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方式的重大转折,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基本方针,体现了我国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是促进我国住宅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次论坛以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为主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增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推行更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温家宝同志也指出,大力抓好能源、资源节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高度重视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工作来抓。去年12月以来,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加强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工作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增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推行更严格的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温家宝同志也指出,大力抓好能源、资源节约,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要充分认识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明确提出,鼓励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高度重视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把这项工作作为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工作来抓。去年12月以来,组成专门的工作小组,加强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工作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论述,是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针对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消耗多,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从1993年起,我国已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能源缺口为8%,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将上升到23%和20%。我国国土辽阔,但可耕地面积少,仅占国土面积的1/13。为保证粮食安全,到201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必须达到17.28亿亩,但目前仅有18.51亿亩。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约2/3的城市缺水,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瓶颈。中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各级建设系统要从本职工作出发,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住宅和公共建筑对资源的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据初步测算,我国住宅建设用钢占全国用钢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过程中消耗,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20%左右(若再考虑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住宅总能耗约为37%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宅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能源消耗看,住宅使用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从水资源消耗看,我国卫生洁具的耗水量比发达国家高出30%以上。从土地占用看,2002年,城市人均建设用地从1993年的54.9平方米增加到82.3平方米,增长49.9%;村镇人均建设用地从147.8平方米增加到167.7平方米,增长13.5%。一些中小城市和村镇仍在大量使用粘土砖。从钢材消耗看,我国住宅建设用钢平均55kg/m2 ,水泥用量为221.5kg/m2。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10-25%,每拌和1m3混凝土要多消耗80kg水泥。
住宅和公共建筑对资源的消耗,特别是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严重浪费,与我国的国情很不适应。因此,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住宅建设必须走资源节约的道路,切实改变建设方式,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
二、正确认识住宅产业化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关系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本质是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迅速普及。各国政府都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据欧美国家的测算,所有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促进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一些国家结合本国的资源环境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重点,出现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环保建筑、健康住宅、低能耗建筑、资源循环型建筑等概念。但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围绕“四节一环保”(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提出的,只不过侧重点和排序不同而已。其内涵,都是要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本质。就是要把住宅建设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建立在资源“节省”的基础上,在保证住宅适宜功能和舒适度的基础上,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实现住宅和公共建筑建造、使用过程的“四节”。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提出,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