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整体可动”的建筑,太美了!能开花,会跳舞……当建筑不再是“凝固的音乐”
奔二青年
2024年06月26日 09:21:15
只看楼主

来源:ABBS

|

作者:孙琬童

最近,长沙湘江畔新添的一处城市会客厅——“湘江之眼”,上了热搜。   这是一座会动的建筑,远远看去,一朵莲花缓缓开放,好美啊!       “湘江之眼”(图源:“日本设计小站”)       “湘江之眼”,是国内首个整体可动的

最近,长沙湘江畔新添的一处城市会客厅——“湘江之眼”,上了热搜。

 

这是一座会动的建筑,远远看去,一朵莲花缓缓开放,好美啊!  

 
 
“湘江之眼”(图源:“日本设计小站”)
 
   
“湘江之眼”,是国内首个整体可动的 动态建筑  

 
 
“湘江之眼”(图源:line+建筑事务所,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动态建筑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直到1958年“Mobile Architecture”作为一个建筑概念由法国建筑师尤纳·弗莱德曼(Yona Friedman)提出,他认为建筑应该有着变化的可能性,可随使用者的需求来进行调整。  

 
 
弗莱德曼的“移动建筑”构思手绘图(图源:Archdaily)
 

 
 
弗莱德曼的“移动建筑”理论手绘图(图源:Archdaily)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提出了“动力建筑”的概念,这类建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建筑与场地、场地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建筑的更多可能性,让城市风景变得更加生动。  
   
01    
 “湘江之眼”城市会客厅   
   
“湘江之眼”由line+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建筑师朱培栋率领团队,携手大界智造设计,是一座突破创新型的建筑。  

 
 
“湘江之眼”(图源:line+建筑事务所,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在形态深化阶段,建筑师在模块化设计与标准化组件的建筑装置化路径中,探索出了“花瓣”这一辨识度很强的意向,以此加强建筑与城市公众的共鸣与互动。  
   
外表皮在可操作范围内被划分为九块,并根据“花瓣”重合度、开合角度计算优化得出外层四片、内层五片的组合方式,并将花瓣修饰为倒圆角六边形,以低透明度ETFE膜(氟塑膜)作为主材。  

 
 
“湘江之眼”(图源:line+建筑事务所,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当可开合表皮向外展开的时候,展示出直面湘江的景观城市会客厅,而当建筑降下来被“花瓣”包裹的时候,又收拢成私密的空间。整个动态过程如同花朵绽放,充满生命力。  
   
动态升降的机械技术采用“液压剪刀撑+柔性柱”系统,以保障建筑的平稳、舒适、安全。  

 
 
 

 
“湘江之眼”,此动态效果为加速模式,单次升/降时间约为35秒 (图源:line+建筑事务所,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湘江之眼”是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更是传统建筑静态属性的一次突破,它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湘江之眼”(图源:line+建筑事务所,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02

 迪拜达·芬奇旋转塔 

   
迪拜,是人类建筑史上最“疯狂”的试验场之一,由Dynamic Architecture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Davis Fisher设计的 达·芬奇旋转塔(Dynamic Tower ,是一个可以旋转的摩天大楼。  

 
 
 

 
Dynamic Tower 效果图(图源:Archdaily)
   
大楼共有80层,高388米,其独立的楼层可以在不同方向上旋转360度,可提供更宽阔的全景视野。  
   
一个静态的中央核心区域将旋转楼层连接在一起,建造的过程就像组装乐高积木一样,每个模块都是在外面制作完预制件后再运送到迪拜,顺着中间固定不动的混凝土主杆一层一层拼装起来。  

 
 
Dynamic Tower 效果图(图源:Archdaily)
 
   
这是一个靠风力发电旋转的摩天大楼,在楼层中间有79个风力涡轮机,它们与屋顶的太阳能光伏板结合在一起,可以为大楼提供所需的动力。  
   
该大楼建设曾一度中断,又在近几年被重新拾起,希望迪拜这一次能够完成这一设计。  

 
 
Dynamic Tower 效果图(图源:Archdaily)  
   
03    
 迪拜旋转大楼Squall Tower   
   
迪拜还有脑洞更大的设想,来自土耳其的建筑师Hayri Atak在迪拜设计了一座叫作 Squall Tower 的大楼,它可以自己旋转,如同科幻片中的场景,再次颠覆了我们对建筑的传统想象。  
   
这座摩天大楼由三座曲线形楼体组成,楼体间由多个空中连廊衔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独特形状,流线型外形,让旋转所受阻力尽可能地减小。该建筑的旋转速度其实并不快,计划每48小时完成一轮转动,几乎不会带来任何眩晕感。  

 
 
Squall Tower效果图(图源:Dezeen)
 
   
大楼的底座是一个几乎悬浮的结构,安装有一个巨大的电机,好像螺旋桨一样,在底座带动下,整个大楼就能够旋转起来。  
   
大楼还可单独利用风力来旋转,所以,它能够自己发电供给自己,还能把多余的电力供给到周围的街区。  

 
 
Squall Tower效果图(图源:Dezeen)
 
   
在塔楼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迪拜风光,大楼顶上还设计了一个直升机停机坪,游客可以从这里进入。  

 
 
Squall Tower效果图(图源:Dezeen)
 
