Strength.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Publishers, 1986
[5]J.S. Kuang, Jawaharlal Puvvala. Continues Transfer Beams Supporting In-Plane Loaded Shear Walls in Tall Building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1996, Vol.5, pp.281~293
[6]Jawaharlal Puvvala. Analysis and Behavior of Transfer Girder Systems in Tall Buildings: MPhil Thesis, Hong Kong: HKUST, 1996
[7]J.S. Kuang, A.I. Atanda. Interaction Based Analysis of Continues Transfer Girder Systems Supporting In-Plane Loaded Coupled Shear Wall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1998, Vol.7, pp.285~293
[8]Shubin Li. Transfer Beams Supporting In-Plane Loaded Shear Walls in Tall Buildings: MPhil Thesis, Hong Kong: HKUST, 2000
[9]Zhijun Zhang. Analysis and Behavior of Transfer Plate-Shear Wall Systems: MPhil Thesis, Hong Kong: HKUST, 2000
[10]J.S. Kuang, Shubin Li. Interaction-Based Design Tables for Transfer Beams Supporting In-Plane Loaded Shear Wall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2001, Vol.10, pp.121~133
[11]徐培福,黄澄波,经天放,等.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方案探讨. 建筑结构,1981,Vol.3: 1~10
[12]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研究组.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十二层模型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1984,Vol.2: 1~8
[13]徐培福,等.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科学,1985,Vol.1: 1~7
[14]徐培福,等.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十二层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 建筑科学,1985,Vol.2: 1~10
[15]徐培福,等. 底层大空间上层鱼骨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建筑科学,1986,Vol.4: 1~7
[16]郝锐坤,等. 底层大空间上层鱼骨式剪力墙结构十二层模型纵向拟动力试验研究. 建筑科学,1986,Vol.4: 1~9
[17]朱宏亮,方鄂华. 底层大空间鱼骨式剪力墙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第九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成都,1986
[18]傅平均,方鄂华,王宗纲. 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模型振动台试验与理论分析. 第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青岛,1988
[19]郝锐坤,黄小坤,赵宁,等. 大地盘大空间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第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青岛,1988
[20]黄小坤. 大地盘大空间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模型动力特性试验分析. 第十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青岛,1988
[21]黄小坤,郝锐坤,王绍豪,等. 大地盘大空间高层建筑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第十一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丹东,1990
[22]唐兴荣.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3]李豪邦.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新型式―斜柱转换. 建筑结构学报,1997.2
[24]申强. 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6
[25]张家华. 高层建筑预应力混凝土板式转换层结构性能及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8
[26]蒋长风.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的试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8
[27]娄宇.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8
[28]秦卫红. 预应力混凝土曲线转换大梁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8
[29]唐兴荣. 多高层建筑中预应力混凝土桁架转换层结构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8
[30] Stephen A. Mahin, Vitelmo V. Bertero, Anil K. Chopra, Robert G. Collins. Response of the Olive View Hospital Main Building During the San Fernando Earthquake. Report No. EERC 76-22,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ifornia, 1976
[31]马辉. 高层建筑型钢混凝土转换层抗震性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8
[32]田玉基. 高层建筑型钢混凝土转换层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1999
[33]沈为民. 钢筋混凝土连续空腹桁架转换层的内力分析.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
[34]张誉,赵鸣. 空腹桁架式结构转换层的试验研究. 建筑结构学报,1999.6
[35]唐兴荣,蒋永生,丁大钧,等. 转换层大梁对高层建筑结构性能的影响. 建筑结构,1997.7
[36]莫涛,周绪红,吴方伯. 高层建筑中转换大梁的分析与设计. 湖南大学学报,1999.3
[37]王立长,蒋润原,等. 南京国际大酒店转换梁的设计与实测分析. 建筑科学,1998.4
[38]韦鹏生. 刚度突变对结构转换层配筋影响的研究. 华侨大学学报,1999.4
[39]王森. 高层建筑梁、板式转换层结构设计计算方法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0
[40]徐培福,王翠坤,郝锐坤,等. 转换层设置高度对框支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建筑结构,2000,30(1): 38~42
[41]王森,魏琏. 不同高位转换层对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和地震作用影响研究. 建筑结构,2002,32(8): 54~58
[42]耿娜娜,徐培福. 带转换层筒体结构的刚度和剪力分布突变. 建筑科学,2002.6
[43]魏琏,王森. 高位转换层高层建筑受力性能的研究. 第十七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杭州,2002
[44]肖从真,王翠坤,傅学怡,等. 珠海信息大厦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第十七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杭州,2002
[45]王翠坤,肖从真,赵宁,等. 深圳福建兴业银行大厦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第十七届全国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杭州,2002
回复
9楼
建筑所在地区遭受的地震影响,应采用相应于抗震设防烈度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
特征周期表征。
地震影响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本规范的设
计地震共分为三组。对Ⅱ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按0.35s、0.40s和0.45s 采用。
特征周期长了,场地的地震作用必然加大。
回复
10楼
刚刚调研回来,有问题大家多探讨!
回复
12楼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怎么样啊?我查的这个方向的资料不是很多,大家给提供点资料啊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