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自然的殿堂 - 曾孝濂美术馆
鹿畔阳光
2024年05月31日 17:29:36
只看楼主

       ? 王策  ?小野工作室 设计在考虑融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场地原有地域风格构筑物。从一号展厅的雨林生态系统温室、二号展厅久经岁月的壁龛与砖缝间生长的杂草,到三号展厅引入花园的圆形窗洞和所有永葆生命的植物画作—空间层层地向自然展开。曾孝濂美术馆以尊重敬畏的态度表现自然,回馈自然,这是供奉自然的殿堂。

 
   
 ? 王策  ?小野工作室

设计在考虑融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场地原有地域风格构筑物。从一号展厅的雨林生态系统温室、二号展厅久经岁月的壁龛与砖缝间生长的杂草,到三号展厅引入花园的圆形窗洞和所有永葆生命的植物画作—空间层层地向自然展开。曾孝濂美术馆以尊重敬畏的态度表现自然,回馈自然,这是供奉自然的殿堂。

感谢  筑象建筑设计工作室  对gooood的分享



1999 昆明世博会 & 2021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


1999 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本届世博会。其中8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室内展出3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造了34个室外展园。昆明世园会为期184天,国内外参观人数达到950万人次。


 
 
▲曾孝濂美术馆正立面   ?王策  

 

为了弘扬世博会主题,昆明世博会闭幕后,园区继续对外开放展出,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保留的世博会会址。99昆明世博会成为昆明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之一,深远地影响着昆明城市建设乃至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代昆明人心中难忘的记忆。昆明世博园历经20年“平稳”发展,面临资源业态单一、缺乏文化包装、后续发展乏力的“后世博”课题,亟待从单一的景区升级为文化旅游综合体。


2020-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中国昆明举行,借此契机,昆明世博园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以及昆明当代美术馆馆长聂荣庆,在园区内选址原有空置场馆进行艺术赋能“活化”再利用,新建一座专业展示动植物博物画的小型美术馆。


 
 
▲曾孝濂美术馆轴测图   ? 筑象建筑  

 

 

 
巴基斯坦园越南园旧址  

 

项目所在地位于世博园友谊路原国际室外展区巴基斯坦园和越南园。旧园占地2510平方米,采用典型的伊斯兰园林的台地式对称布局。主要材料采用红砖和巴基斯坦原产的大理石,由当地工匠设计和建造。20多年过去,场地的建筑,水池喷泉,大理石壁龛一如当年,些许的残破在更加繁茂的植被映衬下更加生动真实。


 
 
▲原始场地鸟瞰图   ? 筑象建筑  

 

布局的开始在于思考如何看待场地上的既存物(preexistence)。会展类建筑因为其建造的临时性往往细节粗糙,功能性不完备,不同主题的板快被简单地并置,互相之间没有对话,更罔论和环境文脉产生良性互动。然而巴基斯坦园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是不同的。踏上斑驳的红砖,行走在对称布置的雪松和翠柏之间,拾级往上看到矗立在水池中的小亭子,强烈的阳光投射出笔直的柱廊和交叠缓动的树影,这种多维丰富的临场体验打动了我们。这种丰富来源于自然的侵蚀和生长,构成场地整体的历史记忆。


 
 
▲昆明世博园室外国际展区总平面图   ? 筑象建筑  

 

 

 
策略:既存物作为记忆  

 

最终我们将既存物(preexistence)定义为“新遗产”保护并加以延续(persistence)。新的建造被理解为在原有底稿上的二次书写:从前的内容作为历史的线索未被刮除仍然可以被识别和阅读,新书写的部分如同拷贝纸上叠加的新图层,旧的和新的被小心地并置,过去和现在被连通但不互相干扰。


 
 
▲室内一瞥   ?王策  

 

新增部分的结构基础避开原始的红砖地面和树木,生根在自然场地中。钢结构满足了快速建造的要求和对现有环境最小的干扰。最终的方案没有砍伐一棵树木,原有的巴基斯坦风格凉亭、碑文、大理石栏杆和壁龛、石头座凳都被完整地保留在了美术馆当中,成为美术馆的一部分。


 
 
▲曾孝濂美术馆纵向剖轴测图   ? 筑象建筑  

 
 

 
 
▲原有大理石栏杆、壁龛被完整保留   ?王策  

 

 

 
场地模数 & 新生结构  

 

美术馆的展厅空间沿袭了原始的台地关系,分别在0标高,2.4米标高和2.7米标高组织了一二三号展厅。在实地场地测绘时我们发现了场地中隐含的基本模数1850,原始园林场地所有的平面尺寸都满足此模数的倍数。精准的模数让这个小品园林有了多一层的可读性,也赋予了这座建筑均衡的空间比例。基于地基对红砖地面的最小干预考虑,也为了保持旧有空间感知的完整性,我们将外圈两排柱子分别退后原始红砖铺地边界0.5倍和1.5倍模数,红砖边缘的柏树也因此得以保留在两排柱子之间。两侧的双排柱承载了更多的结构荷载,在此基础上,中间只需要再落一排柱,在和结构工程师沟通后我们将大部分柱子落在了原来的水池里,水池底本身已有筏板基础,回填后表面恢复为红砖铺地或种植池——最终百分之九十五的原始地面和所有的树木都得以保留。


