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用长江的水 黄河就清了个人的想法: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用一部分长江的水,中上游大兴淤地坝、坡改梯工程,坚持10-20年的小流域治理,引长江水汇入黄河下游,上游分流干旱的西部省区获得更多的水资源补给,支持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黄河就清了。当然这个“清”也不可能是彻底的清;由于“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又呈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土质为粉粒成分,结构松散,透水性强,遇水易崩解,抗冲击性弱,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其生态系统是相当脆弱性的,即使植被覆盖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乔灌植被根系对其边坡土壤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遇到强降雨天气局部山体崩塌、树木倾倒的情况也还会时有发生,因此小流域治理应该是带有长期性的。
下游用长江的水 黄河就清了
个人的想法: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用一部分长江的水,中上游大兴淤地坝、坡改梯工程,坚持10-20年的小流域治理,引长江水汇入黄河下游,上游分流干旱的西部省区获得更多的水资源补给,支持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黄河就清了。
当然这个“清”也不可能是彻底的清;由于“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又呈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很强,土质为粉粒成分,结构松散,透水性强,遇水易崩解,抗冲击性弱,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其生态系统是相当脆弱性的,即使植被覆盖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乔灌植被根系对其边坡土壤稳定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遇到强降雨天气局部山体崩塌、树木倾倒的情况也还会时有发生,因此小流域治理应该是带有长期性的。
从黄河水系图上清楚的看到,千百年里下游悬河已将黄淮海平原一分为二,河道成了南北平原的分水岭,原来可能存在的平原支流分配给了淮河海河,除流经泰山得到少量水源补充外,下游几乎没有什么支流汇入,这已经是一条很不正常的,很不健康的的河流。在经济高速发展、全流域工农业用水全面提高的今天,强制以局部服务全局,使降水不足的中上游水源来保障的降水条件相对较好的下游区域供给,中上游流域在保证黄河不断流的总体要求下,承担巨大生态压力,无论怎样解释治黄成就,都是牵强的,只有设法增加下游水量,相对增大其流域集水面积才是科学合理的治黄之道,增添黄河下游支流,从三峡调水济黄在情理之中。
三门峡、小浪底联动调水调沙,向下游间歇式输沙,一年里、多年里大部分时间黄河是清的,三门峡水坝-----有意义!
12楼
科学发展,贵在坚持!黄河变清并非遥不可及。
回复
13楼
这是我们国人的梦想,也是水利人终生追求的成就!
回复
14楼
这个方案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事情。
回复
15楼
我国水能资源及利用状况
2009年09月27日13:41
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1677/87473/169939/169942/10125610.html
...
1 、黄河概述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士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m3,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m3,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m3,约占全河的56%。从水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40多年来,黄河流域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虽然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起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对21世纪黄河流域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黄河径流特征
(1)水资源贫乏,水量与土地、人口分布颇不协调
黄河流域河川径流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由于受大气环流及季风影响,降水量少而蒸发能力很强,年径流量仅约占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深77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比海河流域山区年径流深111mm还小31%。
据1980 年资料统计,花园口以上人均水量794m3,耕地平均水量4740m3 /hm2, 但与土地、人口分布极不协调,如龙羊峡以上人均水量57943m3,耕地平均水量390000 m3/hm2,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人均水量为310m3,耕地平均水量仅1980m3/hm2 。花园口以上人均、耕地平均水量均小于全国平均值,人均水量为全国人均水量的30% ,耕地平均水量为全国耕地平均水量的18%。
(2)地区分布不均
由于受地形、气候、产流条件的影响,河川水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大部分来自兰州以上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兰州以上控制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5% ,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占花园口的57.7%;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26.1% ,年径流量占花园口的20.3%;兰州到河口镇区间集水面积达16万km2,占花园口22.4 %,由于区间径流的损失,河口镇多年平均径流量反而比兰州还小。
