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中国只有一个半人懂建筑学”! (ZT)
xiaolang0805
2008年08月18日 11:27:02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无法考证这一铮铮信言的出处了,似乎还不是一人一处一种版本。无妨,牛人总有牛言牛事,象中国这样擅长儒家的八股术的总体环境,有这样一句涵义颇丰的话冲到台上刺激一下广大牛丝驴友,让大家奋起思考、实践,未必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前言务必提醒,这句话的跃入眼帘及时把偶从自恋中唤醒,比如偶曾自以为全中国建筑师,没有几人懂道德经!偶虽连小拉都谈不上,但看此“一个半”言也惊觉不已,受益之余,引来描一描与大家共享,至少可以做饭前牙祭。

无法考证这一铮铮信言的出处了,似乎还不是一人一处一种版本。无妨,牛人总有牛言牛事,象中国这样擅长儒家的八股术的总体环境,有这样一句涵义颇丰的话冲到台上刺激一下广大牛丝驴友,让大家奋起思考、实践,未必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前言务必提醒,这句话的跃入眼帘及时把偶从自恋中唤醒,比如偶曾自以为全中国建筑师,没有几人懂道德经!偶虽连小拉都谈不上,但看此“一个半”言也惊觉不已,受益之余,引来描一描与大家共享,至少可以做饭前牙祭。

是什么样的语境导致了这样的话呢?假如文脉可以颠覆,那么topic则可以放出另一响:
全中国,没有一个人懂建筑学!
并且,顺理成章地第二响:
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懂建筑学!

牛言有几种,有一种是明显的胡说八道。比如,偶亲耳听过某一等一的讲古汉语用英文的学院总裁,一语拍案惊奇——中国的大屋顶的曲线,为什么是曲线呢?因为做不直!

又有一种,是感情语言偏好,比如,”砖说我喜欢拱“!而我们稍用经验反思便不难发现,砖是喜欢砌的。拱的构筑和功能形式,都大受其自身力学基础的限制,而变化多端的自然是砌。

又有一种,是限于时代的认识水平和解释能力有限的糊涂话,比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西人的老祖宗连黄金比的根底都没有搞清,这样的话自然可以被拽来拽去。

还有一种,是上一种的局限的加剧,比如”当艺术完成了它的真正使命,便成为艺术“!看来不仅是作为学徒的中国人习惯性地把艺术和技术割裂开来,连所谓的老师也这样看,那么topic可以顺便在此放一句牛话:是对世界原始秩序的无知造成了艺术和技术定义和操作的分离。(不服的可以去看《道德经》第1,25,42章俺别的没学会,就会拿这几句话到处乱砍)
。。。
凡此种种,牛言屡屡走俏,象库子所言”重力算个屁“,和哈妇所论环境牛屎,如果不是伤及吾国的钱包以及众建筑师的民族感情,或者有伤文字风雅,怕也会堂皇地挂在走廊里享受香火。

但看这句“一个半”的逻辑,则非常圆滑。建筑学,是一个不断广义的概念,今天说的建筑学可能明天就有新的扩充。而“懂”,也是个不确定的临时性的描述,懂深了,也叫懂,懂浅了也叫懂,懂得范畴不同,都叫懂。你伦佐皮亚诺死扣节点叫懂,那我把梅花修剪的病一般也叫懂;你CCTV的复杂结构和专业配合叫懂,那我把院子围起来的摆石头种草,也叫懂;你洋人傻笨傻笨地不断求新跟自己过不去,我则可以倒腾我们老祖宗的家底时有时新;你圆我方,你建模型,我写文章。。。

如此说来,这“一个半”的逻辑,简直严谨死了!好事的topic结合自己不严谨经常被指责的坎坷精力,仔细分析发现,儒家不仅文字效率高,而且极有可能是经过策划的滴水不漏。

topic自知识潜,不够努力,近来专习儒家能术。傻子是很容易事事假装认真的,不仅自恋还要自虐,偶便是这群傻子里的一个。。。
免费打赏
xiaolang0805
2008年08月18日 11:29:27
2楼
摘要

在中国有一批开口闭口建筑哲学的,他们的哲学知识不能达到哲学专业或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水平。他们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基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智商在普遍水平以下。他们的古怪行为可以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找到原因。

本文从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假建筑哲学进行批判。

关键词

建筑哲学 哲学 心理学 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解构主义 现象学 实践理性 孤独症自闭症 自卑症 挫折症 自恋症 自大症

