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建筑结构“检测”与“鉴定”那些事儿
coc_75239109
2024年07月01日 13:35:44
只看楼主

     2021年初始,“新冠”疫情还在持续,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还要持续多久, 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畏惧,主动预防与积极治疗是我们坚信能够打赢这场“战争”的利器。于此同时,血与泪的教训让每个人更加懂得了当身体出现异常及时投医问病的重要性,早发现早治疗。刻意的隐瞒病情会加剧恶化甚至殃及他人;病急乱投医可能会造成误诊,得不偿失,产生的种种后果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2021年初始,“新冠”疫情还在持续,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还要持续多久, 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并没有因此畏惧,主动预防与积极治疗是我们坚信能够打赢这场“战争”的利器。于此同时,血与泪的教训让每个人更加懂得了当身体出现异常及时投医问病的重要性,早发现早治疗。刻意的隐瞒病情会加剧恶化甚至殃及他人;病急乱投医可能会造成误诊,得不偿失,产生的种种后果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


       近几年房屋倒塌的事故不断发生,例如众所周知的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如果前期对房屋进行客观、公正的安全性检测鉴定,就能避免这次惨烈事故的发生。经常有业主咨询,说要对房屋进行检测,我们询问检测的目的的时候,都说要了解房屋的安全状况,其实这是要对房屋进行鉴定,说明还是有很多人对检测和鉴定分不清,今天就带大家学习下“检测”与“鉴定”的区别,当建筑结构遇到问题时,如何找到专业的人。


01

什么是建筑结构“检测”与 “鉴定”  

 
       很多人认为检测与鉴定是一个概念,其实不然,检测与鉴定两者关系密切,但又有所区别。究竟差别在哪儿?我们首先来看官方的解释。

 
1.1 检测  

 
       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19)中第2.1.9条对于“ 检测 ”的定义如下:“对既有结构的状况或性能所进行的检查、测量和检验等工作”;《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19)中第2.1.1条对于“ 建筑结构检测 ”的定义如下:“为评定建筑结构工程的质量或鉴定既有结构的性能等所实施的检测工作”。
       
       
       
       

 
1.2 鉴定  

 
       根据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中第2.1.5条对于“鉴定”的定义如下:“判定建筑物今后使用的可靠性程度所实施一系列活动”。在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144-2019)中第2.1.3条对于“可靠性鉴定”的解释如下:“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安全性、使用性所进行的调查、检测、分析验算和评定等级技术活动。安全性包括承载能力和整体稳定性等,使用性包括适用性和耐久性”。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中第2.1.4条对于“抗震鉴定”的解释如下:“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我们可以认为鉴定是对检测对象与采集的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验算、评定等过程。
       
       
       
       

 
       如果字面意思不好理解,不妨来做个比喻,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好比人去医院看病,无论你是体检还是就诊,一般都会先去做一些常规或有针对性的检查,比如:身高、体重、验血等,之后你会拿到一份化验单,上面显示有针对各项检查结果得到的数据,这就是通过检测能够获取的信息。但往往患者拿到这份结果,却无法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此时常做的事就是询问让你做检查的主治医生,大夫看到化验结果,通过分析会告诉你身体是否出了问题,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问题,今后应该注意些什么,最后出具一个诊断的结果,对症下药。医生通过化验单分析出诊断结果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鉴定。看到这,您是不是有点茅塞顿开了?是的,在我看来,检测是鉴定的前提,鉴定是在检测结果基础上进行的分析与评定。
 

 

02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1 杜绝行业内无证经营的“江湖郎中”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同行医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一样,要想从事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同样需要企业首先取得相应的准入资格,防止“无照经营”。那么问题来了,企业具备了哪些资质后才能够合法地从事检测鉴定领域的工作?

 
(1)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是从事检测工作的准入资格  
       检测单位首先要取得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此为从事开展检测工作的准入条件。

 
        检测项目一般包括:地基基础工程检测、主体结构工程检测、建筑幕墙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见证取样检测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检测单位的规模、技术实力及擅长领域的调查与评估,具备该项目的检测能力后,在所颁发证书的副本或能力附表中会明确说明。    

 
(2) “CMA”是从事检测工作的必要条件  
 
中国计量认证标识  

 
       中国计量认证简称“CMA”(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这种认证对象是所有对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及其它各类实验室;如各种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环境检测站等等。在通过认定的范围内,可提供公正数据,国内通用。

 
       通过认证的单位方可获得省级质量监督部门或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证书)。  
         
       对于建筑结构检测领域,混凝土结构相关数据包括:承载力、变形、裂缝、强度、保护层厚度、碳化深度、尺寸、外观质量、缺陷等;钢结构相关数据包括:外形尺寸、外观质量、表面硬度、变形、承载力、焊接质量等;砌体结构相关数据包括:砖强度、砂浆强度、碳化深度等。  

 
(3)“CNAS”是从事鉴定工作的有力保障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标识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简称“CNAS”(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CNAS)。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英文缩写为:CNCA)批准成立并确定的认可机构,统一实施对认证机构、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制度在国际认可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认可活动已经融入国际认可互认体系,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认可的单位能够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机构认可证书(CNAS 证书)。  

 
        根据认可证书附件内容的不同,检验的对象及项目一般包括:地基基础、建筑结构(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结构设计复合、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涂装及防腐质量评定等)、建筑幕墙、桥隧结构与构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等。  

 
       除此之外,根据业务范围与组织规模上的不同,企业具备的资质证书还包括: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测鉴定机构能力等级证书、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司法鉴定资质证等。  

 
2.2 严禁“悬羊头卖狗肉”式的检测鉴定  

 
       该机构具备上述资质,即能够开展检测鉴定的相关业务,但并不代表具备承担所有类型业务的能力。正如医院根据医生的专业能力设立不同的科室一样,检测鉴定的各类资质中同样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划定其能力范围,防止业务上的“超纲”。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检测机构,以检测报告冒充鉴定报告,或即使包含鉴定内容,但却因资质不足最终出具正式报告时加盖检测专用章。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在此要特别强调,没有鉴定资质的检测单位出具的鉴定报告不仅无任何法律效力,一经查处,委托方也会对造成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委托方对检测鉴定机构资质的审核至关重要!  

 
       “建筑医生”的建议:作为“患者家属”的建筑结构管理人员,对于检测鉴定单位资质的审查,不应仅局限于资质的有无,还应进一步核实其是否具有从事该项目的能力。例如:地基基础工程检测、主体结构工程检测、钢结构工程检测、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结构设计复核、结构安全性与可靠性评价与结构抗震性能评价等。因业务不符造成的“误诊”,往往造成建筑结构老病未去又添新伤。

 

03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意义  

 
       作为一名从事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工程师(请允许我自诩为给建筑看病的医生),我时常在想,如果建筑会“思考”,想必也会很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可惜它不会,但建筑想表达的“病症”,如开裂、变形、锈蚀、倾斜等。我们要能够有效识别并帮助它诊治。
   

开裂

   

变形

   

锈蚀

   

倾斜

       如未及时察觉,久而久之,小病也会变成顽疾,后患无穷。要想尽量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一方面需要“患者家属”建筑结构管理人员加强安全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寻医问诊”。随着安全意识的逐步提升,对建筑的管理模式可从被动的“有病就医”到“定期体检”式的主动出击,防范于未然,这有助于掌握建筑结构的安全状况;另一方面,寻求检测鉴定经验丰富的“建筑医生”更有助于“对症下药”,缓解建筑结构“疼痛”的同时,也为在这些建筑中从事各类活动的人们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来源:结构鉴定 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