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还表现为径流深由流域的南部向北部递减。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挑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分水峡一线南侧,年降水量丰沛,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mm,年径流深100-200mm以上,是黄河流域产流最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过海源、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的西北部,气候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mm,年径流深在l0mm 以下,是黄河流域径流最贫乏的地区;流域中部黄土高原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mm,年径流深25-50mm。这一地区由于生态环境长期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为黄河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3)径流量的年际、年内变化大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因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的影响,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比较大,年内分配也很不均。
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地区,大部分为高寒草原,湖泊沼泽较多,水的自然涵蓄能力较好,因此,以上游来水为主的干流各站,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相对比北方河流小。中游黄土丘陵地区的中、小支流年际变化更大。
径流量的季节分 配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黄河河川径流主要是以降水补给为主,季节性变化剧烈。年降水量主要集中于6-9月,河川径流量主要集中于7-10月(称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每年的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陇东、宁南、陕北、晋西北等黄土丘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些支流,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80%-90%,每3-6 月份的径流量所占比重很小,有些河流基本上呈断流状态。
(4)水沙异源且含沙量大
黄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约16亿t,多年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6kg/m3 。黄河泥沙的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并有“水沙异源”的特点。上游河口镇以上流域面积为38.6万km2,占全流域面积的51.3%,来沙量仅占全河沙量的9%,而来水量却占全河的53.9%,是黄河水量的主要来源区。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憧关的黄河中游地区,占全河沙量的90%以上。其中,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为11.2万km2,占全河流域面积的14.9%,水量占12.5%,但沙量却占全河沙量的56%。全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约有10万km2,主要分布在该区间。这一地区地形支离破碎,每年平均地面冲刷深度为0.2-2cm,年侵蚀模数在2000t/ km2以上,年输沙量达9亿多吨。龙门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为18.5万km2,占全河的24.6%,来沙量占全河沙量的34%, 来水量占19.6%。三门峡以下的洛河、沁河来沙量仅占全河来沙量的2%左右,来水量约占10.2%。
...
回复
16楼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效果堪比南水北调
2006/11/15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穆兴民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
http://www.gsas.ac.cn/xsjl/detail.php?n_no=16432&dir=/%E5%AD%A6%E6%9C%AF%E4%BA%A4%E6%B5%81/%E5%AD%A6%E6%9C%AF%E9%9B%86%E8%90%83
黄河流域面临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持续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水土保持在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的同时,也会相应减少黄河干支流的水资源量。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加剧,水土保持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与黄河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博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穆兴民研究员。他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是解决黄河水文问题的有力措施甚至根本措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其效果能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媲美。
水土保持措施水沙代价低
黄河治沙的主要可行措施有以水行(输)沙、调水调沙和水土保持拦沙,但不同类型措施的水沙效应差异显著。“水沙代价”可比较不同措施水沙效应的差异,其值为该类型措施所拦蓄地表径流量与拦截的泥沙量之比。水沙代价值越大,说明其减少单位泥沙量所用径流水量越大。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代价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梯田、造林、种草、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代价平均值为10.95立方米/吨,即水保措施每控制1吨泥沙将减少地表径流量10.95立方米。
输沙用水量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黄河分水规划方案时提出的,是为了不使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进一步加剧。多年研究提出:输沙措施的水沙代价为33~60立方米/吨。
