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单位是什么?
lfsos98
lfsos98 Lv.3
2008年04月21日 08:51:00
只看楼主

这里的单位是什么?毛细管内径要适当,长度以大于600mm为宜,但毛细管的长度也要看系统实际设计情况。如果蒸汽的压力损失较大,则毛细管长度也可小于600mm。经验公式:Gg=5400X△PXD2.8XL-0.5 此式中Gg表示系统质量流量 P表示压差 D表示毛细管内径 L表示毛细管长度 节选自下面的文章

这里的单位是什么?

毛细管内径要适当,长度以大于600mm为宜,但毛细管的长度也要看系统实际设计情况。如果蒸汽的压力损失较大,则毛细管长度也可小于600mm。经验公式:Gg=5400X△PXD2.8XL-0.5
此式中Gg表示系统质量流量
P表示压差
D表示毛细管内径
L表示毛细管长度


节选自下面的文章
lfsos98
2008年04月21日 08:51:19
2楼
毛细管匹配
一.毛细管的规格:
内径 1.2 1.4 1.6 1.91 2.286 2.4 2.96 3.36 4.0
外径 3.0 3.0 3.2 3.2 4.0 4.0 4.26 4.76 6.0
二.测试布置压力点和温度点的要求
2-1.布置要求如图:
说明:
1. P表示压力点
2. T表示温度点
3. T1 排气温度 P1 冷凝压力 T2 回气温度
T3 过冷温度 P2 节流后压力 T4 节流后温度
T5 出蒸发器温度P3 回气压力 T6 压缩机底部温度
4. 如果室内外换热器由多个回路组成,在每个回路的进出管或每隔一定数目的回路
三.毛细管匹配
3-1.毛细管的工作原理
一般我们将空调用毛细管定义为绝热毛细管,即与外界热交换△q=0绝热毛细管能量方程式 h+w2=h1
h 表示任一截面制冷剂的焓(j/kg)
w 表示任一截面制冷剂的流速(m/s)
h1 表示入口截面处制冷剂的焓(j/kg)
3-2.毛细管的绝热膨胀过程
制冷剂在毛细管中流动分为两个区:纯液体流动和两相流动区。纯液体从入口截面进入毛细管,由于液体流动阻力较小,制冷剂压力呈较平缓的线性变化(下降),当压力下降与t1对应的饱和值Ps(t1)时(对应与B截面),制冷剂状态逐渐由于过冷液体变为饱和液体,此后流动过程随压力下降将有蒸汽散发出来,转换成汽液两相流动,压力呈越来越陡的非线性变化。
3-3.采用毛细管的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3-1系统的高压侧必须仔细设计,防止冷凝积液过多
3-3-2毛细管的长度应能保证系统有较好的过冷与过热度,一般来说,比较好的系统:
过热:5-9℃ 名义制冷
1-5℃ 名义制热
过冷:4-8℃ 名义制冷
4-15℃ 名义制热
调节过冷和过热的对策:
1. 过热高,过冷低,充注量低
2. 过热低,过冷高,充注量高
3. 过热高,过冷高,毛细管长
4. 过热低,过冷低,毛细管短
5. 过热低,过冷低,蒸发温度低,风量和盘管面积不够
3-3-3毛细管内径与长度选择
毛细管内径要适当,长度以大于600mm为宜,但毛细管的长度也要看系统实际设计情况。如果蒸汽的压力损失较大,则毛细管长度也可小于600mm。经验公式:Gg=5400X△PXD2.8XL-0.5
此式中Gg表示系统质量流量
P表示压差
D表示毛细管内径
L表示毛细管长度
3-4毛细管与充灌量匹配
在实际毛细管与充灌量匹配过程中,存在一些关系。
制冷剂充灌量与吸气压力,排气压力(毛细管长度)
(1) 制冷剂充灌量增加,毛细管不变,吸排汽压力都会上升,耗功上升,过热度下降,过冷度上升。
(2)制冷剂充灌量不变,毛细管增加,则吸气压力下降,排气压力增加,吸排气温度上升,耗功增加,过热度上升,过冷度上升。