   
建筑师Hayri Atak对旋转建筑情有独钟,他还提出了 生态浮动酒店 (Eko-Yüzen Hotel)的设想,核心还是会旋转。  
   
该酒店坐落在卡塔尔,它会像一个漂浮在海上的圆形小岛,“小岛”每24小时正好转动一周,152间客房都设计了独立阳台,全天候欣赏360度无死角的大海。酒店的中央还将建造一个漩涡形状的屋顶,用来收集雨水、灌溉酒店的绿地、净化海水、处理污水等。  
   
虽然生态浮动酒店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但项目已经获批,有望于2025年建成。  

 
 
Eko-Yüzen Hotel效果图(图源:Dezeen)
 
   
   

04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位于上海黄浦江边,由英国鬼才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设计,这是一座让人叹为观止的“会跳舞的大楼”。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源: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属于多功能建筑空间,融音乐会、戏剧演出、时装秀、艺术展、画廊、学术讲演于一体。建筑师托马斯·赫斯维克根据这一定位,决定用幕帘结构将建筑的外立面包围起来,这些幕帘是可以移动的,于是原本冰冷的建筑变成了一曲音乐。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源: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外部的金属幕帘由675根铝合金柱子组成,该建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戏剧舞台,设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赫斯维克团队需要经过精密而繁复的计算,并对防风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之后,才能设计出一套安全的移动幕帘系统。  
   
这些曲线似流动的艺术,营造出奇幻的视觉体验,赋予了整个艺术中心极致的美感。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图源: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05    
 密尔沃基美术馆   
   
电影《变形金刚3:黑月之时》中女主工作的场景取景于 芝加哥密尔沃基美术馆 ,这是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的代表作之一。  
   
卡拉特拉瓦打破常规,让建筑处于一种“不动之动”的巨大张力中。  

 
 
《变形金刚3:黑月之时》剧照(图源:豆瓣)
 
   
密尔沃基美术馆通体洁白,造型别致,像是一只展翅的白色海鸟,顶部的遮阳百叶能够像海鸟的羽翼一样开合,并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以确保美术馆内充足的光照,这种光影变化带来的美正是建筑结构的完美呈现,让参观者感受到与海鸟一起振翅飞翔的灵动。  

 
 
密尔沃基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卡拉特拉瓦有一句名言,“建筑绝不是静止的,相反应该说建筑是运动的物体”,密尔沃基美术馆通过机械传动装置来调整外部结构的运动。  

 
 
 

 
密尔沃基美术馆(图源:Archdaily)
   
   
06    
 哈德逊城市广场 The Shed   
   
The Shed位于美国纽约的哈德逊城市广场,展览、舞蹈表演、音乐会等不同的活动可以分别在建筑的五个区域中同时进行。  

 
 
The Shed(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The Shed 的外立面由轻质、发光的 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面板制成,其外壳位于一组与短轨道相连的轮子上,一旦激活,外壳就会从建筑物的主框架上移开,这就构建了一个新的空间,能够举办大型表演、装置展出等。  

 
 
The Shed(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The Shed” 动力系统的设计灵感来自老旧的高架铁路,以船舶港口和铁路系统中常见的龙门起重机为基础。  

 
 
The Shed(图源:Archdaily,摄影:Iwan Baan)
 
   
   
07    
 向日葵之家   
   
向日葵之家   是澳大利亚设计师高田光一(Koichi Takada)以转动的向日葵为灵感,为意大利翁布里亚设计的户外景观建筑。  

 
 
向日葵之家(图源:Dezeen)
 
   
向日葵之家建筑造型为类似向日葵花盘的圆形,中部有一个中央“茎秆”,这可以让整个建筑从地面抬高,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生物的干扰。花瓣状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随太阳而旋转,以最大限度地暴露于阳光下,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为房屋所用。  

 
 
向日葵之家(图源:Dezeen)
 
   
整个建筑是从自然汲取灵感,融入美学,同时又考虑气候变化,未来的地球需要从工业转向自然,建筑师要创造尊重环境,同时又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房屋。  

 
 
向日葵之家(图源:Dezeen)
 
   
   
08    
 宜家未来构想:移动的家   
   
在最近发布的第10版《宜家家居生活报告》中,宜家提出未来人类可能的居住场景。  
   
在名为“移动中的家”的未来场景中,人们居住在一栋高层公寓的吊舱中,可以不断移动,以灵活的方式布置自己的家。  

 
 
移动的家(图源:IKEA)
 
   
这些“移动的家”可以组成“弹性社区”,未来全球人口分散,人们会选择与自己文化偏好相似的人居住在一起。建筑师们曾经构想的“游牧生活”方式,在未来或许会变成现实。  

 
 
弹性社区(图源:IKEA)
 
   
   
 结 语   
   
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在高度和形状上做足了文章,而这些“动力建筑”的构想,借由新技术而实现,又一次探索了建筑结构的极限和想象力的边界。  
   
未来的建筑,将不一定是“凝固的音乐”,而是活动的场景。  
   
所有的建筑都动起来,你喜欢这样的城市场景吗?  
   
参考资料  
《整体可动的动态建筑:长沙“湘江之眼”》(line+建筑事务所)  
《未来十年家居演绎:宜家AI预测三大生活情景》(“设计联”,作者:wang)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