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baofengying
baofengying Lv.10
2008年09月15日 07:50:01
只看楼主

1996年夏天,也就是在圣尼古拉大教堂被消灭后的第30年,   围绕着那个大花坛,这个城市在中央又一次大兴土木。   隧道和桥梁让这个城市兴奋不已,成了每一个晚间新闻的逻辑重音。   而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是我大学毕业了。   我挤进一个报社实习,每天在如同工地的城市里寻找新闻   我离开那个报社的一个原因是   我的一篇文章被主编干掉了

1996年夏天,也就是在圣尼古拉大教堂被消灭后的第30年,


  围绕着那个大花坛,这个城市在中央又一次大兴土木。



  隧道和桥梁让这个城市兴奋不已,成了每一个晚间新闻的逻辑重音。



  而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是我大学毕业了。



  我挤进一个报社实习,每天在如同工地的城市里寻找新闻



  我离开那个报社的一个原因是



  我的一篇文章被主编干掉了



  那是一篇不知天高地厚的文字



  缅怀了这个城市的建筑,呼吁解救索非亚



  质疑了拍脑袋的城市规划



  那篇文章叫《哈尔滨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我始终用这个名字发零碎的文章



  绝对固执

1481387_921011.jpg

免费打赏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7:55:54
12楼
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

  1900年春动工;7月义和团围攻哈尔滨,暂时停工

  1900年12月18日尼古拉中央教堂在南岗落成。

  以沙皇的名字命名的圣尼古拉教堂最初代表着沙皇的统御

  十月革命后,则代表着流亡者的信仰和乡愁

  1966年8月23日圣尼古拉教堂被学生作为“四旧”拆除,教堂内的文物被毁坏或散失

  1966年12月10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会议正式同意在喇嘛台旧址修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并命名为“红塔”

  

  1968年在原址竖立起来一座细而高的长方形纪念碑,四面刻着林彪手书的“念念不忘”碑顶是四面红旗,由于形状酷似冰棍,又被称为冰棍塔。这一阶段,政治(以文化大革命纪念塔为象征)取代了宗教成为一个国家的狂热所在。

  1971年林彪出逃后,林彪手书被铲掉

  1972年,在周总理陪西哈努克来哈之前,将塔炸掉,原址变为花坛。荒芜的花坛象征着整个民族的迷惘。

  1996年11月1日,圣尼古拉死去30周年,物馆广场交通工程历时5个月实现地面地下全面通车。

  1997年原址修建阳光大厅,被出租车司机称为“坟包”。这个阳光大厅上盖的奇丑无比的玻璃罩是否是对卢  浮宫金字塔的抄袭之作不得而知,但却是对功利心的最好描述。它和地下那些杂乱的小床子一样,强调了那个时代的画外音:丑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赚钱。

  2005年8月,有人提出重修喇嘛台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7:56:46
13楼
 从来没有能够修好的东西,比如断臂。





  如果建筑死了,政治是罪魁,商业就是祸首



  一篇新闻所泄漏的初衷



  作为哈尔滨市的原点和尼古拉教堂原址,红博广场的阳光大厅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历史重任,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至今红博广场的阳光大厅还存放着按尼古拉教堂的十分之一的微缩景观。在今年第十五届哈洽会之后,哈尔滨市政府就决定(又是决定,我们想问的是这个决定前面有多少的思考)在尼古拉教堂原址重新修建这座历史遗迹。领导在红博广场现场考察了尼古拉教堂微缩景观并听取了相关介绍,指出:哈尔滨是一个俄罗斯风格浓郁的城市,尼古拉教堂的重新修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尼古拉教堂的修建要积极寻求历史文化遗迹修复和加强现代商业企业运作的结合点,(既然要“加强”结合点,怎么能做到真正修复呢?)使哈尔滨市南岗地区既保留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又通过这些历史文化遗迹的修复,促进中俄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哈尔滨市的商业企业创造更广阔的商机。(原来又是从商机角度考虑,我看来是不是修复不重要了,可以不较真了。原来建筑又要被利用了,原来尼古拉并没有被看作遗产,而只是资产。可以利用为现实服务的资产。)





  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商业手笔,而是对文化和现实的尊重,我们失去很多,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修复和后悔,关键在于我们后悔的是什么?修复的是什么。这点搞不清楚,我们就会持续的失去,像这座城市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消失。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7:58:20
14楼
最不能容忍的不是修复,而是修复的驱动力:功利心,对,就是这个东西,他是毁坏了哈尔滨的最大的破坏者从1966年到2005,从红卫兵、到工大集团、到弱智的管理部门。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7:59:01
15楼
5 消失的“地方”



