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山川丨山水比德联手马岩松MAD构建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新地标
极恶都市
2024年06月25日 11:41:28
只看楼主

来源:景观派

|

作者:DESIGN FOR LIFE

2024年4月25日至29日,2024中关村论坛首次在刚建成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原称“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举办。中关村论坛,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高端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创新中心的正式启用,不仅彰显了国家级会议中心的庄重与威严,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助力科研学者向世界讲好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故事。


2024年4月25日至29日,2024中关村论坛首次在刚建成的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原称“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举办。中关村论坛,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高端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创新中心的正式启用,不仅彰显了国家级会议中心的庄重与威严,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助力科研学者向世界讲好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故事。  

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是北京市 “3个100”重点工程,毗邻玉泉山、颐和园、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关村核心区,是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与中关村科学城科技资源的交汇处,与周边的中关村展示中心、海淀公园、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等联动,形成多元化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建筑群。   项目占地5.9公顷,主体建筑由MAD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整体以含蓄谦逊的姿态融入三山五园大环境。周边景观是山水比德落实新山水·山水城市理论体系的全新实践,致力打造其为展示文化传承、科技引领的世界级新窗口。

于2023年6月发布的《 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赓续三山五园,创新科技地标   》对该项目进行了方案层面介绍,本篇将以落成后的视角出发,逐一回顾并验证设计之初的设想。





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旨在构造一个集生态、科技、文化、无界融合等复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我们秉持对场地本身优越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大脑”的科技高地之禀赋的敬畏,从老子《道德经》提炼出 “无为而为、顺势而生” 设计理念,以绿地坡面与建筑屋面顺势相接,形成都市立体绿地,以含蓄谦逊的姿态融入三山五园的大环境中。  


三山五园是北京为数不多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叠加的复合型文化区域,彰显了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继古开今的气象,是北京文化的金名片。在项目的文化与自然的底色之上,设计营造出多元的活动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室外活动的可能性,打造一个城市中原生、自然的活动场,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还给市民一个灵活、开放的城市公园。  





01 延续生态基底  


项目作为串联周围绿地的重要一环,是西山山水骨架的延续,织补区域绿色廊道的重要部分,亦是助力区域整体蓝绿面积达到65%规划目标的重要节点。同时,基于区域降水特征进行雨水管理设计,以保证区域水文系统的健康发展。  


该区域是北京楔形绿地和绿化隔离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在2020年之前,该地区面临着绿地面积锐减、城市负担沉重、旅游严重饱和等问题。



02 传承文化底蕴  


项目融合中国传统园林意象与科技创新的都市形象,针对三山五园历史风貌带,努力保留并传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市民在享受现代都市生活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03 复合多维功能  

项目旨在将国家级会议中心与市民公园空间进行整合统一,确保在城市公建植入后,原住民的生活与休闲需求得以延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具备 水文调节、微气候调节、小 功能空间调节等 综合功能的绿色之丘

提供给人们开放灵活的“自然活动场



由此,我们提出 “复合功能的绿色之丘” 的设计概念。将生态、文化、科技、社会功能深度融合,创造复合型的绿色城市空间:满足场地限高、限容、轻体量打造要求;兼顾雨水管理设计、节能减碳、智能设计;满足会议使用需求的同时,营建多元、人本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实现功能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策略一:
助力区域水文系统健康发展的水生态设计


水汇流分析。地形营造损失 下凹绿地的自然蓄渗功能,且地形雨水汇流增加地表径流。除车行道外, 其余硬质地面以透水混凝土作为主要铺装,整体满足50.5%的透水铺 装率。并在核心区域设置雨水溢流口。 17000㎡超大绿化屋面作为场地海绵系统重要的一环,具有复合功 能,兼顾雨水管理设计、节能减碳、智能设计。



策略二:

延续西山生态基底与文化底蕴的植物设计


种植方面选用银杏(金黄)、元宝枫(橙红)等十余种北京本土彩叶树种,保证色彩差异度,并拉长彩叶观赏期;用颐和园中常用的油松、白皮松打造常绿背景,兼顾四季观赏效果;营造疏林、密林、自然草坡等不同植被类型。

树种分层种植图

植物随着季相变化,模拟三山五园地区原生林的植被风貌,打造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植物景观。

大树记忆空间,以场地原生大树为中心,围合成一个大树记忆空间的景观设计,结合场地坐凳、建筑异形廊架构成生态与科技结合的精神聚场。



策略三:
传承三山五园文化意境的空间设计  


以三山五园片区本来就有的生态、文化、科技、公共资源为设计源头,融入场地景观设计中,形成五大特色景致。

叠翠 —— 建筑借山之势,列植乔木形成林窗渗透视线,融入西山的层峦叠嶂

掠影 —— 下沉庭院像古典园林中的园中园,竹影斑驳

重林 —— 周边乔木形成重林

浅丘 —— 巧借保留的古树空间,形成场地的精神领地

镜水 —— 建筑与疏林倒影在镜水之中,虚实对比,是水天相接的画卷




通过三大策略的综合叠加,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 “绿色科技会客厅” 模样初见端倪。


 

场地小气候营造分析:设计依据城市主导风向、建筑走势,通过规划景观地形围合度、植物郁闭度来引导风向和风量。夏季清风穿林,冬季遮挡寒风;选用夏季遮阴、冬季落叶的树种,调节不同季节太阳的辐射度;在植物密度不够的场地东南侧,大水面的布置可以调节场地温度和湿度,提供舒适宜人的室外休闲空间。  

人们在项目场地各处休憩



城市界面与西山的过渡  


大树形成自然林窗,成为外界市政路与内部场地的过渡,框起叶子型的屋檐和远处的西山。  


   
 



入口水景广场  


利用回收的雨水打造景观蓄水池,异形混凝土砌筑的边缘设计成适宜人们休憩的高度,可作为一个超长的曲线坐凳使用,构成一个开放包容、凉风习习的街角广场。  




下沉庭院  


叠瀑与竹影构成静谧的下沉庭院,是室内空间的外向延伸,也是取意自古典园林中的“园中园”。  




树坑聚场  


为了保留原场地的大树,设计在北侧草坡处形成一个下凹的场地。于下凹处顺势设置台阶与条石坐凳,形成以大树为中心的内向型围合空间,为市民提供休憩、静坐、交流的场所。  



此处形成的小高差,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成为城市中大人与小孩的自然乐园。




城市中的活力草丘  


建筑的屋顶与景观地形顺势相接,形成一个向市民开放的绿色草丘。建筑屋檐向外延伸,构成遮风挡雨的灰空间。  


 


从市政路的过街天桥看过去,会议中心像一个城市中的绿色山坡,吸引着人们走过去一探究竟。




超大绿色屋面  


项目整体像一片叶子嵌入西山余脉,屋面的起伏与绿地的坡面平缓相接,形成都市立体绿地,融入“三山五园”区域风貌。  





凯文·凯利曾在《失控》一书中深刻洞察到:“最深刻的技术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他们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直到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科技,作为人类自然力量的延伸与加强,无疑将在未来更加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的落成,正是中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科技与创新的汇聚地,以“绿色科技会客厅”的姿态,敞开怀抱,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者。科技与文化于此交融,激发出更多可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见证着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与腾飞。未来,这里将承载着中国的科技梦想,携手全球的创新力量,共同开创科技与文化繁荣的新篇章。  


 



丨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