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的空间战略 吴良镛:建新城不会抛弃旧城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将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调整思路。那么,未来北京市中心到底在哪里?旧城今后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昨天,《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就五大问题进行解读。 发展新城不会抛弃旧城 吴良镛院士说:发展新城并不意味着抛弃旧城,只是对建成区不再进行重点的超强度建设,而是增加优美宜人的公共空间;对旧城,则停止违背疏解原则、破坏历史风貌的开发,控制大型公共或商业功能的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
《规划》的空间战略 吴良镛:建新城不会抛弃旧城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将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调整思路。那么,未来北京市中心到底在哪里?旧城今后还有没有发展空间?昨天,《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主要推动者和制定者、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就五大问题进行解读。
发展新城不会抛弃旧城
吴良镛院士说:发展新城并不意味着抛弃旧城,只是对建成区不再进行重点的超强度建设,而是增加优美宜人的公共空间;对旧城,则停止违背疏解原则、破坏历史风貌的开发,控制大型公共或商业功能的大体量、超高度的建筑。
新城建设不是“浦东模式”
北京新城是不是像上海开发浦东一样,像巴黎新城、旧城的划分一样,北京也将形成双城或“子母城”模式?
吴院士称,北京重构格局并非是“浦东模式”,那需要相当时间论证、准备,也需要大量资金,更有极大难度,重要的是还不能解决目前北京中央大团拥挤的现状。所以,北京进行的是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分流中心区的功能,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东西两带有何意义
西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既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良乡、黄村等,应实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适度发展。而应重点发展的是“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与区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未来的新城将规划在两带上,并通过交通的联系引导两带的发展。因此,北京的城市道路也将从目前放射路加环路的快速路系统有所变化,会注重发展两带上的联络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而在重点发展的东部,不仅要加强东南、东北地区的联系,还要密切与天津、河北相连的快速交通系统,比如在永乐、廊坊地区可以修建“七环”路,但是七环未必成环。
新城与卫星城有何不同
吴院士解释说,最核心的不同就是“单一中心”和“多中心”,他说,卫星城和边缘集团可能起到疏散居住人口的作用,但是城市功能依旧在一个市中心里,而“新城”是新的分散集团式,它不仅分解了人口,也分散了市区压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购物、上学、医疗等都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完成,而目前市区的一些功能也将分散在一些新城当中。
规划不是“大北京”战略
2001年,吴院士主持完成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与北京城乡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大北京”。今年首次公布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吴院士也是主要制定者。由于两个《研究》都将北京东南扇面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因此一些人提出:《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是否是“大北京”的重要章节,是否意味着“大北京”战略已开始实施?
吴院士说,“大北京”属学术研究而非区域规划,《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则作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一些资料,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区域的协调发展,北京规划的修编将会与京津冀区域的协调发展相结合,在规划中留出发展结合点和建设接口。
2楼
《规划》的实施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陈刚:疏散人口采用市场手段
记者:在规划修编中,围绕的重点之一是人口的疏散。那么如何疏散已经习惯在市中心工作、生活的人口,完成城市空间新形态的构筑?
陈刚:现在对城市人口的容量,已不能简单靠户籍制度来限制,同样,对人口的疏散也不能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解决人口问题,当然要靠规划手段,比如建立快速的交通系统、配套就业岗位和居住设施等,为人口的疏散创造条件;同时也要靠一些财政、行政等措施推动。但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还是要利用市场规律、用市场手段进行调节,尤其是土地价值等市场手段,让人口自发地进行疏散,而这也是让我们对完成人口的适度疏散抱有信心的基础。
记者:这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要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调整思路,“两带”划在了东部和西部,是不是忽略了相对薄弱的北京南城地区的规划建设?