  在“复杂的地方观念”这一范畴之下,人是嵌入在自然与文化环境中的存在物,人与“地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作为相关的生态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人产生着微妙的影响。



  在现代世界观中,地方不是一个重要的观念。地方作为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代表,总是与限制连在一起,比如社区纽带、大家庭、传统以及局部的自然需求。这些都与现代社会讲求标准化、集中、讲求效率相悖。更为根本的是以工业主义途径体现出来的经纪人假设决定了现代人对自然重视持一种对立的态度,现代文化是在克服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和设计靠着向毫无生气的最简单之物的粗暴还原,将自己从乡土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世界性的的、既不反映地方生态的也不反映地方文化的、纯粹否定性的自由意识形态。现代政治,忽略了地方性,与地方的特点已经被一盘棋的审美检验机器所剥夺,现代经济中,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正在将地方从它最后一点点地盘上清除出去。





  我们怎样对待了建筑,也就怎样对待了城市里的其他的东西



  我们没有必要去哀伤,这也不是本文的基调。

  我们耻笑前人,而又让后人耻笑我们。

  这个城市在消失,因为我们无知,因为我们本来无知还装作恍然大悟。

  因为我们缺少尊重缺少对世界的尊重。

  我们用赏赐的心态去看待修复,

  用自以为是的眼光去衡量我们对城市所作的判断。

  我们不老实,我们让专家滚蛋,我们的关键词永远是决定,决定,决定。

  一拍脑子就决定,是领导人对自己的智商的高度自负。

  明白这点就知道了,这种心态怎样对待了建筑,也就怎样对待了城市里其他的东西,树木,阳光,空气,以及他人,不管它是同类人,还是农民工。

  一个缺乏尊重的,自私的城市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有越来越多的花消失了,原野里的,路边的,以及人们笑容里的。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7:59:27
16楼
美丽的松花江,波连波,向前方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8:00:10
17楼
 在一个找回原来名字的大街上,我看到了那个怪物,那是有轨电车吗?



  秋天转眼就来到眼前//一片槭树叶子落下来,砸伤了某些怀旧的脑袋//

  沿着两条向上的传统,有轨电车爬进高地上空的紫气//沿袭旧路如同铁剑出鞘入鞘//

  一夜间,方石路面被取走。柏油掩盖了无法掩盖的笔误//

  城市优美的肋骨被剔除,从相关小提琴的雨夜,以及骄阳下的冷饮亭//

  我无法再见到那些光滑的石块,无法见到那两束光芒//

  马路变宽时,落叶回到垃圾箱//我的作业再次忘在家里,被罚写五十遍名字//

  在一个路口走失了两条生命他们的面孔我可能认识//

  怀念有轨电车怀念有轨电车穿过的城市//

  为雅典石柱间缠绕的阳光为红尖塔顶端的风向标为破败的园林和泥径上的落叶//

  我挥洒形而上的眼泪//

  有轨电车,一块残缺的圆镜在记忆中明明灭灭//许多年,时光轻率而粗心

  有轨电车是被遗忘的一勺调料在想象之外慢慢风干//

  投江白俄少妇已化为沙滩上的碎蚌//

  那些美丽过的美丽优秀过的优秀都已成为冬天的哈气//

  沿街糖炒栗子的香味弥散进结霜的橱窗

  夕阳空袭了所有面西的玻璃//六十年前的冬天如意而至//

  在一个小站萧军为萧红掖好围巾//发黄的爱情被今天的目光一遍遍翻阅//

  有轨电车气喘吁吁地爬上高坡,然后下滑//

  一路上,风吹开伸出窗外的手,两侧的杨树经历四季//

  有轨电车象一场雨覆盖了一座城市的历史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8:00:51
18楼
怀念哈尔滨,不是怀念他的那些建筑,是怀念那些栓在建筑之上的岁月,

  怀念那些年里人与人之间关系。

  怀念笑脸,怀念有轨电车,怀念那些真诚朴素今天看来很可笑的爱情。

  怀念一个中国人的质朴的时代。

  怀念是人们的谦卑,是对自然和他人历史的尊重。
回复
baofengying
2008年09月15日 08:01:24
19楼
是否还能找到回来的班车
回复
alvischan
2008年09月16日 16:51:52
20楼
北京都挂点了,哈尔滨又能怎样?很多城市都在消失了。
回复
dingdingdaming
2008年09月18日 15:52:58
21楼
这个不错,谢谢楼主!希望楼主再接再厉,继续上传更好的东东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图纸对我们帮助很大,非常感谢!以后有机会,有好的图纸一定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支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