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著名人物
yanyan20332033
2009年05月14日 19:20:09
只看楼主

梁思成(1901年-197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梁思成(1901年-1972年),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籍贯广东省新会县。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大师简历



1901.4.20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1.9逝世于北京

[ 本帖最后由 yanyan20332033 于 2009-5-14 20:40 编辑 ]
yanyan20332033
2009年05月14日 20:39:52
2楼
[编辑] 生平
林徽因出生於中国浙江杭州,祖籍福建长乐。 1916年於培华女子中学读书。

1918年认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0年和父亲林长民一起赴伦敦生活,开始对建筑感兴趣,并鼓勵未婚夫梁思成学习建筑。同年10月,與徐志摩初次相遇。

徐志摩对其十分爱慕,徐的这段感情加速了他与张幼仪的婚姻,催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最引人注目的浪漫故事。但事实上,年幼的林徽因并未对徐志摩产生过真正的爱情,但两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友谊。徐志摩的名诗《偶然》便是写给林徽因,而林徽因亦有一首《那一晚》是写给志摩。

1924年和未婚夫梁思成一起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但毕业时获得优异成绩。

1925年與聞一多、梁實秋、梁思成等籌建“中華戲劇改進社”,參加演出,交流戲劇藝術。

1928年与梁思成结婚。夫妇一起考察多处古代建筑,和诗人徐志摩、作家沈从文、学者金岳霖保持很好的友谊,创作诗歌、小说、散文、话剧剧本等著作多篇,时人称为“才女”。

1931年徐志摩为参加一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搭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北平(現北京),不幸意外墜機身亡。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

1949年,北平被解放前夕,林徽因與梁思成皆曾赴西柏坡與中共高層商談,確保北京古城的建築完整不受戰火波及,得到中共中央支持,最後北平地區以和平方式易手。之後,林徽因受聘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同年9月,中國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林徽因獲選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徽设计组成员,與夫梁思成及其他成員,共同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

時林徽因身體健康狀況已經欠佳,仍然繼續為中國政府工作,除參與設計國徽外,亦出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组成员,设计了纪念碑底座和花环图案。1955年因肺结核久治不癒而去世,病逝于同仁医院,安葬在其親自設計的八寶山革命公墓。


[编辑] 家庭
其父林长民是学者。其堂叔林觉民、林尹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與夫梁思成育有一子一女,子梁從誡為現代中國環保運動人士、女梁再冰。\r

其侄女林璎(Maya Ying Lin)是美国建筑师。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9年05月14日 21:23:12
3楼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省闽侯人。1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20年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人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社任职。
  1931~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11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
  林徽因集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于一身,她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
  林徽因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9年05月14日 21:24:35
4楼
[转帖]中国著名建筑家


              庄俊(1888~1990)

  庄俊先生1888年6月6日生于上海,他于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班,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1914年毕业后被清华聘为讲师和驻校建筑师。1923年秋,受清华委托,他率领百余名学生赴美留学,本人也于1923~1924年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并到美国各地及欧洲考察建筑。1925年,庄俊在上海创办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以后,先后在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建工部中央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工程师,直至1958年退休。
  1927年,他与其他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称中国建筑师学会),当选为首任会长,以后又多次被选为会长。
  庄俊早年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做清华学校校园规划及清华一些早期建筑的设计,其完成的主要设计项目有:上海金城银行,济南、哈尔滨、大连、上海、青岛、徐州等地的交通银行,汉口大陆银行,南京盐业银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试验所,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妇产科医院以及住宅、别墅等。
  庄俊先生于1990年4月25日病逝于上海。

        
回复
yanyan20332033
2009年05月14日 21:26:44
5楼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青年时期主持设计过很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持过全国性居住建筑、办公楼建筑及食堂建筑的整体标准设计等,他在建筑风格、建筑历史、建筑标准、建筑科技等方面都发表过重要文章。他参加编制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的《汉语主题词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中国建筑学会和键筑学报》工作期间,为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王华彬先生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刘致评(1909~1995)

  刘致平先生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关内,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借读,1932年毕业。1933年入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4年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1935年经梁思成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协助梁思成编辑《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云南和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篇章。
  刘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等。
  刘致平先生于1995年11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张镈(1911~1999)

  张镈先生祖籍山东省无棣县,1911年4月12日生于广州。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镈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设计工程数量之多,实践经验之丰富,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北京饭店东楼和贵宾楼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张镈先生是无党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并任第三、四届政协常委。
  张镈先生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张镈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5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建筑事业。在他晚年之际,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生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4年出版张镈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
  张镈先生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陈明达(1914~1997)

  陈明达是湖南祁阳人。1932年经莫宗江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当刘敦桢助手,并参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绘制资料。1935年提升为研究生。1940年,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40余县的古建筑。1942年参加彭山崖墓发掘工作,并绘制了崖墓的地形图和墓葬的建筑结构图。
  1944年在重庆任中央设计局研究员,1945年参加重庆道路网及分区规划设计工作,1946年任陪都建设委员会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中共西南局办公楼和重庆市委办公楼。1953年到文化部文物局任工程师,1960年调文物出版社任编审,1971年调建筑科学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任研究员至1987年离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国古代结构建筑技术》、《陈明达建筑与雕塑史论》。
  陈明达先生1997年8月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8月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1931年6月。1930年加入营造学社,1931—1945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1933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建筑史。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并兼任研究员。1934年起任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5—1946年任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7年被任命为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中国代表。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吉林大学校舍《与陈植、童囗合作》、交通大学校舍、北京大学地质馆、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等。他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主持人)、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进行了方案设计。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他曾与同事对国内2000多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过调查,并以此写出了《中国建筑史》。他对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中如何保护优秀民族传统建筑,以及在传统建筑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写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杨延宝(1901~1982)

  杨延宝先生,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921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费城工作,曾参加了克利夫兰博物馆的设计。1926~1927年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后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主持图房工作直到1948年。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副院长和建筑研究所所长。1979~1982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53年起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57年和1961年两次当选为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京奉铁路奉天总站、北京交通银行。南京中央医院、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沈阳东北大学、北京和平宾馆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北京图书馆(新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的方案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及指导的建筑设计达100余项。
  他的主要著作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杨延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杨延宝水彩画选》、《杨延宝素描选集》。他还撰写了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文章。
  杨延宝先生于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病逝。
回复
zxbhn
2009年05月20日 22:28:28
6楼
"杨廷宝",不是"杨延宝"
回复
shadow_d
2009年05月25日 15:26:24
7楼
中国建筑就像一杯茶,历久而弥香,更需要用心去品味:L
回复
qin648don222
2009年05月25日 16:37:53
8楼
非常感谢楼主!真的蛮不错的~这样的资料我真的挺需要的~
回复
chenchao319
2009年05月26日 20:15:54
9楼
学到了
:lol
回复
teluoyining
2009年05月27日 17:07:44
10楼
敬礼!!!想前辈们学习!
回复
建筑学童
2009年05月30日 18:55:25
11楼
非常感谢楼主!真的蛮不错的~这样的资料我真的挺需要的~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