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楼
还有,顺便了解一下保护配置情况!!!!!!!!!
回复
3楼
我也正想了解一下。
我把我知道的说一下吧:
接地系统有大电流接地系统和小电流接地系统,一般66kV或110kV以上是大电流接地系统,以下是小电流接地系统。当然在66kV或110kV这个等级好像也有小电流接地系统。
大电流接地系统就是中性点直接接地的,而小电流接地系统是经电阻或消弧线圈等。:)
回复
4楼
对于保护而言,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不直接构成短路,流过中性点的是很小的电容电流,这种情况为“不正常的运行方式”非故障,所以保护装置不需要跳闸,发出接地选线的告警即可。但是分散式的接地选线功能正确选线的成功率很低,一般设一个集中式的接地选线装置。
但是随着负荷电流的增加,单相接地产生的电弧不能直接熄灭时,就会危害系统的稳定运行,就要对接地的电容电流进行补偿,就是把中性点接地方式改为经消弧线圈接地,利用单相接地时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来补偿容性电流。但这种方式不可能正好补偿,一般为过补偿。当负荷电流进一步增加后,这种方式也不利于稳定运行。当发展到这个阶段时,单相接地就不再属于“不正常运行方式”而发展成“故障”,这时候要求保护能够灵敏地发现故障,可靠地隔离故障。
大电流接地方式,在单相接地的情况下,有较大的短路电流,保证保护装置可以灵敏地捕捉电气上变化量,完成跳闸从而完成故障的隔离。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5楼
个人认为应该取消小电流接地系统。不知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是否已经取消或改造完毕。请高人指点!
回复
6楼
五楼,谈谈你要求取消的原因和道理!
回复
7楼
在配电系统发展的初期,由于配电线路绝大部分采用架空裸导 线供电,对地的电容电流不大,因此35kV配电系统采取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运行,10kV配电系统采取不接地方式运行。但近些 年随着配电系统的高速发展,电缆线路的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使线路电容电流的数值大幅度增加(每公里35kV交联电缆电容电流为4A左右)。为了满足过补 偿的运行要求只能在每台主变的中性点采用两台2200kVA的消弧线圈。但在非正常运行方式时(一台变压器带两条35kV母线)会出现欠补偿问题,此时如果发生断线故障会产生很高的断线过电压,威胁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谐振过电压,其过电压幅值较高,会对设备的绝缘造成威胁;由于小电流选线装置不能及时准确地检出单相接地的故障线路,会使系统健全相设备长时间承受过电压;在寻找接地故障线路过程中,接地点残流可能发生较大变化,诱发弧光接地过电压,对设备的绝缘造成威胁;在间歇性电弧接地故障时产生的高频震荡电流大,达数百安培,如电弧重燃则电流脉冲峰值将更大,较强烈的电弧可能波及到邻相,从而引发相间短路;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仅能降低单相接地的建弧率,并不能消除弧光接地过电压。
电缆使用量的增多使得配电系统的电容电流急剧增加,如此大的电容电流在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极有可能引起高幅值的弧光接地过电压,还有可能造成系统其他的绝缘薄弱点击穿,使事故扩大,危及系统安全。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引起弧光接地过电压,从而导致事故(故障)的发生。
针对此种情况,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广州,上海、天津在90年代起就开始试验低阻接地。对于10kV三角形接线无中性点的系统,增加接地变,小电阻接地。但是这样的改造仍有些问题不能克服如:小电阻的因长期流过不平衡发热问题;而且这种接地方式下,对于单相接地,保护装置一旦拒动,电缆也就报销了。所以,这种改造没有推广开来。之前,在坛里有个朋友说,可以用增加隔离变,将对地电容电流降下来,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没有遇到过。
我也想搞清楚针对电容电流较大地区,哪种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更可靠,经济性更高?针对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保护装置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回复
8楼
回电虫大侠
首先谢谢楼上的指点,我想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问题。
因为我们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允许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经常发生人身事故。我不知道全国一年有多少人因此而送命(好像没有这方面的统计),但据我所知,有个地方(小地方)曾经一年有五起这样的事故,5人死亡,3牛死亡。五起事故都不是电力生产事故(电力公司没有责任),属于意外事故,当地政府调查处理。一起是台风期间,一10KV线路断线,一相掉到地上,一路人经过,886。一起是两农民打井,水管触到一10KV线路的某相,电到一人,另外一个相救,2886。还有一起是某年春节,一户农家用一钢管绑在铁门上放鞭炮,放完鞭炮大家高高兴兴的开喝了,铁门被风慢慢的移动了一些,门上的钢管触到10KV线路的某相,主人喝完就在关大门时886。其他几起事故相类似,不再列举。
(有事外出)
回复
9楼
楼上所举的,人命关天,应该考虑。
回复
10楼
真长知识,以后要常来看看
回复
11楼
谢谢楼上大虾们的讲解。。。:handshake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