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更新
艾不闻哇哇
2024年08月08日 09:39:51
只看楼主

来源:CA当代建筑

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   2024年第6期    p108-119      绍兴文理学院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知名学府,在绍兴文理学院的发展进程中,为应对教学规模拓展、空间品质提升、功能设施迭代、文脉记忆延续等多重挑战,校方制定了“老校园就地改扩建”的更新计划。


全文刊登于《当代建筑》   2024年第6期    p108-119  
  
绍兴文理学院是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知名学府,在绍兴文理学院的发展进程中,为应对教学规模拓展、空间品质提升、功能设施迭代、文脉记忆延续等多重挑战,校方制定了“老校园就地改扩建”的更新计划。  
校园地处绍兴市老城,周边不仅保存着水乡古城的结构和建筑肌理,还孕育了多元的文化。风则江从校园中蜿蜒而过,串联起绍兴文理学院河东、河西、南山三片校区。河西校区是校园更新的一期工程, 2019—2022年若干子项目相继竣工,内容包含校园格局重塑与教学组团改造,以及主校门、访客中心、名家工作室、行政服务和国际交流中心、风则江大讲堂、风雨操场等单体项目新建。这一更新历程包含了“激活”“互哺”“共生”三个维度的设计探索和实践,不仅营造了集约、高质、山水交融的校园空间,还促成了校园与城市、自然、人的和合共生。  

礼乐轴  


1 激活:空间与场景的礼乐相成  
绍兴文理学院老校园存在空间格局割裂、用地受限、建筑风貌无序等问题,而“激活”空间活力的关键在于织补校园空间,并重构场景。    

水岸方园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原有的教学建筑群对整体格局具有控制性作用,中正严谨,书院递进的布局深受绍兴市传统“礼乐文化”的影响,也使其成为历代师生的深刻校园记忆的一部分。设计充分尊重原有空间架构,保有中轴对称、布局工整的结构,强调“礼”的秩序;山水相依、廊亭相衬,展现“乐”的和谐。在此基础上激活礼序中轴,以“起”“承”“转”“合”为设计手法,对轴线上的四大礼仪性节点进行重塑。首先,设计将风则江大讲堂作为 “棋子”置入“起点”,不仅因为其面对未来的新校门,可以展现学术殿堂的形象,还因为其作为多轴线的焦点,可以联结新旧校园;其次,设计会宾前院、檐廊门堂、水岸方园三大节点,辅以院落、廊桥、戏台等丰富场景,创造多元化、江南韵的情境体验。“以礼塑形,以乐修性”,彰显以绍兴书院为载体的礼乐文化与独具风情的水乡风韵。

在最大限度保留和利用原有建筑和景观的基础上,设计结合新征用地,迁移主校门,优化交通轴线,并新设访客中心、名家工作室、行政服务和国际交流中心、风雨操场等空间。因用地规模有限且功能需求倍增,设计充分“糅合”相近功能空间,让新旧功能空间相互“策动”,创造行政服务与国际交流交互共享、风雨操场与田径场立体叠合的、可以教学或运动的“综合体”,并在集约用地条件的制约下激发活力。 

伞形屋面


2 互哺:校园与城市的良性互动

1)空间上的“互哺”。绍兴文理学院的校园建构与城市密不可分。设计积极应对校园与城市中心区交织的空间关系,梳理城市路网与校园交通体系的矛盾点,以校园车行、人行下穿通道,缝合被城市道路割裂的校区。设计将交流中心、访客中心、风雨操场等公共资源不同程度地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2)文化上的“互哺”。城市赋予校园精神特质,而校园“反哺”城市并引领城市的文化。校园建筑的公共属性使其具备文化传播、交流的价值。例如:风则江大讲堂是为学校极具影响力的“风则江大讲堂”系列讲座而创造的交流载体,建成后已成为校园和城市新的文化精神地标。建筑以“油纸伞”这一传统水乡文化符号为纽带,使校园与城市产生精神共鸣:用当代的建构方式对“伞”的结构美学进行再演绎,形似“伞骨”的108组结构组合柱,与倾斜的圆形多棱面建筑造型,隐喻“伞下”江南的诗意场景;建筑环廊、檐下等空间与外山、亭台、湖泊相映成趣,“开伞”时人与景的交互体验,造就“伞荫诗书,满堂经纶”的绍兴书院文化氛围。如今,这里成为讲坛展演、草坪活动、节日庆典、毕业留念等校园文化传承的高地,新的记忆在此生发,文化符号在此被无限衍义。因此,这里成为反哺社会、促进城市文化进阶的动能。

“伞荫诗书,满堂经纶”的文化意蕴

 

 

3 共生:人与情境的交互共融

大学校园不仅是教学与生活行为的容器,还是促成各种行为的发生地,赋予空间自发的活力和灵活性。人、建筑、环境因构建了“共生”的校园共同体而生生不息。

架空层空间  

这一观念在风雨操场的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为解决用地有限的问题,设计“被迫”将田径场与其他运动场地进行上下叠合,使田径场下形成一片超大尺度的架空层,让这一遮风避雨的空间成为校园许多故事和活力的发生地。摒弃华丽的修饰和高昂的成本,质朴且粗放的结构成为空间的主导元素。设计采取了拱的形式,让结构受力最优的弧形梁成为建筑的母题,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柔性的灰空间,使内外空间之间、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让自由流动的空间引导人们自发穿行。自然采光和通风使室内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设计团队也将室外的自然元素融入运动场所。

建筑与自然相融  

“人”不自觉地参与建筑情境的构建过程,与场所共同建立多重维度的感觉、情感和体验关联。当朴素的混凝土所笼罩的空间中充满年轻、热烈、有活力的身影,回荡着激情洋溢的欢声笑语,衍射出温暖明媚的灯光效果时,这个建筑的场所精神才得以完整体现及升华。建筑师预留了某种不确定性,让使用者的行为和活动介入后方能完整体现空间价值,带来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拱形结构  


4 结语

每一座校园都承载着师生的珍贵记忆,同时是城市的精神高地。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更新是在“民本视域下在地共生”核心主题指导下,针对老校园整体更新项目类型的一次有益研究与实践。设计关注的重点不仅是对校园空间形态的优化,还有对校园的教学属性、城市角色、社会价值的再思考。

空间的流动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理工楼、实验楼一层平面图  

  

 

风雨操场剖面图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更新
业  主  |  绍兴文理学院
建设地点  |    浙江省绍兴市  
设计单位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    155 797.49 m 2
建筑面积    |    83 648.46 m 2
建筑层数    |   5层
设计总负责    |   董丹申,莫洲瑾,胡慧峰
建筑专业    |     曲劼,苏仁毅,翟雨森,蒋亚静,雷斌,裘靖俏,黄迪奇,陆钊扬,孙云佳,伊曦煜,余旭光  
结构专业  |   金振奋,张杰,何立宏
设备专业    |   桑松表,易家松,李平,冯百乐,潘大红,易凯,杨国忠,陈佳
景观专业     孙洞明,楼炫炭,盛超赟,林建海
室内专业   |   楚冉,孔祥
市政专业    |   陈浩,徐申力,陈赟,周华,卢德海,王炜龙
幕墙专业    |   白启安,曹东秋,余平
设计时间    |   2014年
建成时间    |   2022年
图纸版权    |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  影    |   赵强,丘文三映

                


免费打赏
加倍努力
2024年08月12日 11:15:11
3楼

学习了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更新方案,多谢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