 
 
▲轴网墙体生成图   ? 筑象建筑  

 
 
▲方案生成图   ? 筑象建筑  

 

 

 
悬挂的墙体系统  

 

不同于常规的墙生根于地面,美术馆的墙体都从架起的钢结构横梁上倒挂下来。墙身底部只需要跟地面进行简单的连接固定而避免了开挖条形基础或者地梁。轻盈的结构悬挂起了一片片美术馆的展墙,展墙交错弯曲形成了丰富的内部和外部。


 
 
▲曾孝濂美术馆侧立面   ?王策  

 
 
▲交通空间   ?王策  

 
 
▲交通空间   ?王策  

 

这种墙体构造方式原本是展厅布置里常用的做法,兼顾了临时性和灵活性,在曾孝濂美术馆的建造项目中被借鉴和使用——美术作品挂在展墙上,展墙则挂在和场地并置的结构系统上——白色的美术馆和红砖的巴基斯坦园林既平行又包含,确可称之为园林上的美术馆。


 
 
▲三号展厅入口   ?小野工作室  

 
 
▲二号、三号展厅   ?王策  

 
 
▲金属网帘将光影过滤到展墙上   ?王策  

 

 

 
内向和外向的花园  

 

红砖作为室外铺地材料被包裹到室内,又延续到室外;画作之间有节制地开放面向庭院的观景框——内和外的边界被模糊。人们在参观画作的同时在室内、室外和半室外空间里穿梭.


 
 
▲入口花园   ?王策  

 
 

 
 
▲室外花园   ? 小野工作室  

 
 
▲花园出入口   ?   王策  

 

雨林是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它孕育了最多的物种,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入美术馆的第一个展厅,利用原来水池的下沉区域,我们置入了一个主动系统养护的小型的雨林生态系统:各种蕨类,苔藓,石斛,竹芋等在温室里呼吸生长—展厅里人影,画作和真实的植物相映成趣。


 
▲一号展厅入口   ?   王策  

 
 
▲一号展厅   ?   王策  

 
 
▲一号展厅雨林温室   ? 小野工作室  

 
 
▲温室与展墙   ?小野工作室  

 

 

 
介质 & 肌理  

 

由展墙围合的美术馆可以看作一个悬浮的实体,然而外侧包裹的一层金属网格帘则使得它的边界产生了偏移。新的界面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抽象和过滤,也使得原有的植被和新的景观设计之间产生了层次,人们甚至可以走进两层表皮的内部。树影透过帘子被网格分解后投射在墙面上,深深浅浅的灰色调被像素化以后分辨不清是树叶还是枝干。这层介质转译了阳光,树木,风和时间,这是只属于这块场地的画作。


 
 
▲树影透过帘子被网格分解后投射在墙面上   ?王策  

 

三号展厅的场地上保留有一整座伊斯兰风格凉亭,现状已有轻微的损坏,出于后续保护和对作品展陈的要求,需要对整个长方体亭子进行覆盖。相比于被打包在另一个长方体盒子里,我们更希望它被包裹在一个没有角落的空间中,给参观者带来延绵连续的视觉体验。


 
 
▲三号展厅内景   ? 小野工作室  

 
 
▲三号展厅圆窗   ? 小野工作室  

 

在最终的椭圆展厅里,连续的弧墙模糊了房间的轮廓,人们透过亭子的柱廊欣赏曾老师的画作,柱廊和画作随着视点的变化产生错位和交叠。阳光通过屋顶的一线天窗照射进来形成一道开口向上的弧线,唯一的圆窗将室外沐浴阳光的草坡框入了人们的视野。这一刻在参观者的目光中,建筑、画作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圆窗将室外沐浴阳光的草坡框入视野   ? 小野工作室  

 

 

 
层层递进的自然宗教  

 

展厅依据原有庭园的场地因素建构—通透的凉亭、依地势而起的台阶,温润的风、阳光和鸟儿都可以穿越这个建筑—建筑与自然相互交融。曾孝濂作画时也是如此,每为植物绘就肖像时,都带着虔诚的审美和信仰,力图将花草中的生命力表现出来。画作不仅是对大自然的精准写照,也是对美与生命的崇高礼赞。


设计在考虑融合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尊重场地原有地域风格构筑物。从一号展厅的雨林生态系统温室、二号展厅久经岁月的壁龛与砖缝间生长的杂草,到三号展厅引入花园的圆形窗洞和所有永葆生命的植物画作—空间层层地向自然展开。曾孝濂美术馆以尊重敬畏的态度表现自然,回馈自然,这是供奉自然的殿堂。


 
 
▲柱廊   ? 小野工作室  

 

 
     

 

 

 

项目图纸


 
 
▲曾孝濂美术馆一层平面图   ? 筑象建筑  

 
 
▲曾孝濂美术馆立面图及剖面图   ? 筑象建筑  

 
 
▲曾孝濂美术馆横向剖轴测图   ? 筑象建筑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