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照搬城市”治理思维定势走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案例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不起、用不起、管不好”的瓶颈问题,各地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在治理思路、治理路径、治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部分地区结合农村实际,有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走出了“成本低、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新路子。如四川省巴中市采取“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
扭转“照搬城市”治理思维定势走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新路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典型案例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不起、用不起、管不好”的瓶颈问题,各地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在治理思路、治理路径、治理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部分地区结合农村实际,有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走出了“成本低、易管护、可持续、效果好”的新路子。如四川省巴中市采取“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四个一点保障机制”探索出丘陵山区节本增效治理模式;海南省三亚市通过“体制改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非正常运行设施分类整改路径;云南省文山州采取“州统筹+县主导+乡负责+村组织+组落实”形式,探索污水治理自治自建自管。现将他们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提炼为案例,供各地参考借鉴。
案例1
实事求是、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利用为先
巴中市全域推广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以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人民满意为导向,因地制宜全域推广资源化利用优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占比达到69.8%、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惠及农户31万户110余万人,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一、分区分类确定治理模式。一是城镇周边有条件的地区。统一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管网,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站)集中处理。二是聚居度较高且环境敏感地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或微动力设施,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三是一般聚居区。因山就势设置处理单元,采取重力自流,推广“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模式。四是散居农户。统筹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采用“单户或联户三格式化粪池+资源化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小三园”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二、深入调查农村实际用水量,降低治理成本。根据环境敏感程度、地形地貌、村庄常住人口数量及分布、污水实际产生量、集中收集难易程度、排水去向和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农村实情,逐村逐点开展点位勘察,逐家逐户核算污水产生量,通过“看、闻、问”等方式充分征集社情民意。如巴中市巴州区,经调查核算,当地农村群众平均每日用水量为37升,仅为西南地区农村标准的61%,据实设计设施容量,有效避免过度设计;通过“黑水、灰水”能分则分,较“黑灰”混合设计,资源化利用设施容积减少17%—25%。
三、尊重农民习惯,依山就势,通过自然落差实现“分层截留”资源化利用。第一层“自用”:单户/联户三格式化粪池+“小三园”利用。巴中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就非常重视庭院经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具备污水资源化的条件。第二层“大家用”:“自用”用不完的污水,通过重力自流进入集中三格式化粪池用于浇灌周边林地等农用地;第三层“备用”:“大家用”也用不完的污水(如春节时期污水量增加)则尽可能备用。如巴中经济开发区红花村,利用地势更低处的氧化塘(由废弃山塘改造)储存备用。由于层层截流后,进入氧化塘的污水不多,加上氧化塘的净化作用,以及汇集外来雨水的稀释作用,该氧化塘基本不会出现黑臭情况。通过层层截留,基本能实现污水全部资源化利用,污水过剩外排的风险很小;如果出现外排,一般也是在雨水非常丰沛的期间,在自然雨水稀释的作用下,外排污水对村民生产生活和下游水体影响很小。建设投资户均2500元。小三格化粪池由农户自行运维;集中三格式化粪池等由村委会负责,安排专人清掏管护,平均每年投入约2000元。
四、有效推动群众参与。推行“生态环境部门规划设计+镇村干部监督指导+群众投工投劳”,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看、闻、问”等方式充分征集社情民意,发动群众参与设施建设和运维管护。由生态环境部门、方案编制单位、设计单位、乡镇政府、“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等6方共同研究确定项目选址、工艺选择、管网布设等具体内容,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探索出财政预算安排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集体经济补助一点、受益群众自筹一点的“四个一点”运维保障机制。分类落实村民自筹办法,不同县区各具特色。比如:巴州区全域推行受益村民众筹每人每月1元,恩阳区收取每户每月污水垃圾治理费5元,南江县按农户灌溉受益面积分摊每亩每月20元,通江县、平昌县实行受益农户轮流管护机制等。推行“政府主导+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模式,“政府补助+村民自筹”投入模式、“专业机构+群众参与”运维管护模式,单户/联户三格式化粪池及处理设施由受益农户自行清掏管护,让群众由“旁观者”变“参与者”、由“受益者”变“监督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
案例2
体制改革+资源化利用
三亚市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整改
海南省三亚市通过“体制改革+资源化利用”,探索走出“简单、经济、可持续”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扭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面临的“晒太阳、标准高、费用高”等被动局面。
