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s=0.7ft*b*h。 + 1.25fyv*h。*Asv/s 后面一个h0如何理解?难道是说h0对斜截面抗剪是有利的,抗剪承载力和截面高度成正比? 而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公式: V≤0.7*βh*ft*b*h0 βh=(800/h0)1/4 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Vcs=0.7ft*b*h。 + 1.25fyv*h。*Asv/s
后面一个h0如何理解?难道是说h0对斜截面抗剪是有利的,抗剪承载力和截面高度成正比?
而无腹筋梁的抗剪承载力公式:
V≤0.7*βh*ft*b*h0
βh=(800/h0)1/4
βh--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2楼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都是做实验做出来的.说不清楚.只能定性,不能定义.
回复
3楼
就是斜截面的大小决定里面箍筋的数量,你画个图就知道了。
至于800mm概念是考虑在小截面下斜截面裂缝基本上是45度,当大于此值时角度会变大,所以需要修正。
回复
4楼
虽然计算公式如此,但比如增加纵筋也会增加抗剪的,但公式是死的。
回复
5楼
就是斜截面的大小决定里面箍筋的数量,你画个图就知道了。
至于800mm概念是考虑在小截面下斜截面裂缝基本上是45度,当大于此值时角度会变大,所以需要修正。
===================================================
是的,斜截面的大小决定里面的箍筋的数量,那应该和BXH有关,但是这里为什么只和h0 有关呢?和B没有关系呢?
我想,应该是h0 的大小,决定箍筋沿截面的长度。箍筋沿截面越长,和混凝土粘结的长度就越长,承担的剪力(即拉力)就越大。
瞎理解的,欢迎拍砖。
回复
6楼
回去翻翻课本吧 V/(b*h0)是分别与混凝土强度fc、及p*fyv成线性关系的(p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 把b*h0乘到右边就得到了现在的公式7.5.4-2 其中b和体积配箍率中的b约掉了 所以只剩下h0了。
回复
7楼
Vcs=0.7ft*b*h。 + 1.25fyv*h。*Asv/s
后面一个h0如何理解?难道是说h0对斜截面抗剪是有利的,抗剪承载力和截面高度成正比?
:D 回答:Vc项是按无腹筋梁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来取值的,但实际对于有腹筋梁,由于箍筋的存在,抑制了斜裂缝的开展,使梁剪压区面积增大,导致了Vc值的提高,其提高程度则又与箍筋的强度和配筋率有关,因而Vc和Vs项两者紧密相关,不能分开表达,也就是在Vs项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混凝土所提供的剪力。所以用Vcs项来表达箍筋和混凝土的总的受剪承载力。即1.25fyv*h。*Asv/s
回复
8楼
前面别人已经说了很多了,不知你明白没有。倘仍未明白,不嫌我啰嗦,我就再给你详细重复一下教科书里,未详尽的部分(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简单些,只要你明白就行):
剪力是沿斜截面作用的,不必再多说。当工程人事开始请注意到它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处理方法就是沿斜截面进行配筋以提高抗力。后来,当人们发现这样做并不能有效提高构件的抗剪能力,而必需配置箍筋时,才转向了对箍筋的研究。这样就使后来的研究者们沿用了前人的思路,将各种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时人为的让其结论与前人计算方法通过系数调整而有了某种必然联系。这就是将竖向箍筋(因为开始对斜截面配筋的研究是从梁开始的,所以我这里对箍筋的方向定为“竖向”)倒算成斜向抗剪的受拉筋进行计算。很明显,这样如果按45度为受剪面的话,由竖向倒算来的钢筋面积应该是0.707*Asv*H0/S,再向实验结果回归调整其前置系数得到1.25*Fyv*Asv*H0/S。这就是规范数据的由来。
回复
9楼
这个公式我也很纠结,不过你的理解有错,破坏时是斜截面破坏,不是横截面。
回复
10楼
这有什么难理解的?不要单独理解h0,要把h0/s一起来表述。
也就是按45度斜截面破坏时,这个斜交截面能够和多少个箍筋交叉到,
这些交叉到的箍筋提供了抗剪能力。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