回复
lfsos98
2008年04月21日 08:52:12
3楼
我这里有个案例!!可能对你有用!!
制冷量可用焓值法量热计(简称焓差台)或平衡环境型房间量热计(简称热平衡)进行测试。测试时要注意试验机的安装是否正确(如高度、前后左右的自由空间、导风板位置等),压力表连接是否可靠(如接头是否漏气、软管是否破裂)等。
在额定制冷量测试中的一些主要性能参数的参考值如下:
蒸发温度: 6~9℃,一般整体式、柜式和吸顶式等偏低,挂壁式偏高
冷凝温度:分体式不大于49℃,整体式不大于54℃
过冷度: 不小于6℃
过热度: 1~7℃
排气温度: 75~90℃,变频机在高低频时会超出该范围
吸汽温度: 6~15℃
排气压力: 1.6~2.1Mpa,整体式偏高,高能效比机偏低
吸汽压力:0.45~0.6Mpa,高能效比机偏高。

现以具体实例,来说明匹配的一般过程。
机 型: KF-25GW/H
压缩机: RH165VHAC
灌注量: R22 780g
a) 选用毛细管 φ1.37×500mm ,1根,测试数据为:
制 冷 量: 2512 W
输入功率: 947.8 W
能 效 比: 2.65 W/W
出风温度: 室内13.1℃,室外40.9℃
排气温度: 75.6℃
吸汽温度: 5.9℃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排气温度(75.6℃)和吸汽温度(5.93℃)均偏低,因此考虑加长毛细管而增大节流,具体加长多少视测试数据而定,在这里由于排、吸汽温度均在正常范围的下限,所以加长100mm。另外,为了提高效率,在没有很高把握的情况下,更换毛细管应尽可能使参数稍微偏向另一端。
b) 选用毛细管 φ1.37×600mm ,1根,测试数据为:
制 冷 量: 2565 W
输入功率: 950.8 W
能 效 比: 2.65 W/W
出风温度: 室内13.1℃,室外41.0℃
排气温度: 88.9℃
吸汽温度: 10.1℃
由上面的数据分析,排气温度(88.9℃)和吸汽温度(10.1℃)均偏高,说明毛细管过长,因此为得到最佳状态,需适当减短毛细管以减小节流,可取500mmh和600mm的中间值,即550mm长。
c) 选用毛细管 φ1.37×550mm ,1根,测试数据为:
制 冷 量: 2563 W
输入功率: 946.8 W
能 效 比: 2.70 W/W
出风温度: 室内13.2℃,室外41.0℃
排气温度: 79.5℃
吸汽温度: 5.8℃

此时的各项参数已基本合理,制冷量、输入功率和能效比均已达到国标和内部要求。但吸汽温度偏低,显示制冷剂灌注量偏大,如果考虑安装时的损耗,则可以取780g为生产灌注量。
考虑上面的能效比不高而制冷量有余量,可将毛细管和灌注量同时减小。

d) 选用毛细管 φ1.37×450mm ,1根,灌注量改为750g,测试数据为:
制 冷 量: 2489 W
输入功率: 821.2 W
能 效 比: 3.00 W/W
出风温度: 室内15.0℃,室外40.4℃
排气温度: 81.3℃
吸汽温度: 13.4℃

可以看到制冷量随有所降低(74W),但功率将得幅度更大(125W),使能效比大幅升高,总体性能明显提高了。不过应注意吸汽温度已较高,750g的灌注量如果作为出厂灌注量是偏低的,安装后可能出现制冷量不足或影响正常的使用寿命,因此应适当补充灌注量。

上面的例子比较简单,通过三根毛细管就找到了目标点,所测的参数也较少,热电偶只有排、吸汽2点,高、低压力则未测。实际匹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换热系统的大小较紧张(可能由于降低风速、压缩机能效比偏低、换热系统设计不合理,或用小系统配大机型等),此时往往仅通过更换毛细管或灌注量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作更多的工作。
由于毛细管长度小于400mm时可能出现节流不稳定的问题,所以当长度小于400mm时需更换直径大的毛细管,如φ1.37换为φ1.63,或增加毛细管根数(尽量不采用,因为可能出现分液不均的问题,同时装配工作量也增加了)。为减少不必要的测试过程,需在更换毛细管前进行计算,以尽可能准确地确定新毛细管的长度。

例:φ1.37×400mm换为φ1.63的毛细管,则φ1.63的毛细管长度为式中:
L1 ------- 第一根毛细管的长度;
L2 ------- 第二根毛细管的长度;
φ1 ------- 第一根毛细管的直径;
φ2 ------- 第二根毛细管的直径。

上述公式中的指数为经验值,实际使用中可能会有偏离。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