而黄河“调水调沙”被认为是消除地上悬河的重要措施之一。2002年~2004年的三次调水调沙措施的平均水沙代价为64.74立方米/吨。
按照水沙代价最优的治沙目标,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就地拦沙的水沙代价最优,河道自然输沙其次,调水调沙再次。但在黄河下游河已成“悬河”的情况下,调水调沙仍是一个不得已且最经济的方法。
水土保持措施
可提高供水资源量
黄河可利用天然径流量为580亿立方米,但为减少泥沙在下游淤积、抬升河床,平均每年30%~40%的径流用于河道输沙。水土保持措施通过就地拦沙能减少河道输沙用水量,从而增加黄河可利用水量。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约3.4亿吨,年均直接减少入黄水量约28亿立方米。参考河道输沙用水和“调水调沙”试验结果,下游河道输沙用水定额如按每吨输沙用水40立方米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减少的入黄沙量相当于每年可减少黄河输沙用水136亿立方米。再扣除水土保持措施的直接蓄水量,区域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总体可相对增加黄河可供水量108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工程设计调水300亿立方米,中线工程为130亿~140亿立方米,西线工程为200亿立方米。如果完成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工程,使进入黄河的泥沙减少90%以上,每年就可以节约输沙用水约220亿立方米,它的水资源效果可与在建的任何一条南水北调工程调水相媲美。
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就地蓄水
对黄河径流量影响较小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尤以中游的河口镇到龙门区间最甚。该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地区,其水土流失治理的规模大、强度高、效益显著,水土保持措施的水沙效应研究也最为深入。据研究,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水土保持主体措施使区间年入黄河的水量分别减少4.68亿立方米、4.86亿立方米和5.83亿立方米,平均占区间同期天然径流量的8.3%、10.0%和11.4%,占黄河流域同期天然径流量的0.8%、0.8%和1.1%,平均不足黄河流域天然径流量的1%,说明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就地蓄水所减少的入黄径流量占黄河径流量甚微。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可降低洪水威胁
水土保持措施改变了流域产流和汇流的下垫面条件,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将影响或根本地改变流域水文情势。采用流域对比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21条小流域进行分析,采用时间对比分析方法对佳芦河、大理河等较大流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拦截地表径流,在影响暴雨洪水方面,具有使流域产洪次数减少、产洪起始时间延迟、洪水历时缩短、洪峰降低及洪水总量减少的效果。同时,由于黄土高原洪水、泥沙的同步特征,水土流失治理更使洪水产沙量显著减少。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还有其他工程不可比拟的综合效益,因此,是一项事关全流域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保障体系。因此,专家建议,应针对流域水土保持中的一些重大关键问题开展综合研究,提升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实现水土保持规划、实施与决策的科学化;加大治理投入规模,提高单位面积治理投资标准,使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真正落到实?。
回复
17楼
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结束 合计入海沙量5.75亿吨
2009年07月09日 20:27:34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09-07/09/content_11681890.htm
新华网郑州7月9日电(记者李钧德)记者9日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随着调水调沙下泄水流7月8日全部入海,第九次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此次调水调沙入海总水量34.88亿立方米,下游河道冲刷泥沙3429万吨,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进一步增大到3880立方米每秒。
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把进入黄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成协调的水沙过程,以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能力的有效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2年—2009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和六次生产运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黄河水沙规律的认识。
据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九次调水调沙均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槽的全线冲刷,下游河道共冲刷泥沙3.56亿吨,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由2002年以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目前的3880立方米每秒,同时调整了小浪底库区淤积形态,为实现水库泥沙的多年调节、灵活调度积累了经验。通过调水调沙,大量水沙进入河口地区,为河口淡水湿地进行补水,并且兼顾了滨海生态用水需求。
据统计,2002年—2009年连续实施的九次调水调沙,合计入海水量为331亿立方米,合计入海沙量为5.75亿吨。