一、印发《三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建管养体制改革方案》。建立以三亚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主的“投建管养一体化”平台,将厕改、粪污以及农村生活污水等一体化治理,解决因部门职责交叉、建设和运维主体众多、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等引发的各类治理问题。
二、“一村一策”提出符合三亚农村特点的资源化利用工艺路线。水量、水质以及可资源利用用途是科学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路线的关键指标,针对三亚市各农村、各用水户差异化极大特点,三亚市聘请相关科研团队,对全市409个自然村现场调研和监测上述关键数据,创新采用“一村一策”针对性提出各村上述关键指标数据,并总结凝练提出符合三亚实际的“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三大分类治理模式,科学指导后续设计建设。
三、打造样板示范点带动全面治理。先后打造2处样板示范点,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生动引导全市后续治理。2023年完成上塘村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建设,将原采用EPCO模式建设完成的复杂工艺、高成本设施,改造成资源化利用工艺,将部分原来处理至“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农村生活污水降标至“农业灌溉标准”,通过单户自行使用和集中资源化利用至周边农田两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后续运营成本,获得了老百姓的认可。2024年完成安罗村资源化利用示范点建设,将原合并美丽乡村建设完成的收集不到位、运行不正常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从源头收集、过程输送、末端治理、资源化利用等四方面全面进行提升,在实现“简单、高效、经济”的污水治理的基础上,满足了周边农作物的用水缺口,同时实现了尾水和农田面源汇水经农田沟渠的“渗蓄引排”体系进行拦截与净化利用的功能。
四、严格过程管控确保精准实效落地。设计中严格审查“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治理路线,建设中重点关注“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关键环节,运营中精准监测“关键进水指标、进水水量、设备运行时间”关键指标,确保建好一处、造福一方;坚持源头管控,鼓励和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执法亮剑遏制突出违规乱排污行为;建立“发现问题”机制,通过“河湖长、河湖专管员、村委会网格员”联动,实现第一时间上报和解决问题。
案例3
积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文山州持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力度
云南省文山州树立全州一盘棋思想,构建州、县、乡、村、组工作体系,强化上下联动,采取“州统筹+县主导+乡负责+村组织+组落实”形式,推动全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文山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35%。
一、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调动群众以“主人翁”角色全员参与乡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推进过程中因村落分布散、技术难点多、民族生活习惯不同等因素产生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组织群众开好党员大会和群众大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围绕污水怎么治、设施哪里建、村民如何干等问题,研究村庄污水治理方案,明确管护负责,统一群众思想,齐心合力抓落实,让群众把乡村建设作为身边事和自己事抓紧抓好。
二、探索推广四种治理模式。一是县城和乡镇周边自然村,就近纳入城乡(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二是重点河流、湖库和村民委驻地的自然村等敏感区,完善集污管网,在农户自建三格式化粪池的基础上,接入管网收集到村集体的三格式化粪池后再加其他设施处理(如厌氧池、人工湿地或者土地渗滤等)后再还田资源化利用。三是居住相对集中、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完善集污管网,适当建设处理设施为主,人工湿地、氧化塘、稳定塘、土地渗滤等生物处理技术为辅。四是居住分散的山区和半山区,完善现有集污沟渠结合农村厕所革命,可通过黑灰水分类收集,黑水经过化粪池无害处理,灰水可经隔油池或沟渠生态化改造进入房前屋后的“四小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浇灌,实现资源化利用治理。灰水不可接入化粪池或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确保发酵效果。
三、强化县政府主导。县级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处级领导挂联、县级部门挂钩,乡镇下任务、村组抓落实、群众搞建设,党员带群众、强村带弱村管理体系,调动全县工作力量,激发内生动力,探索出马关县“五突出五提升”(突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组织力,突出群众主体、提升群众参与度,突出以废治废、提升废旧利用率,突出资源整合、提升资金效益性,突出五级共治、提升成效巩固率)、西畴县“四干治污”(群众主动干、等着看变动手干,示范带动干、试点变亮点,综合施策干、单项治污变系统治理,健全机制干、短期见效变长期有效)等治理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法的示范带头作用。
四、压实乡(镇)村负责。各乡(镇)打造一乡一村一示范,乡(镇)业务骨干在治理模式、采购方式、设施设备维护使用等方面强化指导。细化村组织,村委会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村的管理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组建自建委员会培训“农村工匠”,建立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构建“镇主导、村主责、民主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建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动员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组建“施工组”,采取“工匠+群众”的模式,把村内工匠人员组建分为砖工队、管道铺设队、沟渠开挖队进行技术分组带队,采取流水作业方式,多队同时开工、相互协调配合。按照项目定额预算,通过“工匠+群众”模式,政府补贴物资材料2400元/户,群众投工投劳折算1200元/户。有效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建设成本。抓实组落实,村组负责组织群众,定期开展化粪池清淤、主管检查、污水清理使用,确保设施设备正常发挥作用。群众自管自用,确保污水全部纳管处理、设施全部有效维护和正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