1 前言

10-20年前,出现一批专门让人听不懂的建筑理论。经过十几年的观察和思考,在下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简单说来,这些理论家在哲学领域往往是外行,达不到一般哲学本科生的水平。真的哲学家不敢乱说话,什么都敢说的,一定是伪哲学家. 他们缺乏逻辑思考的能力。缺乏对事物的直观的认识,只能拘泥于微不足道的细节问题。或者,牵强附会,擅长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从虚到虚。满足于一些意淫的学术。

他们这么做的根源,来自于他们的低智商、内心的自卑和失败的学术经历。

因为缺乏共同的背景知识,他们之间也没有办法真正进行学术交流。所以在圈子里面常常会看到一群弱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胡说八道、蔚为壮观。

2 "建筑哲学"的哲学批判

只要认真地读读十几年前的一大堆建筑哲学的文章,不难发现,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都不及格,不能经受住真正的哲学批判。同样,把这些文章当真的人也都是傻瓜。“哲学家们”显然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哲学,没有拜真正的职业哲学家为师,没有受到专业的哲学指导。顶多是半懂不懂地读了几本哲学书。这种野路子是不能和在下的真哲学相比的。这些臆想的“哲学”不能经受住真正哲学的批判。

2.1 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认为,要使一个研究过程有效,必须事先确认那个研究的前提是真实的。没有前提的真实性,就不会有结论的真实性。对前提的思考,通常采用纯粹理性批判的方式进行。[1]

而那些建筑哲学家是怎么做的?他们往往仅仅是根据设计者自己的说法和其它人以前的一些言论,就想当然的认为该建筑和某某文化、某某哲学有着联系。这种判断是不充分的。从方法论的角度说,从一开始就犯错误了。所以接下来在此基础上的种种演绎都是不对的。可以作为科学研究起点的经验证据,必须要得到"无歧义的描述",具有"可重复性"。引述"无可置疑"的经验事实,到目前为止,说什么设计者所表达的"文化、隐喻"还只是设计者一个人的个人体验,没有依据。

因此,它很可能不能得到其它人的认同。或者,1000个人有1000个不同的认同。如果“哲学家们”具有一种基本的科学求实精神,就应该首先以某种无可置疑的方式来确定这一事实,使这个过程得到无歧义的描写,才能再做后面的研究。可惜,这些他们竟然错误地把还没有得到确认的"结论"当"前提"使用了。后面的文章就大谈特谈什么文人,文化,主义、批判。依据一个不可靠的前提,是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的。

但这不排除缺乏哲学精神的一些人会认同这些假哲学家,可以让他们在小圈子或者是一群学生中高兴一番,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人们可能就会无情地取笑他们。

2.2 解构主义批判

解构主义是一种很有效的批判理论,主要的哲学思想就是批判某些理论的"除了文本,别无它物"这种状况。是一种对批判理论的批判。

不幸的是,这样一种批判理论却被建筑学中的某些人,误用、乱用。自己所做的建筑复杂了一点,就以为自己无师自通解构主义了。

这种情况在艺术家中很常见,当年,艺术家达利宣称,他的艺术就是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弗洛伊德看了达利的艺术以后说,自己研究的是无意识,而达利的东西还是有意识的。气的达利没词。[2]

艺术品的价值在于自身,不在于牵强附会套上很多理论。

十年以前,中国的理论家吴焕加先生提出,解构主义是一种风格。几个所谓的学者硬是说解构主义建筑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物。[3]

请问这些学者,解构主义建筑的"能指"和真实的建筑的"所指"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吗?你们的这种说法除了说法本身,还有什么价值吗?

2.3 现象学批判

现象学首先是一种建立在直接直观和本质认识上的严格的哲学方法。

现象学的总体特征是放弃建构系统的意向 ,致力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只有通过向直观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质洞察的回复 , 哲学的伟大传统才能根据概念和问题而得到运用 , 只有通过这一途径 , 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 , 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 , 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4]

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海德格尔的一个主要哲学思想是要研究 "事物本身"。很明显,“建筑哲学家”的"思"没有指向"事物本身",而是指向了一些自己臆想的、毫无根据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也没有多少有机的联系,是一笔"糊涂帐"。这些研究者不厌其烦的纠缠这笔糊涂帐。他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使他们的"思"指向"事物本身",而是为自己的糊涂帐做一些"自圆其说"的解释。由于缺乏海德格尔式的理性批判,"思"没有能够指向"事物本身"。很多建筑哲学研究仅仅只能"自圆其说 ",这种研究的"成果"当然没有丝毫价值。世界上说法已经有了 n种,不麻烦你再来一个n+1种。
回复
shanshizhen
2008年08月19日 14:57:05
3楼
:loveliness: :loveliness: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