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不已 关于pkpm的计算标准
xiaohuanggong
2009年11月20日 09:56:03
来自于PKPM
只看楼主

我发现现在做设计,用PKPM好象没什么标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导致结果差别巨大。比如L形的房子,上部设缝基础相连,一起建模再定义多塔和分开建模,算出来差异明显,有的梁筋是分开建大很多,有的是一起建大很多,各院,各总工,审图局的想法莫衷一是,但好象不管按哪个做,房子都没塌或是夹层那里有个大厅上空,导致楼板大空洞的,按一层层建模,和夹层按层间输入,算出来的柱计算书也完全不同,按层间输的,05版和08版算出来也完全不同。

我发现现在做设计,用PKPM好象没什么标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导致结果差别巨大。比如L形的房子,上部设缝基础相连,一起建模再定义多塔和分开建模,算出来差异明显,有的梁筋是分开建大很多,有的是一起建大很多,各院,各总工,审图局的想法莫衷一是,但好象不管按哪个做,房子都没塌
或是夹层那里有个大厅上空,导致楼板大空洞的,按一层层建模,和夹层按层间输入,算出来的柱计算书也完全不同,按层间输的,05版和08版算出来也完全不同。
有的加层,用STAWEHE 用TAT算的也完全不同
有些工程建模时建不建地梁,计算书也差太多。
又比如中梁刚度,有的总工,审图强制要2,但我们按1。5算出来就省很多,而且也不出事。
还有采用单偏压双偏压等。
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所以不知道到底怎样是最正确,最省。现在的感觉是软件有太大的安全系数,所以不管怎么搞都没关系,就像一个可以任意揉捏的饭团,没有一点原则性,科学性,严谨性。

[ 本帖最后由 xiaohuanggong 于 2009-11-25 09:49 编辑 ]
免费打赏
tddzz2009
2009年11月22日 09:57:30
14楼
即使这么做,出事的工程还不少呢!知道不?前一阵子,河北三河一个小区的高层住宅出现了倾斜
回复
denny864
2009年11月22日 11:10:16
15楼

有很多时候很难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设计中,特别是年轻资历浅的时候,为了造价往往在各个方面都是找规范的最低限制,不能说服自己被领导要求的时候多了去了。我觉得结构设计就是要说服自己,即使将来你做的工程出事了,只要当初做的时候你说服了你自己,觉得可行,也没什么遗憾。
回复
yyj811109
2009年11月22日 13:23:28
16楼
我赞成你说的“又比如中梁刚度,有的总工,审图强制要2,但我们按1。5算出来就省很多”
输入1.5比起2.0我估计柱子和主梁能够少用20%的配筋。高规中“5.2.2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为1.3~2.0。”条文说明中“5.2.2 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的楼板作为梁的有效翼缘形成 T 形截面,提高了楼面梁的刚度,结构计算时应予考虑。当近似以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时,应根据梁翼缘尺寸与梁截面尺寸的比例予以确定。通常现浇楼面的边框架梁可取 1.5 ,中框架梁可取 2.0 ;”因此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变梁放到1.5,中梁放到2.0为好。但是在PKPM计算时梁按照矩形计算时,因此实际受力比计算偏小的多。你的梁配筋大的话,根据
回复
yyj811109
2009年11月22日 13:27:57
17楼
“6.2.1 抗震设计时,四级框架柱的柱端弯矩设计值可直接取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值;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除顶层和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外,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予以调整:”
根据强柱条件要根据梁端弯距放大,造成柱子的钢筋增大。“强剪弱弯”条件箍筋也浪费不少,因此大家对中梁的放大系数要慎重考虑
回复
colywate
2009年11月22日 14:15:19
18楼
现在做设计就是凭良心
甲方心黑,有的设计还要黑,为了方便,算出来的结果肆意放大,反正安全不是错。算不清放钢筋。。。
就是在这种心态下你说设计能搞做精做好吗
遇到这种设计是甲方的悲哀,遇到这样的总工是单位的悲哀
回复
woniu-cunzhang
2009年11月22日 15:03:36
19楼
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别人不敢做的工程,那你就是大师了
回复
myhillhill
2009年11月22日 15:49:42
20楼
首先, 我们搞工程结构设计, 讲求的是采用失效概率的大小来衡量结构或构件的工作性能, 并非什么所谓的安全系数, 即使具体工程未见发生事故, 仅代表失效的工况暂未出现(材料的实际性能,施工的质量好坏, 设计中已考虑的突发工况尚未出现), 并不能就此判断结构或构件安全与否, 仅能代表暂时性. 基本概念要搞清楚才好发表个人缪论, 虽然楼主讲的实际情况的确存在, 但凭楼主的观点中, 加插了你自己的太多个人意见, 细心看看可知楼主搞设计的经验或实际处理具体问题还是不够老练, 不然, 怎么令人看完, 反倒感觉自己怀疑自己从事的结构行业的科学性, 见个别的社会现象就去过大否定问题的态度, 不可取.
搞设计, 应基于规范原则的基础上, 实际问题实际灵活处理, 对与错, 合理性的程度, 并不是单凭个别的总工或权威人士的判断, 所谓 "死程序, 生处理; 死规范, 生设计; 死设计, 生施工":)
回复
linjixing
2009年11月22日 17:31:55
21楼
同意楼上的观点,每一个工程的设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一个结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结构模型和受力形式,关键是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应该是一个完整而自合的设计理念,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做出来的工程都可以不一样,只要他的结构模型是清晰的,并在脑子里知道哪里是模型的不真实因素,而明确薄弱部位出现的可能和范围,而采取概念设计或补充设计来完善。
回复
linjixing
2009年11月22日 17:36:04
22楼



同意楼上的观点,每一个工程的设计,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一个结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结构模型和受力形式,关键是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应该是一个完整而自合的设计理念,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人做出来的工程都可以不一样,只要他的结构模型是清晰的,并在脑子里知道哪里是模型的不真实因素,而明确薄弱部位出现的可能和范围,而采取概念设计或补充设计来完善。
回复
城市造林
2009年11月22日 17:59:29
23楼
已建好没出事的工程不一定就是合格的工程,也不等于将来不出事,设计本来就有很多近似简化概率设计,尤其是基础。按规范设计肯定不会出问题,但突破规范就相对冒风险更大一点,这就像现在汽车超载一样,核定5吨的车装20吨货也照开,但你想象那风险及对汽车磨损情况就知道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