2008年黄委首次结合调水调沙,有计划地向河口三角洲湿地实施了人工补水。监测资料表明,去年共向河口三角洲15万亩淡水湿地人工补水1356万立方米,核心区湿地水深平均增加0.3米。今年生态调度于6月24日开始向河口15万亩淡水湿地补水,7月3日结束,历时10天,合计补水量为1508万立方米,较去年增加152万立方米。根据6月19日与7月4日两次卫星遥感监测,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5.22万亩,补水完成后,湿地平均水深增加了约0.4米。同时,由于近海口漫溢,增加河道水体面积4.37万亩。截至7月5日,15万亩淡水湿地地下水水位抬高了0.15米,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回复
18楼
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已见成效 实现连续十年不断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12日 来源:新华社
http://www.gov.cn/jrzg/2009-08/12/content_1389967.htm
新华社郑州8月12日电(记者 刘雅鸣、李钧德)记者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8月12日上午8时,黄河入海流量413立方米每秒。这标志着黄河实现了连续10年不断流。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我国西北、华北的重要水源。其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担负着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沿黄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随着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黄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加之缺乏统一管理,黄河自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断流加剧。1997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仅山东省工农业产值直接损失就达135亿元,200万亩农田作物绝收。
黄河日益严重的断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一场拯救黄河的大幕正式拉开。
此后十年间,围绕解决断流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沿黄各省区的大力支持下,实行了以省际断面下泄流量为主要内容的水量调度责任制,建设了现代化的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通过统一调度,强化管理,科学配置,实现了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保证了流域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供水安全。
去冬今春,发生了流域性的特大干旱,通过加强调度,积极筹备水源,使沿黄地区3708万亩冬小麦在大旱之年得到有效灌溉,为夺取今年国家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山东省今年夏粮总产409亿斤,为2000年以来最高;河南省夏粮总产613亿斤,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六年增产的新纪录。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促进了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调局局长安新代介绍,黄河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以后,主要用水大户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引黄耗水量比调度前分别减少了约16亿立方米和3.3亿立方米。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由1990年的1672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308立方米,农田实灌定额由1990年的514立方米降至2006年的420立方米,减少了94立方米。
黄河不断流以及河道基流的增加、水质的改善,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使河口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改善。以往受断流破坏的200多平方公里的河道湿地得到修复,改善了河口近海水域浮游植物生长条件及鱼类的生存环境,黄河河口近海环境生态系统开始恢复。
据《中国海洋公报》显示,黄河口生态系统2006年前为不健康,2006年已恢复至亚健康。黄河口附近的开凌梭、鲈鱼、文蛤、海猪等稀有贝类和珍稀海洋生物数量明显增加,海洋渔业资源逐渐得到恢复。
源源不断的淡水补给,遏制了三角洲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并逐步加以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1990年,保护区有鸟类18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数量200万。现在保护鸟类区已增加至29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数量600万只。
===========================================================
60吨水冲一吨沙,似乎有点不划算,但调水调沙刷深了下游河槽,提高了过流能力扩大,降低了溃堤风险,总的来说还是有益的,十年不断流,死扛也是不得已,如何提升输沙能力,实现节水输沙呢?
三峡-丹江口向黄河下游调水200亿,下游断流的顾虑就能消除,还可以利用两级高差为小浪底增建提扬站抽水蓄能,京师供水小浪底可以保证,将来还有大西线,中线建设应以为黄河下游增流为第一要务;黄河中上游拦沙蓄淤、恢复植被,什么风沙、泥沙、乃至悬河问题都能得到最终解决。
回复
19楼
基于下游河道现状,激进地消除悬河有一定风险,进程可以控制的慢一些,新增水量梯次增大,河床就会渐次坐下去,当然沿途抛石护坡地工作量不会小;
如采用下滑式桩板墙将下游河道牢牢地锁住,调水量不足,可划分河道、轮作行洪、束水攻沙,则河道变得深窄。以后河流正常了、健康了,多余的桩板还是可以取出的。
回复
20楼
还有啥没想通的,俺帮您想想,呵呵
回复
21楼
水系的塑造与形成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自然形成的水系壁垒森严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突发性火山地震运动造成水系重组,带有随机性切割伴随着强烈的破坏性;人类社会有着数千年的发展积奠已不可能再向鸟兽那样消极地去适应环境,人类在积极适应环境、尝试改善环境的同时,人类活动塑造的水系结构应着眼于重组后的可控性、可逆性,水系重组应以交叉、兼并的形式出现,以更好的应对环境气候的变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