陈刚:虽然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两带”概念是“东、西”两带,即“西部生态带”和“东部发展带”,但是并不是说忽视了南城的规划和发展,而是在整体中协调考虑了南城的规划。在旧城范围内的“南城”概念是指崇文、宣武两区,那么在这次规划修编中,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把东、西、崇、宣四个老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整体规划研究,提出整体的功能定位,这体现的是协调发展的观念。同样被普通百姓认为是“南城范畴”的丰台区,在这次规划编制中则定位为“市区建成区”。对“市区建成区”将重点进行环境整治、交通梳理、基础设施改善,以南中轴整治为契机,全面整治南城环境,带动南城发展。而更远范围的“南城范畴”,比如南苑机场一带,将会是更长远的规划内容。
记者:新的“两带”的勾勒会不会造成新的“城市交通潮汐”现象:人们更多选择在西部生态带居住,在东部发展带上班,形成人口早上奔东晚上回西的现象?
陈刚:“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门城、良乡、黄村等,是北京的生态屏障,但是并不是说在这个地区内就不发展产业,它同样会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为人们提供宜人居住的环境,也提供工作岗位。同样,在东部发展带上,也会确立生态优先原则,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完善环境保护、绿化系统、水环境等环境建设,提供生态的居住环境。所以,“两带”上的新城,都可以吸纳新的产业和人口,起到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回复
3楼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经讨论获得原则通过。北京市于去年年初组织开展对该总体规划进行修编,采取了“政府组织、依法办事、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方式,共有20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专业人员参与此项工作。
四大发展目标:
国家首都 世界城市 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确定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充分发挥首都优势,进一步发展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不断增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弘扬历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创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首善之区。
回复
4楼
三大发展阶段:
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些宏伟计划,北京列出了未来发展的阶段目标。第一步:2004年至2008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框架;第二步:2009年至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确立北京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步:2021年至2050年左右,北京将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回复
5楼
人口规模: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将占到450万人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比例90%左右,城镇人口预计每年增加0.6%到0.8%。据介绍,200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456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七种方法测算的基础上,规划提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规划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按照新的规划,还将引导人口在市域范围内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聚集。预计2020年,中心城城镇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新城城镇人口约为570万,小城镇组团约为180万人。在控制中心城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内的人口分布。届时,中心城中心地区约容纳540万人(其中旧城约110万人),边缘集团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约40万人。
回复
6楼
空间布局:
两轴—两带—多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实施多中心与新城发展战略,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努力构建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规律的结构布局,将全市各类分散的资源和功能整合到若干联接区域的交通走廊上,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
规划中的“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怀柔、密云、顺义、通州、亦庄、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延庆、昌平、门头沟、房山、大兴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是指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其中,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8大城市职能中心区。
回复
7楼
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未来将占主导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到2020年,北京交通结构趋于合理,公共交通成为城市主导客运方式,出行的选择性增强,出行效率提高,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和改善。
预计到2020年,北京市全市民用机动车拥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左右,全市出行总量将达每天5200万至5500万人次。中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27%提高到5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的50%以上。
据介绍,北京将在2020年初步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届时,由地铁、轻轨、市郊铁路等多种方式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将覆盖中心城范围,并连接外围的通州、亦庄、顺义、大兴、房山、昌平等新城,最终形成19条线路、57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回复
8楼
城市环境:
2020年生态城市成型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原则,将北京建设成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根据规划,2010年以前为生态城市起步阶段,2010年——2020年为生态城市成型阶段。规划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应建设地区,指导城镇开发,确保生态环境。
回复
9楼
城市绿化:
2020年人均绿地40至45平方米
北京将促进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生态友好型转变,即从传统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及区域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活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到48%;人均绿地面积40到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到18平方米。
市域绿地系统由中心城、平原地区、山区三个层次构成。
回复
10楼
市政系统:
中心城实现燃气管道化
供电——2020年全市用电量约为1100亿—1200亿千瓦时,将依托京津唐电网及华北电网,保障供应;
供气——中心城及新城基本实现燃气管道化,保障液化石油气用量60万—70万吨/年的需求;
供热——进一步加大清洁能源替代煤供热力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020年清洁能源采暖供热量达60%以上;
城市信息——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全面建设“数字北京”,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平。
回复
11楼
城市安全:
成立综合减灾中心
新规划提出,将成立首都综合防灾减灾的专门机构及北京综合减灾中心。加强防洪设施建设,保证防洪安全;完善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减灾体系;增加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提高综合消防能力;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城市防空防灾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符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防空特点的控制与管理体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