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协同创新区北区(二标段)建筑方案设计
回首留不住光阴
2024年06月18日 14:04:16
只看楼主

来源:搜建筑

本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东侧,原皇岗口岸货检区范围内,紧邻深港边界,靠近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项目总用地面积:44614.45㎡,总建筑面积:221420㎡,建筑高度100m。国际协同创新区作为与合作区香港园区直接对话的核心区域,是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重中之重,未来将打造为国际级的科研园区,建设优质的科研实验室空间、开放共享的园区公共空间、生态绿色的规划建设理念及智慧先进的园区运营系统,成为科研园区的规划建设标杆。


本项目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东侧,原皇岗口岸货检区范围内,紧邻深港边界,靠近皇岗口岸和福田口岸,项目总用地面积:44614.45㎡,总建筑面积:221420㎡,建筑高度100m。国际协同创新区作为与合作区香港园区直接对话的核心区域,是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重中之重,未来将打造为国际级的科研园区,建设优质的科研实验室空间、开放共享的园区公共空间、生态绿色的规划建设理念及智慧先进的园区运营系统,成为科研园区的规划建设标杆。


01    

设计概念


项目以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区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为定位,拉开深港合作新格局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成为集聚科研人才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也是世界级科创枢纽。

  设计定位

采用“超级大脑”为设计概念,以脑芯片、共振层、神经元三大元素进行开发设计,整合相互联系的神经网络系统。“脑芯片”指高效实用的塔楼实验室产品;“共振层”作为实验室相关功能的整合,从功能上更加灵活;“神经元”是公共空间的核心,作为科学家交流、休憩、激发灵感互动的场所。作为体量巨大的超级园区,我们希望通过“超级大脑”的概念,重新思考建筑的组合方式,让此处成为一群超级大脑们的灵感激发地。


“超级大脑”三大元素

  “超级大脑”概念示意图

02    

规划布局


设计原则

项目现有城市设计方案建筑密度高,对城市空间压迫感过强,体量不满足实验室的布置需求。因此,我们的设计在尊重现有方案的规划结构与地块形态下,根据不同分区规整建筑体量,满足实验室实用高效的需求同时,平衡并优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结合“超级大脑“概念构想,将建筑体量分为三个层级,从城市往深圳河四级跌落,减小高密度下的压迫感、保证实验室空间的高效、平衡景观与视线的关系、增加面河空间视线,以形成丰富的城市空间关系,实现空间价值最大化。

整体规划示意图

功能布局

建筑实验室根据高排风-中排风-低排风布置:高排风实验室置于城市一侧,结合大量的设备布置于屋顶,高效实用;中排风实验室主要沿区域内中轴布置,退让于街道层减少对公共空间轴线的压迫感;低排风实验室设备较少,沿河布置,充分享受景观资源。此外,商业、配套服务于地面层布置,为地面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功能支撑,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地面。

功能布局示意图

 

效果图展示

03    

超级 “大脑”


s+s引用“超级大脑”的原理进行开发设计,基于实验室产业布局,在建筑层面进一步细分为“脑芯片、共振层、神经元”三个层次。通过“神经元”共享中庭串联两栋塔楼,合二为一,大大减少各种入口、大堂、交通空间的数量,极大的提升园区的方向感及建筑的归属感,打造出一个高效灵活的研发生产空间,一个具有辨识度的高效智慧园区。


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整体布局
脑芯片
强调高效的脑芯片层能相互形成规模联动,承担创新创造的重要功能。形体方正实用高效,并逐级向河跌落的体量保证了高强度开发下的良好视线及尺度感受,科研楼的体块之间保持合适的间距且相互错动,形成了景观及通风廊道,每栋建筑都能看到河景。

空间示意图

脑芯片在本项目地块体现在高排风与中排风实验室两种标准产品。实验室采用分筒设计,客货分流,减少管线交叉保证净高,提供超大完整的使用空间,符合实验室对空间划分灵活性的需求。


建筑分桶设计示意图

同时,基于安全性考量,方案将生活与生产完全分离,实验室与共享空间作为两种基本模块进行组合,并通过共享中庭进行拓展,形成1+1的组合模式,提供灵活的租赁选择。


1+1组合模式

方案的标准层面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单个标准层满足小型租户的需求;通过中庭增加水平连廊或竖向楼梯,将左右或上下层连接,使中型企业拥有连续的科研空间;更大规模的企业可租赁大型独立的分区,并附加带有空中花园的大堂层。


小型、中型、大型企业弹性租赁示意图

  效果图展示
共振层
提供更多实验室可选类型,整合体量,我们借用了超级“大脑”共振层的元素,打造花园式实验室空间。共振层围合出的斜轴与内院,尺度适宜;首二层退让,形成骑楼空间,地上3-5层形成轴线边界,强调秩序感,塔楼规整并退让,降低街道空间压迫感;同时提供较大标准层,利于平层交流,并享有良好的地面景观及内院空间。共振层所围合的中央绿轴,是科研人员放松休憩的理想场所。

花园式空间示意图

  街区围合式布局示意图
  近地层空间效果示意图

效果图展示

建筑设计尊重规划结构,裙房适用于需要高荷载,可灵活划分的中试车间;内外庭院层层叠加,形成花园式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带来丰富的景观体验;裙房提供独立垂直交通空间,与水平交通叠加,作为建筑之间的连接点,共振层将成为激发灵感的共享平台。



中试车间+垂直交通+共享平台示意图

内庭院组织有下沉广场,为地下商业带去采光。共振层的屋顶,与斜轴在景观语言上呼应,层次丰富。

  效果图展示
神经元
可发出信息、彼此“刺激”的神经元,则是超级大脑的交流中枢。复合的超级底盘承载商业、公服配套、货物等多种系统,以及区域交通、停车等功能。以竖向建筑核心筒引导人流向上,将核心筒与室内中庭合二为一,结合各具特色的下沉式广场,如神经元的结构立体贯穿,以高识别性、强归属感的垂直空间引导人流,这里成为科研人员畅想交流、萌发创意的理想场所。纵横交错的绿轴景观以及广场空间为高效的科研建筑群注入活力动感的基因。

空间示意图

1+1模式中的神经元,为租户提供共享空间以满足科研人员的交互需求。s+s的设计方案在两座高排风实验室之间设置了中庭,提供丰富的场景体验;中排风实验室之间设置通高的中庭,拥有直接面向园区轴线和深圳河的景观视野。中庭平台也可作为进入实验室的门户空间,并拥有多种改造的可能性,如休闲区、讨论组、咖啡吧、企业展示等。


共享中庭示意图

中庭的公共区域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前厅,可独立管理,也可通过预留的结构接口增加连桥形成水平联系,或增加楼梯形成垂直联系。

  灵活连接示意图


  效果图展示
04    

立面原则


塔楼采用多种立面形式的设计,比如外置的核心筒采用金属质感立面、共享中庭为了满足宽敞通透的视觉体验采用拉索立面等,既能满足室内采光通风的需求,也形成虚实变化的立面体系。

  幕墙的4种形式


幕墙设计对比示意图

塔楼立面考虑设备及机房的设置,使设备部分成为立面的构成元素。


幕墙设计

裙房首二层采用通透的超白玻幕墙,建立与城市的联系,“共振层”采用变化的竖向构件提供遮阳,形成丰富的立面表情。

幕墙设计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未来将配备有优质的科研实验室空间、开放共享的活力公共空间。这个“超级大脑”会成为科研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新标杆。

  效果图展示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